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吴川有什么特别的风土人情吗
吴川地处粤西最大的河流——鉴江下游,河网纵横,舟楫方便,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业发达。城区梅菉位于鉴江、小东江、袂花江三江汇流之处,是闻名粤西的古商端口,承传的是南江文化,讲的是广府白话,风俗习惯与珠江流域相似,风土人情更是多彩多姿,别具一格。现在就让我们去探究形形色色的吴川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吧。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我国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北方地区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地区则吃汤圆、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而吴川冬至则有吃腊味姜饭的习惯。
每到冬至,吴川的市场就摆满各种生姜,有黄姜、白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野姜也出现在冬至的市场上。这个时节,又适逢各种腊味上市,腊肉、腊肠还有腊鸭挂满市场,吴川人家家户户都习惯买一把有十几种品种的生姜片和腊肉、腊肠、腊鸭,煮美味可口的腊味姜饭过冬至。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忙碌,全家人都要围在一起吃姜饭,这已是吴川人的一种习俗。
煮姜饭要选靓米,把各种姜片洗干净或捣碎和米而煮,或切片和腊味铺在米面上煮。饭熟后,当你打开煲盖,那一阵带有生姜的清香和腊味的油香的饭香,简直令你站不住脚。吃着掺着姜碎和腊味香油的姜饭,你真是想天天过冬至。今天煮姜饭有近十种生姜、各种腊味和香米,当然香气十足,但即使是物资贫乏的年代,煮姜饭用的是1角4分2一斤的牌价陈米,用的只有一种生姜、一种腊味,但姜饭的美味,还有一家人冬至围着吃姜饭的情景,至今还一样令人难忘,不时回味。
⑵ 吴川八景的历史文化
吴川市是广东省湛江市县级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传统源远流长,吴川市梅菉镇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黄坡镇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吴阳镇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该市被广东省授予“诗词之乡”,还被世人们誉为“粤剧之乡”、“泥塑之乡”、“木偶之乡”,2011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月饼之乡”称号 。
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人才辈出,既有骚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进士鞠杲、林廷,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清代诗翁李文泰,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李汉魂。 解放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刘华秋等。
吴川八景一般指“吴川古八景”,如今不少景点已经消失,或者仅仅留下遗址。
⑶ 吴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飘色、泥塑、花桥、古庙、名人故居、吴川南派粤剧、月饼
⑷ 吴川风俗简介
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吴川婚嫁风俗:吴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礼记·婚仪》规定的程式进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办起婚事来相当讲究。铺床、接车、拜堂、摆酒、新妇茶、三朝回门,这就是吴川人的婚嫁程式。现今时代改变了,人的婚烟观念也改变了,但这一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来。
吴川素有“粤剧之乡”美称。每年,“两广”有40多个演出团体进入吴川,长年“潜伏”于城乡,尤以“春班”和“秋班”为盛,高峰时曾云集了60个剧团。逢上做“年例”的乡村,大戏往往一演就是好几天,最多时竟连演一个月,有时令到剧团“无戏可演”。因而,这里早就有“吴川养活了‘两广’粤剧团”之说。
(4)吴川本土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缀镇合并了板桥镇。
⑸ 吴川四绝是飘色,泥塑,花桥还有什么
还有是花塔
吴川市区——梅菉镇的民间艺术可是赫赫有名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吴川市梅菉镇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梅菉镇民间艺术的“四绝”是:飘色、泥塑、花桥、花塔,历年来曾经吸引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四绝”的来历跟梅菉镇的“年例”密切相关,因为在“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都要竭尽所能,表演给神看。梅菉镇的“年例”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因此梅菉镇从“年例”敬神的历史渊源中发展出了吴川民间艺术的“四绝”。
“飘色”是四绝之首,“飘色”是什么呢?“飘色”是运用力学的原理,用钢筋作为骨架,巧妙地支撑一个小孩子坐在骨架顶上,小孩身穿鲜艳的古代服装,遮掩了他是坐在上面的实质,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看起来,他们就像是站在上面的或者是飘在上面的。凭民间艺人的想象,他们可以把“飘色”的造型做得变化万千,千奇百怪。有些大型的“飘色”,甚至可以支撑十来个小孩坐在骨架上面。
“飘色”上面的孩子,年龄一般在4至10岁之间,身高在1.1米左右,个子要瘦瘦的。人们不禁担心,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坐在钢筋做成的骨架上面,无依无靠,无遮无拦,安全吗?这是不必担心的,他们是很安全的。就骨架的承重能力而言,“飘色”上面的孩子一般是40斤左右,而钢筋骨架,一般大人都事先试坐过,承受百多斤的重量都没问题。“飘色”巧妙地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它在平衡方面也是做得很好的,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事故。家长们都争相让自己家的孩子去扮演“飘色”,在他们看来,“飘色”是做给神看的,因此他们相信扮演飘色的小孩会得到神的保佑和眷顾。
泥塑,就是用泥巴做成的一个个比人还大的彩色塑像,沿街布置,装点节日的街道。泥塑本没有什么稀奇的,但它是梅菉镇“年例”的保留节目,是吴川民间艺术“四绝”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泥塑的造型通常是古代人物造型,近年来,泥塑的造型也推陈出新,加入了一些现代人物造型,尤其是加入了吴川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塑像,如原籍吴川的清代驻美大使陈兰斌、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李汉魂将军等等。还新增加了电动泥塑,电动泥塑就是用电作为动力,推动泥塑运转起来,民间艺人把它们设计成自己能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的“活”泥塑呢!看到这些,我们不禁佩服这些民间艺人的智慧。
花桥,是利用流经市区的鉴江中的江心岛上的一条水泥桥装扮成的。桥上摆满了鲜花,桥的上空搭起了彩棚,上面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彩棚的两侧还挂满了吴川文化名人的字画。夜幕降临,花桥上灯花通明,流光溢彩,正月十五的晚上,全城的人们都出动去逛花桥,花桥上人山人海,那种场面真的可以用“灯如雨,游人如织”来形容。花桥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送子观音泥塑,新婚夫妇都要到送子观音泥塑跟前买一朵白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会祝福他们生出儿子。
花塔不是固定的建筑,它是每年临时用竹木搭建的,“年例”过后就又拆掉了。花塔共六层,塔上用彩灯装饰,夜晚,塔上灯火辉煌,光芒四射,人们要爬上塔的第二层,从塔身上经过,以图吉利。塔上也有送子观音的泥塑,人们把零钱扔到观音身上,以求生得子嗣。
⑹ 什么是“吴川文化遗产”
吴川文化大看台
一、文化概况
民间艺术之水上飘色。
民间艺术之泥塑《伏虎罗汉》。
吴川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粤剧之乡,文物古迹多,文化底蕴深厚。现有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个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川有梧山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南朝平定令遗址、唐潘水县遗址、明吴川县遗址、明限门东炮台遗址、芷寮港遗址;有晋茂山书院、元吴阳学宫、宋极浦亭、明双峰塔等。这些历史文化景点源远流长,是访古探幽的胜地。此外,还有状元林召棠故居、中国首任使美大臣陈兰彬故居、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将军故居、民国名将李汉魂故居,亦有现代文明,具有特色文化建设的村庄,如林屋、芝蔼、蛤岭等187条风景如画的乡村。吴川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48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水清澈透明,沙滩洁白晶莹,礁石奇特别致。同时还有被定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园考察点”的蔚为壮观的林带。吴川吉兆湾省级旅游度假区是海水浴和度假的悠闲胜地。
吴川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川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飘色、泥塑、花桥、牌楼、花塔、舞貔貅、舞龙、舞狮、舞二真、舞六将、长笛、陶鼓、山歌、木鱼、木偶等。其中,泥塑、飘色、花桥以其精、巧、奇被称为吴川民间艺术“三绝”。
吴川是粤剧之乡。吴川人喜爱粤剧,每逢年例佳节,城乡都上演几场粤剧热闹热闹。吴川粤剧团是粤西地区较完整地保留“下四府”、“南派”粤剧传统艺术表演特色的专业剧团。该团继承传统,博取众长,革新创造,形成粗犷豪放、古朴刚劲,又温婉柔情的艺术表演风格。曾先后应邀参加历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并应香港政府邀请赴香港作粤剧艺术研讨性质演出。
二、历史文化
中国清代首任使美大臣陈兰彬故居
陈兰彬故居座落在黄坡镇黄坡村,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二进砖木四合院式结构,面积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兰彬是我国近代外交史上的知名人物。清代嘉庆丙子年(1816年)生于吴川县黄坡村,20多岁以优行贡京师,名动公卿。咸丰三年(1853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史国馆纂修散馆,后任刑部主事。咸丰八年,清廷择陈兰彬管理洋务。同治三年(1863年),陈兰彬受命审理积案,大批冤案得以昭雪;复使大名府赈济水患饥民,救活灾民数十万人,并着《治河刍言》,提出治理黄河的主张。时值南北洋务筹措海防,以上海机器局为枢纽,陈兰彬受命于清廷总理其事。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清廷派遣陈兰彬为监督,容闳为副监督,先后带领四批少年共120多名,赴美国留学。
光绪元年(1875年)秋回国后,陈兰彬上奏美洲数百万侨民遭受奴役苦况,清廷旋又命他出使美国、日尔巴斯(西班牙)、秘鲁等国。此期间,他与秘鲁诸国周旋,揭其诱买华民、肆意虐待的事实,议订慵工限期及款待条目,海外赤子庆生还者无数。陈兰彬旋由太常寺卿补授宗人府丞、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祀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职。光绪帝又以陈兰彬久历欧美,习知外情,命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68岁的陈兰彬因病引退还乡。
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将军故居
张炎将军故居座落在塘缀镇樟山村。
张炎将军是吴川籍的抗日爱国将领,他青年时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后任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副师长、代理师长,曾率领第六十一师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
1933年,张炎就任福建省中央政府军事委员会,兼任第四军军长。1938年,张炎被任命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等口号,依靠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使南路抗日求亡运动蓬勃发展。1945年1月13日,张炎在吴川举行武装起义,次日攻克当时吴川县国民党政府,震动粤桂两地。同年3月22日在广西玉林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1984年,张炎故居被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着名爱国将领李汉魂故居
李汉魂故居座落于黄坡镇岭头村,建于抗战时期,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多间建筑,主间设有勤园、俭园,配有值班室、凉亭、花园等,贯通布衣一巷、二巷,规模较大,整齐美观。
李汉魂在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先后参加统一广东、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为国家的自由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抗日战争时期,李汉魂任64军军长,请缨北上抗日,重创日军,国民党当局授予他“华胄荣誉奖章”。1938年11月,李汉魂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发表《告广东各界同胞书》,形成“人人抗战”、“处处抗战”的局面。一方面配合军事需要支援前方;一方面视察灾区,赈济灾民,安定社会,发展教育,恢复生产,政绩显着。抗战胜利后,曾到欧美考察。1949年李汉魂定居美国。1987年在美国纽约病逝,终年92岁。他的骨灰由其女李浈带回祖国。
李汉魂有子、女、孙、婿等14人获得博士学位,大女儿李浈与五子李浩经常回国回乡。李浈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有名的文科教授,李浩获法学、数学两个博士学位。
状元故里——吴阳霞街
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吴阳镇霞街村出了一名状元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字爱封,又字蓉舟,号芾南。他勤奋好学,自幼便随父在教馆听学,12岁操笔立就,思致超远。18岁应童试,七试皆优。道光三年成进士,应殿试,皇帝得卷,朱批:“今科得一佳元”,遂拔一甲及第,受职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陕甘正考官,后主讲于肇庆端溪书院,培养大批人才。林召棠生平诚朴、谦慎,不于渴有司,不面斥人过。教后人专务读书植品,以骄侈夤,缘然戒,得“高贤里”族表,着有《心亭亭居笔记》、《心亭亭居诗集》等。
林召棠故居在吴阳镇霞街,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厅两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1平方米,占地面积191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状元故居、状元古井、状元坊、状元纪念馆、林氏大宗、“高贤里”牌坊等建筑物。
三、古迹今貌
双峰塔
双峰塔座落在吴阳镇文塔行政村塔脚村,1983年吴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吴川县令周应鳌于江海河流处建此风水塔,谓之“笔塔凌霄”。又因特思山(俗叫尖山)、丽山远揖塔前,定名“双峰塔”。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高23.15米,第一层直径9.8米。塔身为壁内折上式,各层设假平台。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高1米,塔边棱角处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朴,姿态各异。
茂山书院
茂山书院座落在博铺街道东江区。晋代楼船将军王于晋武帝太康初年创建,后为晋代高凉太守杨芳、宋代观察使耿着修茸完善,元、明、清历代多次重修。历为名士隐居、着述、教学育人之所。1990年被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 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茂山书院为土木结构建筑,悬山顶,进深30米,面宽三开间共27.1米,中间天池宽10.5米,两庑各宽8.3米,右边空地一块总面积约97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整齐美观,保存较好。
茂山书院距今1700多年,虽经历代重修,至今皆为讲学育才之所,实为难得,是吴川最古老的唯一保留到现在的古书院,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于晋代创建且延续至今的书院。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特别是明清科举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古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是吴川市和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吴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旧址座落在吴川市梅录先锋街28号。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路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
办事处旧址建于清末,原系衙门,为高州镇台下设专管梅录的分府。1983年,办事处旧址被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吴川市委于2002年11月20日命名该办事处旧址为“吴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极浦亭
极浦亭座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南宋淳祜年间(1241-1252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1983年被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属清代祠堂式形制,总面积485平方米。门额“极浦亭”三字由高州知府桐城胡方塑所书,亭内前进右墙镶有“极浦亭”石碑,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孟冬高州府同知李国珍所书及立。
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
吴川学宫
吴川学宫座落在吴阳镇吴阳中学内。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8年),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光绪年间重建,原有建筑五座,沿中轴线,依次为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学宫现仅存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学宫建筑颇具特色,红墙绿瓦,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其内无墙,靠8条圆石柱支撑整个屋顶,画栋雕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吴川学宫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培育了很多着名人物。清代状元林召棠、我国首任使美大使陈兰彬等,均曾在此就学。1983年,吴川县人民政府公布吴川学宫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文明巡礼
吴川现有各级文明村187条,各具特色,尤其是黄坡镇的林屋村,吴阳镇的芝蔼村、蛤岭村。近年来,林屋村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和安全文明小区,同时也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文明村、广东省百强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等称号。
全国文明村芝蔼村与广东省文明村蛤岭村毗邻,鸡犬相闻。这两条文明村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位于吴阳镇;过去都是贫困小渔村;都是220多户,1300多人口;都是由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经商发达了的村民捐资搞公益建设。两条村庄都建起了宏伟壮观的门楼、宽阔的硬底化环村公路、高标准卫生公厕、集体猪舍、自来水水塔供水系统、地下排污系统、文化楼、文化中心、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网球场、村庄小公园。两条村庄都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芝蔼村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村,全国文明村;蛤岭村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和湛江市卫生村。
五、旅游胜地吉兆湾
吉兆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建于1994年。这里的海岸线曲折,十里九弯,海水清澈,沙滩洁净,礁石奇特,风景优美。“南天一石”可以跟海南三亚的“南天一柱”媲美。气势磅礴的镇海石,维妙维肖的鳄鱼石,活灵活现的乌龟石,与蓝天、碧海、银沙构成独特奇异的风景图。吉兆湾气候宜人,环境优雅,年平均气温22.9℃.目前这里已建起100多幢度假别墅。天然海浴场——月牙湾浴场,沐浴冲浪,既舒畅又安全。吉兆湾旅游区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通过了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评定。在吉兆湾可以尽情欣赏美丽的海景,尽情在月牙湾浴场遨游。在海边沙滩,或骑骆驼,或跑马驾车,或休闲垂钓,或烧烤野营,一切随心所欲,令游客流连忘返。
⑺ 吴川的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环境宽松,原有民俗民风、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冲击,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外地外国传入的礼仪习俗,与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时尚,互相交融、共存共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丧祭、岁时节日喜庆、社会礼仪习俗、生产生活习俗、陋规陋习恶习等,既受到严重冲击,又与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共存。人们碰到相对应的事,往往既行旧礼、沿袭旧俗,又行新规,开创新时尚。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文艺辅导、图书阅览、有线广播、粤剧演出、民间文艺大巡游等多元化文化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活动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术、书法、摄影、诗歌、文学、民间文学等创作热潮,创作出一大批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和展出。
民间艺术推陈出新,传统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头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岛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吴川元宵享誉海内外。1987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博士孙旦礼到吴川考察戏剧和民间艺术。1988年3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活动实况专题节目。吴川的飘色、花桥、泥塑、活动彩塑、花塔于1990年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 吴川境内有土白话、东话(黎话)、海话等几种口音。土白话又有吴阳口音、梅录口音、塘缀一带口音的差别。吴川讲吴阳口音的人数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吴阳、黄坡一带口音最为正宗。吴川话一般泛指吴阳、黄坡一带的话音。
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融合了高阳片粤语、闽语、俚僚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某些发音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特征。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他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也是吴化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对亲人的称谓上,吴川话则颇具古意。如称呼父亲为爸或老窦,也有称叔、称哥的;称呼母亲为妈、娘或娜;称呼父亲的大姐为(杯奶),称呼大姐为(女甫)。称呼祖父为亚爹,祖母为亚奶,曾祖父母为公祖、婆祖;媳妇称丈夫的父亲、母亲为家君爷、家婆;称媳妇为新妇;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为舅公、妗婆;称儿子为仔儿或马骝仔等。
吴川境地除土白话之外还有东话(即雷话)、海话(吉兆话)。
一、土白话分两类:
一类是以梅录话为代表的土白话,有梅录口音、塘缀口音、长岐口音之分。梅录口音主要通行于梅录街道;塘缀口音主要通行于西北部的塘缀区;长岐口音主要通行于北部的浅水区和长岐区,和相邻的茂名、化州白话口音接近。另一类是以吴阳话为代表的“土白话”(当地亦称为黑话)。它通行于吴阳、黄坡、塘尾、振文等镇街。据统计,讲吴阳话(黑话)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今坡头区属湛江市,旧属吴川县辖,九成的居民也是讲吴川话。梅录话、吴阳话都属白话,具有白话的共同特征,大体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较之下,梅录话跟“广府话”稍接近,吴阳话跟“广府话”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所谓“土”。
二、东话
东话即黎话,也叫雷话,和雷州、徐闻一带的雷话很接近,都是属于闽语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据估计,说东话的人数近十万人。这几个镇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吴川市东部,且与邻近电白县水东镇相连,电白县把水东镇的话叫“东话”,吴川的东话也因此得名。
三、海话
海话也叫吉兆话,分布在吉兆一带,这是一种濒危语言。 【元宵风俗】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飘色、泥塑、花桥,被为誉为“吴川三绝”,吸引万千海内外人士前来观赏。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元宵节期间,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达十万人,前来观赏元宵的游客达1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曾先后几次向海内外播放《广东吴川三绝》和《吴川元宵节大巡游》专题片,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00年,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吴川市把元宵节正式定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节”。
【吴川三绝】
广东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吴川飘色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支受邀队伍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2009年10月,吴川泥塑应邀参加无锡全国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2010年6月,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届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1套铜奖。
泥塑
泥塑源于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态,逼真动人,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吴川民间雕塑园是我国首间民间雕塑园。中国着名雕塑艺术家、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潘鹤,为雕塑园题写“吴川民间雕塑园”园名,园内已塑造一批泥塑艺术品,供游人欣赏。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据传梅菉的泥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与梅菉发达的陶器砖瓦业有关。据传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节,梅菉瓦窑村一个制陶艺人闲着无事,随手用陶泥捏起人像来,吸引了许多人来观看。这样一来,别的制陶艺人也都来捏泥人,无形中形成了元宵节的泥人展览。以后,瓦窑村人便捏泥塑像庆元宵,逐渐形成地方习俗,繁衍开来,泥塑艺术也就播及周围村庄,如梅菉头、窑地等村庄都深受影响。每逢元宵佳节,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能获此殊荣,吴川泥塑功不可没,只要说到泥塑,人们就会想到吴川,泥塑为吴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桥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它横跨河流两岸,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华,有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 【菜式系统】
吴川菜属于粤菜系统,与广州菜是一脉相承的。吴川菜承继了粤菜之传统,汲取了粤菜之精华。什么是现代粤菜流行的风味?用“清、鲜、嫩、滑、爽、香”六个字可以做概括,这六个字也可以用于概括吴川菜的特点。吴川的街头小炒的特点是重香味,求镬气。吴川街头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葱、蒜茸做“料头”爆香,而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较浓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会太过浓重。吴川菜香而不浓,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炒菜的大铁锅)烧热,加油,把油烧开后,放下少量姜、葱、蒜泥爆香,然后猛火快炒,炒出来的菜特别香。这样炒出来的菜称之为有“镬气”,也就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意思。
吴川喜宴的菜式丰富,邻近县市的喜宴一般为十三道菜,其中一汤一糖水,而吴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见,因为吴川人喜欢“十八”的谐音为“实发”,也就是“一定会发达”的意思。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吴川人摆酒请客,都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有的甚至临时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垒起灶,酒肉满街飘香。左邻右里,三姑六婆,一起来帮忙,㓥鸡杀鸭,洗锅涮碗,搬台摆凳,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有了专业的家庭宴席队伍,主人家只需点好菜,其余的一切工作和杂务全部包给了专业队伍。比起在酒店办宴席,在家办宴席既省钱、菜式也丰富,家里还可以热热闹闹,亲朋挚友一片喜气洋洋。
吴川人对于别人请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请必到的,这是对请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况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礼金也必到。
【名优特产】
吴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产稻、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水产品以海蜇、沙螺、米蟹着名。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黄金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吴川美食闻名四方,旅游文化美食节更是吴川的特色和品牌。吴川饮食文化发达,闻名遐迩的沙螺、中国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负盛名。除了大型宾馆酒楼外,小型饮食档遍布大街小巷,各种风味小吃通宵营业。吴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主要列举几种比较普遍的美食。 烂镬炒粉
吴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镬并不用完整的镬,而是先去掉两个镬耳,再把镬沿削小,戏称“烂镬”。据说烂镬炒粉火匀、火旺、粉香,有“镬气”。炒粉时,先把镬烧旺,下花生油,再下猪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丝猛火急炒,接着下酱油、白糖、味精,搅匀后再慢火炒至黄色,最后撒下葱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头、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档酒店都有烂镬炒粉出售。烂镬炒粉是吴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吴川第一炒”之美誉。
吴阳沙螺
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声遐迩。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吴阳沙螺粥尤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于鉴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体肉质嫩美,顶部膏结如子,有“米蟹”之称,每年农历二月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的名句。 吴阳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吴川人俗称海蜇为“捞”,吴阳沿海的海蜇最为出名。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
塘尾粉皮
粉皮经济、美味可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项纯手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现今粉皮食品成了广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选和至爱。粉皮因为凝聚了风土人情,也蕴藏着厚重饮食文化。
吴川粉皮制作极其简单:将大米去净杂质,用清水浸泡1小时,磨成稀粉浆,取适量的粉浆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内,放进大锅沸水上,加盖用旺火蒸熟。取出后反倒在准备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则成。
吴川粉皮皮薄,韧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捞,可汤煮,可炒。捞粉皮是一种既简单又实惠的吃法。粉皮现在在吴川的农村很少见了,在梅菉、塘尾、吴阳、黄坡等市场里倒有不少。吴川的粉皮,当数塘尾市场的粉皮最有历史,把成块的粉皮卷成卷条状,切段,浇上酱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吴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滞化积,是当地人极喜爱的佐餐酱品小食,也是馈赠远方亲友极富地方风味的珍稀礼品。吴川蟛蜞主要繁殖于吴阳的芷寮、限口和黄坡、中山沿海一带的滩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艾,一般采摘顶部田艾芯,然后晒干制成田艾绒,用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后包上白糖、花生、椰丝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则用新鲜虾仔、生葱、瘦肉等作馅。吴川田艾米乙尤以黄坡出名。还有番薯饼、虾饼也非常美味。
吴川八宝饭
吴川八宝饭于1922年在吴川梅菉镇创制的。参照宫廷八宝饭,根据吴川的物产条件,结合当地群众的口味习惯,创制出吴川风味的八宝饭,按吴川的风俗习惯,多数宴席都要上八宝饭。
黄坡蒜头
黄坡镇位于鉴江平原,具有制作蒜头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头选用黄坡镇出产的优质白蒜,去掉须根,放置大缸内,倒入浓醋、盐,浸三四天,然后捞起另置缸内放淡醋、红糖、白糖浸十几二十天。成品呈灰绿色,有光泽,蒜辣醋香扑鼻。
吴川麻通
吴川糖果生产中的独特名优产品,成品粗如甘蔗,长7~8公分,中空充满泡沫,入口松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制作,在吴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其制作技术长期秘传,直至60年代才公开。 吴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驰名粤西的风味食品,吴川的瓦窑煲狗肉,更以其独特的香滑味浓而压倒同行。吴川瓦窑煲狗肉历史悠久。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
苏村番薯
“吴川番薯贵过米。”这是许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话。吴川长岐镇苏村种植的番薯尤为出名,是吴川特产之一。苏村的地理环境独特,这里的土壤属粘质土,含各种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种钙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产而且味道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