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秦汉流行什么文化

秦汉流行什么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01 06:36:56

A. 秦汉饮食风俗都有哪些

秦汉是壮丽的时代,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自然环境的差异等决定了不同地区饮食的基本结构、饮食习惯的不同。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秦汉饮食风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秦汉饮食风俗

因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差别,秦汉时期社会各阶层的餐制及饮食水平有很大不同。秦汉人每日二餐或三餐。晁错说“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可见当时社会通行的餐制仍是每日两餐,在早、晚进食。但上层社会并不受一日两餐之限,如淮南厉王获罪徙蜀,文帝下令各地仍然给其诸侯王待遇,每日“三食”。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人们口粮标准也有所提高,两餐制渐向三餐制过渡。东汉郑玄说过,“一日之中三时食,朝、夕、日中时”,就是中午也要吃饭了。宴饮活动是秦汉时期饮食文化的重要现象,它涉及到节日、婚礼、生子、亲友来访、送行、治丧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并成为联结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不管宫廷还是民间的宴饮活动都要遵循一些礼制和习俗。在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的坐位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如果只有一位来宾,主人与客人对坐。家宴中亦是夫妻对坐。如果客人较多,通常是主人居中,宾客分两列就坐。宾客的位次有尊卑之分,大致来说,堂上的坐位或单列的位置是上坐,堂下的位置是下坐,坐位东向是尊坐,北向是卑坐。酒是宴会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人们常常借酒助兴;当时人饮酒十分豪爽,喜欢一饮而尽。因为饮酒是对主人或宾客尊敬的象征,因此在宴会上喝醉是普遍的情形。敬酒祝寿在汉代称“为寿”,是先秦时饮宴活动中应酬之礼醻礼的遗迹。上寿不限于晚辈对长辈,参加宴会的主人和客人彼此均可“为寿”。为寿语除祝对方长寿外,多涉及称赞对方的品德和能力。宴饮中还经常有一些娱乐活动,除去歌女舞伎的表演外,也有宴会参与者的即兴歌舞,主要表现在宴会高潮时出现的“以舞相属”,即主人先行起舞,舞罢,再“属”(嘱咐)一位来宾起舞;客人舞罢,再以舞属另一位来宾,如此循环。所有来宾都要参与舞蹈,不舞或舞姿不符合规范的,都是对他人的失礼行为。有一点可以特别提出,当时女性可以在公开场合中同男性一同宴饮,也可应邀去他人家中与男子宴饮。这在中国社会走向保守、礼俗森严以后,的确是不可想象的。

需要指出,秦汉时的诸多饮食习俗,更多的是上层社会的特权,广大民众基本与之无缘。当百姓处于低水平饮食状态而达官贵人在尽享人间美味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百姓所亟亟渴望的。上层社会创造了古代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但这并不能表明普通百姓衣食无虞。

秦汉地区的饮食制作与器具

一、饮食器具

“美食不如美器”是清朝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的一句古语。秦汉时期的饮食器具种类繁多,形制多样。从盛装器具到饮酒器具,从取食器具到置放几案,几乎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说现代中式餐具的组合模式在秦汉时期已具雏形。盛装类食具是食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也最为丰富,主要有鼎、缶、盆、缸、壶、瓶、锺、尊、盘、盒等。秦汉时期,鼎仍然作为礼器在祭祀、大典等仪式中使用,但也开始作为普通的饮食器具,主要是在上层贵族官僚社会中流行。缶、盆等器具不仅可以作盛装器皿,还可以作餐具。壶、瓶是盛装酒浆的器皿。锺也是盛装酒浆的器物,与壶的差别在于锺不仅是酒器,也是量器。尊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重要的盛酒器皿,主要是在祭祀和宴享宾客时使用。魁是盛羹用的食具。盌也作椀,是碗的前身,用于盛饭或羹类食物。进食类食具主要有箸、匕、匙、瓢等。箸、匕是汉代重要的进食器具,通常并提。箸类于今天所使用的“筷子”,当时大抵上粗下细,多用竹、木制成。匕兼有切割和挑取食物的功能,由于从食器内取羹的需要,扁平的匕逐渐演变为凹度加深的匙。汉墓中所出土的匙,实际上具有现在“勺”的雏形。饮用类餐具主要有卮、樽、杯等。卮是圆形饮酒器,而樽形制略小,上有盖。杯,又称耳杯,它不仅仅作为酒具,也常作为餐具盛装食物。秦汉时期,人们沿袭了先秦分餐就食的习惯。因为当时人席地而坐,摆放食物的几案很低,重而大的器皿放在席外的地上,合食制显然很不方便。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上,有不少是反映当时人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习惯的。

二、饮食制作

秦汉时期主食的制作方式十分丰富,主食品种主要有饭、饼、饵、粥,同时也出现了点心类食品。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主食制作方式,即将去糠后的粟米、麦粒、稻米加水后煮熟,在秦汉时期依然广泛行用。在汉代人的观念中,“饭”和“食”紧密相联。上等的小米煮成的粱饭,在汉代城市中较为常见,麦饭则是北方地区下层百姓的主食。食用饭时,多在饭上浇上菜羹,条件差的,也要加上盐、酢等调味品。秦汉以来,食物加工方式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由粒食到面食的过渡。随着磨的广泛使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随之增多。人们把去麸的麦粉用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称作饼,用米粉和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称为饵。到东汉时,饼类食品的种类明显增多,有胡饼、汤饼、蒸饼等。依据文献记载,胡饼可能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样子是四周低,中间鼓,像个乌龟壳,上面沾满芝麻,类似于今天的烧饼。蒸制的面食叫蒸饼,用水煮的面食叫汤饼。至于汤饼,有的学者依据文献,认为就是面条或面片。此外,粥类食品也是当时常见的主食食品。粟、麦、稻、豆均可作粥,根据粥的浓度、材料不同,又有糜、粥、羹之称。相对主食而言,菜肴更能体现中华饮食生活的风格。秦汉时期,肉食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熬、腊、脯等。炙,即烧烤,是汉代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煮,把肉放在釜等容器中熬煮。煎熬,干煎的方法类似于煮,不同的是前者熬到汁干,后者则要保留汤。腊,就是将动物肢解后进行晾晒风干,使之便于保存,等食用时,将其煮食。脯,先把肉切成块,煨上姜、椒、盐、豉等调味料煮熟,然后晒干。生食,在汉代又称为“脍”。脍法常用于食鱼,将其切成细丝,吃法类于今天的生鱼片。蔬菜的制作与肉类相似。可以说除炒法外,中华传统烹饪方法在秦汉时期都已出现。需要提及的是豆腐的发明。相传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但证据不是很充分。而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豆腐制作作坊图,则证明汉代已经能够生产豆腐和豆制品。豆腐这种大众食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一直到今天仍为中国人所喜爱。

秦汉的饮食结构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产品因此成为农业地区的主要食物。古人习惯上把可食用的农产品称为“五谷”,但对五谷的具体所指历来就存在争议。秦汉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五谷”指粟、黍、麦、菽、稻。粟是秦汉时期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称禾,即今天俗称的小米。黍,就是今人所称的黄米。稷是谷子,去壳后称小米。春秋以前,“黍稷”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春秋战国以后,其地位开始下降,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种植于西北地区。麦类作物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种类有大麦、小麦等,依据其种植时间的不同,又有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区别。西汉时期是麦类作物,特别是冬小麦种植获得推广的时期。菽是豆类的总称,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是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之一,有大豆、小豆、胡豆等品种。汉代豆类的食用量已经不如以前,在黄河流域的种植比例也有所减少。水稻主要生长于淮河以南地区,品种众多,现在稻科的三大品种籼、粳、糯等,汉代都已存在。秦汉时期,由于气候因素及水利设施的兴建,水稻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种植情况的不同,各地区主食特色逐渐显现。两汉时代,北方人以粟、麦为主食,南方地区则以稻米为主食,中华南北饮食的最大区别由此确立。当时,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分为人工栽培和野生采集两大类。今天所能见到的诸多蔬菜,如韭菜、芥菜、葱、蒜、瓜、瓠、笋、菱等,在当时都已具备。出于宫廷饮食的需要,汉代甚至有类似于今天的温室大棚,用以栽培一些反季节蔬菜。家畜和家禽,当时食用最多的是猪和鸡。至于水产品,濒临水域的居民食用的数量及种类要远远高过其他地区。内地食用的水产品主要是淡水产品,如鱼、虾、蟹等。水果类,除去马王堆汉墓所见品种繁多的水果之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蒲陶(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也渐渐出现在汉人的食案上。

B. 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在带有统一性、制度化、模式化的特征。
(一)中华文化共同体初步形成。据许慎《说文解字·叙》,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中国后,开始雷厉风行地扫除这种种之“异”,建立统一文化,在全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使在中国历史进入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的同时,进入到文化统一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基本形成。汉武帝以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 这也标志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模式的基本形成。
(三)秦汉文化制度化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化的基础。随着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秦汉之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以及伦理规范,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化的基础。秦汉时期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成型期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C.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1、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着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2、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汉朝学术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战国诸子之学,亦能彰明综括,非有人所称独尊儒术。

3、中华文明始祖在三皇五帝,先秦时代就非常重视文教,既敬畏神明,同时更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归纳,并与传播,至五帝时期已兴设“成均馆”,至夏成校。

(3)秦汉流行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秦汉时期文化的成就:

1、《九章算术》

春秋时期,己发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的《周髀算经》,记录了勾股定律的运用。西汉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算术、代数和几何等问题,其中关于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和十进小数概念等,是当时世界上都是先进的。

2、《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D. 秦汉时期的文学有哪些呢

1.汉赋

赋是汉代最有特色的文体,汉代的文学家大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创作,赋可以说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作赋体的应该是荀子。据《汉书》记载,荀子有赋10篇,现遗存下来的有《礼》、《知》、《云》等5篇。西汉初年的赋家继承了《楚辞》的风格,创作出“骚体赋”。其中最有成就的应该是贾谊和枚乘等人。贾谊有4篇作品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作品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真情实感,为骚体赋增加了新的内容。《鹏鸟赋》是假设与鹏鸟的对话而铺陈出的一篇文章,着重写了如何用老庄思想来排解自己的忧愁,很具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枚乘是继贾谊后又一着名的辞赋家。他流传至今的作品《七发》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有感而发,结构宏伟,气势不凡。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西汉初年到东汉中期,是汉赋发展的高峰期,《汉书·艺文志》记载汉赋900余篇,作者有60多人。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文选》中所载《子虚》、《上林》就是他的代表作。这时期的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东汉末年,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都开始转变。这时期的代表者是张衡。他最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西汉辞赋的兴盛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开始把文学与学术区分开来,对文学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使文学观念从此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2.散文

秦汉时期,散文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秦朝实行毁灭文化的政策,因而就有了“秦世不文”的说法。

西汉时期,散文的发展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塑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的经典作品,《史记》在中国司马迁像散文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是班固的倾心之作,叙事简练明了,结构严谨,体现了汉代史传文章的发展变化,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3.诗歌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来自民间歌谣和文人创作。汉代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歌应属两汉乐府民歌以及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的五言古诗。

秦末汉初最为盛行的是以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声短歌。这时期,楚歌已成为帝王贵族和文人雅士抒发情感的一种流行诗体,故遗存作品很多,如《秋风辞》、《瓠子歌》及《天马歌》等。

今存汉代乐府民歌及谣辞多为东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般多采用叙事手法,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苦难。东汉乐府最着名的作品就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它标志着民歌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阶段,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优良传统。

汉代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传统风格,反映出两汉的社会生活状况和阶级矛盾,表达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汉代诗歌作品大都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其中乐府歌辞大多记载在《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中。其艺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是怎样的呢?

1.散文的重大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散文又一次重大变革的时期,是文学独立自由的时代。

汉魏时期是中国散文开自由之风的时期,这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曹操不但是政治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也是当时杰出的散文家。曹操的文章形式自由,简约严明,如《遗令》、《求贤令》等写得十分随便,有人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对散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子当中,数孔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如《荐弥衡疏》、《论盛孝章书》等,都是直抒己见,放言大胆,毫无顾忌。王粲主要以写议论文和书信为主,其中不少是对世人的忠告,非常恳切。

曹植像西晋之时,散文仍以议论为主。这时期有名噪一时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两晋之间的刘琨、郭璞散文也非常有特色。东晋时期骈文开始盛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在散文上大下功夫,如陶渊明和王羲之。王羲之的书信很出色,如《与会稽王笺》、《报殷浩书》等。其最为人称颂的是《兰亭集序》,文笔清新自然,风格疏朗。陶渊明的散文很具真情实感,其传世名作《桃花源记》寓意深刻,令人称奇。

南北朝时期因为骈文鼎盛,散文开始衰落,但也不乏一些成就卓着者,如范缜、裴子野等。范缜的《神灭论》道理透彻,锋芒毕露。裴子野的《雕虫论》代表了由文向质转变的势头。还有苏绰的《大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作。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史学家、小说家作品如陈寿的《三国志》、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都从各个方面说明了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俗的成就。

2.骈文的产生

骈文是指通篇为骈偶句或以骈偶句为主的文章。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区别在于是否讲究对偶与韵律。

西晋太康年间,诗文形式主义发展很快,辞藻华丽,这种趋向正是骈文开始出现的前奏。陆机,骈体文的奠基者,他的《吊魏武帝文》、《豪士赋序》、《叹逝赋序》等,大量使用对偶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是骈体文的典型代表作。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四声八病”的声律说的出现,对文章的骈体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南朝的颜延之、孔稚珪、王俭等着名文人都是着名的骈文作家。北朝的文人和文章显然就不如南朝多,但其文受南朝影响,也很有特色。如北魏后期的温子舁、北齐的魏收都是写骈文的好手。

3.辞赋的衰落

三国两晋之赋,以抒情咏物的小赋为主,如魏正始时期何晏的《景福殿赋》、阮籍的《猕猴赋》、嵇康的《琴赋》等,都非常有名。西晋时潘岳的《西征赋》、《秋兴赋》,陆机的《豪士赋》、《文赋》等都是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小赋。到东晋时,辞赋向清新明快的趋势发展。如袁宏的《东征赋》、郭璞的《江赋》及陶渊明的《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归去来辞》等作品,风格之独特,前所未见。

南北朝时期,辞赋兴盛,名家也很多,赋也逐步骈体化。南朝的鲍照是最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芜城赋》广为传诵。还有谢朓的《思归赋》、《游后园赋》,萧纲的《晚春赋》,萧绎的《采莲赋》等都清新自然,流传也较广。北朝辞赋名家名作极少,最突出的就数庾信,他的《春赋》、《荡子赋》等抒情小赋,格调纤弱,艺术水平高超。他最主要的代表作还是《哀江南赋》,情文并茂,下笔有神。庾信把此朝的骈体赋推向了极致,但同时也标志着“赋”这种文体的衰落。

E. 秦汉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秦汉时期:

一、政治

秦朝时创建了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西汉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了“内朝制”,以皇帝的亲信为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并存;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之后正式实行“州-郡-县”的地方行政体系.选举制度上,西汉实行的是“察举制”。

二、经济

(1)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继续发展,西汉时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2)手工业:在冶铸业方面,两汉时发明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在制瓷业方面,东汉时已经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方面,西汉的丝织业发达,此外还有麻织技术。

(3)商业:秦汉时期的商业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为贵族、官僚享用,由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三、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

(1)文学:汉朝时,楚辞盛行,文学家以除此为基础创造了汉赋这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散文可以《史记》为代表,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许多篇传记具体生动地记述或刻画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赋是两汉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赋。西汉的赋起初尚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西汉中期以后,成为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

(2)科学:西汉前期,纸出现;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东汉时,数学上出现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医学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3)绘画:秦汉时期的绘画门类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等。

(4)书法:秦朝时通行文字为“小篆”;后来“隶书”出现,至西汉初年时成为通用字体。

(5)秦汉流行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一、秦的地位

1、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2、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

3、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4、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5、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道路的宽度,即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

二、汉的地位

1、开通了丝绸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黄金之路,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开创了历史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基本奠定了我国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汉民族。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汉时期经长期融汇,打破了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相对较少联系接触的状态,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同时亦由此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更对后来的历史与文化发生了规范性的影响。

4、“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许多学科的高度成熟与充分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如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使中国古代史学建树达到辉煌顶点,就是这方面很有说服力的典型例子。

F. 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着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焚书坑儒” 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汉朝学术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战国诸子之学,亦能彰明综括,非有人所称独尊儒术。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汉朝为中国道教、佛教两大宗教的形成及传入期。

(6)秦汉流行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绘画成就

两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得以快速发展。宫廷府寺的墙壁上,贵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墙壁、墓壁上,盛行以绘画装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景帝子鲁恭王在曲阜修建的灵光殿。据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记载,壁画先是太古裸体粗犷(guǎng广)奇怪的神话人物,其次是穿戴冠冕的黄帝、尧、舜,再次是夏、商、周三代兴亡。

凡历史上着名的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事迹,国君的贤愚,政事的成败,莫不绘载。主题之外,饰以天文、万物、神怪、异事,是一组色彩鲜明、情态生动的巨幅图画。

G. 秦汉之前和唐代之后,中国文化的主流各自是什么

历史时期纵向定位不同时期文化,是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把握重点的关键
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
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向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带来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晌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7.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尾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集大成的科技着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气象.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复习重点:(1)从文化发展的角度:重点是先秦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2)从社会的变迁对文化的影响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3)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文化精髓易学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周文王与孔子.
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孔子的“仁”、“有教无类”、办私学,晚年勤奋编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老子的“道”和“无为”;庄子的唯心哲学;韩非的以法为本.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文化代表书法、绘画、唐诗、宋词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绘画、唐诗、宋词无疑是突出的代表.仅以书法为例进行分析.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情趣,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东汉末年,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着名书法家,创作出《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神品”.唐代书法犹如唐朝的国势——气势雄浑,名家辈出.书法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是中国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稚逸,流露出一种娴静之美.显然与这个时期的士族制度相联系,反映了士族制度的特点.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魄,具有力度美.既是唐文化全面辉煌的表现,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可以与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相联系.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与文化专制主义有关.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显然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对书法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渐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H.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弘 。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秦汉文化的四大特点。
一是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汉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趋同与统一,同时,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统一,使中华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统一前提下的多样,又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外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表现在哪里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两汉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通畅,极大地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使中国能够大规模地吸取外来文化,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第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方面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秦汉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这就使秦汉文化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第四个特点是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弘,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一特色,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给它提供了大制作、大手笔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关。至今,人们站在长城、站在秦陵兵马俑阵前,阅读《史记》、吟诵“大风歌”,无不为之折服,而由衷地叹其伟大、宏大与博大。

I. 秦汉时代的文化精神

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先秦文化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一、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但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沿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华。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造纸术的、《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的成就等,表明那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气势恢弘。秦汉大一统的帝国,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巨龙般的万里长城,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着《史记》,等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

J. 秦汉时期都有哪些文化,这些文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 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麻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对于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⑵、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着

阅读全文

与秦汉流行什么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