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遗产怎么创新

文化遗产怎么创新

发布时间:2023-08-16 07:40:37

① 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

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② 文创如何让文化宝藏“活起来”

近年来为了做好故宫“大IP”,故宫文创匠心独运,让故宫元素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带回家。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景俊美表示:“手机壳与我们形影不离,丝巾是女性最日常的装饰物,文创产业的这些成功实践表明文化遗产并不是僵化的,它可以与当下的流行元素融合起来,迎合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消费群体的诉求。”来源:人民网

③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篇一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谈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从2014年12月26日起,《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将陆续刊发访谈、综述、言论等系列文章,关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本体论,最重视的是什么呢?最重视的是修齐治平,它的基础在家庭。中国人对家庭有一种神圣感,所以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讲家国情怀。家和国显然不是一回事,这样的情怀处于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差序伦理,家国同构。[详细]

中国的品格——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访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是中国文化真诚、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创立了国艺苑,还兼任北京大学校园内多家中国文化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讲学,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黄海贝就如何学习、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楼宇烈。 [详细]

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

在作家余光中的诗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表达的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绵绵深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乡愁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一种浸入心灵的人文情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托。面对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当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城镇走向大都市,从乡土的宁静走向现代的喧嚣时,游子们可否还记得“土地的芳香”、懂得妈妈的“心肠”?日前,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正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该片旨在唤起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凝聚亿万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激发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自1月1日首播以来,该片引发了海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热议。 [详细]

天津泥人张彩塑:在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进入新年,大江南北到处是一派喜庆的节日氛围,灯笼、剪纸、彩塑、鲜花……装点着又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泥人张的影子处处可见,古典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民风中的人物、故事,自然是艺术家塑造的主要题材,除此之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一系列反映当代社会风貌的作品也受到普通百姓喜爱。近些年来,熟悉这门民间艺术的人会发现,泥人张的许多作品越来越充满时代气息,普通人的形象、百姓身边的寻常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迹都通过这门古老技艺呈现出来。一代代民间艺术家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久前,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组还曾走进天津,专门探访泥人张的老艺人们,希望从当地的民俗文化中汲取文艺创作营养。

扎根于传统文化厚土的当代文学

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发现新文化运动的根系,一直就是“五四”以来许多经典作家的重要立场。鲁迅就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表明了他与魏晋风度的精神联系;胡适以《白话文学史》揭示了“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的定律;周作人也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证明了新文学运动与古代“言志派”传统的精神承传……这条“寻根”的思想史线索,到了1980年代,继续结出了丰硕成果:从李凖、汪曾祺、贾平凹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不约而同“回到传统文化”的创作到1985年“寻根文学”的异军突起,都体现出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灵感的文化品格。大略看去,这股思潮从两方面展开。[详细]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戏曲史家廖奔访谈

戏曲生态的历史演变

王 昉:首先您是否能谈一谈,戏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生态?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廖 奔:戏曲是中国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晚期的艺术形式,因而它的盛期在20世纪前,它的市场是当时的农村和城市市民社会。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戏曲,拥有自生自灭的原始生态,兴起于宋朝的市民社会和村镇土壤,元明清不断发扬光大。[详细]

当汉字面对世界

汉字是属于人类的,它不仅仅属于某一个民族和国家,也是人类文明中一个特定的非常重要的成员。汉字在当今仍然处于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大家要去认识它理解它阐述它运用它的状态,而且汉字在中国文化跟多种文化文明相互碰撞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关于汉字的特质。创制汉字和使用汉字是对于现实世界认识的一种再现,这种再现是通过视觉以形载义来完成的,关注的是笔画部件之间,以及一个字和所要表达的认识或者是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详细]

认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作家苏叔阳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了《中国读本》《西藏读本》等着作。《中国读本》以15种文字在世界出版,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发行1500多万册,被誉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范例,2010年7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如今,他以抱病之躯在创作之余担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和太湖文化论坛副主席等职务,参与各种文化论坛,传播相关理念。面对当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他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篇二

辩题: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创新更重要

这个话题是我们学校辩论赛的辩题之一,干脆就以辩论稿的形式写一写好了

讨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哪个更重要”之前,自然要先明确一下传承与创新都有那些形式,有哪些异同。

我觉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体现为批判性继承,这种继承方式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一、择善而承。就是将传统文化中那些颠扑不破的真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部分继承发扬。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君舟民水”、“民贵君轻”这些思想被一代代帝王将相们继承,“学而时习之”、“君子坦荡荡”、“见贤思齐”这些思想被一代代国民继承等等

二、则利而承。不同于择善而承,则利而承所基于的并非普罗大众间的平等,而是使某些特定群体受益。例如:孔子的“君臣义、父子恩、夫妇顺”思想,是强调双方的互利互惠,互相尊重。经董仲舒、朱熹的发展则变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强调单向奉献的“三纲”。还有朱元璋改《孟子》为《孟子节文》,将不利于君而有利于民的思想删的一干二净。这些都属于则利而承。

三、警恶而承。就是将前代前人的恶行恶事作为作为当代的警示而继承。典型性作为就是史书的编纂,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中国人注重历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总结前朝之失而警戒自身之行。

传统文化的创新,我觉得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吸收式创新。就是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以外的东西进行创新,继而转化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典型表现为唐朝的文化大飞跃。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民族融合,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融合,为向来注重内修,含蓄温厚的汉文化注入了异族的勃勃生机,生成了唐朝昂扬向上、激荡外放的民族精神

二、批判性创新。对传统文化中不适于社会发展的部分进行批判,提出新的思想主张。表现为陆王心学,或者说王学左派的诞生。心学的诞生基于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与民众生活逐渐相悖。由此,高扬人情、人欲、人性的心学得以萌发。

分析完继承和创新的形式,就可以谈一谈二者的重要性比较问题了。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那个更加重要,就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国家民族的脊梁,是他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先贤的敬重和缅怀,更是指导国家和民族继续发展而不是本色真我的重要保障。保证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保证传统文化不被侵蚀异化,是继承与创新的目的所在。弄清楚了目的,才能开始比较二者的重要性。

首先,二者都是建立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割裂他们与传统文化本身的联系。继承不是一味的照搬,创新也不是凭空的臆造。

传承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构,明晰传统文化的优劣、差异,明确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不同作用。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拓,做好了是对传统文化本色保障,使其生命力加强,不被异化。而创新则是为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为原有的传统文化添加新的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外扩,做好了可以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色彩,不致被时代淘汰。

做个比喻,如果传统文化是一个人,那么创新是人所穿的衣服首饰,款式多样,变换自如,却保证了人不被歧视、孤立。传承就是人的血肉之躯,是人的本质所在,不好变,也不能变。由此可见,二者从不同的侧面保护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其重要性的比较却可以一目了然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篇三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再引热议,该如何助力让更多的历史遗产“活起来”呢

历史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让更多的历史遗产“活起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⑤ 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⑥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以重点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
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机制,支持创意性艺术创作和科研活动,鼓励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创意性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档案保护工作。开展全国文化遗产普查,重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全过程保护管理,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构建覆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盘活与增量的创新、扩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施全国文化产业服务工程,加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优势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阅读全文

与文化遗产怎么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