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古赖国文化在哪里

古赖国文化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01 15:30:08

㈠ 包信古赖国文化园还要收钱吗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1

㈡ 古夫余国在哪里具体位置在哪里

古夫余国与今扶余县 扶余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吉林省中北部,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环抱县境,处在3条河流的河间地带,因而水利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也很发达。 扶余县历史非常悠久。3000多年前,便有古秽貊人生活在这里。秽貊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因依秽水而居,故得此名。秽水,又做濊水,在今辽宁省凤城以东。两汉时期,秽貊族各部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部落联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几个强大的地方民族政权。其中,居住在松嫩流域并逐渐向东南迁移的槁离国发展得最快。他和松花江大曲折处以南的秽国最早在史书中出现。 公元前二世纪,秽貊族的一枝在嫩江流域建立了槁离国。在古文献中槁离国又称之为高夷,也就是后来的高句丽、高丽。有一年槁离国发生了内讧,王子东明出走,自乌裕尔河向南逃往秽国旧地。后来,在松花江大曲折以南建立了夫余国,历史上称作北夫余。关于北夫余建国的年代,史籍无确切记载。但从公元前108年(汉元封三年)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4郡后,在《史记》中开始有“原旧燕之地”,“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貊、朝鲜、真番之利”的记载,说明夫余国至少建立于公元前108年以前。在秽貊族中夫余立国较早,发展较快,并且和高句丽、东夫余、百济等部族有共同的渊源。夫余国的都城前期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后期移至今吉林省农安镇。夫余国自汉武帝时即与汉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并接受西汉授予的印绶。西汉至两晋时期先后隶属于玄菟郡、辽东郡、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和前秦等,长期朝贡于中原各代王朝。夫余国的疆域西至洮儿河,东到牡丹江,南至辉发河以北,北至黑龙江。据史料记载,夫余国始祖叫东明,建国后曾兴盛一时,到汉朝时夫余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到三国时期,夫余国占有松花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南与高丽,东与勿吉,西与鲜卑等民族相邻,辖境包括今吉林中部和西部,“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民土着”,“其人强勇”,“其国殷富”,是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奴隶制政权。三国时曾协助曹魏打败高句丽。 在夫余存在的600年间,开拓了松嫩平原,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史称北夫余,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的地方政权。是东北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老的少数民族。 夫余之名始见《史记》,夫余又作凫臾、扶余或符。《尔雅》有“九夷之五为凫臾”,“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据《中国东北史》记载,夫余名称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源于秽人之“秽”,如何秋涛谓,“符即夫余,《王会》之秽人也。”快读发音为“符”,如慢读则发音为“夫余”,秽即“夫余”二字的合音。另一说“夫余”二字来源于河流名,槁离国原来在乌裕尔河流域,该河在金代称蒲与,夫余即是蒲与或乌裕尔的同音异写。据上述二说,“秽”与“夫余”皆源于乌裕尔河之名。那么乌裕尔是什么意思呢? 乌裕尔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陆河,位于嫩江中游东侧,黑龙江省西部。发源于小兴安岭布伦山之南麓,于嫩江东侧平原上弯曲穿行,流经北安、克东、克山、依安、富裕,“至齐齐哈尔市东南河道漫漶,最后变为广泛的沼泽地而消失。两岸地势低洼。雨季渲泄四溢,沮洳难行”。《金史》称蒲峪路之河,蒲峪亦写作“蒲与”、“蒲一”、“普一”。《清一统志》称为呼雨哩,《盛京通志》称为呼裕尔河,旧档又作胡雨尔。呼雨哩、呼裕尔、乌裕尔(乌羽尔)皆为蒲峪之音转。“蒲峪”系女真语,意为涝洼地。这个名字恰好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黑龙江省今有富裕县,其名亦因乌裕尔河而得。金代曾以乌裕尔河为中心,设蒲峪路。明代该地为福余卫地。清代因其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故被称之为富郭段,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设治局。1931年(民国二十年)改县。综上所述,夫余——乌裕尔:意为涝洼地。 关于东明建夫余国,在《论衡》、《魏略》、《后汉书》等书中都有同一段传说:在嫩江东侧的乌裕尔河畔有个槁离国,有一天,国王忽然发现,他身边一个女婢的肚子大起来,国王大怒,要杀她。女婢为自己辩解说:“有一团气,如鸡蛋大小,从天而至,射进我的腹内。我因此才不知不觉地怀孕了。”国王听了半信半疑,寻思女婢也许没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便暂且饶过她。后来女婢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东明。国王命人把东明扔到猪圈里,猪围着他呵气,为他取暖,东明才没有冻死;国王又让人把他扔到马棚里,想让马把他踩死,马不但不踩他,反而呵护他,使他不被冻死。国王听说猪和马都向这个孩子身上嘘气,为其暖身子,感到十分怪异,觉得东明是上天降下的圣人,只好让那个女婢先把孩子收养起来。东明长大后常常被派去为国王放马。他聪慧精悍,能骑善射,本领越来越高强。 槁离国王有一妻二妾,她们所生的儿子本领都不如东明。东明不是国王所生,本领又这样强,国王恐其日后争夺王位,便想方设法杀死东明。东明知道国王的阴谋后,连夜逃走。国王急忙派兵追赶,追到一条叫施掩水的河边,东明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以弓击水,果然灵验,河中的鱼鳖都游上来,搭成一座浮桥,东明踩着“浮桥”过了河,他经过之后,“浮桥”立即不见了。东明顺利地来到秽人聚居的地方。因其武艺过人,又机智勇敢,在发展农牧业和抵御外侮中功勋卓着,很快就受到当地秽人的拥戴。秽人的部落首领收东明为养子。后来东明在那里建立起夫余国,成为第一任国王。 夫余国经过了它的繁荣时期,晋朝以后,夫余的西邻鲜卑强大起来。公元285年(晋太康元年),鲜卑族大破夫余,毁城掠人。夫余国只好东迁。次年在晋军支持下“还复旧国”。复国后,因在原夫余国故都之东部,所以又叫作东夫余。东夫余在勿吉和高句丽等几个强大部族的包围之下,国势逐渐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勿吉攻取夫余,夫余王无力抵抗,率众逃往高句丽。从此东夫余灭亡。 据《魏记•勿吉传》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说明勿吉是由肃慎、挹娄传承而来,属于肃慎的一支。勿吉已有农业、出现“偶耕”,有马有车。勿吉“其畜多猪无羊有牛有马”。此后夫余地域为勿吉所据,到隋朝勿吉改称靺鞨,今扶余县境是靺鞨七部之一的伯咄部居地。“伯咄”是今扶余县地域内见于文献最早的地名。伯咄、部渚泺、伯都讷是同一地名的不同汉译。今扶余县境唐朝为渤海国扶余府。辽代为宁江州混同县。金代为上京路隆州府利涉县和会宁府会宁县。元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是肇州通泰宁交通线上的驿站。明朝初年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后为科尔沁蒙古族游牧地。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进军讷尔浑(今伯都乡),在今扶余县伯都乡驻地设立官军队站,称伯都讷站。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移吉林副都统于伯都讷,称伯都讷副都统。1726年(清雍正四年),置长宁县。1737年(清干隆二年),改设州。1747年(清干隆十二年),改设巡检。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置伯都讷厅。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撤厅升府,更名为新城府。1913年改新城府为新城县。1914年因与河北等5省新城县同名,改称扶余县。“扶余”二字便是沿用古夫余国名。但古夫余国都城和渤海国扶余府驻地,均不在今扶余县境内,而在今农安镇,扶余县地域仅为当年的夫余国属地而已。 1987年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1992年撤销扶余市,设立松原市(地级)。将原扶余市改设扶余区。因扶余县这一名称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又因“区”与“县”的行政功能的区别,全市上下对恢复扶余县有迫切要求。市、区人大多次提出议案,要求恢复扶余县。1995年撤销扶余区,恢复扶余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改设三岔河镇。另设宁江区,辖原松原市街区及周边地区。

㈢ 古滇国在哪里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前278年——115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曾经了解一些但不够全面,奉上网络供参考。真心再帮你期待采纳。

㈣ 古代辽国是现在哪里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至公元1125年,被金朝所灭。

辽国疆域最大之时,疆域东北至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涿州、山西省雁门关一线。

根据《辽史·地理志》的记载,辽国行政区划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

㈤ 世界赖氏大宗祠会建在哪

世界赖氏大宗祠(古赖国文化园)奠基典礼于2013年11月30日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镇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宗亲100余人和县镇各级领导嘉宾参加了些次盛典!

世界赖氏大宗祠(古赖国文化园)建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包信镇,与赖氏太始祖叔颖公陵园为邻

㈥ 东升赖松谷在五华赖氏企业联谊会上被授予”功勋会长“,其原因是什么

东升赖松谷作为赖氏宗族总会会长、赖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带领广东宗亲为古赖国文化园、仲方公文化园、汤湖赖氏家庙、珠玑巷赖氏宗祠捐款,其中为奖学基金捐款200万元,为汤湖赖氏家庙建设捐款300万元,为珠玑巷赖氏宗祠建设捐款230万元,携家人为古赖国文化园建设捐款2340万元,功德彪炳,被授予”功勋会长“荣誉称号。我的回答你还满意,采纳下吧

㈦ 吕梁市息县古赖国文化园在哪

古赖国文化园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包信镇001县道

㈧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是哪里

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有一个伟大的国度——埃及。正如希罗多德所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由于埃及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降水稀少。本身并不具备形成早期文明的先天条件,但是世界最长河流——尼罗河贯穿全境,使得埃及成为了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贯穿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维多利亚湖附近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流而成。每年7月到11月,当尼罗河进入汛期的时候,河水泛滥,不仅成为两岸的灌溉水源,还带来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矿物质,成为天然的化肥。埃及先民们就是在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上不断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埃及文明。
最早的“埃及人”出现在约公元前4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非洲东北部,但他们直到公元前2.5万年气候开始变得干燥的时候才开始在尼罗河附近定居。在中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5000年),人们便逐渐聚集到尼罗河两岸生活,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 约公元前3500至前3100年的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埃及逐渐过渡到文明社会。在涅伽达文化Ⅱ后期,埃及出现了“州”(希腊人称之为“诺姆”)。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这些州逐渐转化为独立的奴隶制小国。为了争夺土地、水源、人口和财富,各个州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经过长期不断的兼并战争,埃及出现局部统一的状况,即在埃及南部的上埃及王国和北部的下埃及王国。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王国逐渐强大,其国王美尼斯通过一系列征服战争,最终实现了上下埃及的统一。法老埃及即始于公元前3100年,结束于公元前332年。古代埃及祭司曼尼托把法老埃及历史分为31个王朝,德国的列普修斯(1810年—1884年)又根据曼尼托的王朝体系提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的分期法。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沿用这个分法。 即
表I:古代埃及历史分期
早王朝时期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686年(第1-第2王朝)
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第3-第6王朝)
第一中间期 公元前2181年--公元前2055年(第7-第10王朝)
中王国时期 公元前2055年--公元前1650年(第11-第12王朝)
第二中间期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550年(第15—第17王朝)
新王国时期 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069年(第18-第20王朝)
第三中间期 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664年 (第21-第25王朝)
后期埃及 公元前664年--公元前332年 (第26-第31王朝)
这段涵盖31个王朝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我们所知道的古代埃及的辉煌文明,当然这也是古埃及文明中的主要创造期。

㈨ 息县的文化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有“不息之壤”之称。属于信阳市。面积1835平方千米,人口99.9999万。年平均气温15.2°C,年降水量为946毫米,无霜期222天。县内已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为龙头的工业生产体系;土特产有香稻丸、蜂蜜。中药材半夏驰名中外,有“息半夏”之称。旅游景点有新石器时代的“秦楼遗址”、周代的“青龙寺”等。
息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3000多年。息夫人爱国爱民“三年不语”,深受百姓敬仰;公元前538年赖子国虽为楚灭,但臣民不降,“赖、罗、傅同宗”;新息候马援,边关平叛安民,“马革裹尸”,至今激励后人;“秦楼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犹在;“申息之师”,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尚存。虽历史风云多起,可“息”字岿然不变。
息县名胜古迹,如繁星灿烂。曾被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的濮公山隔淮与县城相望。站在峰顶,可南阅楚天,北眺中原。刘邓大军南下,将军试水,传为美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濮山拱翠”、“古息含烟”、“兴国寻幽”、“竖斧春耕”、“寨河晚渡”、“葛陂夜雨”、“广丰浸碧”、“淮汝交流”等八大景观,把息县绘就成一幅瑰丽的画卷。
据史料记载,我国从夏朝至明清已绵延数千年,先后存在过两种国家政治体制:一是“封邦建国”的封建制,二是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而由夏、商、周的“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变,则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即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至战国之末始显完备。一直以来,对于华夏“第一县”,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上世纪30年代,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华夏“第一县”是楚武王攻灭权国后设立的权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浩在《楚灭国考》一书中,认为“那处”才是华夏第一县。 宋公文教授在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中称,《左传》记载,“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据已有资料考证,这是关于“县制”最早的记载。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是在春秋前期楚国的申、息二地。
宋教授指出,申、息二县不同在于,申县自战国中期以后便更改县名,而息县从建县至今近3000年,一直未改其“息”称,其地域也始终不离故址。作为华夏大地首次所建两县之一,更是建县后唯一历代相沿不变其名、不改其治的县,故息县应是华夏第一县。息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武王时封文王37子羽达为息侯,始建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此后两千多年历史中,曾设新息县、息侯国、东豫州、息州,数经分合,直到明洪武年间置县至今。

拜年礼,自古以来,于春节闲遐之际,互相往来,访亲探友,尊长隆师,称为“拜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后拜年称“晚年”,出了正月相互来往不再称拜年。到主要亲族拜年的顺序为:“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即初一,二给本族和姥娘家长辈拜年,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才开始相互交拜。拜年时,多数都要带几包糕点,红糖之类的礼物。新女婿给岳父、母拜第一个新年,要带上比较丰富的礼物(原封退回),凡拜客至家,主人都要准备丰盛的酒宴招待,临走时,主人只收下礼物的一部分,余下留作“压筐底”,主人并给新女婿和儿童拜客串钱。同辈或朋友之间先为年轻者至年长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则为不礼貌。晚辈行拜年礼为“叩头”,平辈相拜礼为“作揖”,现代拜年均改为握手问好。

㈩ 包信镇的赖姓发源地

河南息县包信镇—中华【赖】姓发源地
一、众多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包信镇 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在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
《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国》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宋代罗泌着《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
元代史学家马端临着《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
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清初高士奇着《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
《后汉志》褒信有赖亭,故赖国。”
《文献通考》云:“赖国在褒信县。汉褒信县刘宋改苞信,元改为包信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
清代学者张澍编《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载:“汝南褒信侯国有赖亭。”
清顺治年间《息县志》载:“赖子末详始封姓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楚子从之,迁赖于鄢。遂亡。传国历五百八十五年。
清咸丰年间桂文灿编绘的《春秋列国图》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处。
近代学者童书业着《春秋史》载:“楚灵王……用诸侯的兵攻灭赖国(约在今河南东部,与安徽接界处),把赖民迁到鄢地。”
现代着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
由此可见,众多史书、文献对赖姓起源于息县包信镇,均有明确的记载。
二、包信镇出土的文物和遗址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包信镇历经人间沧桑,古老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地面上文化遗址尚在,地下也出土很 多文物。
在闾河大桥南1公里处,傅庄村境内的古城是古赖子国都城遗址。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的第十九子,武王之弟叔颖被封为子爵,为赖国开国君王,在这里建立了都城。遗址呈正方形,长112米、宽113米,有东西南三城门,城墙外有40米宽的城河环绕,现西南角城河被人工填平,其余都维护原地形地貌。在遗址地面上,散存着很多陶片。现搜集的器形有:鼎、鬲、罐等,纹饰分绳纹、刻划纹、指窝纹、附加堆纹。质地以夹砂灰陶较多,还有土黄色和黑色陶片。在城墙外围,有红烧土带环绕。据《左传》记述:楚灵王灭赖后迁于鄢。又打算将许国迁移到赖国境内。就派大臣斗韦龟和公子弃疾在赖国筑好城后再返回楚都。然而,“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这年冬天,楚国东部雨水城灾,不能筑城。楚 国大夫彭生不得已招回了在赖国筑城的军队。这些红烧土块应为防水浸泡和雨雪冲刷堆柴所烧。1995年秋,有关专家、学者对赖国都城遗址再次考察。在遗址地面上,捡到不少陶器残片,经认定为鬲、罐等器型。质地为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等。
在城墙基探沟里面发现了环绕的红烧土层。红烧土层里面有六至七层夯土层,每层厚度15-20公分。每层夯土层上面有夯窝,略呈半球型凹坑。在墙基土层里发现有陶器残片,专家们认定:遗址年代当属西周时期。
在古城东北面800米处的闾河南岸边,有蛤蜊山遗址。据民间传说,叔颖为妻子拜月而挖拜月池。拜月时用蛤蜊撒入池内,拜月日久,蛤蜊壳堆成小丘,蛤 蜊山由此而得名。现遗址为一冈地,长宽各50米,高1.5米,内有大量蛤蜊壳。曾出土过陶鼎、陶鬲、陶饼等器物残片,还有鹿角和蚌壳等。
在古城遗址西方800米处,是赖国九烈女墓。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统诸侯伐赖,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不甘受辱的九位赖国女子,环抱投入汪湖中溺水而死,为避楚之害已改名更姓未被掳走的赖国故地臣民,被九烈女的刚烈之举感动,将九位女子的尸体捞出合葬一处。故称“赖国九烈女墓”。现古冢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高2米。
在包信镇西傅后楼庄前200米处是赖姓始祖——赖子国开国君王叔颖公陵墓。现墓高2.5米,南北长66米,东西宽30米。叔颖公墓地于1982年被息县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叔颖生性善良,勤俭治国的高尚品质—直为当地百姓所传颂。
在叔颖陵墓以南有八座古冢,当地百姓说是“八王陵”。
叔颖受封立国达584年,传位十四代:叔颖夫人子氏生惠王;
惠王夫人刘氏生宣王;
宣王夫人陈氏生厉王;
厉王夫人尹氏生平王;
平王夫人熊氏生恒王;
恒王夫人商氏生敏王;
敏王夫人钏氏生襄王;
襄王夫人金氏生成王;
成王夫人杨氏生冲王;
冲王夫人彭氏生章王;
章王夫人吴氏生穆王;
穆王夫人张氏生文王;
文王夫人赵氏生添王,
添王与夫人谢氏被楚灭国迁于鄢。
这些古冢应为历代赖王和开国贤相的陵墓,因当时的丧葬条件所限,加上年代久远,其它陵墓无法查寻。
位于广丰岭与闾河交汇处的闾河北岸,现存有龙王庙和迎水寺。龙王庙在高处,迎水寺靠近河边。相传当年叔颖为祈求东海龙王保佑赖国风调雨顺所建。河里原来还卧有两个石雕水牛。 在镇区和平大道西侧,有香云庵和娘娘庙。据说是叔颖王后,为祈求娘娘保佑赖国臣民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所建。现有七旬尼僧住持。 除上述古迹外,还有汪湖遗址,上天梯、古塔、火鸽、三官台、校场等遗址。其中汪湖遗址位于龙王庙对岸,现为冈地,高于地面3米,面积1.8平方米,内含周代陶器残片。 在研究中还发现,与赖国历史有关的文物也很多。
现存立于息州谯楼上的清代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开头这样写着“包信镇,古春秋赖子国也。汉为褒信县,建武五年又自息析置褒信候国,刘宋改曰苞信,隋复旧……至元,废入息县。” 包信镇街村村民张保华在赖国都城西边约800米处的农田里,收集到十六种形状不同的青铜箭头。其中有重量大的,也有较轻的;从体形上看,有带血槽,有带倒剌的,还有可以喂毒的。有一枚尖端有弯曲凹痕,显系射入骨缝中所致。难得的是一枚统帅可在夜晚发信号用的大号箭头,磨制光滑,两刃带孔,可将棉花、布帛浇油点燃射入高空,用来指挥调动军队。此外还收集到50多枚鬼脸币和楚国金币以及一块钱币面世之前当做钱币用的青铜铸块。另外还有人工砂磨的玉环和青铜御带钩。 当地村民还在赖国九烈女投水处的汪湖挖到20多面早期青铜镜和周代陶器。 上述这些文物和文化遗址的年代都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吻合。
三 、包信傅姓多——赖罗傅联宗的证据
在今息县包信镇,有一奇特现象,即环绕在赖国故城和赖王陵周围的傅姓村庄星罗棋布:西有傅腰庄和前傅楼、后傅楼,北有大傅围子、小傅围子和傅小庄等。傅姓约占包信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同时,有些村庄的名字看似与傅姓无缘,实际上姓傅的人口也占了一半以上,如牛楼、陈楼、蒋庄、郭庄、孙庄和陈大庄等。
且在离包信不远的小茴、夏庄、临河等乡镇,罗、傅两姓也特别多。 为何在包信镇一带罗、傅两姓特别多呢?经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考察搜集当地出土文物及流传在当地罗、傅两姓之间的风俗习惯,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研究,终于解开了人们心头之谜:
据姓氏研究专家谢钧详主编的《中原寻根》中《赖姓起源》一文载:“据当代学者考证,赖子国的旧址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一带,赖为以国为姓之氏,故赖姓源于河南。”同时台湾、广东蕉岭、河南孟津等地的《赖氏族谱》中均载:当年,赖被楚灭后,为避楚灵王之害,赖氏有些人改为罗姓或傅姓,因此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同时在今息州谯楼还存立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的《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碑文记载着包信是春秋时赖子国的所在地及其二千多年的历史沿革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习俗。在包信同罗、傅两姓的有关人士座谈中,发现全镇罗、傅两姓无通婚事例,并有同一处祖地祭祀的习俗。
根据以上事实和资料,通观包信镇的地理位置、出土文物和罗、傅两姓的习俗证明:今息县包信镇一带是春秋赖国的所在地。当地现在已无赖姓人家居住,但罗、傅两姓特多。这才是合乎历史,合乎逻辑的。否则,如果赖姓人家很多,倒成了姻亲等关系。赖姓族人若不愿离开故土的,就得改名换姓,不然就会受到楚王的迫害,遭到灭顶之灾。因此,包信镇一带罗、傅两姓人家特别多,是“赖罗傅联宗”之说的有力佐证,更是古赖国在包信镇一带的有力证明。

阅读全文

与古赖国文化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