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特色传统文化
成都特色传统文化
成都特色传统文化,成都是很多人喜欢的城市,成都有很多的美食,成都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发祥地 。境内金沙遗址有3000年历史 ,以下分享成都特色传统文化。
1、川菜
川菜是中国汉族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中华料理集大成者。川菜有着本土川菜与海派川菜之分,本土川菜中,四川菜系又包括川味菜肴、面点小吃、火锅等。
川菜分为三派:蓉派(上河帮)、渝派(下河帮)、盐帮派(小河帮)。
2、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3、四川话
四川话,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内部互通度较高,以达州话为例,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为统称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四川成都武侯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民俗。
武侯区域历来为人文之乡,富庶之地。文化滋养人性,仓廪实而知礼仪,以此养成淳朴且富有人情味的民风民俗。
这些包括讲究服饰穿戴的风俗,讲究饮食的风俗,讲究居家生活的风俗,讲究待客礼仪的风俗,以及坐茶馆、好打扮、喜游乐等享受生活的风俗。以此诠释了“民俗是人民传承传统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发源于三国历史的庙会民俗。
肇始于章武三年(223年)的成都武侯祠,最初仅有刘备入葬的惠陵和祭祀他的汉昭烈庙,后来增建了武侯祠,方形成君臣合祀的格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武侯祠这座祭祀刘备君臣的地方,在广大百姓的参与下逐步衍生出拜喜神、办庙会等民俗活动,至今还作为成都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且赋予新时代的内容而长盛不衰。
民俗是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并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的生产生活文化。把武侯区这种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编纂成书,让武侯人及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和熟悉该区域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受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四川成都武侯区建区的时间仅有20余年,但所辖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所以,本民俗志的编写,不局限于建区以后的历史,而是追根溯源,对所辖区域民风民俗进行全面的挖掘。
武侯区作为成都市主城区之一,其民俗与其他城区大同小异,如何在“大同”的基础上,写出本区域的“小异”
既切实把握与其他城区以至整个成都平原相似的源头和主流,又注重突出独具特色魅力的小涛细浪,尽可能全景式地展现本区域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风景,这是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努力探索的方向。
通过武侯区民俗县志的编纂,我们有幸发现,武侯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民风民俗的淳朴优美,其中独具特色和魅力之处也是可圈可点,琳琅满目。
淳厚久远的农耕民俗。
武侯区域地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属都江堰自流灌区,自古为农业丰产之地。优良的农业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民俗
如祭天祈丰年、拜神求雨、立春时迎春牛鞭春牛、开秧门吃栽秧酒、薅秧打谷送幺台、薅秧吼薅秧歌、敬蚕宝宝等,以此表达人们丰收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独特炽盛的商业民俗。
武侯区域城乡接壤,古为成都市水陆交通辐辏之地,今为成都城南交通枢纽,商业一直较为繁荣。长期的商业繁荣孕育了名目繁多的商业民俗
如定期赶场的风俗、丝绸贸易的风俗、小商贩沿街叫卖的习俗、信仰财神和行业祖师的风俗、商会会馆的风俗、商业集会的风俗等等,它们既随商业繁荣而生成发展,又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推动商业持久繁荣发展。
起始于前蜀时期的春江游乐民俗。
“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除武侯祠、望江楼等名胜古迹外,锦江、浣花溪(包括清水河)等皆为成都人休闲娱乐佳处。
前蜀后主王衍首开春天游浣花溪先例,延至宋,定四月十九日为“浣花日”,或称“大游江”,此日游江活动更是倾城出动,盛况空前。同时进行的端午赛龙舟活动延续至今,已演绎成为一种融纪念、节令、体育、游乐为一体的民俗。
成都特色元素
四川成都的特点元素是:成都是一个非常着名的集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地方。建筑古色古香,交通便利。它离武侯祠和锦里很近。就连成都当地人也特别喜欢玩。玩都的全名是玩都文化广场,在成都很有名。
成都有哪些文化?
成都是一座有着4500年文明史的古代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的古蜀文明和影响 深远的地域文化。成都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经济丰富,人杰地灵。
成都也是一个移民城市,汇集了 各方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这一切共同创造了成都人安静、礼貌、积极、悠闲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成都文化表现出和谐包容的文化气度、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和谐包容
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和互动。这可以在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发现的若干器物中得到证实,如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充分展示了古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神。
道教文化
正是因为蜀文 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内涵,成都才能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道教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成为道教的文化主体。
移民文化
成都不仅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也是一座人与人之间宽容与融合的城市。成都文化的这一特点源于历史上多次移民到蜀国的影响。
先秦时期,成都是移民建立的城市。早在古蜀时期,成都就有大量的移民。比如楚王族宗支斗氏族的一些支裔就移民到了蜀国的西鄙,楚昭王的一些后代也搬到了蜀国。
乐观文化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来,它经历了起起落落,发展曲折复杂。它既辉煌又繁荣,多次遭到破坏,甚至破坏,甚至遭受两次毁灭性破坏。但每次破坏后,都能迅速恢复,始终保持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址不变,城名不变,生命力强。
这是 成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体现了成都顽强的生命力,也体现了成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
B. 四川成都有哪些特色文化
四川成都有哪些特色文化
四川成都有哪些特色文化,很多的人都会喜欢在节假日的时候出去游玩,品味别样的风景人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以下是关于四川成都有哪些特色文化。
1、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
2、蜀绣
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多种刺绣的总称,主要产于成都和绵阳等地。蜀绣、湘绣、苏绣、粤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蜀绣具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的特点。
蜀绣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变化多样,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蜀锦
蜀锦与杭州织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蜀锦大都以经向的彩条作为基础起彩,并作彩条添花,使其织纹精细、图案繁华、配色典雅、独具一格
成为了一种最具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的五彩织锦。蜀锦质量坚韧而饱满,彩纹风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是返败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中叶,瓷胎竹编产品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工艺小花瓶以及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瓷胎竹编产品中外广受游客的青睐。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5、糖画
成都糖画是隐世行流传于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复杂的元素。糖画艺人善于观察和总结生活,将糖画与川剧相结合,创作的《水漫金山》、《战马超》、《凤仪亭》等戏剧糖画作品,表现了丰富的川剧折子戏情节。
6.川剧变脸
川剧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中展现的绝技丰富多彩,如变脸、托举、开慧眼、藏刀、喷火等,很多传统的技艺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
茶馆文化
成都人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成都的茶馆文化,而且,很多嗨生意就是在茶馆谈成的!成都茶馆里的故事,犹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成都茶馆里的“龙门阵”那是滋味悠长。
麻将文化
成都人爱麻将,对成都人来说,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不受世事烦扰他打一下午的'麻将。曾有个段子说,坐飞机,在飞机上都能听到成都的麻将声。
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秀之一。羊年春晚,蜀绣文化传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轮美奂的《蜀灶哗绣》至今余音绕梁。
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说到川剧,人们马上会想到川剧的神技--变脸。
变脸的最快纪录由着名川剧表演大师彭登怀保持,他曾在一次表演中用25秒钟变完了14张脸谱,变到第9张后现出本脸,再变回4张脸谱。川剧变脸享誉国内外。
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成都的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成都邛崃,自古就盛产美酒,据说现在全国很多名酒的原浆都来自成都,当然四川的酒文化就更丰厚了,属来有四川酒云南烟之说。
火锅文化
火锅,是成都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成都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成都。
有什么事情不能用一顿火锅解决的,那就两顿嘛!
这各外国政要访问成都,必备一道菜就是成都火锅,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吃了成都火锅也是赞不绝口。
熊猫文化
一谈及大唐盛世,就会想到古城西安;当飞机上看到自由女神塑像时,就知道美国纽约到了……一说到成都,大家自然也会想到熊猫。
大大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只要说到大熊猫,就一下就拉近了世界与成都的情感和距离。大熊猫形象憨厚率真、亲和友善、悠然自得、淡定温顺又洋溢着灵气。
茶文化
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
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看闲书,
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
这就是我们的茶文化,
而且,很多嗨生意就在茶馆谈成的!
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覆盖了全世界,
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
武侯祠、赵云墓等三国文化,
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了解了成都。
熊猫文化
中国国宝大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
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
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
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麻将文化
成都人爱麻将全国第一!对成都人来说,
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不受世事烦扰他打一下午的麻将,连杠三次最后再来一个“杠上花”。
坐飞机听到一阵麻将声,就知道到成都了
道教文化
道教创教地点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青城山和青羊宫,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
川剧最着名的当属变脸,变脸享誉国内外,
刘德华还专程为学习变脸到成都拜师。
选秀文化
李宇春、张靓颖、郁可唯、谭维维、张杰、李易峰、吉克隽逸等
都是从成都走出去的艺人,
向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丽与勇敢成都人,
想唱就唱,唱的响亮!
四川成都的特色为:耍都,成都一个很有名的集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地方,建筑古色古香,很有特色,而且交通便利,离武侯祠和锦里都很近,就连成都本地人对于耍都都是情有独钟,耍都的全名叫“耍都文化广场”,在成都还是很有名气的。
耍都的地理位置本就是得天独厚,距离武侯祠、锦里很近,走着就可以到,万里桥西、彩虹桥南、南河之滨,就是这座独有四面临街的三层古文化商业街区,对面就是“外滩一号”前面就是“万里号”, 整个耍都共分三条街:美食主题街、临河观景街和酒吧主题街。
成都是“最中国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它“美食之都”称号。
成都拥有2项世界遗产,2项世界预备遗产,是中国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年左右的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觉寺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C. 成都的特色文化
成都的特色文化
成都的特色文化,成都是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许多人对它有着别样的情感,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出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天府文化,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了解成都的特色文化。
1、茶文化
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
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看闲书,
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
这就是我们的茶文化,
而且,很多嗨生意就在茶馆谈成的!
2、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覆盖了全世界,
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
武侯祠、赵云墓等三国文化,
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了解了成都。
3、熊猫文化
中国国宝大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
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
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
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4、麻将文化
成都人爱麻将全国第一!对成都人来说,
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不受世事烦扰他打一下午的麻将,连杠三次最后再来一个“杠上花”。
坐飞机听到一阵麻将声,就知道到成都了
5、道教文化
道教创教地点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青城山和青羊宫,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6、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秀之一。
羊年春晚,蜀绣文化传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轮美奂的《蜀绣》至今余音绕梁。
7、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
川剧最着名的当属变脸,变脸享誉国内外,
刘德华还专程为学习变脸到成都拜师。
8、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成都的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
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9、火锅文化
火锅,是成都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成都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成都。
有什么事情不能用一顿火锅解决的,那就两顿嘛!
10、选秀文化
李宇春、张靓颖、郁可唯、谭维维、张杰、李易峰、吉克隽逸等都是从成都走出去的艺人,向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丽与勇敢成都人,想唱就唱,唱的响亮!
成都的特色:
四川成都首先想到的特色就是麻辣的菜品,像钵钵鸡,冷锅串串,麻辣兔头都是属于他们的地方特色,而且他们的火锅相比于重庆来说也更为麻,因为他们只说实话也麻辣可能会更普遍,而且他们的翘脚牛肉也是好吃的,就入味,软烂。
一、钵钵鸡
传统名小吃,属于川菜系。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以陶器钵盛放配以麻辣为主的佐料,加上多种调料的'去骨鸡片拌和而成。
二、冷锅串串
是将串串提前做好,然后放入特制的调料中,让串串冷下来,相对于传统的串串来说,冷锅串串的温度比较适中,不是特别的烫。
三、麻辣兔头
四川成都汉族名小吃之一,鲜香味美,口感不错。消暑下啤酒的必点食品之一,以兔子的头为主料而制成的美食。
介绍
成都除了美食的特色不得不提到它的熊猫文化,近些年,成都通过大熊猫闻名世界,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先后开发了上万个版权产品,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最能代表成都的元素之一,大熊猫早已成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和银花丝的创作主题。四川更利用大熊猫友善、吉祥的形象,结合四川非遗产品登上国际舞台,使大熊猫成为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
1、茶文化
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我们的茶文化,而且,很多嗨生意就在茶馆谈成的!
2、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覆盖了全世界,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武侯祠、赵云墓等三国文化,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了解了成都。
3、熊猫文化
中国国宝大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成都的特色有:龙抄手、担担面、钟水饺、三合泥、川北凉粉等。
1、龙抄手:成都市着名的传统小吃,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成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了。
2、担担面:汉族特色面食。着名的成都小吃(又说自贡小吃,起源于自贡)。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
3、钟水饺:古名为“水角”,是四川省成都市地方传统小吃之一。始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开业之初店址在荔枝巷且调味重红油,故又称为“荔枝巷红油水饺”。钟水饺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
4、三合泥:为四川传统风味小吃,成都市内、郊县各甜食店多有供应。此点由于采用大米、糯米、黄豆三种主要原料合磨成粉,加辅料和水炒成泥状食用而得名。
5、川北凉粉:是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盘待用。凉粉制作法有很多种,可也用绿豆、大米等做出不同味道的凉粉区别,及营养价值与凉粉的影响。
D. 成都的风俗是什么
成都的风俗是:
1、穿新衣“游喜神方”: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E. 成都着名景点及四川传统文化介绍
一,成都景点:
1,文殊院
文殊院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园塔”,宋时名“信相寺”,明时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之后改称“文殊院”。寺内藏有自唐宋以来古今名人书画500余件,珍藏各类经书12万余册,还有自汉代以来的碑刻、雕、刺绣等实物珍品。
2,望江楼公园
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着名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民国时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市内着名的风景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4,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座落与成都市青羊区,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称王建墓,也是中国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帝王陵墓。
5,百花潭公园
百花潭公园位于成都西郊,与青羊宫、杜甫草堂相邻,占地约135亩。公园得名于《蜀中名胜记》,诗圣杜甫在此留下了“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名句。
二,四川传统文化
1,方言
四川话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及周边省份邻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2,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F.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很多的人都会喜欢在节假日的时候出去游玩,品味别样的风景人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文化特色,那么以下是关于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
老成都的六大经典民俗:鱼市、竹器、凉席、水桶、打草鞋、代客冒饭让你惊叹不已,老成都的十大名小吃:陈麻婆豆腐、毛血旺、夫妻肺片、二姐兔丁、老隍城传统锅魁、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川北凉粉让你定会赞不绝口,老成都的儿时十大游戏:风车、拍洋画、骑马马尖、掺牛牛、玩黄泥巴、跳房、崩弹子、抓沙包、飞镖、跳拱让你返老还童。
鱼市:成都不是水城,水产品种甚少。但有锦江和解玉溪,所以老成都人不愁没有鱼吃。泥鳅黄鳝之类绝不像今天这么贵重,一般人都吃得起。鲤鱼鲫鱼甚多,丝毫不稀罕。
除了走街串巷卖鱼的,老成都还有南门大街、湖广馆街的鱼市虾市。拂晓之时,城内城周以捕鱼虾为生的人便拥入鱼市虾市,一天的劳碌便开始了。
但成都人的饮食习惯似乎重猪肉轻鱼虾。且不说一般市民善于在猪肉上变花样,对鱼的烹调相对简单,就是川菜谱上也是如此。
竹器: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大多只能在湿润的南方使用,到了干燥的北方就会爆裂散架。
即便是在成都,竹器和任何东西一样,用久了也会坏。譬如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边张开了,竹篮烘笼的蔑条掉了,马架子坐的竹条断了。可以留着,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
修竹器的带着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为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里实在是太重要了。从吃饭用的筷子、买菜用的篮子到厨房里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晒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扫地的扫把,无一不是竹。所以苏东坡有名言:“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凉席: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冬天的围炉取暖,夏夜的树下纳凉都极富情调。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许多“出卖清凉”的职业,有的小孩专在茶馆理发铺等公共场所为人摇扇
充当别人的“电风扇”,有卖凉悠悠甜滋滋的冰粉凉水的……那时也有人瞅准了“售后服务”这一行,不过维修的不是家用电器,而是补扇子、补凉席之类。
老成都人睡的凉席是用竹蔑条编成的,人的肌肤紧贴竹子,竟是十二万分的惬意。摩挲久了的旧凉席,光滑熨贴,最为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坏了,老成都人也舍不得扔,请那带着蔑条沿街吆喝“补凉席”的重新修好,又可使用,花钱不多,何乐而不为?
水桶:老成都人家家户户离不得水桶。那时没有自来水,得用水桶去井里提水,到河边挑水。
老成都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费品,哪怕是锅碗瓢盆,筷子刷把,几十年不换,说不定还是传家宝。水桶也不例外。
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断然不会拿那木块来当柴烧。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大毛病就让专业箍桶匠来医治。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内壁甚至还有一层滑滑的青苔。今天的桶已经由木桶到白铁皮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里木桶已几近淘汰。
桶的功能已转变,绝少用来挑水。人们用桶装洗净的衣服,用桶装米,还有用挺漂亮的塑料桶装垃圾。
打草鞋:鞋只是脚的保护性外套。老成都最便宜的鞋是草鞋。
成都是粮仓,谷草麦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乡场上都有打草鞋卖的铺子,而且许多人家都有打草鞋的技艺。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在埃及也曾发现一只用纸莎草编织的鞋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老成都的草鞋异曲同工。
代客冒饭:老成都服务行业的周到细致颇有人情味,茶馆里卖香烟的可以论支卖,卖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补,刀钝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捡瓦,天冷了有人出卖温暖,天热了有人出卖清凉……面馆里还有一项便民措施:代客冒饭。
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得热气腾腾而不收分文。若是兜里还有几个小钱,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
这种吃法,今天的人可能闻所未闻吧。这类琐屑的营生之多,也说明老成都有许多缺乏生计的城市贪民。
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行业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人情味却是不该消失的。
记不清这首描写成都的古诗是出自谁的笔下:成都春色来天地,唐风吹拂浣花溪。浣花阆苑东君住,送仙桥下露凝脂。清水河蟠皆碧树,百花潭浇万芳菲。舍北舍南春水秀,万里吴船挂缆栖。隔岸鹂莺鸣翠柳,贴水白鹭绕湖飞。剑南烧春八仙醉,薛涛笺写少陵诗。宫鬓堆鸦秋殿月,芙蓉开烂摩珂池。
飘飘仙乐霓裳媚,青羊宫旧草堂蕤。照眼繁花春复夏,香风吹塌后蜀基。今逢盛世兮民多乐,浣花溪畔我清歌。似感才疏兮意未申,得倩握有生花妙笔之君不吝重度过。
节日风俗(四)
春分后的第十五日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自古以来,清明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重大的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活动,或郊游踏青赏春,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在成都,清明节有拜蚕神、逛蚕花会、花会、放水等独特民俗,既有怀念之情,又有踏青之兴。作为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或是热爱成都生活的你,知道哪一个呢?
拜蚕神、逛蚕花会
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拥有悠久的蚕桑种植历史,蜀锦远近闻名。清明前后,正好也是蚕种孵化的时期,因此在成都旧时,清明节有一种习俗——祭祀蚕神。蚕神俗名马头娘,又称作蚕花娘娘,为四川地区特有的农业神之一。《乘异集》就记载:“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事。”
成都旧时,温江、郫县、新都、黄龙溪等地,家家养蚕,户户栽桑。清明那天,家中人希望蚕宝宝早日长大,便将布满蚕卵的蚕纸,托人带到位于新繁县的马头娘娘庙,拜蚕神,希望借此蚕宝宝能沾一些灵气。
因此,在马头娘娘庙外也兴起了举行蚕花会,每逢此时,蚕花会上人山人海,各项小吃和节目将蚕花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此外,会上还会售卖一种叫做《耕织图》的农业科普类书籍,指导农民何时播种,何时耕地,如何养蚕、栽桑。
青羊宫花会
成都青羊官花会,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的花会都在农历二月举行,持续一个多月。此时正是天气晴朗、春意盎然的季节。
每逢花会期间,游人如织,人头攒动,进行商品交流的摊位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宋代诗人陆游曾描写成都的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当年成都种花风气之盛。
因清末新政,在四川成立劝业道,时人利用花会,把“振兴实业”和“新春游乐”结合起来,将花会办成全省性劝业会,即全省商品工艺展销会。届时商贾云集,十分热闹。期间,成都各剧团、杂耍班子,地方各小吃店主,以及其他民间艺人不请自来,为花会增添光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正式举办了第一届花会,以后每年一次,每次1个月至1个半月。成都附近的国营、集体花圃及广大花农,都将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贵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运到青羊宫,搭棚撑帐,摆摊设点,进行展销。
1980年起,市政府决定将花会场地定在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花会期间除传统内容外,又增加了鸟市、书市、书画艺术展销等内容。
“城隍出驾”
“城隍出驾”是大型的城隍神祭祀活动,它在成都及其周边客家聚居地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不同地区的日期各不相同,比如洛带镇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西河场为三月初五、石板滩则在二月底。
“城隍出驾”的由来,主要是为了祭祀城隍这位阴间的地方官吏。先由地方族长在庙内主持祭典,完毕后将城隍塑像穿上新制的红袍和官帽,或者用人装扮
抬坐于八抬大轿之内,前往北门外祭孤。孔武有力的男子则扮鸡脚神、阴阳五倡(黑白无常)、吴二爷,跳跃摇摆于城隍轿前后左右。成都人民希望通过这些仪式,达到除灾疫、保平安的愿望。
清明祭祀
清明期间,除了扫墓祭祖,成都的大姓族群之间还要举行清明会,即在祠堂中祭奠族中长辈。祠堂可以在选在城中,也可以修建在乡野之间,根据族中人数,参与清明会的少有几十人,多有上百人。清明会后,祠堂还会举办坝坝宴,宴请前来参加清明会的同宗族人,族人也可趁此机会交流感情。
龙泉驿洛带镇宝胜村刘氏宗祠
此外,祭祀爱国英烈也是不可遗忘的。成都烈士陵园、文化公园的十二桥烈士陵园,每年清明前夕,就有市民自发买上黄菊献于墓前。学校往往也会组织学生前来祭拜,缅怀先烈。
都江堰放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线,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当地居民视为神圣的节日。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
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拜李冰父子,举办二王庙会。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将民间传统的清明会改为政府主办的放水节,由身着古装的水利官员、仪仗队伍表演放水节的全过程。还伴有民间歌舞表演,引人人胜。
舌尖上的清明
说到清明节,你知道有哪些清明美食呢?恐怕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青团了,而在成都,它还有个更亲切的名字——艾草馍馍。
每逢清明节,家中的大人就会去摘取最新鲜的艾草和青蒿嫩芽,做成外皮深绿的点心。它的馅儿有甜有咸,甜的是红糖、白糖混合了花生等食材,咸的则是用切碎的肉丁,加上咸菜填充而成。
而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记忆中,旧时成都人还会做一样东西——清明狗儿。清明狗儿和艾草馍馍的用料相差无几,区别是清明狗儿没有馅儿。家中老人会将艾草揉进酒米粉中,混合面粉,捏成狗狗的形状,放在米饭中一起蒸熟。
除了清明狗儿,在成都周边,还有一样吃食也十分有趣,名叫欢喜团。清明前后,一些农民便将它制作出来贩卖,材料有点像米花糖,是用爆开的米花,加上红糖或白糖裹成一个个小团子。
再用菠菜水、红苋菜等天然的色素染色,做成五彩缤纷的小团子。红红绿绿的各色团子,正印了“欢喜团”这个喜庆的名字。遗憾的是现在已经很少看见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清明节多元化的祭扫方式也越来越被接受。例如,如今成都许多公墓还能通过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为远方不能到场的亲友们提供远程祭扫服务,既方便,又生态。在我看来,扫墓,祭奠最重要的就是心意,只要心意到了,又何必计较方式呢?
同样,尽管现在清明节的不少习俗已逐渐消失或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成都人民缅怀祖先的心是不变的,它永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家族的共同记忆。
节日风俗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节日非常看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节日。由于各地生活习惯不同,每个地方的习俗也大不相同、各有特色,其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看看成都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成都人从腊月初八开始就做起了各种准备工作,经过多年的传承,最终演变成了特有的民间习俗。
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成都人家里都会准备自制的腊八粥,而寺庙里的僧人,则提前两天就要忙开了,备好食料,大铁锅熬煮,施与百姓。腊八,对成都人有着特别的意义:喝完这碗腊八粥,就开始过年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这天是成都人的“小年”。老成都人笃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间掌管善恶之神,到了这天便会上天禀报这家人这年的善恶。“送灶神”就是把旧年贴在墙上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
表示灶神已“上天言好事”去了。到除夕前还要“迎灶神”,把新的灶神神像贴在墙上。在崇州、龙泉驿、双流以及华阳、中和镇等不少地方,这些习俗保持至今。
腊月二十四,打阳尘。
“打阳尘”有除旧迎新之意。打阳尘用的行头中,有一套是长扫把,用于扫除较高处的“阳尘”。从屋梁、椦皮、檩子、瓦面到楼板、楼枕、屋柱、板壁的积尘、蛛网之类,一律扫除干净。成都俗语“冬天打阳尘,春天不害瘟”也证明了它的科学道理。
腊月二十五,买年货。
过去成都人置办的年货中最重要的是置办新衣和推汤圆粉子。人们要将糯米用冷水泡上三天,用石磨推撵成粉,再用长条凳压出包汤圆的粉子。如今,成都各大型卖场、会展中心都会举办年货展销,从各种美食到日用品应有尽有,市民都爱去淘相因。
挑选吉日,杀年猪。
“杀年猪”风俗是成都农村最能体现节日气氛的习俗之一。年关前夕,农户们选定吉日杀年猪,然后将猪吹胀,用开水浇烫后刮去毛,洗得白白净净,将猪头正对堂屋门摆放。有的还要在猪头前供上酒饭,请祖先享用,再开膛破肚将猪肉分割成若干块。
腊月三十,吃年夜饭。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人们即便远在天边,也要赶回家吃团年饭。成都人传统的年饭以荤菜为主打,还有各种自制的小吃,粉蒸肉、烧白、腊肉、香肠、炖鸡是必上的菜,鱼也是必须有的,象征着年年有余。
除夕人们还要守岁,既表示对旧岁的留恋,也表示对新年的憧憬。小辈要向长辈行礼辞岁,长辈们就发压岁钱。民间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正月初一,撞钟上香。
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到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被唤醒,弥漫整个城市。与撞新年钟同时进行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
正月初一,游喜神方。
正月初一起床后,人们便要和家人穿新衣走“游喜神方”,“喜神”会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正月初二,逛大庙会。
成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逛大庙会。直到今天,武侯祠仍然是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川剧绝活和民间艺术都能在庙会上看到,人们还可以品尝到各种成都名小吃。节日的气氛,在庙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月初三,“走人户”。
人们带上礼物开始内亲、外亲轮流登门拜新年。大家相互问候,交流,共同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接财神。
老成都人在正月初五零时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了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人们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求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商店也在初五开门,喜迎财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发。
正月初七,祭杜甫。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初七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日”,老成都人一定会去杜甫草堂,凭吊“诗圣”杜甫。这个习俗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今日愈盛,是成都人特有的传统民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天,成都人都会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天黑后,人们会去赏彩灯、猜灯谜、看“烧火龙”表演,度过一个难忘的狂欢之夜。至此,成都人的年也就“撒割咯”(方言:结束了)。
G. 成都民俗风情介绍
成都民俗风情介绍
成都民俗风情介绍,成都是也是一个被称作“天府之国”的城市,有着非常的悠久而且丰富的历史,从古至今沉淀了许多的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散发着独特的民俗风情,下面是成都民俗风情介绍。
1、饮食
川菜,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着称,并以其特别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成都出产的郫县豆瓣被誉为“川菜之魂”,是川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手工艺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合称中国四大名绣。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
蜀锦,成都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3、端午的粽子春节包
过年的粽子,多为肉粽子。刚做好的腊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将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将透心的红豆和切成颗粒的半肥瘦的腊肉,拌入盐和花椒面即可。
4、麻将
国粹,但四川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全民普及。少不入川,四川人懂得生活,平日里凑凑热闹聊聊八卦品品清茶,摆上几桌麻将,四川人将时光消耗在方桌之上却甚是自得其乐。
(7)四川成都有哪些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1、成都拥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觉寺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成都也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拥有大熊猫基地。
2、成都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种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于成都大邑鹤鸣山,为中国道教之始。佛教传入也很早,东汉末即已传入成都。
成都的民俗
1、 鱼市
成都虽然不是水城,并且水产品种甚少。可因为锦江和解玉溪,老成都人都不愁没有鱼吃。现在的泥鳅黄鳝贵重,但是在那个时候,一般的人都吃的起。鲫鱼鲤鱼都是不缺的。 除了走街串巷卖鱼的,在成都还游握凯有南门大街、湖广馆街的鱼市虾市。 成都人的饮食习惯偏好猪肉轻虾鱼,所以鱼的烹调较为简单,基本的做法都是在川菜谱上可以查到。
2、 竹器
竹子是在*普遍分布的.植物,也是*人经常用来编制各种盛器物品原材料。神唤 竹器在*不使用,在干燥的*会爆裂散架。 但是在成都,竹器用久了,也会坏。对于竹器坏掉的部分,可以等着修竹器的走街串巷吆喝的时候,全部整旧如新。 修竹器的带着一捆竹子、篾条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
3、 凉席
成都的夏季也是比较闷热潮湿的。老成都那时的夏天,有专门“出卖清凉”的职业,有的小孩在茶馆理发铺等公共场所专门为别人扇凉,和卖冰粉之类的,也有人会去专门补补扇子和凉席。凉席必然是老成都夏季不可缺少的物品, 凉席是使用竹篾条编制而成,用久了会变的更光滑,睡在上面会更舒服。老成都人都是舍不得丢掉,而是会请专门的师傅进行修补。
4、 水桶
老成都是没有自皮拿来水的,要喝水,全靠用水桶去井里提水,到河边挑水。
那时候老成都人的日常用品都是耐用消费品,几十年不换,也有的直接成为传家宝。水桶也是不例外的,那会用的是木桶。
木桶漏水或者散架了,小问题自己动手解决,大问题请专门的箍桶师傅解决。
5、 打草鞋
老成都的鞋就是简单的草鞋,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使用的内在。 成都是粮仓,谷草麦草秧草甚多,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乡场上都有打草鞋卖的铺子。
6、 代客冒饭
老成都的服务行业是各种细致周到,其中一项便是代客冒饭。 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德热气腾腾而分文不收。如果兜里还有几个小钱, 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 这种吃法,今天的人可能闻所未闻吧。这类琐屑的营生之多,也说明老成都有许多缺乏生计的城市贪民。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行业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人情味却是不该消失的。
成都的节日习俗
成都灯会
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从1962年起成都恢复春节灯会,会期一个月。灯会期间,公园内有民间曲艺、杂技、杂耍表演;有各种地方风味小吃;还有铸糖人的担子,卖风车的草把子,每届灯会游人都在百万人次以上。
成都花会
每年一月。成都花会始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花会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传说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来,民间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气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开的季节,故又传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这里举办花会。
届时,成都附近的国营、集体花圃及广大花农,都将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贵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运到青羊宫,搭棚撑帐,摆摊设点,进行展销。
新津龙舟会
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成都虽在*以北,但也是水乡之地,所以赛龙舟的历史也很久远。直到本世纪60年代,成都的赛龙舟活动还在望江公园边的锦江河段进行。但70年代以后,市区的河道已不适宜再举办龙舟竞渡。因此成都新津县的南河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将龙舟盛会越办越红火。龙舟会除龙舟竟渡等传统节目,还增加了龙舟造型表演,彩船夜游。
1、端午的粽子春节包
过年的粽子,多为肉粽子。刚做好的腊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将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将透心的红豆和切成颗粒的半肥瘦的腊肉,拌入盐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户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为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恋人“偷青”
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4、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5、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