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阳春市语言文化的分布
阳春一百多万人口的地方语言,大种类的瑶话、白话、捱话,白话、捱话有按区分支差别。
阳春地方最早的语言,是秦始皇在广东设立南海郡的“百越语”。现在留下的语言译成汉文,有一批地名:在今河朗镇凌霄岩,三洞天风景区,有漠阳江上游的河水穿过石山洞穴,那河古代名叫“甘婪水”。“甘婪”是河水的声音,越语含义是“河水穿过石山”。冼夫人领导阳春郡时,在石山岩洞之东三里的地方,设立“甘泉县”,后改名“甘东县”。
阳春的原始人群,从岩洞出来在荒林草莽中开辟出一处处农田,开创农业生产。越语“那”音的意思是“田”。如一万年左右的阳春岗尾发现了新石器,那里没有石山岩洞,有几个古地名村庄,名叫“那漠”、“那马”、“那旦”,“那漠的越语意思是“在荒林漠漠中开辟的田”。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赤乌元年,在高凉郡北部的“那漠”设立一个漠阳县,从此阳春的漠水名叫漠阳江了。
南朝的宋、齐、梁、陈时代,阳春的语言用“俚语”。俚语留下来的基层单位称呼是“峒”,后来汉人官员改写为“洞”、“垌”。那些村落称为“狗郎寨”,谐音改为“高凉寨”,更简化为“高朗”、“高垌”,全县有二十多个村庄。
高凉太守和俚人姑娘冼英结婚,北方汉语和俚语结合融合。宋朝韦、杜、莫、黎、李等姓迁入阳春定居,带来的“广府白话”成了漠阳江平原居民语言的主流。明朝从洪武元年起,阳春县属肇庆府管辖,直至清朝,民国十年,肇庆府的高要县白话与阳春白话最相近,与广州白话有大同而小差异。我公差到肇庆,常以为讲高要白话的人是阳春白话。
阳春白话以春城街道各村为中心,合水、坡面、圭岗等镇至潭水镇北部,基本相同。春湾、松柏、石望、河朗四镇境,在隋、唐、五代、北宋时,属春州铜陵县,县境北至今云浮市富林镇,新兴县天堂、河头、_竹镇,因此,白话语言向新兴话过渡。岗美、河口镇与阳江县相邻,古代设漠阳县治、高凉郡治,岗美、河口人白话向阳江话过渡。明、清两朝,大量汉人从福建省或北方迁到阳春县建立村庄,语言“入乡随俗”与阳春白话三个区域同化。以一百万人口作基数约计,讲三个区域的阳春白话人口有七十万。
阳春“捱话”是新客家人的口音,“我”字读为“捱”,因此称为“捱”话。明朝成化年间,刘姓、范姓从东江迁来阳春太平都(区)三甲堡建村,讲的是“东江客家话”,随后有黄、王、袁、蓝、伍、林等各姓迁入居住在潭水、三甲、八甲、双_等地,语言统称为“三甲捱话”,人口约二十余万。明朝万历五年以后,信宜县的客家捱话人迁入永宁四乡,从阳春白话区迁入永宁的黄、谢、范、钟各姓人,都入乡随俗讲了“信宜捱话”。瑶族的赵、麦姓人也讲了信宜捱话,对瑶族语言只能讲一些单词。上世纪八十年代盘、赵、麦三姓申请恢复瑶族,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广东连南、乳源瑶族工作人员和阳春瑶胞会话,盘姓人已不能讲一句瑶语,讲的是阳春白话。永宁镇赵、麦姓代表,只能讲出一些瑶语单词,不能完全会话表达,他们都会讲捱话和白话。瑶语说“猪”为“峒呵”,“食猪肉”为“食峒呵”。村名“峒呵”以谐音写为“铜窝村”。
清朝后期,漠阳江平原村庄因遭受瑶乱、贼乱、三合会乱、客家军乱、天地会乱,许多村寨毁灭,田地荒芜。大理信宜藉讲捱话的人迁入春湾、陂面、合水和春城、马水的西山边沿建立村庄。人口约有十余万,他们内部讲“信宜捱话”,也会讲阳春白话。但邻村讲白话的人从来不会讲信宜捱话。信宜捱话和三甲捱话的分别,主要是语言音量较重,人际称呼有不同。如三甲捱话称母亲为“阿奶”,信宜捱话称母亲为“哀(爱)子”。三甲捱话称食晚为“食晚”(音慢),信宜捱话则称为“食夜”(音也)。差别不大,都是客家话。讲白话是北方南下的“老客家”,讲捱话的是稍后南下的“新客家”。土着是瑶族的盘、赵、麦姓。冼、冯是迁来一千多年、二千多年的土着人。
❷ 阳春的旅游
阳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古迹众多,有“广东小桂林”之称。
凌霄岩
凌霄岩是以岩溶地貌为主的地文景观,它具有中国大陆架南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凌霄岩洞内的巨大石柱、石笋大多属典型的棕榈片造型,也称“石灵芝”造型,被称为“世界石灵芝王国”。
花滩森林公园
花滩森林公园是一九九三年广东省林业厅批准建设的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广东阳春市境内中心的西山山脉地带,属亚热带气候,公园境内面积4000多公顷,水面面积400多公顷
慈云岩与通天蜡烛
慈云岩与通天蜡烛在春湾中山公园中,隔湖相望。该岩是阳春着名的古迹之一。
仙湖
仙湖与白水瀑布一样,位于八甲山区。该湖远名仙家垌水库,总面积16.6平方公里,集雨面积200平方公里,最宽处1900米,水最深处达40米。
白水瀑布
白水瀑布位于阳春市八甲镇10多公里外的崇山峻岭中。瀑布垂直落差达255米,被誉为“岭南第一瀑”,
龙宫岩
岩洞全长1400米,龙泉溪水清澈,又称伏旧岩,国家二级景点。
通真岩
通真岩,原名铜石岩,位于春湾圩东南方约1公里的铜石山上,是古代铜石寺的遗址。
鹅凰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华南地区热带北缘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
玉溪仙景
一洞顶的“皇冠”石,酷似皇冠,该洞以“金盏叠泉”最为壮观,一个个金黄色的石盏满载清澈的泉水往下流。
古雅崆峒
崆峒岩位于阳春城西3公里处,始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间,清干隆二十一年阳春县令姜山重修寺宇。崆峒岩又名“四崆峒山”。
鱼王石
在春城镇北面8公里的漠阳江畔,有两尊奇石。从东面望去左石象鳌鱼,右石象黄鱼。
春湾石林
春湾石林位于春湾镇东北2公里的蓬花垌。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在这里先后拍摄了《岳飞》、《天蚕变》等30多部影视片。
❸ 阳春的历史文化
粤方言是境内最大的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67.7%,可分为以下4片:(1)春中白话,通行于春城、合水、陂面、圭岗等镇,以及永宁、潭水、三甲镇的部分村庄,使用人口约30余万:(2)春北白话,通行于春湾、松柏、河塑镇以及石望乡、卫国乡,使用人口约17万;(3)春西白话,通行于西部的八甲、双滘镇以及山坪乡,受境内客家话影响较大,使用人口约5万;(4)春南白话。通行于南部的岗美、河口两镇,使用人口近7万。客家话是境内第二大方言,32%的人口使用这种方言。近30万人,主要分布于潭水河以南的春西、春南地区,如潭水、三甲、八甲、双滘、河口等地,以及永宁山区、西山边缘和漠阳江两岸的一些村落。此外,境内现有瑶族近1万人,主要分布于永宁、圭岗、合水的部分村落,但汉化倾向较明显,能使用瑶语的仅有数百人。
阳春白话
粤语阳春话是粤方言中的一种,属粤语高阳片,也称阳春白话或者阳春白。
根据各地语音有所不同,阳春话可分为4片:春中片分布在春城、合水、陂面3镇街,圭岗、马水两镇大部和永宁、潭水、三甲3镇部分村落;春西片分布山坪、八甲、双滘3镇部分地区,接近高州话;春南片分布在岗美镇和河口镇部分地区,接近阳江话;春北片分布在春湾、松柏、河塱、石望4镇,发音近新兴话。
春中口音包括春城,合水,马水和潭水。在阳春春城镇(市府所在地)使用的语言是阳春白话。春北白话与新兴县话相互影响,春西白话与高州话相互影响,春南白话受阳江话影响较大,声调与阳江话基本相同。
春中白话是历代派至阳春的驻军官兵所操的各种广州音系方言,是与大批迁徙而来的高要移民所讲的高要方言融合的结果。它是音调较为平和的粤语方言,有8个发音。
阳江话
阳春南部与江城区交接地方(如岗美)等地使用的是阳江话。 基于瑶族居民散居于阳春各地,其生活习性及语言绝大部分已趋于汉化,原所有的“族语”逐渐融入汉语,年纪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已基本不会说“族语”了。能操“族语”者已是寥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