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建设是什么意思

文化建设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5-02 12:34:16

㈠ 家乡文化建设是什么意思

挖掘传承文化,振兴家乡文化,梳理文化脉络,助推文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㈡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含义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有专家是这样说的:5年寿命的企业是靠运气;10年寿命的企业是靠领导;15年寿命的企业是靠管理;20年以上寿命的企业是靠文化。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也就是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或者说安全文化是人类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伤害而创造的各类物质产品及意识领域成果的总和。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必须以满足广大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就职工的内在价值追求,在精神与物质上都得到认可,这是一个让职工对企业蕴育温暖感、成就感、自豪感,进而激活其内因让每一个职工都有激情参与其中、形成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这是安全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在许多企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不到位,使得职工普遍缺乏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问题是在安全管理方面缺少一种执行力的文化,缺少一种执行的流程,缺少一种有效的培训,缺少一种有计划的组织评估和研究,表现为:一些企业内的一部分岗位有章难循甚至无章可循,一些企业对违章行为既不追究,也不研究,“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仅仅是一句口号。违章必究的前提是发现违章谁发现违章?是靠少数安全管理人员检查?还是全体员工自查、互查和各级管理者的层层检查?长期以来习惯的做法是设置安全员巡回检查,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不是一个治本的方法,因为这种做法基本的立足点是“要我安全”,而不是“我要安全”,所以经常发生检查人员前脚走,后面就出事故的被动局面。如何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在管理方法上必须有所改革,主要不是靠安全管理干部检查发现违章,而是由每个员工从自我保护出发,自己来发现违章、发现隐患。为此,我们建立了“岗位自查制度”,由岗位员工依据岗位安全规程进行自我检查、完善岗位的安全作业环境、提高岗位本质安全的条件、规范岗位的安全标准化作业,实现岗位“两无一有(无违章、无事故、有规程)”,通过上述工作,逐步培养员工“我要安全”的意识,提高“我会安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强调各级管理者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职责范围的安全承担责任。同时建立一级检查一级的层层检查制度,通过自查、互查、层层检查、抽查等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不断发现每个岗位的违章和隐患,不断纠正每个岗位的违章和消除安全隐患。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与认知支配着其安全意识和行为养成,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生产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生产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处于稳定向好的状态;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生产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

2、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

尽管国内外许多企业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安全文化建设是最终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但国内不少企业对安全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有专家通过几年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些调研,还归纳出了多种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如企业安全文化形象模式,企业安全文化精神模式,安全生产标兵企业或精神激励模式,企业安全效益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模式,企业安全文化文明道德模式,企业安全行为模式,企业全员安全活动模式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这些都说明企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实践虽然有所思考,但基本上还处于粗浅认识和简单归纳阶段,甚至仍存在不少误区。

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我们认为,要顺利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安全观念,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企业应该将安全文化建设看作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阶梯,而并非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才不得不进行的面子工作。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企业家所引领的优秀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凝聚人心,发展壮大的关键成功要素。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不妨碍企业的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而且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企业内增凝聚力、外增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3、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与特点

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上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初创了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我们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安全绩效为导向创建本质安全型的安全文化。我们倡导的安全文化有以下特点。

本质型的安全文化对传统的安全管理进行辨证扬弃,使企业安全管理以“事”和“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进而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卓越型的安全文化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追求卓越的安全生产成效和成果,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生产职工不满足于行业一般的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准和安全目标;

全员型的安全文化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能够自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危机和风险,能够主动地并不断地去识别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逐步形成“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生产,人人去管”的良好氛围;

公正型的安全文化企业承认人人都有可能出现差错,可以理解差错,但是不能忍受故意违章。操作者清楚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并且与企业达成一致。生产者完全有权拒绝进行任何不安全的生产与作业活动;

报告型的安全文化鼓励企业人人都来发表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管理部门对于获得的每一份安全报告都给予认真的对待和分析,不管是否需要采取行动都应反馈信息给报告者。甚至对有益的报告要予以公开表扬与奖励;

4、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支柱

一般来说,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有四个支柱:理念目标系统、管理控制系统、发展动力系统和形象传播系统。没有理念和目标做基础,安全文化建设就是无的放矢难以产生效果,也难以凝聚人心和引发深层次的企业变革;没有管理控制系统,没有优化的组织、制度和流程,安全理念落地就缺乏载体,职工行为就难以改变,安全文化建设就难以产生实际的效果;没有发展动力系统,没有合理的人才选拔和进出制度、岗位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系统,职工就没有激情和动力去实施变革;没有形象传播系统,企业就无从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职工也无从识别自己的形象。

理念是变革的燃料和动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基准点,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并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坚持。没有把理念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理念就是空洞的;缺乏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行动,行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果。创立于1802年国际杜邦集团的安全记录优于其他工业企业30倍,事实上,其领导人自豪地说:员工最安全的就是去上班。因为杜邦的员工在工作时要比他们在家里还要安全10倍。达到这个理想成绩,全靠杜邦严守的十大安全理念。从杜邦设在上海的企业看,该公司把安全生产真正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一件大事,人人身体力行。领导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查问物质生产的情况,而是查问人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安全纪律的情况。跟随领导身边的人往往不是秘书,而是安全员。所有员工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安全学习。安全规则之严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在办公楼内上下楼梯都有严格规定,有扶手而上下楼不用扶手者按违规论处。任何人必须凭“胸卡”进出厂区。

有了这四个支柱,也就具备了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中态度、能力、关系和环境四个核心要素。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阵风,吹过就算,或只打雷不下雨,而是一场深刻的企业文化变革和管理创新,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变革需要时间、力量和责任的投入,因此,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手段、长期持续努力地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半途而废都是不可取的。企业安全文化的推进和塑造,必须要有系统化的组织设计,必须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必须要和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必须要用制度来保证,必须要用机制来推进,必须要有一批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企业文化管理人才来贯彻和落实。

PDCA循环法——就是从企业最高层,到各单位和管理部门,再到各作业机班组,最后到每个人,大环套中环,中环套小环,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贯彻落实,彼此互相关联、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一环紧扣一环,形成了个人保班组,班组保车间一级单位,各单位(部门)保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5、基本结论:

《易经》中讲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安和谐企业,是企业领导者时刻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同样,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发展,这样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制订周密的规划,形成强有效的运行机制,着力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当这一模式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之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也就真正开花结果了。

本质安全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行为的可靠性,无论在什么环境和什么条件,从业人员都能自觉遵章守纪,确保个体安全;二是状态的可靠性,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设备设施始终必须处于安全状态;三是系统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关联系统。

所谓隐患不仅仅存在于施工现场的某一方面,它存在于人的思想、作风、管理、制度和作业行为等各方面。

思想上的隐患,包括重生产、轻安全、麻痹大意、侥幸心理等;

作风上的隐患,包括令行不能禁止,对防范措施纸上谈兵,浮于表面等;

管理上的隐患,包括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监控不严等;

制度上的隐患,包括制度缺失、标准滞后、执法不严等。

这里简要侧重讲一下人的作业行为隐患表现,1931年有一位安全科学家叫海因里希,他分析的结果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88%的安全事故;着名的杜邦公司的统计结果表明,96%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美国安全理事会NSC得到了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结论。我国的研究结果是,85%的事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这些数字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非常重要,必须纠正、最大限度地使安全的行为习惯变成我们规范的日常习惯,我们才能在生产、生活中享受安全。

比如以下种种现象:

1、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作业,如攀、坐不安全位置,直接用手代替工具操作,在机械运转时加油、检修、清扫工作等。

2、技术水平,身体状况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上岗作业。

3、习惯性违章操作不以为然,对隐患的存在抱有侥幸心理,如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电焊作业不穿绝缘鞋,高速旋转作业不戴防护镜,金属切削作业不戴手套,有毒有害作业不戴防毒面具等。

4、对警报声、故障指示灯麻痹大意,忽视、误解安全信号。

5、缺乏基本的安全技能,如急救基本知识、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火灾逃生自救等。

6、不正确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甚至放弃不用。

7、违反劳动纪律班前或工作时间喝酒或打瞌睡。

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必须认真排查治理与整改。

8、而以上隐患具体表现在以下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1)设备传动部分防护罩(栏)缺损或未安装好就开车操作;

(2)检修带电设备时,在配电开关处不断电或不挂警示牌;

(3)进入机械设备内检修运转部件时,不设专人监护或未采取重复断开动力源措施;

(4)任意开动非本工种设备;

(5)非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上岗独立进行操作;

(6)超限(如载荷、速度、压力、温度、期限等)使用设备;

(7)设备上有安全装置而开车时不用;

(8)任意拆除设备上的安全、照明、信号、防火、防爆装置和警示标志、显示仪器;

(9)检修高压线路或电器,不停电、不验电、不接地线;

(10)潮湿地面、容器内或金属构架内使用非双重绝缘的电动工具作业;

(11)容器内作业时不使用通风设备;

(12)高处作业往地面任意扔物体;

(13)违反起重“十不吊”;

(14)开动无卷扬限位器的起重设备工作;

(15)焊接未经完全清洗和充分通风的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封闭容器和管道;

(16)禁火区抽烟或动火;

(17)开动情况不明的电源或动力源开关、闸、阀;

(18)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在机械化设备运转时工作不戴安全帽;

(19)电气作业不穿绝缘鞋;

(20)带电作业(检修)不带绝缘手套;

(21)旋转机床切削时戴手套操作;

(22)在易燃易爆、明火、高温作业场所穿化纤服装操作;

(23)其他违反防护用品用具使用规定的行为等等。

以上各种不安全行为主要来自于:人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识别和容忍危险源的能力)不高和安全习惯不佳。当然,这三者的来源是和人所处的环境与所在组织的安全管理氛围是密不可分的。

㈢ 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的实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给出国家是如何建设文化的。
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目标和方向,为人生提供意义。在中国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大转型和发展阶段的转换中,没有自觉的文化建设,可能迷失方向。中国文化建设的资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20世纪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㈣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我把我的操作经验与您分享一下: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顶层文化
顶层文化是所有文化的核心,具体包括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等;
2、中层文化
中间的文化,主要涉及天道、孝道、师道。天道在于企业客户;孝道在于企业老员工、创始人、员工父母;师道在于优秀员工、老师等。
3、基层文化
基层文化则更为广泛,包括家的文化、竞争文化、PK文化、带教文化等。
从三方面进行初步构建,然后在逐步修正,便可建设出适合企业、适合市场的企业文化了。
这是我的分享,希望被采纳!

㈤ 什么是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要突出在“建”字上,切忌重口号轻落实;重宣传轻执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是一种理念的策划和传播,是一种泛文化。
1、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竞争,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3、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

(5)文化建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企业文化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
3、企业文化对员工起着内在的约束作用
4、企业文化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1、能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2、能在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
3、使企业员工产生使命感,使企业产生积极的因素
4、简约明了,令人心悦诚服。
5、能使企业产生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企业文化建设

㈥ 请问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分别的意思

1,在经济建设上,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3,在文化建设上,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4,在社会建设上,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5,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㈦ 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一个学校的个性魅力,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包含四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也就是一个学校的显性文化,是现实目的的突进和载体。是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包含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是显性的,硬件的。就是能让校园的各个区域都会说话。给人一种幽雅、宁静的感觉。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 二、活动文化建设 是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师生能力的载体,包含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教学活动、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 三、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包含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共同奋斗的最高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本质、个性的集中反映。是学校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人际关系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上。 四、制度文化建设 包含学校所有的、传统的、现代意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建设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须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须与社会大环境相吻合。不能违背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个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须用“心”去做。

㈧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

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在校园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倡导学生把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

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

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实际,

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

3、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

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

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8)文化建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物质文化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2、精神文化

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展示于校园生活各个角落,包括学生们在路上的行走及行为规范等。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3、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㈨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有何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小学

1.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
展示学校形象、
提高学校
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
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
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
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
远意义。

2.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
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
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
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
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
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
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
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
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
面工作都有关系。

3.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
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
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
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
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小学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需求与疑虑

为什么要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此,陶
行知有一个精辟的说明:“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
能造国家。”

在陶行知那里,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而这个文化需要教育
去创生。可见,教育自身必须是一种类型的文化,教育还应该发展和创新
文化;教育对于文化的创造,正是教育力的根据。

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这个意思,这句话蕴涵的
意思可能有:第一,说明人文进步的动力。这人文世界是发展来的,“化”
就是天下的改造。第二,说明“人文—化”即社会进步的规律。天下积累
着人文因素,也就是以文化天下。胡塞尔等人研究“格调”一类的文明现
象,认为格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文化又因为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
而产生和形成。这聚集着的生活,重复体现为某种特有的固定模式、习俗
和价值倾向等,渐渐地培植起了阶层,从而生长出阶层的格调。比如,中
产阶级的格调,军人的作风,官僚主义的形式和因循,学校应有的书香
气„„都是“化成”的。

由于对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特别是由于行业包装的需要,近年来流
行着一个口号,叫“打造”企业、机关和学校的文化。无论其字面意义和
实际行为怎样,打造者都希望这文化迅速地生长出来,成为手段。又有人
担心,高速产生的文化属于“没有文化的文化”,这“更加可怕”。于是,
我们面前出现了关于文化建设的需求和疑虑,恐怕与解读文化的取向和社
会功利行为有关。有人反驳地问:“教育就是文化及其传承,学校能够没
有文化吗?”,这太过自视甚高,属于无知。这个认识与资质的文野高下
有关,不过,只要不自我封闭、不是不思进取就好。

二、校园文化的意义

按陶行知的见解,学校原本是培育文化的处所,自然要更深地理解文
化。教育的功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文化最属基本,主要指潜移默化,陶冶
磨砺,往往在无意识中养成。教学也有文化的功用,这靠教师的功夫和用
心;在一些情况下,教学活动可能是非文化和反文化的。

文化对于人和学生的意义主要在形成性格、风格、格调、品行、操守、
举止、态度、境界、品位、胸襟、抱负、坦荡、仪态,能够改善气质,等。
文化在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有些重要表现,这可以作为参照,提供给判断
者以说明文化发育的程度:第一,文化的影响应该在人的意识上产生积累
意义的变化,如心领神会,体悟渗透,这种状态靠机械诵读形成不起来。

背书也可以“化”人,使他们成为书呆子。但是,这就不是我们追求的文
化了。第二,文化要影响人的心绪和情感,使之更高尚,更细微,更豁达,
更敞亮,更有韵味„„。除非遭遇重大变故,这高贵的情绪必不是一天两
天能够养成的。用例子容易说明问题:学校讲究寝室文化,淡雅宁静,陈
设宜人,张挂意深,书有层次,一瞥可以见修养。

有一种人,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在他们的寝室里,电脑、书籍应有尽
有,但是,整齐清洁全无,衣服鞋袜乱扔,污言秽语漫天,起居进出无序;
向别人介绍自己,口吐狂言,论及室友,损人为乐而已。作报告的人中,
也存在文化的分野:能够娓娓道来,行云流水,不离主题,旁征博引,发
人深省,开合有度,把握分寸,这是学者风范。不能阐述,不知道应该阐
述和如何阐述,反映文化的不济;言不及义,东拉西扯,吹嘘自己,则属
张狂浅薄。最近,常常谈及大学生和硕博等,有生活而不能讨,这可能是
文化倾向不适应或者能力不足。新的课程改革偏重外来教育现象和手段,
忽视本土构成,左右不适,失在定力不够,一味求新求奇。

有人以教化区别文化,前者偏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授,就是传道,
让人懂得道理。文化更在对于性格和气质的熏陶养成,与掌握知识时自己
的心得体悟相关,与日常所受的习染和积淀有关。

有没有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建设文化也应该从这四方面着手:
第一是取向。文化一定是高追求的结果,是能够青史流芳的事物。怎样才
能具备这种境界和品位,建设文化的人必须自省。第二是程序。文化反映
在思想行为中,得体得宜就是基本的文化素养,怎样才能为社会采取,必
定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考验。
第三是变异,
推陈出新才能够进步,
也就是
“化”

是否有文化肯定与能否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关,创造无大小粗细先后,
但这趋向是必须保有的。第四是积累,文化在于丰富和坚实,必能给人以
厚重感和贯穿力。学习是文化的重要标识,善于学习的人,善于选择学习
方向的人最能积累,也具文化。

“阵有阵容,校有校容”,“以校舍论,宜如何构造,才能使它合乎
卫生、美术、经济、教育的原理„„”

,这些都包含着价值、程式、出新
和渐蓄。在陶行知的时代,他的学校必然不可能追求校园和设施的富丽堂
皇,豪华高档,但是,也要追求文化意义,可见,其关于文化的见解与贫
富没有多大关系。“在陋巷„„不改其乐”的人文化深沉。

校园文化是一种富含意义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积于
内。形于外的东西好做,有钱,请人设计施工就行,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可
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积于
内上努力。校园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设。

㈩ 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不是生活的装点——谈文化建设的意义

我们可能都会认为文化是重要的,但是文化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文化建设因此具有多大的意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应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很少深究,答案因此甚为了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

如果说在个人层面,我们对于文化意义的认识比较含糊,社会层面对于这一问题的表达则相对明确。管仲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只有吃饱了,穿暖了,百姓才能习练礼仪考虑廉耻,才会有文化。反言之,如果吃不饱穿不暖,文化就根本谈不上。即文化的需求是在生存的需求之后的。西方学说中,认定人类对自身的各种需求存在先后次序的也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人类总把生理的、生存的需要放在首位,比如要吃饱,穿暖,有地方住,之后才有对于声音、颜色的欣赏要求,才有对于自我、价值等的思考,才有诸如仪式、礼节等的设计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有经典性的总结,即经济是基础,文化等则属于上层建筑。两者的关系则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具有决定的作用,而文化是从属的和被决定的。一言以蔽之,文化是重要的,但是相对于物质和生存的需要,文化的需要是次要的和从属的。

这种实用的思想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将物质和精神,或者是经济和文化框定在一种关系之中,并将后者确定为前者的从属,甚至是前者的自然衍生,却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最直接的后果可能是产生以下的社会共识,并因这种社会共识而产生连锁的负面的社会政策和社会行为。第一,仓廪不实者不知礼节。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既没有文化,也不需要文化,如果这种观念成为社会的共识,贫穷可能成为无知和粗鲁的代名词,物质层面的贫穷可以成为判定文化层面贫穷的决定因子。在社会行为上,我们更容易认为人穷志短;我们看不起穷人,不仅因为他们在物质的层面匮乏,而且理所应当地假设他们不知礼仪,不知荣辱,因此对之颐指气使。忽视穷人是人的事实,可以直接侵害到人的尊严。第二,仓廪实,自然就可以知礼节。这样的社会共识不仅把文化认定为有闲有钱阶级的奢侈品,认为暖车轻裘之辈才有文化的需求,才可能有文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观点还认为知礼节和知荣辱会自然实现,因此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三,仓廪实是否决定礼仪荣辱的高下多少。很多人相信并倡导解决经济和民生问题是彻底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唯一途径,将仓廪实作为知礼节和知荣辱的解决因素。这样的社会共识人为地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对立,并以前者的需要为借口,将后者搁置和忽视。这些说法和做法我们都不陌生。

文化的意义

人们从各学科出发,众说文化不同的概念,但是约定俗成,文化的因素大约可以包括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信仰,以及包括语言在内的象征表达系统。这些文化因素共同的特点是意义,即文化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使社会交往成为可能,从而保证大众有序的社会生存。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藉着文化展开。我们用口头、书面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三餐背后有饮食文化,我们的穿着行止以及我们在生活中作出的决定,受到行为规范的限制,受到价值和信仰的左右。经历过新中国前30年的人应该更深刻地体会到,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的生活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际的交往和互动,而交往互动的成功就在准确地理解对方行为所表达的内涵,并对此内涵给予符合文化模式范围内的反应。举个例子来说,某男子送某女子一束玫瑰,如果该女子不知道玫瑰的含义,因此不理解男子藉玫瑰表达的心思,双方的交流从一开始也就失败了。

社会学家Ann Swidler因此认为文化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语言行为的“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有各种的文化因子,我们日常交往中要面对很多人,处理很多的事情,在应对这些人和这些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到我们的这个文化库房中寻求答案,找出合适的言辞和方式来对付这些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就比如某男子要对某女子表达爱意,他会在他的文化“工具箱”中搜寻各种方式,他可能在其中找到一束玫瑰,一个眼神,可能找到适合的舞蹈,可能找到恰当的语言。如果我们的文化库中没有相应的内容,或者我们的文化库很小,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手足失措的状况。想象一下我们到别的国家去,不懂那里的社会规范、价值、语言,我们的交往和社会生存会有多么困难。所以,在Swidler看来,文化的意义是在日常的。这样的“工具箱”我们每天都背着,而且为了我们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我们时时在搜寻和检点这个“工具箱”。换句话说,文化不是饭后甜点,仅在装点我们的生活。文化与人,就像空气和水,食物和衣物一样,对人具有根本的意义,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种需要,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

所以不同的人拥有的文化有多少的区别,掌握的文化库也大小不同,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但是文化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这一点和该个人物质层面丰富或匮乏没有根本的关系,每个人,无论贫富贵贱,他的日常生活都在消费和依赖着文化。

美国学者David Snow和Leon Anderson 十几年前对无家可归的街头流浪者的研究至今仍是讨论民生和文化问题的经典。通过对得克萨斯地区168位流浪者在不同状态之下的深入接触,他们在研究中展示了这些吃不饱穿不暖,无以藏身的人是如何在意文化,如何利用文化,以及如何让文化的因子,比如语言,流行的价值观念,保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他们的研究说明,即使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生存问题时刻受到威胁的人,仍然关心和经营自我和自尊。这个实证研究因为展示了生存的需要如何和文化的需要同时为个人所需要,两者并不存在先后的次序问题而成为该问题经常被引用的研究成果。

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对于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的根本意义可以证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这一问题上,仍有以下的方面需要阐述。

第一,很多人认为文化是积淀的,自然生成的,因此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质疑。文化的成型有积淀和累积的因素,我们继承了很多文化的遗产,但值得指出的是,文化也需要建设,积极的文化建设才能从数量和质量上拓展和提升一个民族和社会成员的文化库。文化的建设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有选择的,有弃取的。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创立新的行为规范,所谓的移风易俗就是文化建设的最好例证之一。以我们的节日为例,新中国成立,我们才过“十一”,到21世纪和国际接轨了,我们才过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再说传统中国过年的习俗,1983年首次举办春节联欢会之前,我们传统的过年习俗中并没有看春晚这一内容,但是电视普及,春节联欢晚会一年一年地办,到现在,看春晚可能和吃饺子一样已经成为中国大众过年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春晚文化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自然还包括对外的学习,对其他文化的积极因子,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的主动引进。马克思主义从西方的引入,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建设行为。总之,文化需要建设,需要人力、财力等各项社会资源的支撑和配合,而且,文化建设的成效是以体制化、日常化为保证,以进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为验证,所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因此更需要耐心的过程。

第二,如果文化和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为生存的需求而服务的经济建设和为文化发展服务的文化建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一点本来可以不证自明。但是,关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似乎仍值得讨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关联的。经济建设的成功可能带来文化建设上的便利,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化建设也可能带来经济建设上的便利。关于文化可能先于经济,从而起到促进并引导经济建设的情况,最经典论证当然还是出于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试图论证的是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如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的发生和发展。换句话说,文化建设影响了经济的建设,文化甚至促进了经济基础的改变。但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各有其独立的使命,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正比的关系,即经济建设的成功不一定带来文化建设的繁荣,而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和经济建设的成效如何也没有必然的关系。仓廪实未必知礼节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经济不发达国家也可以有文化的富足。至于以经济建设代替文化建设,认为经济的发展能够自然地解决文化的危机,则更属无稽之谈。 (作者单位: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吴艳红)

所以尽管是很老的话题,本文还是要重提文化和文化建设于我们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文化建设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