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中国丝绸文化怎么样

中国丝绸文化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8-25 03:21:19

‘壹’ 丝绸的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当地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蜀绣的历史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种类丰富,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分别在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
粤绣始于唐代,明中后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广州港出口名扬国外。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这样描述了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云锦是指在南京生产的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集历代丝织工艺之大成,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云锦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云锦是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成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
蜀锦是中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
蜀锦历史悠久,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前身。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是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品之一,大概起源于宋代末年,主要产地在苏州。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在制作工艺上,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
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现代宋锦主要产于杭州、湖州、苏州等地。现代生产的宋锦又称“仿宋锦”,主要品种有大锦、盒锦和小锦。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西周。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各类人等所着服饰已有严格的规定,且被纳入“周礼”的范畴。等级尊卑十分明显,不允许僭越。当时发达的纺织、印染生产技术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辅佐成王的周公旦,为巩固西周政权,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治的重要内容。
《周易》载:“天玄(天青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裳,玄指黑色,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于今天的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直接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刺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纹图案。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内蒙古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

‘贰’ 中国的丝绸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在中国通往西域的大路开通以前,中国丝绸在罗马与黄金等价,只有少数贵族妇女才穿它,以相互炫耀。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末期凯撒大帝穿中国丝绸的袍子看戏,议论的人还说他过分豪华,随后不久罗马贵族男人穿绸的就渐渐多了起来。到罗马帝国初期,提庇留皇帝曾禁止男子穿用中国丝绸做的衣服。可是不但没有禁止,贵族之家锦衣绣服反而习成风尚。当时中国丝绸运往罗马要路经波斯,波斯就操纵着中国与罗马间的丝绸贸易,从中牟取暴利。到东罗马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皇帝时,东罗马为想摆脱波斯的贸易控制,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公元528年(梁武帝大通二年),拜占廷和波斯又发生战争。拜占廷乃与埃塞俄比亚国王联盟,希望埃塞俄比亚代替波斯进行丝绸贸易。公元540年拜占廷又用提高商税,控制丝绸定价等办法去抵制波斯,结果丝价飞涨,最后拜占廷只得每年补贴波斯现金11000千镑和波斯言和。另一方面则努力寻求自己生产蚕丝的办法,于公元552年派遣几个僧侣到中国边境,将蚕子藏于竹杖中带回拜占廷育养。中国丝绸在汉、唐时期千余年间一直源源不断从中国西北两条陆路,经过中亚运往欧洲,这两条陆路通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年至1905年)称之为“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自秦始皇修筑“栈道”、“略通五尺道”和开凿灵渠之后,也由巴蜀商人贩运到夜郎(今贵州)、滇国(今云南昆明一带)、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南越(今两广),并经缅甸转道身毒国(今印度)、大夏(今阿富汗一带)、大秦(罗马)。南方经过海道至南洋、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诸岛,从那些地方换回琉璃珠宝等服饰品。中国丝绸还运销到朝鲜、日本等地,为丰富人类的服饰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
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其他国家及国内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与中国发生了密切的交往,并且对中国服饰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叁’ 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西传,为啥带动了文化和融合与传播

虽然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最为年轻的一位,但若论文化的多元与丰富性,却也是毫不逊色甚至有所超越于其余三位。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娶西陵之女为妻,还是史料中记载的“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于此。”,都 有力证明了养蚕取丝在中国的始兴,也因此,丝绸成了中国的独有特产,甚至一度成为古中国的代名词。那么,丝绸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又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四、总结

在中国历史中,对外交流占了其中极大的分量与篇章。日本使者将在唐朝期间学习的大量文化知识传入国内,形成了一股“仿唐热”,对日本社会造成了猛烈的冲击,直至今日,唐朝文化在日本依旧随处可见。而在这种对外的文化传播中,丝绸则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各国以丝绸为礼,为宝、为文化符号,进行着友好的文化交流,世界文化的融合也在此基础上迈上新的阶梯。

中国的丝绸文化,囊括众多,历史悠久,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对外的传播,却有着同等的历史价值,因为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有关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肆’ 丝绸之路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国的丝织品、凿井等技术传人西方。西方输入中国的有毛织品以及胡麻、胡萝卜、大葱等作物,水仙、茉莉等花卉;还有佛教、魔术、音乐、舞蹈等,这些都对中国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4)中国丝绸文化怎么样扩展阅读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

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随从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并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使鄯善为之震服。

之后他又说服于阗,归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伍’ 你认为丝绸之路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丝绸之路文化的内涵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丝绸之路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国际铁路线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作为历史遗迹,它向我们展示了古老文化发展交流的历史,有其旅游价值。

‘陆’ 1、中国的丝绸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东亚强盛文明象征。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着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了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柒’ 丝绸文化的发展如何

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高潮。对于西方地中海世界来说,中国就是产丝之国;在一定意义上,汉文化也就是丝绸文化。沿着丝绸古道,大量中国丝货源源西运,流向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直到地中海世界。例如,叙利亚东部沙漠之中的绿洲国家帕尔米拉,就是中国丝织品西运地中海地区的一个重要中途站。这里出土的汉字纹锦,是属于公元1世纪的丝织品。它的纹样和织人的汉字同本世纪初在新疆楼兰等地发现的丝织品类似或相同,都是汉代生产的绫锦、彩缯。中国丝货运到地中海地区后,大受欢迎,很快成为那里各个民族、各个社会阶层人们的普遍的追求。

‘捌’ 中国丝绸的历史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8)中国丝绸文化怎么样扩展阅读:

中国丝绸业优势与差距并存。中国丝绸出口企业主要以量的增长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丝绸市场价格的混乱。由于出口价格连年下滑,而今丝类及其绸缎出口价格只相当于十年之前的50—60%。

实际上,中国丝与绸的出口长期陷于量升价跌的怪圈。虽然中国丝绸业拥有原料生产供应方面甚佳的有利条件,但在国际上却一直没有知名度颇高及市场占有率可观的品牌,国际上对中国丝绸的客观评价仍滞留在中国的坯绸只有经过意大利后处理或法国精加工之后,方能荣登高档时装服饰之列。

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阅读全文

与中国丝绸文化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9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7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7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1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2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5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1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0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4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