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传统文化作用的载体是什么

传统文化作用的载体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21 12:05:57

A. 高中政治:请问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什么啊

你好,文化的物质载体就是了,通过各种节日风俗,使得文化得以表现得以传承。比如端午节这个节日,包粽子,赛龙舟。通过这些活动来体现端午节文化。

B. 什么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正式的开门迎客,该馆最引人瞩目的镇馆之宝就是司母戊大方鼎也随之移至新馆,但是在这一次的亮相的时候标牌却与从前有了一些不同,那就是这支大方鼎的名字改了,从众所周知的司母戊鼎改成了!后母戊鼎后一字之差究竟有什么区别,一时之间国宝更名成为热议的话题,那么这见证国之宝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这是后母戊鼎鹰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顶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六厘米,零迩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顶身庄重而纹饰精美,顶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吉涛帖文要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在生活当中人们常常会说到顶字,比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推敲起来顶字有显赫尊贵盛大等等这样一些意思。

商周时期,鼎开始成为旌功记绩的礼器,特别是从周代开始,国君或者是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者是接受赏赐的时候,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从此顶是。为立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这支大方鼎自1939年出土以来,它的身上就萦绕着重重的谜团,它的主人究竟是谁?它又是如何出土的现实之后又在战火当中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1984年武汉大学教授着名的考古学家杨宝成决心揭开后母戊鼎的神秘面纱,这个时候距离1939年方鼎的冲突已经过去了整整45年!杨宝成想一一的还原真相绝非一时,在几番周转之后,他在1946年10月27日出版的申报上找到了线索,那一日出版的申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杨探古殷代祭器出土记,这篇文章就详细报道当时大鼎出土的经过,文中明确的指出大鼎出土的位置就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并配上了示意图,根据这条线索,杨宝成首先锁定了河南安阳武官村!1984年9月的一天,杨宝成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工作队一起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河南安阳,希望一探究竟。一听说考古队来了,武官村上上下下,那可是炸开了锅,村民们也纷纷赶过来看热闹。武官村的老人回忆说,村子里第一次住进考古队,那还是1928年的是。20世纪初,甲骨文被发现,引起学界震动,而甲骨文被发现的地方正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为了寻找甲骨,在河南安阳开始了考古发掘,当时主持殷墟考古发掘的是梁思永先生,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次考古发掘过程当中,梁思永发现武官村附近有一个大型的商代王室墓葬群!1937年春,梁思永在吴家祖坟地两丈远的地下深处发现了一座殷商大墓,随后一个月,他们在这里发掘出大量青铜器,演进考古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七七事变爆发,梁思永的考古队被迫撤离,两年之后的1939年3月15日这天夜里,月朗星稀,夜深人静,突然有一个黑影扛着一副洛阳铲,鬼鬼祟祟地出现在武官村位于吴家柏树坟的祖坟地,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五官村的村民吴希增,他是儒家的后人,对这一带十分了解,而且他还作为民工被梁思永的考古队雇佣参与发掘,正是在那段时间里边,吴希增学到了一些探墓发掘等技术的皮毛,毫无疑问,他趁夜而来就是要来寻宝的!在挖到地下约13米深的时候,吴希增感到手中的探铲碰到了硬东西。他提起来一看,铲刃有些卷顿,还带有一些绿锈,根据这些迹象,吴希增判断地下有铜器。带着兴奋和激动的他立刻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唐棣,吴培文希望能够两个人一起联手把宝物起出来。可是听到这个情况,吴培文是犹豫了,祖坟地下有铜器,如果挖出来就会破坏祖坟,可如果不挖,说不定哪天就被日本人给挖走了,这该如何是好的?

大鼎出土时只有一只耳朵,可是顶部都是由两只鼎耳,风景大顶稀世珍宝灭顶之灾。难道要亲手把它给毁了吗?经过反复思考,吴培文最终决定开挖,并且当晚就动手,为此,兄弟俩发动了亲朋好友40多人,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费了整整三个晚上,才把这个只有一只耳朵的青铜大鼎拉上了地面,大家估摸着这只鼎至少有上千公斤,这就是宝鼎出土的整个过程,村民的回忆和当年报纸上登载的过程基本吻合,杨宝成的心中却冒出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呢?那就是村民们提到大鼎出土时,只有一只耳朵,可是顶部都是由两只鼎耳了。死后尽管经过多番寻找,大家始终没能找到另一只鼎耳的踪迹。大鼎连一只鼎耳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经过杨宝成反复的询问,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才道出了这背后的一段秘闻,原来就在这只大鼎出土没两天,就有一群集合了日本兵宪兵日伪军的一百多人的杂牌小分队,浩浩荡荡地进村来扫荡,显然是有人走漏了风声,他们此番就是冲着宝物来的!幸好吴培文早已将大鼎掩埋在后院,这才躲过一劫,但是惊魂未定的吴家人清醒地意识到把鼎留在家里,早晚会大祸临头,可是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总是藏不住的。

正在吴培文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天夜里,吴家门外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敲门声,大家这心里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不会是又有什么人来夺宝了,这个时候敲门声,可是一说是一声比一声急促,吴培文也顾不上胡思乱想随手抄起一个家伙就走到了门边,嗖的一下就打开了门。幸好还没拍下去,门外的人是谁呢?原来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古董商人肖银清。为了防止大鼎落入日本人手中,早在几天前吴培文就托朋友打听看是否有古董商愿意来收购,肖银清一上门开口就出价20万大洋,让吴家人喜出望外,但是他却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什么条件肖银清说,必须将大鼎大卸八块,为什么呢?因为安阳当时是日军占领区这么大件的古董,不便携带运输,为了尽快的出手,村民们商量做出了一个决定,分解大鼎,但是这重达千斤的青铜大鼎哪是这么好拆分的,花了好几个通宵的功夫,大伙费了三十几根钢锯条,也只是在大鼎的腿部锯出了一条很浅的锯痕,最后大家想尽了办法,终于砸下了唯一的一支鼎耳!看着砸下的鼎耳,吴培文突然清醒过来,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大家就算是拼了命,也不能让他被日本人抢走,可现在这是在做什么呢?难道要亲手把它给毁了吗?吴培文的想法已触动了其他的村民,大家一商议,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大鼎毁于一旦,为了保存鼎的完整,几番思考之后,吴培文最终放弃了分解大饼的想法,于是这笔20万大洋的生意也就黄了,吴培文把大鼎重新埋在了院子里。

所以这只大鼎到南京展览的时候就连一只耳朵都没有,直到1950年,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的曾昭玉请人重铸一只鼎耳,将两只鼎耳谏于顶身,于是才有了现在看到的大鼎全貌!在杨宝成的追根究底之下,终于还原了大方鼎的耳朵之谜,可是萦绕在大方鼎身上的疑问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支堪称镇国之宝的大鼎,它的主人究竟是谁,对于考古研究来说,出土地点和墓葬摆放的情况对表明他身份功能等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杨宝成希望能够找到当年宝鼎出土的大墓,也许那里还能够留有蛛丝马迹,可是大方鼎的出土过程属于非正常发掘,再加上时隔半个世纪,现在还能够找到那座大墓!1984年9月,时隔了近半个世纪,杨宝成踏着前人的脚步,再次来到了后母戊鼎的出土地,经过连续几天的实地测量和当年村民的现场指认,杨宝生终于锁定了大墓的所在,在这个道坑的底部,就发现了当时盗掘私墓大顶须使用的木板、木棍、铁丝、很粗的麻绳。这些盗掘的工具,居参加发掘的吴有福这些民工回忆就是他们使用通过这些线索杨宝成证实大鼎出土的确切位置,并且将这座商代时期的墓葬命名为260号大墓!

随后,杨宝成带着考古队对260号大墓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希望能够有所发现,经过发掘清理,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大型墓葬,而且从墓室延伸出了一条长长的墓道,这种墓葬形制被称为甲字形大墓,在古代墓葬当中,他的级别仅次于天子,就在260大墓的墓道里,杨宝成和考古队的队员们仔细清理,发现了22颗人头,在商代,奴隶主贵族死后都要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个把人殉葬!这个线索表明,墓主人一定是商王室的重要成员,可就在大家期待能有新的发现时,失望却接踵而至。因为杨宝成发现,这座大墓共有六个盗洞,早已被盗掘一空了,其中一次是最毁灭性的破坏,直径有八米,直接打的墓室的中部而且墓室的核心部位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既然墓已经被盗一空,而且墓室的核心部位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那么想通过发掘260号大墓来寻找墓主人身份等信息就难以完成了。此路不通,杨宝成等人只好借助其他的途径继续研究。

早在1937年,梁思永就曾经发现武官村物近是一个大型的商代王陵区,如果到周围的其他墓葬当中去找找,会不会有新的线索,据了解,1958至59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阳考古队对殷墟王陵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考古队基本探明了260大墓所在的方位,但当年地下水位过高,而且技术有限,所以发掘工作只好作罢!虽说当时考古工作者没有能够打开260号大墓,但他们对周围其他的墓葬做了细致的发掘,并且留下了详细的资料!得知这一情况,大伙兴奋异常,杨宝成也立刻想办法找来了当时的资料寻找线索。据史料记载,商代晚期曾有12位商王定居安阳,除商纣王没有陵墓外,其他11位商王的陵墓都在安阳附近的王陵区。可是根据当年的考古资料显示,这11座亡灵都已盗掘一空,而且手法极其相似,几乎每个墓葬的中部都有一个大型的盗洞覆盖整个墓室。从业务上我们可以判断盗洞时间是。相当于西周早期,因为它里面没有晚期的遗物,没有晚于西周的文物。那么盗洞必然是西一周的国王在打败商代王朝以后,精心血腥复仇的一种报复行为,既然在260号大墓和周围的其他墓葬当中都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那么方鼎主人的身份该如何认定?

杨宝成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放回到大方鼎身上,在大鼎腹内壁上着有明文司母戊三个字,这就成了揭开谜底的重要线索,他既然是成为母母,说明他是个女性,那么我们推测它的主人应该是一种相当于金属的王后。应该是国王的配偶,前面我们说过,在安阳王陵区宫上有11位伤亡,而且有的伤亡,还先后有几任王后,那么这只大鼎的主人会是哪位?伤亡的是哪位王后呢?杨保成只好继续在史料和相关的考古资料当中寻找线索。1976年,考古人员曾在安阳殷墟小屯村的西北地发掘出另一座商代大墓,这座墓保存完好,未被盗挖,因此极具价值。在这座墓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个青铜大方鼎铭王司母辛。司母辛,与司母戊外形极为相似,只是司母辛鼎要小一些。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两倍,有了司母辛大顶之后,1990年,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就把这两个方鼎司母辛、司母戊做了一个对比性的研究,不但从铭文到它的纹饰,还有它的结构,甚至于它的合金配比都做了一个比对。发现这两个大点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说明它们应该是来自同一个时代。关于辛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殷墟甲骨文的考证,辛就是负号,她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后。据史料记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既然司母戊与司母辛铸造同一个年代,那么也就能够推断出木羽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也就是商王武丁的时代!

根据甲骨文记载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第一个法定配偶就叫批捕。所以通过这个发掘,可以确定是司母戊就出土于260墓。260墓就是武丁的法定配偶批捕。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辛苦发掘与考证,终于揭开了大鼎主人的身份之谜!这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国之重宝,就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而作的祭器。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思母即为祭祀母亲,戊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的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后来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它的命名要优于思母,所以最终更名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经历过乱世的颠沛流离,又得到年代的修复和珍藏。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后母戊鼎的神秘面纱也终于一层层地被揭开了。后母戊鼎作为立国重器,不仅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也是文明的见证,文化的载体,作为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的。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的技术成就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阅读全文

与传统文化作用的载体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2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2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0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7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29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7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19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