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研究涉及哪些方面
Vital articles level 4 – 10,000 most important articles
② 应该研究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研究
前回已经把文化的概念和内容说过。文化史是叙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么,自然
也懂得文化史是什么,似乎不用再词费。但我觉得前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许多错误,对
于文化史的范围尤其不正确,所以还要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一番。
第一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现代所谓科学,人人都知道是从归纳研究
法产生出来。我们要建设新史学,自然也离不了走这条路,所以我旧着《中国历史研究
法》极力提倡这一点,最近所讲演《历史统计学》等篇,也是这一路精神。但我们须知
道,这种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简单说,整理史料要用归纳法,自然毫无疑义。若
说用归纳法就能知道“历史其物”,这却太不成问题了。归纳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
相”,把许多事物相异的属性剔去,相同的属性抽出,各归各类,以规定该事物之内容
及行历何如。这种方法应用到史学,却是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现象只是
“一躺过”,自古及今,从没有同铸一型的史迹。这又为什么呢?因为史迹是人类自由
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
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
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因此,我想归纳研究法之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
料而止,不能更进一步。然则把许多“不共相”堆叠起来,怎么能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学
问?我们常说历史是整个的,又作何解呢?你根问到这一点吗?依我看,什有九要从直
觉得来,不是什么归纳演绎的问题。这是历史哲学里头的最大关键,我现在还没有研究
成熟,等将来再发表意见罢。
第二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这条和前条,只是一个问题,应该一贯的解决。原来因
果律是自然科学的命脉,从前只有自然科学得称为科学,所以治科学离不开因果律,几
成为天经地义。谈学问者,往往以“能否从该门学问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为“该门学
问能否成为科学”之标准。史学向来并没有被认为科学,于是治史学的人因为想令自己
所爱的学问取得科学资格,便努力要发明史中因果。我就是这里头的一个人。我去年着
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内中所下历史定义,便有“求得其因果关系”一语。我近来细读
立卡儿特着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复研究,已经发觉这句话完全错了。我前回说过:“宇
宙事物,可中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
土。”(看《什么是文化》)两系现象,各有所依,正如鳞潜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
相羡。历史为文化现象复写品,何必把自然科学所用的工具扯来装自己门面?非惟不必,
抑且不可,因为如此便是自乱法相,必至进退失据。当我着《历史研究法》时,为这个
问题,着实恼乱我的头脑。我对于史的因果很怀疑,我又不敢拨弃他,所以那书里头有
一段说道:
“若欲以因果律绝对的适用于历史,或竟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则?
历史为人类心力所造成,而人类心力之动,乃极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数
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则其所产生之历史,自亦与之同一性质。今必强悬此律以驭
历史,其道将有时而穷,故曰不可能。
不可能而强应用之,将反失历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则吾侪竟不谈因果可乎?
曰,断断不可。……(原着一七六叶。)
我现在回看这篇旧着,觉得有点可笑。既说“以因果律驭历史,不可能而且有害”,
何以又说“不谈因果断断不可”?
我那时候的病根,因为认定因果律是科学万不容缺的属性,不敢碰他,所以有这种
矛盾不彻底的见解。当时又因为调和这种见解,所以另外举出历史因果律与自然科学因
果律不同的三点(原着一七七至一七九叶)。其实照那三点说来,是否还可以名之为因
果律,已成疑问了。我现在要把前说修正,发表目前所见如下:
因果是什么?“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于是命甲为乙之因,命乙为甲之
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则”。(科学上还有所谓“盖然的法则”,不过
“必然性”稍弱耳,本质仍相同。)
“必然”与“自由”,是两极端,既必然便没有自由,既自由便没有必然。我们既
承认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当然不能又认他受因果必然法则的支配,其理甚明。
再检查一检查事实,更易证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们人类里头产出一位最伟大
的人物,名曰佛陀。为什么那个时候会产生佛陀?试拿这问题考试一切史家,限他说出
那“必然”的原因,恐怕无论什么人都要交白卷!这还罢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质
上快乐尽够享用,原可以不出家,为什么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后,本来可以立刻“般涅
槃”,享他的精神快乐,为什么他不肯如彼,偏要说四十九年的法?须知,倘使佛陀不
出家,或者成道后不肯说法,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佛教,我们文化史上便缺短了这一件
大遗产。试问:有什么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说法?一点儿也没有,
只是赤裸裸的凭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创造!须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
小的文化现象,没有一件不是如此。欲应用自然科学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
是白费心了。
“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该撒之北征雅里亚(今法兰西一带地),本来为对付内
部绷标一派的阴谋,结果倒成了罗马统一欧洲之大业的发轫。明成祖派郑和入海。,他
正目的不过想访拿建文,最多也不过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冲动,然而结果会生出闽粤人
殖民南洋的事业。历史上无论大大小小都是如此,从没有一件可以预先算准那“必然之
果”。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从这方向创造,说不定一会
又移到那方向创造去;而且一个创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
第二、第三……个创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减原素那种顽意来测量历史上必然之果,
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所以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互缘怎么解呢?谓互相为缘。佛典上常说的譬喻,“相待如交芦”,这件事和那件
事有不断的联带关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这种关系状态之下,前波后波,
衔接动荡,便成一个广大渊深的文化史海。我们做史学的人,只要专从这方面看出历史
的“动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静”的“共”的因果律来凿四方眼,那可糟了。
然则全部历史里头,竟自连一点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吗?是又不然。我前回说过,文
化总量中,含有文化种、文化果两大部门。文化种是创造活力,纯属自由意志的领域,
当然一点也不受因果律束缚;文化果是创造力的结晶,换句话说,是过去的“心能”,
现在变为“环境化”。成了环境化之后,便和自然系事物同类,入到因果律的领域了。
这部分史料,我们尽可以拿因果律驾驭他。
第三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我对于这个问题,本来毫无疑义,一直都认为是进化的。
现在也并不曾肯抛弃这种主张,但觉得要把内容重新规定一回。
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的观念。
我向来最不喜欢听这句话,(记得二十年前在《新民丛报》里头有几篇文章很驳他。)
因为和我所信的进化主义不相容。但近来我也不敢十分坚持了。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
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
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
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说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进化,董仲舒、郑康成一定比孟、荀进
化,朱熹、陆九渊一定比董、郑进化,顾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陆进化,无论如何,恐
说不去。说陶潜比屈原进化,杜甫比陶潜进化;但丁比荷马进化,索士比亚比但丁进化,
摆伦比索士比亚进化;说黑格儿比康德进化,倭铿、柏格森、罗素比黑格儿进化;这些
话都从那里说起?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
亚历山大、该撒、拿破仑等辈人物比较,又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
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从物质文明方面说吗,从渔猎到游牧,从游牧到耕稼,从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现代
所有之几十层高的洋楼,几万里长的铁道,还有什么无线电、飞行机、潜水艇……等等。
都是前人所未曾梦见。许多人得意极了,说是我们人类大大进化。
虽然,细按下去,对吗?第一,要问这些物质文明,于我们有什么好处?依我看,
现在点电灯、坐火船的人类,所过的日子,比起从前点油灯、坐帆船的人类,实在看不
出有什么特别舒服处来。第二,要问这些物质文明,是否得着了过后再不会失掉?中国
“千门万户”的未央宫,三个月烧不尽的咸阳城,推想起来,虽然不必象现代的纽约、
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别体面处,如今那里去了呢?罗马帝国的繁华,虽然我们不能看
见,看发掘出来的建筑遗址,只有令现代人吓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远的且
不必说,维也纳、圣彼得堡战前的势派,不过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
可见物质文明这样东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时间电光石火一般发达,在历史上原值
不了几文钱。所以拿这些作进化的证据,我用佛典上一句话批评他:“说为可怜愍者。”
现在讲学社请来的杜里舒,前个月在杭州讲演,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大概说:
“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积的非进化的;
只有心的文明,是创造的进化的。”又说:“够得上说进化的只有一条‘知识
线’。”他的话把文化内容说得太狭了,我不能完全赞成。虽然,我很认他含有几分真
理。我现在并不肯撤消我多年来历史的进化的主张,但我要参酌杜氏之说,重新修正进
化的范围。我以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
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着着
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
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哩。
以上三件事,本来同条共贯,可以通用一把钥匙来解决他。总结一句,历史为人类
活动所造成,而人类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属于自然系者,一种是属于文化系者。分配到这三个问题,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动)(文化系的活动)
第一题归纳法研究得出归纳法研究不出
第二题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题非进化的性质进化的性质
③ 跨文化研究一般从哪几个方面
跨文化研究主要两方面,有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和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即使对自己文化中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也可能并不清楚。
想要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首先,应该熟悉自己的文化,可以多看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等。
其次,应该熟悉他国的文化,同样的也可以多看些书籍、纪录片以及影视作品等,从中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结识一些其他国家的朋友,或者出国旅行、生活一段时间。
④ 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调查某个地方的某种地域文化
去之前你要涉猎这个地区的历史沿革,方式很多,最简单的是网络,当然你要想更深入可以浏览当地县志等文献,先从种种文字记载上去大致了解当地地形、气候、历史、民俗、文化等。
一定要按主次去做好调查攻略,什么地方最先去,什么地方其次,什么地方可去可不去,什么地方完全没必要去,要不就会向无头苍蝇,人肉打卡机。
某一地区的代表性文化并不一定是这个区域的本质文化,有可能是为了设定而设定,所以最深入的就是按照之前所准备的历史沿革材料去验证。
因为文化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有饮食文化,行为文化,红白喜事的文化,等等,如果你要是想将所有的文化都研究透,那就等于写一本书了。
其次,需要你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因为研究某一地域的文化说白了就是通过现实生活的观察然后进行总结。所以如果你文化功底不深厚,建议不要做这个工作,因为你根本总结不出来什么东西。
⑤ 中西文化有哪些可研究的方向
文明互补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国内不同文明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理念。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角度,进一步论证文化或文明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很大,许多中外着名学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过。笔者认为,从文化类型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和个人本位型四方面。
1.伦理型与法理型。
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伦理型文化与法理型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文化影响社会,文化类型不同.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国文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主要通过教化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权威和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主张通过建立严密的法律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其二,在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方面,文化影响个人,不同类型的文化造就不同类型的人。即在培养什么样人的方面,中国文化以培养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养,通过压抑个性、私欲来规范行为,通过教化、修养来提升人的自律意识;重树立典型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典型人物的意识和行为约束自己。这种自律意识的形成可称之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驱动下形成的。通过教化使每一个人都有“良心”,都有廉耻感,使每一个百姓都成为孝子良民,把中国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式的传统中国人。西方文化以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设,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自律意识和行为可称之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约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个百姓都成为一个守法的人。
其三,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为恶,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对立,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主张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中国则相反,与自然为善,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国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间、人伦、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识形态皆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归宿点。所以,作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国不发达,作为“地之道”的自然科学在中国亦不得开展。
2.内向型与外向型。
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求平安,从古至今,崇尚稳定,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善于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时时处处强调稳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强调稳定,祈求平安,在稳定中求发展。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永远不满是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
其二,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不太重视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不爱管他人之事,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防守为主,主张后发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以战争为常事,不断地向外扩张,在扩张中发展和巩固自己,主张先发制人,事事争取主动,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三,从个人性格来看,中国人柔性性格,灵活性较强,大多是性格温良的人,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不爱表现自己,温和平静,庄重老成。西方人是刚性性格,进取心、自信心强,爱表现自己,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
3.整体性思维型和个体性思维型。
从思维方式来看,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笔者认为,中国人整体性思维
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中国人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个体和观察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关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点是不善于或不重视对事物做周密的逻辑分析,也就难以发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注重的是个体的人,善于从个体上把握整体,长于对某一个体作精密的逻辑分析,能够透过表层发现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等,缺点是具有某种片面性。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中国文化属于技术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型文化。而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技术,如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但这些技术都是经验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不是在科学理论或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并发明的技术,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很发达,大多数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及影响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都是西力‘人发现或创立的,西方现代技术都是在科学理论或原理的基础—卜发展而来的。
其二,中国人考虑问题总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则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国人姓名的写法,中国象征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个人的名在后:而西方人表示个人的名在前,象征家族的姓在后。中国人计时顺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写履历总是由现在到过去。而中国人则一般是由过去到现在。
其三,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专一,中国人兼容;中国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托: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种宗教,不会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兰教;而中国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许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见神就拜,见寺庙或教堂就求,无论它属于什么宗教。有些寺庙甚至把多种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块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来至今的许多寺庙,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们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
神越多越好,会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点,每个人—般只信仰一种宗教,不会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兰教。
4.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家族本位”的中国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为基本取向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依赖为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稳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为纽带:每个人都被固定在关系网上,各种社会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满足。在这种基本大系中,人们相互依赖,并负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报的义务。中国的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对父母应持有的种种职责、义务和态度的综合体,也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由于自己集团内的东西和集团外的东西对他来说具有根本不同的意义,并通过人生体验认识到不同的状况存在着不同的真理,所以这种类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为中心,强调特殊性,个人对自己的集团和外部集团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从而形成双重或多重道德准则。
“个人本位”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自我依赖”为主要特征。近亲者之间的血缘纽带是暂时性的,没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础,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环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赖。也就是说,一切都必须自我思考,自己做决定,自己动手。在这种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个人认为依赖别人是不可容忍的,因为那会毁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样认为不能让人依赖自己,因为这种情况下会招致别人反感。由于没有基本集团“家庭”和二级集团“宗族”的束缚,所以认为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可以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于西方人以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为自己活动的空间,所以倾向于建立一种普遍的准则,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则。
“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不同文化类型,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识。在家族取向的中国社会,“家族”或亲属意识很强,时时处处首先考虑家族和亲属的利益,而社会和国家的观念和意识却十分淡薄:中国人的意识只上升到家族,而没人上升到民族和国家。中国历史上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个国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在个人取向的西方社会里,并不以家族或宗族作为活动空间,而是以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世界为自己活动的空间,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十分关注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各种现象,并努力建立共同的规则,形成共同的观念和意识。所以,西方社会不仅个人意识很强,作为国家和世界的社会意识也很强。
二、中西文化的互补性
为什么说文化或文明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中西文明的互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化差异性是互补的基础。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文化差异性有利于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互补性也就越强。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如果两种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长补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没有活力。一种文化没有活力,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衰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于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在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着名舞蹈、音乐、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现代西方流行的许多舞蹈、音乐,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乐上创造的。二是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哲人两千多年前便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认为“不同”是事物互补和发展的根本,相异的事物相互补充,才有可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如果事物相同,就没有比较和借鉴,事物就会停滞不前甚至窒息。《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说过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异文化交流是互补的途径。
文化的差异性不仅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没有差异,就无法进行交流,也没有必要交流。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从对方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来的;世界上很少有纯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这样的文化必然是隔离的,封闭的.原始的,与他族不相往来的。
在原始时代,由于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靠本身内部的变革和创新。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异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触越来越多。各民族都不断从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没有的文化。
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因为,文化具有累积性,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累积而成的。文化的累积是文化成长、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任何文化无时无刘不在累积之中,或因发明而累积。或因引进而累积。无论是发明和引进,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引起的。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现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文化传播和交流而引进的。尤其是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交流和传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环境的阻碍与隔阂所影响.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垒。如现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学一旦有新的原理发现,便马上传遍世界各地。科学技术一旦有新的发明和创造,立刻为全世界所接受和采用。
从历史上看,一个地区文化越单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强,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就越慢;而开放的、多种文化交流的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较快;凡是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发达的地区。
3.中西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英国着名的思想家罗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中国和西方文明,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透视中国,既看到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所遭遇的险恶困境,又看到了中国文化内含的瑰宝。罗素认识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他说:“中国在丝毫未受欧洲影响的情况下,完全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有个弱点:缺乏科学。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中西双方都应该保留自己的长处,借鉴对方的长处,绝不能学习对方的短处和保留自己的短处。他指出:“我们的文明的显着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人们—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中西交流可以互补,“中西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必不可少的实用的效率;而我们则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深思熟虑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其他古国都已灭亡之时,唯独中国生存了下来”。
罗素认为,中国文明必须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长处,但不能全盘西化。罗素曾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第一,全盘西化,抛弃有别于他国的传统。……第二,在抵制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形成拒绝任何西方文明的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
罗素还认为,西方文明必须从中国文明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他严厉地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掠夺、侵略、好战的一面,赞赏中国文化蕴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赏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中庸”、“仁义礼智信”和孝道等,希望这些思想能在今天为世人接受并发扬光大。在他看来,“中国人是个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红宝石更宝贵的人民”。并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就像同他们做生意能使我们的口袋鼓起来一样”。
三、结语
中西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宋代以来的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差异悬殊。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国文化属于整体性思维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性思维型文化;从文化取向来看,中国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个人’本位型文化。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差异性很大,互补性也很强。
加强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认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谐相处,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白勺相处之道。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一种文化部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独特的价值。不应脱离历史和社会环境评价某种文化之优劣。一切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无论哪一个民族,都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强势文化,更要尊重弱势文化。
总的来说,我们既要欣赏东方文明之美及其伟大贡献.也要欣赏西方文明之美及其历史价值:既要继承东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盘肯定传统,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愿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必将落后于世界:而全盘否定传统,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必将丧失自己的优秀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和发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生共荣,并行发展。
⑥ 应该研究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研
前回已经把文化的概念和内容说过。文化史是叙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么,自然
也懂得文化史是什么,似乎不用再词费。但我觉得前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许多错误,对
于文化史的范围尤其不正确,所以还要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一番。
第一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现代所谓科学,人人都知道是从归纳研究
法产生出来。我们要建设新史学,自然也离不了走这条路,所以我旧着《中国历史研究
法》极力提倡这一点,最近所讲演《历史统计学》等篇,也是这一路精神。但我们须知
道,这种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简单说,整理史料要用归纳法,自然毫无疑义。若
说用归纳法就能知道“历史其物”,这却太不成问题了。归纳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
相”,把许多事物相异的属性剔去,相同的属性抽出,各归各类,以规定该事物之内容
及行历何如。这种方法应用到史学,却是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现象只是
“一躺过”,自古及今,从没有同铸一型的史迹。这又为什么呢?因为史迹是人类自由
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
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
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因此,我想归纳研究法之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
料而止,不能更进一步。然则把许多“不共相”堆叠起来,怎么能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学
问?我们常说历史是整个的,又作何解呢?你根问到这一点吗?依我看,什有九要从直
觉得来,不是什么归纳演绎的问题。这是历史哲学里头的最大关键,我现在还没有研究
成熟,等将来再发表意见罢。
第二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这条和前条,只是一个问题,应该一贯的解决。原来因
果律是自然科学的命脉,从前只有自然科学得称为科学,所以治科学离不开因果律,几
成为天经地义。谈学问者,往往以“能否从该门学问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为“该门学
问能否成为科学”之标准。史学向来并没有被认为科学,于是治史学的人因为想令自己
所爱的学问取得科学资格,便努力要发明史中因果。我就是这里头的一个人。我去年着
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内中所下历史定义,便有“求得其因果关系”一语。我近来细读
立卡儿特着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复研究,已经发觉这句话完全错了。我前回说过:“宇
宙事物,可中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
土。”(看《什么是文化》)两系现象,各有所依,正如鳞潜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
相羡。历史为文化现象复写品,何必把自然科学所用的工具扯来装自己门面?非惟不必,
抑且不可,因为如此便是自乱法相,必至进退失据。当我着《历史研究法》时,为这个
问题,着实恼乱我的头脑。我对于史的因果很怀疑,我又不敢拨弃他,所以那书里头有
一段说道:
“若欲以因果律绝对的适用于历史,或竟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则?
历史为人类心力所造成,而人类心力之动,乃极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数
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则其所产生之历史,自亦与之同一性质。今必强悬此律以驭
历史,其道将有时而穷,故曰不可能。
不可能而强应用之,将反失历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则吾侪竟不谈因果可乎?
曰,断断不可。……(原着一七六叶。)
我现在回看这篇旧着,觉得有点可笑。既说“以因果律驭历史,不可能而且有害”,
何以又说“不谈因果断断不可”?
我那时候的病根,因为认定因果律是科学万不容缺的属性,不敢碰他,所以有这种
矛盾不彻底的见解。当时又因为调和这种见解,所以另外举出历史因果律与自然科学因
果律不同的三点(原着一七七至一七九叶)。其实照那三点说来,是否还可以名之为因
果律,已成疑问了。我现在要把前说修正,发表目前所见如下:
因果是什么?“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于是命甲为乙之因,命乙为甲之
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则”。(科学上还有所谓“盖然的法则”,不过
“必然性”稍弱耳,本质仍相同。)
“必然”与“自由”,是两极端,既必然便没有自由,既自由便没有必然。我们既
承认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当然不能又认他受因果必然法则的支配,其理甚明。
再检查一检查事实,更易证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们人类里头产出一位最伟大
的人物,名曰佛陀。为什么那个时候会产生佛陀?试拿这问题考试一切史家,限他说出
那“必然”的原因,恐怕无论什么人都要交白卷!这还罢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质
上快乐尽够享用,原可以不出家,为什么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后,本来可以立刻“般涅
槃”,享他的精神快乐,为什么他不肯如彼,偏要说四十九年的法?须知,倘使佛陀不
出家,或者成道后不肯说法,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佛教,我们文化史上便缺短了这一件
大遗产。试问:有什么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说法?一点儿也没有,
只是赤裸裸的凭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创造!须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
小的文化现象,没有一件不是如此。欲应用自然科学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
是白费心了。
“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该撒之北征雅里亚(今法兰西一带地),本来为对付内
部绷标一派的阴谋,结果倒成了罗马统一欧洲之大业的发轫。明成祖派郑和入海。,他
正目的不过想访拿建文,最多也不过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冲动,然而结果会生出闽粤人
殖民南洋的事业。历史上无论大大小小都是如此,从没有一件可以预先算准那“必然之
果”。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从这方向创造,说不定一会
又移到那方向创造去;而且一个创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
第二、第三……个创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减原素那种顽意来测量历史上必然之果,
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所以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互缘怎么解呢?谓互相为缘。佛典上常说的譬喻,“相待如交芦”,这件事和那件
事有不断的联带关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这种关系状态之下,前波后波,
衔接动荡,便成一个广大渊深的文化史海。我们做史学的人,只要专从这方面看出历史
的“动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静”的“共”的因果律来凿四方眼,那可糟了。
然则全部历史里头,竟自连一点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吗?是又不然。我前回说过,文
化总量中,含有文化种、文化果两大部门。文化种是创造活力,纯属自由意志的领域,
当然一点也不受因果律束缚;文化果是创造力的结晶,换句话说,是过去的“心能”,
现在变为“环境化”。成了环境化之后,便和自然系事物同类,入到因果律的领域了。
这部分史料,我们尽可以拿因果律驾驭他。
第三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我对于这个问题,本来毫无疑义,一直都认为是进化的。
现在也并不曾肯抛弃这种主张,但觉得要把内容重新规定一回。
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的观念。
我向来最不喜欢听这句话,(记得二十年前在《新民丛报》里头有几篇文章很驳他。)
因为和我所信的进化主义不相容。但近来我也不敢十分坚持了。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
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
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
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说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进化,董仲舒、郑康成一定比孟、荀进
化,朱熹、陆九渊一定比董、郑进化,顾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陆进化,无论如何,恐
说不去。说陶潜比屈原进化,杜甫比陶潜进化;但丁比荷马进化,索士比亚比但丁进化,
摆伦比索士比亚进化;说黑格儿比康德进化,倭铿、柏格森、罗素比黑格儿进化;这些
话都从那里说起?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
亚历山大、该撒、拿破仑等辈人物比较,又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
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从物质文明方面说吗,从渔猎到游牧,从游牧到耕稼,从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现代
所有之几十层高的洋楼,几万里长的铁道,还有什么无线电、飞行机、潜水艇……等等。
都是前人所未曾梦见。许多人得意极了,说是我们人类大大进化。
虽然,细按下去,对吗?第一,要问这些物质文明,于我们有什么好处?依我看,
现在点电灯、坐火船的人类,所过的日子,比起从前点油灯、坐帆船的人类,实在看不
出有什么特别舒服处来。第二,要问这些物质文明,是否得着了过后再不会失掉?中国
“千门万户”的未央宫,三个月烧不尽的咸阳城,推想起来,虽然不必象现代的纽约、
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别体面处,如今那里去了呢?罗马帝国的繁华,虽然我们不能看
见,看发掘出来的建筑遗址,只有令现代人吓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远的且
不必说,维也纳、圣彼得堡战前的势派,不过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
可见物质文明这样东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时间电光石火一般发达,在历史上原值
不了几文钱。所以拿这些作进化的证据,我用佛典上一句话批评他:“说为可怜愍者。”
现在讲学社请来的杜里舒,前个月在杭州讲演,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大概说:
“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积的非进化的;
只有心的文明,是创造的进化的。”又说:“够得上说进化的只有一条‘知识
线’。”他的话把文化内容说得太狭了,我不能完全赞成。虽然,我很认他含有几分真
理。我现在并不肯撤消我多年来历史的进化的主张,但我要参酌杜氏之说,重新修正进
化的范围。我以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
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着着
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
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哩。
以上三件事,本来同条共贯,可以通用一把钥匙来解决他。总结一句,历史为人类
活动所造成,而人类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属于自然系者,一种是属于文化系者。分配到这三个问题,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动)(文化系的活动)
第一题归纳法研究得出归纳法研究不出
第二题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题非进化的性质进化的性质
⑦ 文化研究的产生和文化定义的界定;2.文化的研究现状;3.应该研究文化的哪些方
文化定义的界定:人类文化源于对自然的超越和创新,对于组织来说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创新循环,表现在组织日常管理表现出的“道、术、器、法、势”上,类似于组织管理的PDCA循环,推动着组织文化的进步发展。我们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道、术、器、法、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各领域长期积累的“道、术、器、法、势”。因此说,这五个字是组织能动创新的管理循环,是言简意赅的文化定义。可以用它替代“文化”二字解释所有的相关问题。文化的现状非常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原始思想模糊不清,它就像上衣的第一粒扣子,一旦扣错了后面的都会跟着扣错,这就是为什么文化理论越来越发散,对错也没有文化标准评价,就是没有人研究这个原始的思想核心。其实定义是文化研究必须跨越的一道坎。我们不能一直跟在西方人的后面,应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在文化原始理论方面要能够超越创新,只有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才能走上正轨。
⑧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哪些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
1、典籍:读传统文化的文章典籍,以及研究保存的古代遗留的图画、器物等一切遗存。
2、调查访问:从身边可以接触的人身上感受,有意识向长辈贤达专家请教或专程拜访。
3、田野考察:探寻考察岩画、先民遗址、古代文化遗存考古等。
4、民风民俗:这是活动着的华夏传统文化,了解其来源、演变、内容、意义等。
5、论坛等讨论交流:国内传统文化的社会团体、论坛、讲座很多,通过这些激发自己的研究。
供参考。
祝好!
⑨ 我们要研究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
企业的愿景、文化理念
-
企业文化在经营活动中的影响力,如:如何决策(文化如何影响决策)
-
员工的凝聚力和精神面貌
-
企业文化培训
-
员工满意度(调查)
-
员工的流失率,
等
⑩ 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饮食文化主要研究:
一、饮食文化的内涵及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现状。
二、文化人类学与饮食文化研究的关系。
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品质与饮食文化研究的特点。
四、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饮食文化可丰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