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春晚上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长春晚上好玩的地方有:净月潭、南湖公园、长影世纪城、重庆路美食街、长春文化广场。
1、净月潭
净月潭是长春有正信哪名的旅游胜地,是"吉林八景"之一,被誉为"净月神秀",是初春踏青、消夏避暑、秋观山色、冬天玩雪的好去处。风景区内潭水碧透,大岭纵横,莽莽林海与山水相依的生态景象构成了净月潭四季变幻的风情长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长春市
㈡ 长春文化广场的历史沿革
文化广场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已经有7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广场已经由充满“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广场,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70年中,文化广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归结起来可以梳理为“四大变化”。
变化一是“名称之变”。文化广场始建于1933年,最初的名字充满“封建皇权”的味道,叫“帝宫广场”,实际主持广场建设的则是日本人。1952年,“地质宫”建成,文化广场随之改名为“地质宫广场”。1996年,随着长春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地质宫广场”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正式改名为“文化广场”。这个名字贴切地表现了广场的功能,那就是市民开展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
变化二是“格局之变”。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化广场一条马路直通地质宫门前,将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1996年改造后,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局面,采取中轴对称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一体,在更加广阔通透的同时,还突出了地质宫古朴庄重的建筑姿态。
变化三是“色彩之变”。上世纪90年代前的文化广场黄土露天、杂草丛生,给人一种“土黄色”的感觉。如今已是满眼绿草荫荫、树木郁郁葱葱。3000只广场鸽、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也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不少情趣,文化广场已经变成了“彩色”广场。2000年,广场添置了千余盏现代化的照明灯,夜色下的文化广场也由黑色变成了五彩斑斓。
变化四是“‘味道’之变”。70年前,为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日本侵略者将伪新京帝宫建在了长春至高点上。门前的广场也在所难免地染上了“殖民统治”和“封建皇权”的味道。如今,文化广场每年承担各种文化活动百余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万人以上,高峰时,达到10多万人次,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充满现代气息的景色与快乐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文图画。
㈢ 请介绍一下长春文化广场
长春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广场,坐落在市区中心,总面积20.5公顷。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被规划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广场。 广场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线至地质宫广场主楼中央为南北主轴。中轴线全长420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广场主入口、南北主路,中心广场的中央是广场太阳鸟雕塑,北面是露天音乐坛,跨过东西主路是1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中心广场至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用地和园路用地,总面积4万平方米,还饲养了3000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情趣。
伪满八大部
伪满经济部坐落在长春市新民大街9号,现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经济部始建于1938年,整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顶盖建筑,主体建筑为五层,墙面贴深褐色瓷砖,屋顶及檐部采用深色琉璃瓦装饰,占地面积为4.32万平方米,伪满经济部的原名是“伪满财政部”,是先有部后有楼,1937年改称为“经济部”。
位于长春市建设街30号(今吉林省东方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一处老楼,就是原伪满外交部所在地。
这座楼始建于1934年,总建筑面积为9700平方米,是由法国一家建筑公司承包并负责设计和承建的,完全是法式风格,这在长春诸多独特建筑中也是很独特的。
伪满外交部所实行的一切政策都是为维护它的殖民统治,残酷镇压中国东北人民的利益需要所服务的。日本一直重中国东北为它的“生命线”,为了夺取这条“生命线”,外交上着手实现他的北进计划,从进攻和防御方面对准苏联。
但是,伪满的外交部是个穷途末路的外交,当年也只有那么几个如“萨尔瓦多”等一些小国与它建交,说明了它的可怜和可悲。
在长春市文化广场西南角,今新民大街1号的地方,有一座高耸的大楼,这就是伪满洲国从前的军事部(今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所在地。伪满军事部原名“军政部”,是指挥伪满洲国军队的重要机关。
在它行使权力的历史中制定了大批镇压中国人民的策略并加以实施,虽叫“军事”,其实它又兼管“军政”,1937年改称“治安部”。
原楼为五层,90年代初期长春市政府将此楼加高一层
伪满司法部位于长春市新民大街6号,现为吉林大学新民校区院部。伪满司法部始建于1935年,该部掌管司法、法院、监狱、民事、 刑事、民籍、地籍及其它司法等事项,它以制定镇压爱国力量的法律而着名,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殖民政策服务效劳。肆无忌惮地剥夺了东北人民的生存权利,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血案”。
伪满司法部整体建筑城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总体建筑面积为16328平方米。属长春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伪满交通部旧址位于长春市新民大街7号,现为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卫生系教学楼。该建筑始建于1937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楼为四层,两翼为三层,地下一层。在坡屋顶边缘雕有花纹,四条突出墙面的装饰柱。整个建筑用浅褐色寸条瓷砖贴面,用深红色琉璃瓦铺顶
伪满兴农部旧址位于自由大路20号,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该建筑为两层楼房,正门朝北,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为9871平方米。
伪满文教部原在“伪满兴农部”东,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这座大楼被长春大学占用,解放后由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医院)接管,现在是东北师大附属小学的教学楼。
伪满文教部的全部目标是破坏东北文化,极力发展殖民文化和教育,维护他们的殖民统治。他们禁绝一切具有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化传授,把具有民族意识的书刊统统毁掉。在教学上,伪文教部不让百姓使用中国教材,不准挂中国地图。他们制造舆论,建立“弘法处”,大力宣扬侵略扩张,维护了法西斯的统治。
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133号(现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处就是原伪满时期的民生部。民生部原名“民政部”,1937年改称为“民生部”,1945年3月又改称为“厚生部”。
民生部实为镇压东北民众负责日本移民政策的一处重要的工作机构。通过“地籍整理”大肆掠夺东北农民土地,并积极策划成立了“满洲拓植株式会社”,负责“移民现地指导和获取土地”等事项。
㈣ 长春文化广场的广场简介
文化广场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线至地质宫广场主楼中央为南北主轴,中轴线全长429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文化广场主入口、南北主路。中心广场的中央是太阳鸟雕塑,北面是露天音乐坛,跨过东西主路是1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中心广场至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用地和园路用地,总面积4万平方米,还饲养了3000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情趣。
文化广场建于1996年8月,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它坐落于市区中心。地处:东至东民主大街,南接解放大路,西至西民主大街,北邻是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总占地面积20.5公顷,是国内城市中较大的休闲广场。
文化广场前身为地质宫广场,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是伪满州国的国都广场,始建于1933年,名为“帝宫广场”、“顺天广场”,建国后,地质宫广场作为我市的大型集会广场,在全市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八十年代初期,广场东半部被改造成城市公共绿地。
地质宫的历史连同它前面的文化广场可以追溯到1938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着手规划长春。不久,他们便把今天的解放大路以北,东、西民主大街之间的这个区域定为“宫廷建筑用地”。
地质宫位于“八大部”建筑中心区—新民大街北端,是长春科技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地质宫曾为日伪新宫内府所在地。地质宫是作为溥仪的正式“皇宫”来修建的。1938年9月动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财力紧张而停工,只完成地下部分,而金碧辉煌的宫殿系50年代完工。1953年,在原来基础上修建了这座绿色瓦顶,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因为是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故名“地质宫”。地质宫是典型中国古代建筑风格门前广场有18万平米,称文化广场。地质宫内设有地质博物馆,从各种珍贵钻石,矿产直到各种古生物化石标本,恐龙化石等应有尽有,如矿物的标本,有宝石和象牙,化石,还有恐龙化石,真骨含量百分之七十。还有古老的三叶虫,恐龙骨架。里面的陈列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在那里会让人感觉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豪华的装修,红色的木地板,朴素的陈列柜,但每一件藏品都很珍贵。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学胜地。
殿前的草坪广场可容50多万人集会。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眺望,一条宽80米的笔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园延伸,中线花坛为松、柏、丁香树风景带和两侧的高可钻天的杨树,形成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国务院及下属“八大部”的办公室全部坐落大街两侧,形成一个菱形景区,建筑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1996年初,经市政府批准,将地质宫广场改建命名为文化广场,同年五月拉开了彻底改造广场的序幕。长春市政府把文化广场的改建工程列为九六年为全市人民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当年宋春华市长在长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地质宫广场建设成以草坪为主,合理配植植物造景的文化广场。为了使广场改建工程有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控制,面向全国征集了改造规划方案,国内很多着名大专院校,规划设计院、所,对地质宫广场的改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经过各路精英的激烈角逐和专家的最后评审,确定以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为主,以长春规划院、长春市园林管理处的方案作为补充,由清华大学完成方案的综合工作。
改建后的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格局,采取中轴对称的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成为一体。广场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至长春科技大学主楼中央为南北主轴.中轴线全长420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广场入口3500平方米的主入口集散地,然后是35米宽100米长的南北主路至中心地段。主路以北衔接16000平方米,可容纳上万人的中心广场。中心广场中央建有37米高主体雕塑“太阳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说太阳里有一只三足鸟或人面鸟身,腹部有一个太阳的羽人形象的传说,作者借用了神化传说的内容,运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太阳鸟这一形象,以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文化广场的改建工程于1996年5月20日动工,8月21日主体工程完工,历时三个月,完成第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九七二期工程,对文化广场树木配植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种植了大量的东北红豆杉、黑松、黄檗、鸾枝等十几种乔、灌木,并种植花卉进行彩化。同时,从1998-2003年相继对广场东、南、西、北主要入口设置了人物石雕,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2000年在喜庆长春建城200周年之际,文化广场在全市亮化工程中更新增设各种主体彩灯10余种,其中:广场南主入口东西排列设有海鸥灯20盏;中轴主路两侧设有水晶灯22盏;中心广场南邻东西草坪分别设有电子礼花灯各5盏;中心广场北段东西两侧南北排列分别设有满天星灯各4盏;舞台两侧东西排列分别设有彩色激光射灯各5盏;广场北段东西主路设有燕尾灯18盏;广场外围东西两侧分别设有高杆灯3盏以及U形路和广场周边人行步道、树木彩化等照明灯计173基2077盏。
文化广场自开放以来,平均每天接待游人上万人次,高峰时可达十多万人次。省、市一些重大活动,如长春电影节、长春书市、科技展会、亚洲艺术节、全国汽车拉力赛以及迎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长春建城二百周年、各大博览会等大型庆贺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年大中型文艺演出上百场次,群众自发性的自娱自乐活动也随处可见,有声有色。广场每年重大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筑了文化广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文化广场已成为长春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为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