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包头草原文化在哪里

包头草原文化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04 20:00:25

A. 草原文化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

在北方草原上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同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一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位于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万年。在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距今约5万年之前的晚期智人阶段。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旧石器晚期时代,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这些说明,北方草原地区确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在北方草原上更为丰富。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这里的早期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前列。在距今约8000年的赤峰市兴隆洼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大型石锄、陶罐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说明兴隆洼先民们已经开始栽培农作物,这比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开始栽培农作物早了近千年。这里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石雕人像被考古界称作“中华老祖母”。在赤峰市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石围墙聚落和距今4800年的老虎山,石城址聚落群,与郑州西山夯筑土城址为同一时代的遗址,都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城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重要一步。在距今5000—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已经在创制人类最早的文字。赤峰市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就已经把原始的象形文字刻画在陶罐上。经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初出土于翁牛特旗石棚山一件大口深腹陶罐上所刻象形文字的释读,认为这是对远古时代一次流星或陨石雨的纪录。可见,这里的原始文字较之与它同期或稍晚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的原始文字符号更加进步。考古工作者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的玉质礼器,则反映了早期人类祖先崇拜、等级社会的状况。它表明早在5000年前,红山文化就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制国家诞生了。而在1000年后,中原地区才相继跨入“古国”阶段。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红山文化同中原以及中国其他区域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处于“先走一步”的前导地位。

追寻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许多文化传承的源头也都可以追溯到这里。在赤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块摆塑龙眶今已有8000年,而在河南濮阳及湖北黄龙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摆塑龙距今6000多年。1971年,在距今6000—5000年的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雕刻精美的玉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雕刻的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20世纪80年代后,红山文化遗址中又有玉龙陆续出土。这说明北方草原是龙的故乡,是龙崇拜观念的发祥地。伴随着玉龙出土的成批玉器,更引起学者们对红山文化的重新审视,认为红山文化的“玉文化”和晚于它的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玉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早期玉文化。翁牛特旗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约6800年。2004年,在这里发现了一件凤鸟造型的红陶杯,有学者将其称为“中华第一凤”。从这里似也可以看到中华凤文化的滥觞。小河沿原始文字的解读,还“找到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原始记录”。因为红山文化的先民中有玄鸟族,他们与后来的商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商族的起源神话可以通过小河沿文字的记载得以冰释。

在中原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前,北方草原并不晚于中原地区开始使用青铜器。在赤峰市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发现的青铜器,属于青铜器时代早期,是北方草原早期文明的又一个标志。在鄂尔多斯市以及邻近地区发现的大口二期、朱开沟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有以动物纹样为主体图案的饰牌、游牧生产生活用具、铜短剑、铜戈、铜镞等,显示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在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除了发掘出为数众多、工艺精致、造型美观的青铜器外,还发现有古代铜矿炼炉遗址。北方草原青铜器文化特色浓郁,是商周至战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重要文化财富。

综上所述,北方草原是中华大地上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域之一,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北方草原的早期文化既扩展了中华文化起源的地域,又把中华文明的开端推向了更为久远的历史,无疑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之一。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而且还以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内容、不间断的历史发展,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既在许多方面与中原文化有相同相似的成分,又始终保有独特、迥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以粟作农业为经济基础,长江文化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两者都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而草原文化多以农业兼渔猎业为特色。进入青铜器时代后,草原文化逐渐转向以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由此,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三大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即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三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同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成为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已经融入中华文化的大体系之中,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包容工业、农耕、游牧、渔猎等生产方式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受自然环境、气候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古代历史上北方草原先后兴起的民族基本上都以游牧经济为主业。在游牧经济中,草原生态环境、牲畜、人和游牧文化组成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不同在于,游牧经济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牲畜,牲畜只有经常在草原上移动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因此游牧民族强调有规律地游迁。而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需要兴修水利和精耕细作,因此农业民族强调安土重迁。在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农业与北方草原的游牧业长期接触共存,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又相互依存和补充。正是在这两种经济类型的相互作用中,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汉族形成了不可割断的经济联系以及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交融,在个别情况下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甚至采取政治、战争的手段得以延续。就是在这种交流联系的过程中,历史上北方诸多民族不断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作用不断凸显出来,并且在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当中,碰撞出、创造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的因素。

在中原地区进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以后,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农业区政权的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统一游牧区的政权。自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匈奴族在北方草原崛起,建立了统一北方草原的强大政权。西晋以后,居于大漠之北的草原民族向中原内地迁移并建立政权,我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东晋时期,鲜卑族逐渐壮大,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五代之际,契丹族统一北方,建立了辽政权。此后女真入在北方崛起,推翻了辽、北宋政权,建立了金朝。在元、清两朝,蒙古族、满族不仅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而且建立了包括大江南北、长城风外的疆域空前广阔的统一政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这些北方民族政权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或雄踞于北方,或入主中原,特别是当中原封建王朝腐朽没落的时候,北方民族取而代之,重振中华文化,重新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得以延续和发展,充分显示了草原文化的进取开拓、奋发有为的风貌。

游牧经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层面上文化,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内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北方草原各民族创造了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姿、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如遍布北方的以狩猎、游牧为内容的岩画,展示着早期草原民族的历史风貌。以蒙古族的《江格尔》为代表的众多英雄史诗和历史文学巨着《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清代雍和宫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格调汇聚了满、蒙、藏、汉等民族的文化因素,融多民族艺术为一体的雍和宫“三绝”,更是驰名中外。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割圆密率捷法》及呼和浩特市五塔寺蒙古文石刻天文图是草原文化在数学、天文学方面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标志。满族文学大师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着,流传至今,蜚声中外。蒙古族着名文学家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等多部长篇小说,推动了草原文学的发展。游牧民族创造的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的游牧经济文化,蕴含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进步理念。还有以“长生天”为核心的哲学观念,纵横驰骋的军事战略和艺术,星罗棋布的佛教召寺、佛塔和石窟,记录表现不同民族语言的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西夏、蒙古等十几种文字,蕴涵着豪放气势、委婉情怀的音乐歌舞艺术等等,都无可置疑地说明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文化丰富、博大内涵的创造与贡献,也是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元的特质所在。

总之,从构成草原文化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来看,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性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种作用是持久的、广泛的,也是深远的·

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年代。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主动接受草原文化,引起广泛影响。西汉前期,由于奉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匈奴之间通过“关市”贸易开展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各民族文化和风气上的互学互染,形成了“长江以北尽是夷狄”的气象。唐代更是“胡风劲吹”,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达官贵人、普通百姓趋之若骛,呈现出“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盛况。唐代以后,契丹、女真先后入主中原。金朝统治区域较之辽朝南移,表现出北方民族对中原内地文化的影响渐次高涨。在金代,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即肇始于此。

蒙元时期,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推动下,草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蒙古汗国的建立,从整体上开通了我国与欧亚各国间的联系,北方民族、中原内地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汇聚互融进程。

在满族建立的清朝时期,草原文化在多领域得到长足发展。满族的许多文化被内地各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新鲜活力。鸦片战争以后,北方草原各民族与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为保卫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在继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奋斗,建设着空前繁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历史谱写着新的篇章。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作用不仅是持久的,也是广泛的。在衣食住行领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不仅改变了中原居民沿袭已久的着装习惯,也改变了商朝以来驾车作战的军事传统。对此后中原民族的服饰演变、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服饰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原服饰,基本上都可以视为北方民族服装的变体。北朝时期鲜卑等北方民族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的开凿,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艺术瑰宝。北魏末期,
“六镇起义”引起六镇边地的鲜卑人及鲜卑化的汉人进入中原地区,致使鲜卑语言、风俗在东魏、北齐成为时尚。北方汉语受到鲜卑语影响,时人称北方方音“北杂夷虏”。传入中原的乐器主要有箜篌、琵琶、筚篥、横笛、胡角,而一首《敕勒歌》,传唱千余年,流传至今。北方草原民族素以军事称强,其军事文化在制度层面上对中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开此例的就是鲜卑等民族的军镇制和府兵制。北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礼俗、饮食、音乐、舞蹈、体育、绘画、艺术及宗教等各个方面,古代汉文典籍中诸如胡瓜、胡麻、胡桃、胡荽、胡蒜以及胡茄、胡琴等词汇,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对中原文化持久、广泛的作用过程中,草原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发展的倾向。辽以前,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中原的频频渗透,逐步进入;从辽开始,这种倾向则主要表现为发动征服战争,入主中原。产生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北方草原民族对于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和被中原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所吸引。除上述原因之外,宋代以来,中原朝廷到末期广泛弥漫的腐败萎靡之风所导致的朝廷积弱、不堪一击,也促使草原民族戎装南下。历史清楚地表明,辽、金、元、清入主中原,都曾起到过摧枯拉朽、横扫萎靡之风的作用。正是北方草原民族屡屡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次次注入新鲜血液。诚如陈寅恪所说,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局”。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武力征服而来的,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内地文化的汇聚。这种大规模的融合和汇聚每进行一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强,它所产生的向心力、疑聚力也就进一步增强;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大规模融合、汇聚,加速推动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日益壮大,中华文化长盛不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B. 包头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包头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288.87万人。

截止到2021年末,包头市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0.38%,增量明显减少。常住人口总量占全自治区总人口比重为11.39%,人口总量仍位居全自治区第四位,排在前三位的盟市分别是赤峰市、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

包头板块状的历史文化特征有:

一是草原文化板块。包头历史文化大背景是草原文化,尽管包头阴山以南区域地处河套,农业开发较早。但总体看属于草原文化的范畴,就如我们把包头称作草原钢城,就是对自己草原基地文化的认同表达。

二是工业文化板块。包头的工业文化是伴随“一五”时期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含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包头人在创造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并逐步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

三是西口文化板块。西口文化是蒙汉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相互融入共同创造出来的包头地区及周边共有的地域文化。从明代阿拉坦汗时期,清代到达高潮以晋陕为主的北方移民,在包头及周边区域生根,历史上称为“走西口”。

C. 包头市海拔平均多少米

包头的平均海拔高度是1067.2米。

包头地理坐标东经109°15′~110°26′,北纬40°15′~42°43′海拔1067.2米。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包头城市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市中心区面积315平方公里。

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中国大陆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3)包头草原文化在哪里扩展阅读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

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包头也出现了一次移民高潮。建国初期,包头城仅有8万人口,后来由于国家对地主、富农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农从山西跑过来,成为了包头人。

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灿烂的一部分,共同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辉煌的一篇。

D. 包头市4月份适合去哪里玩

包头是一个人口400-500左右的中型都市,以工业为主,没有南方城市那种商业氛围,城区风貌基本和北京、石家庄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民族氛围多一些。包头的旅游也以草原文化和北方的山地风光、大漠风光为主,主要的旅游景点有:希拉穆仁草原、百灵庙草原、满都拉口岸、成陵、五当召、梅力更大桦背旅游区、春坤山高山草甸、黄河湿地景区、阴山壁画、库歩其沙漠景区,毛乌素沙漠响沙湾景区等等,是一座有着浓重塞外文化的新兴城市
4月清明前后,仍然刮风有沙尘,而且最着名的草原旅游也没有草,建议你去以下地方:成陵、五当召、库歩其沙漠、毛乌素沙漠响沙湾、阴山壁画
具体的游览线路是:第一天,8:00包头市区出发,9:00到达五当召浏览全国第二大黄教喇嘛寺院,游览至11:30回返,路经忽鸡沟午餐,吃地道的包头特色忽鸡沟炖羊肉,13:00南下,14:00到达响沙湾(由于4月不会很热,响沙湾的鸣沙特色无法领略),浏览大漠风光,17:00出发,18:30抵达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住宿。
第二天:8:00出发,8:30抵达成吉思汗陵,11:30返回阿勒腾席热镇午餐,13:00出发,途经杭锦旗,15:30抵达库歩其沙漠奇光夜明沙景区及七星湖景区,游览大漠神湖,观看大漠落日,19:00在七星湖附近的独贵乌拉镇住宿。
第三天:8:00出发,10:30抵达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炭窑口,游览古代游牧民族壁画文化,15:00出发,返回包头。

E. 包头这个地方风土人情

包头是内蒙古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对外开放程度很高,是内蒙古多年来的老大哥,经济上很发达,在华北也占有重要地位。说到风土人情,不得不提包头当地人的人口分布历史起源,包头最早兴起于走西口时期,是大量的山西商人带动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山西祁县人来到这里从商定居,才有了今天的老包头人,主要分布在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土右旗一带,是老包头人的杰出代表,后来包头钢铁集团等大型国企的兴建带动了一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人来包头参与生产和建设,主要是从辽宁鞍山过来的东北人,目前主要分布在昆都仑区、稀土高新区,再后来一机、二机等军事类国企的兴建带动了一批河北人的到来,目前主要居住于青山区一带,所以从历史上看,包头属于一个移民型城市,山西人、河北人、辽宁人是这个城市的主体,多民族、多区域的地方文化在这里得到交汇融合,形成了现在以晋商文化为主、草原文化为辅的包头地方民风,因此,包头的饮食上、方言上、地方民俗、地方戏曲也都和山西极为接近,包头人喜欢听二人台,包头人喜欢吃烧卖,包头人喜欢吃焖面,包头人喜欢吃烩菜,包头人憨厚老实,包头人上进好学,这就是包头的风土人情。

F. 内蒙古包头市城中草原赛罕塔拉的历史及特点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西部“吉林省第一养羊大镇”查干花镇的北面,距松原市区110公里。塞罕塔拉部落从 2004 年后开始规划建设,现已建成运动场区、蒙族风情区、休闲娱乐区三大民族特色区。部落拥有草原23平方公里,占地面积386平方米 。是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度假的美好圣地。

这里风光秀丽、山花烂漫,浩瀚的草原一望无际,花草的芳香沁人心脾,草绿、水秀、景美,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在运动场区设有骑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在古朴典雅的蒙古包里,主人会为客人“献哈达”、“献德吉”,蒙古族姑娘会为您献上奶酒、手把肉、烤全羊、牛肉干、马奶等纯正的绿色美味佳肴,让您真正体会到蒙古族餐饮文化。在绿草悠悠的休闲娱乐区里,设有宽阔的篝火晚会场地,让游客尽情欢歌,体验快乐,展现蒙古族人豪迈的风采。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多么神圣的名字。迎着七月的风,向着梦中的赛罕塔拉飞翔。天空蓝蓝,白云缭绕,湖畔牛羊投影,从非洲越洋而来的驼鸟绅士般踱着方步悠闲在草原,远处新建的乳品厂正在输送着富裕和希望。北中国的情谣系连着心炉中火炭般的炽烈,马背上的柔情维护着黄金家族的守望。今天我要做一次真正的牧人,穿上成吉思汗时代的盔甲,踏上这绿之韵,把梦里的渴望和风度,留在“上马酒”的热烈歌唱中……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高擎着银碗承接着上苍恩赐的佳酿,洁白的哈达捧举出如火的朝阳。在大自然织出的一天云锦下,一幅绝美的图画呈现出草原清晨的美:在迎风倒卧的茂草中不时淌出小河似的羊群,在萨日朗花摇曳的牧铺前不时潮起汹涌的马群。昨夜刚刚敖包相会的牧马少年和牧羊姑娘,一路洒着铃笑,不时并辔飞过柳林,不时双双跃上高高的山岗。在插立着的长杆旁,铁青马和枣红马在交颈互诉绵绵的情爱。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据《清史稿·地理志》载,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一度驻牧在“固尔班察罕”(今查干花镇昂格赉村)。在这块牧草青青,乳香飘飘的草原上,浩特忙哈泡,查干花湖,僧格林泉就像三块宝镜映着苍天,玉带似的溪水潺潺注入其间。丹顶鹤在泡边引吭高歌,白天鹅在湖畔梳妆倒影。传说,圆溜溜的圣湖像十五的月亮,白亮亮的溪水像锃亮的镜子,牛羊多得鸟雀不能落地,蜜蜂多得不能采蜜,喜鹊没办法只好在牛尾巴里搭窝,鸿雁只好在牛背上歇脚,这就是“固尔班察罕”(三个白)的来历。后来,由于“黑马夺印”,郭尔罗斯最好的风光,就随之迁到了哈拉毛都的王府屯。如今,这些滋味悠长的民间传说已成为历史的烟云,而现实的生活就像金黄的炒米搅拌着乳白的乌日莫又脆又香。新房座座起,牛羊像珍珠,文明挽起的神马之缰,把草原上的人们引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郭尔罗斯哈萨尔王的封地。王府觅史踪,哈达捧奇峰。莲花添秀色,龙坑瑞春风。当您品罢人文景观的峥嵘,叹罢历史渊源的流觞。来,亲爱的朋友,赛罕塔拉的蒙古人又举起了金杯。啊,三百里的达尔罕草原哟,多么像一块绿色的地毯。一丛丛温柔敦厚的马莲花开在上面;一朵朵火红热烈的萨日朗花开在上面;一条条玉带似的溪泡飘在上面;一棵棵粗壮的古榆挺在上面;一片片白云似的羊群流淌在上面;一缕缕缠绵的琴声缭绕在上面……这里处处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佳酿;这里处处呈现着大自然和谐的韵律;这里湛蓝的天空显得格外清澈无垠;这里碧绿的草原显得更加开阔、深远、丰腴。躺在花香鸟语的大草原上,您既为天地的空灵与旷远的悠思而激动,更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哲学命题而感慨。啊,花的牧野,诗的草原,真想溶入这最深刻的内涵之中去。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长虹铺下七彩路,七彩路上滚珍珠。百里羊群百里云,一直铺到那达慕。祭祀结束后,文艺表演和体育活动开始。当身穿艳丽服饰的演员以草原为舞台,以蓝天为帷幕,次第推出“乌力格尔”(蒙古琴书)、好来宝、婚礼歌、民歌、马头琴齐奏等,谁都将在歌声、琴声中,看得如痴如醉,听得魂牵梦绕巫山十二峰,融入郭尔罗斯文化的宝库中,融入深深的、浓浓的地域文化的氛围之中。走进坐落在赛罕塔拉深处的查干花草原文化馆的陈列室,您将更会为历史渊源的前郭尔罗斯草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兴奋、而沉迷:蒙古族四弦琴演奏家苏玛以《赶路》等三首四弦琴独奏曲,在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赢得盛誉,将蒙古族的四弦琴传到欧洲;蒙古族着名作家苏赫巴鲁以“大漠神雕”创作系列,在首届“世界蒙古文学作家大会”上荣获成吉思汗虎头银牌国际特别奖;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历史故事片《成吉思汗》是由苏赫巴鲁和超克图纳仁联手创作的彩色宽银幕电影;苏赫巴鲁和钟麟合作拍摄的电视剧《太阳的女儿》;民俗学者王迅在世界民俗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中国东部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考略》论文;县民族歌舞团赴加拿大参加世界民族民间艺术节;县草原文化馆填补“乌力格尔琴书教程”空白;中国第一部最完整的“蒙古族婚礼歌”这里整理出书;民族歌手额尔敦乌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评为“甲级民间歌手”;少儿马头琴队在第二届亚洲少儿民间艺术节上荣获表演奖;郭尔罗斯的查玛舞1955就搬上了舞台。陶特格琦和“大同令”、“骑兵团”;中国的马头琴之乡;吉林省的第一养羊大镇……草原歌甜舞美,草原酒醇琴悠,草原百花盛开,草原星光灿烂!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富饶而美丽的草原用深情、沉稳、豁达、淳朴以及那博大、那远深,展示着草原的美丽与魅力,绿之韵传扬着凯旋的乐章。飘香的七月,拥抱美丽的草原,听一听动人的蒙古长调,听一听缠绵的草原情歌,再听一听悠扬的马头琴曲,就会发觉民族的秘密,感受到历史的痕迹。我再次用心感受到了——草原珍藏的那份不老的承诺,感受到了——草原的豁达与沉稳,感受到了——草原的从容与洒脱,感受到了——草原的和谐与纯净,感受到了草原的希望与传承......

面对草原的兴旺与广袤,面对历史的深刻与厚重,我无语。只能用最简单而又最真诚的话语说一句:草原真美,草原人更美!此时,我用最大的力气敲响平安鼓,打破草原的宁静,但绝不在争权夺位那历史的沧浪中掉下眼泪,而是把福瑞与祥和送给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我还要纵情高歌一曲,把歌声留给草原,把回忆留给自己;在草原我再策马扬鞭飞奔一回,并随着草原掠过的清风入醉,醉在飘香的七月......离开草原的一刻,眷恋牵动了心中的失落,草原的热情与深情使我不忍离去......诗情画意过后,就让我们这些草原儿女继承祖辈们的勇敢顽强、勤劳淳朴还有那善良聪慧,并用成吉思汗留下来的光明之箭,把梦想和希望射向更高、更远、更久长......

注:塞罕搭拉,蒙语,美丽的草原。

G. 鄂尔多斯和包头

包头与鄂尔多斯市兄弟城市。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城市,全国特大型城市,全市人口263万,市区人口190万,建成区面积250平方公里,也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中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中国最重要的稀土,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军工 基地。是全国首批和第二批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亦是内蒙古绿化最好的城市和发达程度最高的城市,内蒙古经济强市和内蒙古最为重要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属黄河上中游地区,黄河境内流长728公里。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自治区毗邻,形成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鄂尔多斯市与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又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汉意为众多的宫殿。全市辖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7旗1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9万,其中蒙古族16.8万。

H. 请问:内蒙古包头这个地方怎么样

包头我去过,包头可以说是内蒙特大型城市,多年来的内蒙古头号经济强城,也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呼包鄂经济共同体”的总指挥中心和总调度中心,而且还是连续多年的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二线强城,人均GDP内蒙古第一。

包头这个城市的街道很宽阔,高楼密布,商铺云集,交通也很便利,城区的公交站点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包头地铁也获国务院审批,正在加紧建设当中,同时内蒙古最大的民航运输基地------呼包鄂国际机场也获国务院审批,机场将建设在包头市土右旗境内,京包高铁也修建到了张家口段,呼包鄂城际列车目前已经开通。

经济方面,钢铁、铝业、稀土、煤炭、电力、军工制造、重汽生产等产业是包头的主要经济支柱,同时,一大批优秀的民企、外企和股份制企业也扎堆出现,比如我们熟悉的北大软件科技园、稀土高新区制造园、九原区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包铝企业产业园,青山区装备制造园,第三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繁华的市区景象确实给人一种国际性都市的感觉,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是目前的主市区。

饮食文化方面,由于受西口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共同影响,当地特色饮食多种多样,大家熟悉的小肥羊火锅连锁(包头总部),铁西排骨馆(东河区总部),背头稍麦(包头总部)、沙葱包子、清真焙子、清炖羊肉、莜面等美食都汇聚于此,二人台是当地的特色戏种。

旅游方面,国家4A级景区的包头南海湿地景区很是出名,另外还有受国家文物局保护的吕祖庙,九峰山景区、昆都仑水库、白银湖湿地景区、赛罕塔拉草原、希拉穆仁草原、秦长城等。

总体来说,包头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城市,属于中国二线城市里不错的了,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设呼包鄂三角洲,使其加快成为中国华北第二大经济示范合作区,辐射中国西北经济后,包头的经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I. 包头的社会

主词条:包头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
包头市传媒产业较发达,拥有包头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新闻网、等综合性传媒平台,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等也拥有包头本地化版本出版。
全市范围:包头广播电视台旗下有包头电视台(5个频道)和包头人民广播电台(4个频率)。包头日报旗下有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家庭周报。内蒙古日报旗下有北方新报包头版、内蒙古晨报包头版。
部分地区:市区内部分电视有线网络里播出: BGTV-1包钢电视1台 、BGTV-2包钢电视2台 、一机集团电视台、北方重工电视台、铁路电视台(以上为企业电视台)、九原教育电视台、石拐电视台。企业地区性报纸有包钢日报、一机日报、北重日报、滨河新区报等 截止2011年,全市共有医院48个,疗养院2个,妇幼保健所10个, 疾控中心10个,卫生监督所12个,急救指挥中心1个,急救分站17个,血站1个,健康教育所2个,医学信息研究所1个,爱卫指导服务中心1个,社区管理中心1个,新农合管理中心1个,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服务管理中心1个。
乡镇卫生院72个,其中,中心卫生院25个、一般卫生院4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4个;村卫生室911个;个体诊所858个,22个门诊部(12个为个体门诊部)。48个医院中,市属医院8个;医学院附属医院2个;军队医院1个;企业医院及其他部门医院11个;旗县区医院18个;私立医院8个。
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共19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特色专科医院3个,专科医院2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所1个,中心血站1个,健教所1个,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1个,医学信息研究所1个,爱卫指导服务中心1个,社区管理中心1个,新农合管理中心1个,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服务管理中心1个。
包头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类别列表三甲医院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一机医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医院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其他医院包铝职工医院二〇二厂职工医院包头市第三医院包头市第四医院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包头市第六医院包头市肿瘤医院包头市第八医院包头市扶贫医院包头市眼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九一医院内蒙古红十字会包头朝聚眼科医院包头云龙骨科医院血站包头市中心血站疾病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中心包头博爱阳光健康中心包头康泰体检中心参考资料来源 包头地区在阿善新石器遗址中就发现了石筑祭坛,在阴山岩画中也有对图腾的崇拜,从东汉时候起到辽金时代,佛教已经传入包头地区。元代的蒙古族汪古部在草原上建立过基督教教堂,元代的色目人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明代的初期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而后改信藏传佛教。包头地区有五大宗教派别,他们是佛教(汉、藏)、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现今包头市的汉传佛教与民间信仰融合,信徒散布于包头市各区县,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集中于达茂旗百灵庙和市内五当召等处,主要由蒙古族信仰。庙宇主要有五当召、妙法禅寺、美岱召、昆都仑召等。
伊斯兰教清代由甘肃、山东传入,主要由回族、维吾尔族信仰,穆斯林较集中,分布于东河区的回民街道和青山区青昆清真寺附近。清真寺主要有清真大寺、青昆清真寺、清真中寺等。
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于近代由欧洲传教士直接传入,在各族群众中信仰人数较多,着名教堂有天主教的西门彼得教堂、青山天主教堂等,新教的西门教堂、昆南、昆北教堂等。 主词条:包头方言
普通话:与官方语言一致(Modern Standard Chinese),通行于市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建国初京津冀地区移民使用。由于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使用范围在逐渐扩大。
包头话:当地人称“此地话”,属于晋语大同包头片,主要流行在市内东河区、九原区及各下属旗县,该语言揉合了晋语、部分蒙、满语。居民主要为清末山西移民后代,是中国保留入声的最北地区之一。
东北官话:汉语官话东北方言,当地一部分移民使用,主要流行于昆都仑区,建国后援建包钢时,从工业基础不错的东北移民来包很多东北人,主要来源于辽宁。 蒙古语:官方承认的正式语言之一,在全市机关单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间使用人数很少。 小肥羊火锅: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然人做发起人的股份制企业,公司于1999年8月诞生,以小肥羊特色火锅连锁为主业。
莜面:莜面是内蒙古地区“三件宝”之一。
稍美(音shāo mài,与南方烧麦不同):该食品历史悠久。选用锡林郭勒草原鲜羊肉做馅,配以大葱,优质河套面粉做皮精制而成,上屉蒸熟即可。成品呈石榴状,可做宴席中的点心,又是民间美餐。德兴源稍美以皮薄、馅嫩、味香、形美着称,在稍美经营中独占鳌头。
手扒肉: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
铁锅焖面:是基于铁锅烩菜的基础上的一道类似农家饭一样的美食,是西北人民对美食研究制作出的精品。
羊杂碎:羊杂碎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烤完以后,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头主要是东河区。从晋陕冀千辛万苦走西口奔着的目标就是包头,从包头到喀尔喀蒙古及恰克图等其他地方,这里是聚集处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晋商繁荣的摇篮。包头对晋商的发展,对汇通天下经济的发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对文化交融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无法磨灭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而包头产生了与山西、陕西相关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台、晋商文化,给包头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包头也出现了一次移民高潮。建国初期,包头城仅有8万人口,后来由于国家对地主、富农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农从山西跑过来,成为了包头人。当时逃到包头的这些人以府谷、河曲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东河区的西脑包地区。上世纪50年代,一方面国家为了建设第二个钢铁基地——包钢、内蒙古一机、二机等西部最大的机械制造厂,一大批河北、山东、天津、四川、辽宁等地的军转人员被分配到包头来支援建设,全国各地的所谓“盲流”也来到了包头,加入到大型企业的建设当中。另一方面,上个世纪50年代末山陕地区连年旱灾,一大批饥民也“口里出口外”,来包头或靠手艺为生,或打工务农定居下来。到1962年的时候,包头的人口激增到100多万人。 最终形成了,东河区老包头(山西人后裔)居多,青山区河北人居多,昆都仑区东北人居多的格局,很多如二人转、京剧、评剧等也给包头带来深远影响。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灿烂的一部分,共同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辉煌的一篇。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是以游牧之乡达茂旗为核心,全面展示游牧民族文化和达茂旗本土特色旅游资源的文化盛事,文化旅游节融自然、人文、休闲、体验等多种时尚元素为一体,突出“草原本质生态、游牧特色文化、大众参与体验、民生人文关怀”主题。
中国·白云鄂博国际奇石文化旅游节,历时40天,活动涉及5大类30项,包括奇石文化类活动、文艺活动、旅游活动、经贸活动、体育赛事等。 市树:云杉
市花:小丽花
市徽:(详见“包头市徽”)

阅读全文

与包头草原文化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