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走进醴陵 感受醴陵瓷器历史文化
导语:中国的瓷器只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英语中CHINA不仅是中国的意思,还代表瓷器的意思。中国传统的瓷器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特别是在醴陵出土的瓷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美誉。醴陵瓷器,它的图案精细美腻,五彩瓷器是最具有特色的瓷器的之一。跟着小编一起走进醴陵,去感受一下醴陵瓷器历史文化。
醴陵瓷器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的巧匠,他们在醴陵的瓷业方面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辛亥革命之后,担任着北冰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在一次去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的瓷业在当时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回国后,便到醴陵进行了考察,并且找出来当时醴陵瓷器落后的原因,同时也发现了醴陵瓷器在生产中的有利方面:第一,消费市场比较广阔,潜力巨大;第二,瓷土的资源丰富,原材料多;第三,当时的劳动力水平较高,劳动力的价格低。
历史初期,刚开始只用氧化钴作为上色的原材料,经过手工绘制图案,在表面涂上釉彩,烧成青花瓷。当时的五彩瓷的瓷面光滑、细腻,图案清新素雅,画面栩栩如生,拥有着颇高的使用价值和高水平的艺术价值。历史中期,在1915年时,醴陵瓷器漂洋过海,去到美国才加了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与同去参加茅台酒同时获得高荣誉。它的工艺水平精湛,色彩朴素典雅,在国外被叫做“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在中国解放后,又有了新的原料、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手法,它还被誉为“国瓷”。
醴陵的五彩瓷又被叫做窑彩,它的出现在青花瓷和红瓷之后。在清朝的雍正和干隆是,是中国醴陵瓷器达到顶峰时期。它是在高温下制造出来的,还用了许多复合彩料,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历史性的突破也在中国的瓷器发展历史过程迈进一大步。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区分优质还是劣质的瓷器。
第一种方法,倾听声音。如果敲击它的声音比较清脆明亮,则说明它是优质的瓷器;反之,则是劣质的。
第二种方法,观察色泽。如果它的色泽仿佛像玉般,它就是优质瓷器;若是色泽灰灰的,没有光泽,它就是劣质的。
第三种方法,观察它的透光性,优质的瓷器是用的优质的泥土,而劣质的瓷器却显得厚重。
醴陵瓷器的工艺特色
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又称为窑彩,产生在青花和釉里红之后。清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为用氧化铁着色的豆青。三种颜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集中了多种绘画方法的综合运用,但由于釉下五彩在高温下变化多端,烧成不易,因此历代传器佳作极少。
二、釉下五彩的历史性突破
着名古陶瓷专家王莉英分析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中国瓷器的烧造,先后创烧出高温釉下(铁)褐彩、釉下(钴)蓝彩和釉下(铜)红彩。清朝雍正、干隆二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巅峰时期,几乎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恰于高温釉下彩方面建树甚微。近代醴陵瓷业异常了不起,短短数年便一举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号称釉下五彩。尤其是创烧出多种复合彩料,以多层次的色阶丰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历史性的创新突破,也是对中国瓷器烧造历史的卓越贡献。”
以上就是有关醴陵瓷器历史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⑵ 湖南醴陵名字的由来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国临湘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食邑600户,并建侯城于转步古城村。
东汉,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时县境东至今江西杨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据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国时,醴陵属吴国荆州长沙郡。
(2)醴陵文化知多少手抄报扩展阅读
醴陵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位于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东南部。
2,地质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土壤成分以板页岩为主,占47.8%;次为红色粘土,占20.7%。
3,气候
醴陵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
⑶ 江西特产手抄报
北京特产风味 北京集全国风味佳肴,工艺美术和民族用品于一城。宫廷菜点,烤鸭,果脯,酥糖,京绣,戏装,景泰蓝等均很有名。
天津特产风味 传统名牌产品天津地毯,线毯,法兰绒,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风筝;天津火腿肠,干烧鱼,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煎饼果子等。
河北名特产 唐山,邯郸等地陶瓷,曲阳石雕,秦皇岛贝雕画,人造琥珀,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衡水内画壶,涿州金丝挂毯;秦皇岛海鲜,石家庄烧鸡,承德山菜,张家口口蘑,白洋淀松花蛋,保定酱菜,高碑店豆制品;安国中草药,承德杏仁,赵州雪花梨,交河,献县,魏县等地的鸭梨,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昌黎苹果,兴隆红果,宣化葡萄,深州水蜜桃等。
山西特产风味 汾阳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祁县六曲香酒,长治潞酒,清徐香醋,陵州玉泉陈醋;稷山,运城,临汾,芮城,太谷等地枣子,原平梨,清徐葡萄,永济青柿;大同黄花,沁州黄米,平顺花椒,永治党参;手工业名产并州(太原)刀剪,大同艺术陶瓷,阳泉铁锅;山西风味菜肴名点并州火锅,清真全羊大菜,平遥牛肉,头脑(以羊肉,山药,藕根,黄芪等多种补品制成),山西刀削面,太谷饼,黄米油糕等。
内蒙古特产风味 呼和浩特纯低粗毛线,包头和阿拉善左旗地毯,阿拉善驼绒;多伦马鞍,蒙古靴;海拉尔,满洲里旱獭,呼伦贝尔盟猞猁,大兴安岭地区灰鼠;熄林郭勒草原口蘑,河套蜜瓜;风味佳肴烤全羊,烤羊腿,风味名食奶皮子,奶豆腐,马奶酒,昭君酒等。
辽宁名特产 辽东苹果(共300多个品种)有大连,营口的国光苹果,辽西绥中白梨,北镇鸭梨,大连黄金桃;大连,丹东,营口等地的海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有大连贝雕,岫岩玉雕,锦州玛瑙雕刻,抚顺煤精雕刻和琥珀工艺品,大连工艺绣品,玻璃器皿,丹东柞绸,沈阳雪花啤酒,八王寺汽水,汤岗子矿泉水;风味名食东北火锅,沈阳老边饺子,熏肉大饼,沟帮子熏鸡,沈阳伊斯兰教糕点,萨其马,辽阳塔糖,大连红虾酥心糖等。
吉林省名特产风味 特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抚松人参,辉南鹿茸最为有名)及长春,吉林,通化等地的参茸制品;珲春,安图木耳,梨树的白磨,蕨菜,延边圆蘑,白蜜,苹果梨,长白山区蛤什蟆油,山葡萄;轻工名产吉林桦皮画,三宝酒,通化人参蜜饯,人参葡萄酒,长春人参烟;延边朝鲜族风味朝鲜冷面,打糕,朝鲜族传统泡菜等。
黑龙江省特产风味 黑龙江,乌苏里江特产大马哈鱼,兴安岭蘑菇(有猴头蘑,榛蘑等60多种实用蘑菇),黑木耳,松子,山野菜(蕨菜,松茸,薇菜等)及虎骨,刺五加参及珍贵毛皮兽皮张等;大庆,齐齐哈尔乳制品,哈尔滨太阳岛啤酒,五大连池矿泉水;民族风味有赫哲族风味杀生鱼,鄂伦春族风味手把肉,烤肉串等。
上海特产风味 上海轻,纺,手工业工艺品丰富多采,以选料精,式样新,品种多为特色。上海的服装,毛呢,府绸,领带,皮鞋,化妆品,钟表,玩具,耐用消费品,文娱体育用品,家具等许多优质名牌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海派戏装,金银饰品,雕塑,锈品,人造花等工艺美术品琳琅满目。名食有糕点,五香豆,奶糖,梨膏糖等。
上海风味以红烧,生煸,滑炒水产蔬菜见长,具有荟集江南风味,适应性强的特点。除上海风味外,还有西菜及川粤湘闽等地方风味。上海小吃,风味点心也很丰富。
江苏特产风味 传统轻纺,手工艺品苏州丝绸,锈品,草编,南京云锦,绒花,宜兴青瓷,,紫砂陶器,无锡泥塑,扬州瓷器,苏州檀香扇,虾,镇江鲫鱼,刀鱼,阳澄湖大蟹,太湖银鱼,水菜,莲藕等;其他农特产无锡水蜜桃,苏州枇杷,杨梅,碧螺春茶;南通薄荷油等。名食南京板鸭,香肠,苏州酱肉,无锡肉骨头,如东海味,扬州,镇江酱菜,镇江香醋,名酒洋河,双沟大曲,无锡二泉酒,丹阳黄酒,苏州醇香酒,苏州,无锡,扬州等地的糕点等。
江苏风味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代表长江下游,东海沿岸风味,故又名江浙风味。以甜为主,因材施艺,四季有别。其中苏锡菜源于川菜,多用沙锅炖焖,冷盘造型优美;淮扬菜长于清炒,煎贴,淡厚适宜。苏菜代表菜有狮子头,料烧鸭,薰鱼等。
浙江特产风味 杭州丝绸,杭绣,织锦,湖州双绉,绫绢,宁波绣衣,温州瓯绣,萧山花边;杭州,宁波,嵊县,安吉竹编竹制工艺品,余姚,慈溪,黄岩,临海草编织品;东阳,乐清木雕,青田石刻,温州瓯塑,杭州金石图章,宁波木骨镶嵌;绍兴金银首饰,杭州绸扇,绸伞,天竺筷,张小泉剪刀,龙泉青瓷,宝剑,湖州湖笔,羽扇;名茶西湖龙井茶,绍兴平水珠茶,金华茉莉花茶,温州珍眉茶;名果黄岩蜜橘,温州瓯柑,衢州红桔,镇海金杆,奉化水蜜桃,诸暨香榧,义乌南枣,平湖西瓜;风味名食金华火腿,绍兴老酒,腐乳,杭州,舟山,宁波,奉化罐头食品,杭州藕粉,白菊;浙江风味名菜有杭州煨鸡,西湖醋鱼等,风味小吃有嘉兴粽子,金华酥饼等。
安徽特产风味 传统手工业名优产品,文房四宝——泾县(宣州)的宣纸,笔,歙县(徽州)的徽墨,歙砚;祁门瓷器,界首瓷器,芜湖刀剪和铁画工艺美术品,舒城,潜山竹席;果品砀山酥梨,徽州雪梨,怀远石榴,宣城蜜枣,歙县枇杷;名茶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茶;其他特产巢湖银鱼,长江鲥鱼。名酒有毫州历史名酒古井酒,淮北口子酒,濉溪大曲,嘉山名光特曲等;名食符离集烧鸡,合肥虎皮金橘蛋,泾县琴鱼干,定远的桥尾(用猪臀肉制成),名点有寿县大救驾,安庆墨子酥等。
徽菜是中国八大名菜之一,擅长烧,炒,炖,重油炒,讲究火功。名菜有合肥徽菜龙眼肉,葡萄鱼,芜湖水产菜网油桂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菜素火腿,素烤鸭等。
福建特产风味 传统手工艺品福州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厦门,泉州木雕,漳州彩塑,紫砂陶器,德化瓷器,安溪竹编,平潭贝雕;亚热带农林特产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音,崇安武夷岩茶,福州,闽侯茉莉花茶,福安红茶,南安绿茶;福州橘子,橄榄,莆田(兴化),晋江桂圆,漳州芦柑,香蕉,水仙花,建宁莲子,山区各地所产的笋干,香菇,木耳;沿海特产文昌鱼。
风味菜肴闽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擅长红糟调味,制汤,运用糖醋烹调,具酸,甜,糟,香四味。福州鱼丸,厦门男普陀素菜,泉州葫芦鸡,小吃等别有风味。
台湾特产风味 澎湖珊瑚,文石,花莲翠玉,北投艺术陶瓷,台北风筝,新竹圣诞灯,绿岛贝雕画;台北士林名刀,玻璃器皿,桃圆木艺家具,美浓纸伞,台南关庙藤器,大甲草编,台中,台北竹艺品,台北莺歌日用陶;台东香茅油,宜兰樟脑,旗山香蕉,新竹柑橘,屏东,南投菠萝(凤梨),玉井红芒果,屏东莲雾(鲜果),苗栗大湖草莓,新竹石榴;台北文山包钟茶,木栅铁观音茶,南投冻顶乌龙茶,苗栗绿茶,花莲红茶,阳明山杜鹃花,阿里山兰花,台中,屏东乌鱼子等。风味菜肴有海味名菜盐酥海虾,火把鱼翅,其他菜肴当归鸭,烧酒鸡,糯米八宝鸭,地方名食嘉义新港饴,台中凤梨酥和太阳饼,宜兰金枣糕,新竹米粉等。
江西特产风味 传统手工艺品名产景德镇瓷器,瓷雕,南昌瓷板画,铅山竹编工艺品,万载夏布,花炮,萍乡烟花,瑞金,永丰毛边纸;传统农特产庐山云雾茶,婺源绿茶,井冈翠绿茶,武宁红茶,井冈山竹笋,油茶,南丰蜜橘,遂川金橘,兴国甜橙,抚州西瓜,信丰红瓜片,广昌通心白莲,鄱阳湖银鱼;风味名食南安板鸭(大余鸭加工成),南昌松肉,安福火腿,九江桂花酥糖,萍乡花果糖,风味菜肴有九江黔阳鱼席菜,庐山“三石”(石鸡,石鱼,石耳),景德镇名菜船板肉,井冈山名菜石耳炖鸡和烧狗肉,名酒樟树四特曲,九江陈年封缸酒等。
山东特产风味 传统轻工业手工艺品烟台钟表,抽纱,刺绣,淄博陶瓷,料器,潍坊镶银制品,风筝,年画,青岛贝雕,胶东草柳制品;着名果品莱阳梨,烟台苹果,肥城桃,即墨葡萄,,乐陵小枣,德州西瓜;农特产崂山啤酒花,平阴玫瑰,菏泽牡丹,烟台对虾,寿光鸡,莱芜猪;名药东阿驴皮膏;名酒烟台果酒,白兰地,美味思,三鞭酒,青岛啤酒,白葡萄酒,崂山矿泉水,兰陵美酒,即墨老酒;名食德州扒鸡,济南糖酥煎饼,青岛高粱饴,济宁酱花生米,龙口粉丝等。
山东风味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代表黄河流域风味,以咸食为主,善用特制清汤,以奶汤烹调,醇厚不腻。名菜有奶汤鱼翅,鸡脯,济南烤鸭,烤大虾等。
河南名特产品 开封书画,汴绣,禹县钧瓷,洛阳宫灯,仿古陶瓷唐三彩,临汝汝瓷,南阳玉雕和烙花筷子,济源盘砚;新郑,灵宝,内黄,镇平等地大枣,孟津梨,开封西瓜,信阳毛尖茶;武陟,沁阳等地的四大怀药;黄河鲤鱼,兰考桐木,许昌烤烟,驻马店香油;道口烧鸡,朱仙镇五香豆腐干,汴京烤鸭,洛阳杜康酒等。
湖北省名特产 江陵荆缎,武穴竹器,天门印花布,沙市鸭绒被;宜昌宜红茶,,咸宁青砖茶,恩施玉露茶;咸宁桂花,保康木耳,秭归柑橘,兴山夏橙,阳新枇杷,随州蜜枣;鄂州武昌鱼,黄梅银鱼,沙湖盐蛋;孝感麻糖,黄州东坡饼,武汉炸米锅等。
湖南特产风味 岳阳君山银针,大庸古丈毛尖,长沙高桥银峰与湘波绿茶;雪峰蜜橘,浏阳金橘,黔阳冰糖橙;长沙湘莲,岳阳银鱼及醋鱼干;岳阳辣椒油,邵阳竹笋,生姜,长沙松花蛋,衡山湘黄鸡,武冈铜鹅,宁乡猪;长沙湘绣与羽绒制品,醴陵瓷器,望城陶器,湘西土家棉,益阳水竹凉席,浏阳夏布与菊花石雕,烟花鞭炮,凤凰民族工艺品,岳阳扇子等。
湘菜为我国八大风味菜系之一。讲究刀工,火候,调味丰富,重辣味。技法以煨,煎,炖,蒸,炒为主。着名菜肴有古老肉,莲子锅,竹笋蒸鱼,香酥鸡等。
广东特产与粤菜 广东是热带亚热带茶果之乡,名果有东莞香蕉,潮州蜜橘,增城荔枝等。名茶有英德红茶,潮州凤凰水仙茶。传统手工艺品广州粤绣,潮州抽纱,佛山石湾陶瓷,潮州枫溪工艺美术瓷,广州牙雕,肇庆端砚等。还有深圳,珠海鲜蚝,潮州鱿鱼,湛江龙虾,及广东香肠,月饼等名食。
粤菜风味名扬中外,“蛇餐”更是久负盛名,有食在广州之誉。粤菜注重煎炸烧烩,擅长小炒,着意鲜嫩爽滑,多野菜。名菜有菊花龙虎凤,猴脑,白灼海虾,脆皮乳猪等。
海南特产风味 海口等地的椰雕镶银工艺品,贝雕,海石花盆景,黎族鼻箫等手工艺品;文昌菠萝,椰子,五指山芒果,琼山荔枝;万宁大洲盗燕窝,西沙大海龟;风味名食有海口椰子盅,琼山曲口血蟮,文昌鸡,东山羊,和乐蟹,海口椰子等。
广西名特产 靖西,宾阳壮锦,都安瑶绣,南宁麻涤,钦州坭兴陶瓷,桂林美术陶瓷,方竹手杖,语州竹丝挂帘,北海贝雕,东兴石雕,柳州石雕,柳砚,小棺材;南宁凉果,甜茶,桂林豆腐乳,米粉,三花酒,语州三蛇酒,蛤蚧酒,北海海鲜;合浦珍珠,容县沙田柚子,桂林金橘,南宁菠萝,柳州蜜橙,永福罗汉果,桂平肉桂,桂南八角等。
四川特产风味 名特产有成都蜀绣,蜀锦(帛),漆器,瓷胎竹编,南充竹帘画,自贡,宜宾竹制工艺品,荣昌,会理陶瓷,自贡剪纸,名茶川红茶,峨芯茶,蒙山顶茶,名果合川红橘,江津广柑,及川芎,川贝,川莲等中药材。
川菜是我国名菜之一,以麻辣味浓,百菜百味为特色。四川成都小吃担担面,赖汤圆等也很有名。名酒有宜宾五粮液,棉竹剑南春,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名食有西昌板鸭,天府花生,涪陵榨菜等。
贵州名特产 遵义丝绸被面,安顺蜡染,岑巩花边,“思州石砚”,平塘陶器,毕节大方漆器,玉屏箫笛,荔波凉席;威宁黄梨,兴义大红袍橘子,罗甸黄果,清镇酥李,都匀毛尖茶,湄江茶,遵义毛峰茶及竹荪(参),银耳,天麻,杜仲,凯里黑木耳,娃娃鱼,贵定烤烟,黔东南苗杉;名酒仁怀茅台酒,董公寺董酒,惠水大曲和怀酒,凯里从江大曲酒,雷公山猕猴桃酒,贵阳花溪刺梨酒,习水大曲等;名食威宁火腿,荞酥(苗族名点),遵义蛋糕,绥阳空心面,镇宁波波糖,独山泡菜,镇远道菜,三穗板鸭,铜仁绿豆粉,贵阳野刺梨汁;贵阳黔味菜有八宝娃娃鱼,天麻蒸鸡,套全鸭,清炖甲鱼及小吃恋爱豆腐果等。
云南名特产 昆明,玉溪,曲靖云烟(有茶花,红山茶,红塔山,阿诗玛,大重九,恭贺新禧等名烟),昆明,大理,思茅等地云茶(镇红,镇绿,思茅,西双版纳勐海普洱茶,大理沱茶,苍山雪绿等),昆明等地云药(云南白药,田七,天麻,德钦冬虫夏草等),西双版纳香蕉,芒果,昆明呈贡宝珠梨,昆明干鸡棕蕈,勐海天然樟脑;大理石雕工艺品,剑州木雕,个旧,昆明锡制工艺品,东川,昆明斑铜工艺品,昭通版纳地毯,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织锦刺绣品,丽江纳西族披星戴月衣,路南民族绣衣绣品及小盆景,通海花桩园艺饰品,建水紫砂陶器,西双版纳孔雀屏羽等;云南名食有宣威火腿,路南腐乳,昆明风味佳肴红烧象鼻,茨焖熊掌,生煎麂子肉,汽锅鸡,小吃过桥米线等。
西藏名特产 传统手工业工艺品拉萨,日喀则地毯,江孜藏毯,拉萨,泽当,贡嘎氆氇(藏式毛呢),围裙,昌都藏靴,金银铜铁器,昌都,拉萨,江孜,日喀则藏装;拉萨陶器,山南木碗等;西藏名食酥油茶(酥油,牛奶,砖茶,鸡蛋制成),传统节日食品“卡色”(面粉,清油,牛奶,白糖,椰油制成),青稞糌粑,(炒面),青稞酒等;野生资源特产野驴,野牦牛,藏羚,黄羊,旱獭,雪鸡,名贵药材熊胆,麝香,冬虫夏草,人参果,天麻,雪莲等。
陕西特产风味 着名果品有汉中,城固柑橘,临潼石榴,火晶柿子,“三宝”大红枣,彬县晋枣,清涧红枣,陕北苹果,华县大接杏,商洛核桃,镇安大板栗等;洋县香米,黑米,韩城大红袍花椒,西安秦椒干,紫阳毛尖茶;汉中,安康,商洛中药材天麻,杜仲等;传统名食西安腊牛羊肉,西乡牛肉干,凤翔腊驴肉,咸阳琥珀糖,三原蓼花糖;风味菜肴有西安仿唐菜长安八景宴;风味小吃羊肉泡馍;名酒凤翔西凤酒(集清香,浓香为一体),眉县太白酒(历史名酒),甘泉矿泉水等。
甘肃特产风味 兰州白兰瓜,醉瓜,冬果梨,软儿梨,酒枣,安西白兰瓜,天水花牛苹果,兰州黑瓜子,百合;康县黑木耳,民勤,武威发菜,陇东镇原黄花菜,小茴香,文县花椒,兰州水烟;中药材文县党参,岷县当归,铨水大黄;传统手工艺名酒泉夜光杯(玉琢酒杯),嘉峪关石砚,临洮洮砚,天水雕漆,华亭安口陶瓷,临洮仿古地毯,兰州轻工名产毛纺织品等;甘肃风味佳肴有敦煌驼掌,清炖全羊,兰州烤小猪,千层牛肉饼,陇西腊肉等,名酒有西凉大曲,金徽酒,肃北马奶酒等。
青海特产风味 西宁毛(藏系羊毛),羊绒及长毛绒,粗纯毛线,地毯,肉奶制品奶酪,甜奶粉,皮张(黑紫羔皮,牦牛皮,旱獭皮);青海湖无鳞湟鱼,海东南名果长把梨,冬果梨,酥木梨,甜梨,玉树麝香,果洛,玉树冬虫夏草;风味名食有西宁涮羊肉,马杂碎,果洛牛肉干,湟源陈醋;西宁,湟源银器,饰品,藏刀等。
宁夏特产风味 特产“五色宝”:贺兰山,中宁,中卫的红色枸杞,同心,盐池,中宁,灵武的黄色甘草,贺兰山兰色石砚,平罗,贺兰,中卫白色滩羊皮,同心,金积黑色发菜;“五朵金花”:各地所产向日葵,红花,黄花菜,玫瑰,啤酒花等;中宁贡枣,石嘴山,平罗,惠农,陶乐红瓜子,固原银耳,蕨菜,宁北平原灌区莲藕,冻兔肉,黄河鲤鱼,中卫鸽子肉,宁夏驴皮胶(阿胶);石嘴山民族瓷器;风味名食银川清真奶油糕点,牛羊肉酥,手抓羊肉,清蒸羊羔肉,马三白水鸡等。
新疆特产风味 瓜果名产有鄯善哈密瓜,哈密西瓜,吐鲁番无核白葡萄,伊宁苹果,库尔勒香梨,叶城大籽石榴,阿克苏薄皮核桃,阿图什无花果,库车白杏,喀什巴旦杏;其他农牧土特产有库尔勒啤酒花,库车,若羌羔皮,及天山南北各地所产细毛羊绒,皮张,肠衣,长绒棉,桑蚕丝,甘草,雪莲等;传统轻纺,手工艺名产有乌鲁木齐,喀什民族花帽,和田,喀什艾德莱斯绸,石河子毛布,乌鲁木齐,伊宁皮革,和田地毯,喀什民族乐器,和田,乌鲁木齐玉雕,乌鲁木齐等地的民族特需首饰,铜器等;维吾尔,回等民族地方风味菜肴有烤全羊,烤羊肉串,烤鱼,薄皮包子,抓饭,奶茶等,地方名酒有吐鲁番果酒,鄯善葡萄酒,奎屯特曲等。
⑷ 春节习俗知多少手抄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⑸ 湖南省醴陵市名称的来源
在中国古代的文字:醴者,酒也。《辞海》、《辞源》的释义是,醴,甜酒;或甜美的泉水。远古时代,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在造“醴”字时,可谓用心良苦。他将代表某一特定时辰的“酉”字和酿酒所需的原料“曲”、“豆”组合起来,便成了独具一格的“醴”。以致后来人们想简化它都无从下手。
醴陵;将“醴”字用作地名,那就更有意蕴了。古时,能称作“醴”的地方,绝对是一个土地肥沃,谷穗成堆,美酒飘香的好地方。而这地方正好又是山岭葱郁、丘冈连绵。这就是“陵”的含意。于是乎,“醴陵”这一响亮的名字就在数千年前的某个时刻诞生了。可以肯定地说,醴陵地名是酒文化与醴泉文化结合的体现。“醴陵”可以意会为“酒味醇香的大山”。那时,它是一片稻浪滚滚、生产美酒的肥沃土地,呈现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所以它的得名,最早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酒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醴陵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距今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从汉高后4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达2190余年。它随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历经漫长岁月,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别的名称代替过。像这样诞生很早,沿用时间长,从未更名,且来历颇有讲究的地名,在全国并不多见。
从前曾有种说法,说“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即以醴陵古八景之一的醴泉井作为名称由来,最终还是经不起推敲。所以,现在人们比较认可“以酒取名”,而非“以井取名”的说法。
⑹ 春节习俗知多少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着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⑺ “醴陵”典故知多少
1、“醴陵”两字的意思是什么?
“醴”的基本字义有二:一为甜酒,一为甘泉。古人以酒名地,称这一带为“醴”。加上地貌以丘陵为主,以“醴”合“陵”为号,故称“醴陵”。此乃官方说法。当然,也有解释为“某陵旁出甘泉”而为醴陵的,谁是谁非,诸君自定。
在全国城市里,用“醴”作名的,唯有醴陵。以至《辞源》中对“醴”的解释特设一条释义:指湖南省醴陵市。
2、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吗?
元朝末年,因为战乱频繁和瘟疫横行,醴陵仅留存两三百户。明朝初年,政府鼓励移民,江西的三十多个县,湖南的十余个州县,以及安徽、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四川等省的二十多个县的三万多移民相继来醴陵安家落户。
明朝末年,悲剧再次到来,醴陵人口锐减。于是在清朝推出相同的移民政策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五十余县大规模向醴陵移民。
两次大移民后,醴陵99%的人口为客籍移民后裔,请问: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吗?
3 、渌江书院一直在西山吗?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的,渌江书院的前身在现在的青云山,即醴陵一中内。以前的渌江书院即是当时的县学宫,也就是朱熹、张拭讲学的地方。
在道光年间,知县陈兴炳以城市喧嚣不宜治学为由,将渌江书院移建于今天的西山(此处本是西山书院旧址)。
4、宋名臣祠和靖兴寺的由来?
靖兴寺:我们都知道红拂女墓的由来,靖兴寺与她也有点关系。因为靖兴寺是为了纪念她的男人大唐开国元勋李靖驻兵于醴陵而建。
宋名臣祠:前寺纪念武事,此祠铭记文人。因为理学大师们在醴陵的文化学术活动,醴陵学子的学习热情与水平都呈现了一个井喷现象。从宋淳宗四年(1244)到开庆元年(1259),醴陵有7人金榜题名。吴猎、皮龙荣、杨大异的《吴氏经解》、《春秋奥旨》、《春秋笺疏》等成为湖湘文化的学术巨着。如果有谁觉得十几年7人不多,可以回去翻翻其他的县志看看。此祠正是为铭记这一文化自豪而建。
5、仙岳山是讲哪位神仙?
在晋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辽东人名叫丁令威,此人本是青阳县令。相传他勤奋好学,立志求道且喜爱仙鹤,辞官后一路逶迤来到醴陵,见这里山川俱佳便定居于此。据载现城区丁家坊便是他后人的聚居地。丁令威于此修道成仙驾鹤升天而去,后人在城西山上建观祀奉他。该山称为丁仙山,后来改称仙岳山。
6、“渌江桥”为何又叫“六公桥”?
明成化十八年(1482),醴陵人开始架设经状元洲到南门的浮桥。此后渌江桥桥址和五墩六孔的木桥规制一直未变,所以“六公(孔)桥”的名称沿袭至今。即使是民国时期改造成九墩十孔的石拱桥后,醴陵人还是称之为“六公桥”
民国七年(1918),渌江木桥多次被毁,醴陵人决定建石桥。这时一个叫陈盛芳的人来了。陈盛芳,字茂兰,原居醴陵市白兔潭五甲村,后迁居浦口河泉,是一位从泥水匠成长起来的商业巨子。此人为修桥捐款5万银元,且出钱又出力,带领醴陵人民齐心协力将渌江桥修建成功。桥长186米、宽8米、高13米,气势宏伟,巧夺天工。康有为亲笔题“渌江桥”三字,傅熊湘撰书渌江桥碑文。1996年,渌江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到底是不是醴陵
关于这个问题,很复杂,就像各地争论所谓的名人故里一样精彩。醴陵、浏阳和上栗各有李畋塑像、李畋殿、李畋博物馆、李畋墓,三方各执一词,言之凿凿。
李畋究竟是哪里人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谁能够将他老人家的本领发扬光大,谁能够把花炮做大做好做强,做得全国瞩目,做得举世闻名,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如果最后证明李畋故乡属于自己,可是花炮却又比不过人家,那不是反过来扇自己嘴巴,证明自己不争气,没有守好祖宗的遗产!
所以,还是先做好花炮吧,做好了,名利双收,别人承不承认又能怎样呢?桃李不言哪!
8、醴陵为何曾被称为“将军县”
醴陵民国以来有上将5人,中将29人,少将194人,是名符其实的“将军县”。据说有此称号的还有安徽合肥与浙江奉化,也有其它提法,但醴陵始终名列其中。安徽有段祺瑞、段芝贵等北洋军政首脑,军阀集团相互提携,自然将军众多。浙江奉化是蒋介石的故乡,将军自然也不会少。而醴陵呢,是因为谁?答案在程潜身上。
程潜,字颂云,人称“颂公”,1882年出生于醴陵官庄乡,是官至陆军一级上将的国民党元老。曾与陈明仁将军力保湖南和平解放,使湖湘大地免遭战火涂炭,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湖南省省长,是世人敬重的“湖南家长”。
程潜早期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曾在广州建立军校并自任校长,黄埔军校设立时,孙中山还曾一度考虑以程潜为校长。程潜的影响,带动了一大批醴陵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家门,报考军校。左权、蔡申煕、陈明仁、邓文仪、刘咏尧等国共两党的醴陵籍着名将军都是黄埔一期中的骄子。
后来官居民国政府国防部次长的刘咏尧(刘若英的祖父)当时年仅15岁,是年龄最小的黄埔一期生,18岁时成为黄埔军校年龄最小的教官。许多醴陵人在程潜的带动下步入黄埔,成长为将军。在国共合作的前六期黄埔生中,醴陵学子多达229人。他们开枝散叶般的层层引领提携醴籍子弟投身军校或军界,形成了醴陵人在军界将星璀璨的磁场效应。其中大部分的人聚集在程潜麾下,也有一部分投奔共产党,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显身手。
9、必须知道的最后一件事
最后一件事,是为了凑齐“十”这个完美的数字,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用。你可以前面的九件事都不看,但一定要看看这件事,那就是:我们知道了醴陵过去的荣耀,却不知道为了这些荣耀而付出的多少酸甜苦辣、苦恨艰辛。过去的荣耀依然属于现在的我们,但它终究是属于过去。今天的醴陵人要想拥有自己的荣耀,还需靠诸君努力!正所谓“屌丝尚有逆袭日,何况醴陵不差钱。龙游浅水终须度,一朝冲上九重天!”
———————以上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⑻ 以传统文化知多少为主题手抄报资料
关于阅读类的手抄报怎么画
⑼ 中国传统文化组知多少手抄报照片大全
资料给你---剩下的排版自己搞定==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下面有着作)★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还好就这么多,有点杂,自己可以整理一下,排版是要有条理===
⑽ 晋魏文化知多少手抄报
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段,从一个方面来看,政治上来看,是分裂、混乱的、人民很痛苦的这样一个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从文化史、从精神史、思想史的角度看,却是辉煌、灿烂的一代。这两个年代一个是先秦,一个就是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