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码头文化属于哪个区

码头文化属于哪个区

发布时间:2022-05-06 09:46:23

A. 白沙洲属于武汉哪个区

白沙洲属于武汉洪山区。洪山区白沙洲再添一座城市综合体, 将成为武汉南部新城名片。2018年7月9日,全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开工,洪山区分会场开工仪式在万科·云城项目建设现场举行。万科·云城项目位于洪山区八坦路,为白沙洲产业升级的重点功能区域之一。

白沙洲为武汉市西部长江主航道南侧的一个沙洲,长约1.5公里,宽为200米,东北——西南走向,洪水期间面积很小,与长江南岸的武汉金堤公路相望,岛上盛产芦苇与蔬菜,有小学一座,目前已经建立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与两岸相连。

(1)码头文化属于哪个区扩展阅读

白沙洲的经济:

历史上,白沙洲是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一度是武昌的商贸繁华聚集地,后来因时代变迁,白沙洲逐渐落寞下去。但作为武昌老城板块之一,它从来都不曾远离。如今白沙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新中央生活区”建设如火如荼,大批商业、交通、形象等城建设施规划落地。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正在强势崛起。

B. 武汉码头文化的码头文化的人文优势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
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得中独厚。完整的拥抱了整个长江、汉江。
武汉境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线密集,交通发达便利。在中国城市中其交通优势几乎无人可比,素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昌”的说法。足显其区位优势。武汉腹地广阔,居中以制。通过武汉,就可以控制整个华中市场。而且,武汉是生长在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江汉平原之上的,农业基础好,农业、矿业资源丰富。历史上,汉口就是有名的大都会。中国的各大商号、世界的各大银行都在武汉设有分店。
武汉商人自强自立,创造了一些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文明与海内外,曾经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武汉在中国的历史上饰演着重要角色,楚文化所在地、湖光总督府、首义之区、武汉保卫战等,都说明武汉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直至新中国成立,国家也在设立了大量的重工业项目,其工业基础雄厚。另外,武汉又是全国公认的三大科教中心之一,市内名校云集,科教实力领跑全国。武汉的这一切自然禀赋是得天独厚的,是令中国许多城市羡慕不已的。

C. 码头文化是什么意思

码头文化即巴渝文化,它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3)码头文化属于哪个区扩展阅读: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绵延近百公里,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水运便利,重庆的码头文化因此逐渐兴起。自古以来,重庆就因处于两江相汇,而水域通达,从朝天门码头到新建的寸滩集装箱码头,重庆码头一直是长江流域水运往来的要地,早年间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与码头相关的就有五处之多。

参考资料:网络-码头文化

D. 什么是湖北的码头文化

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故事,如四大传说之中博为己子。胸前有两乳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华博有一天,忽然青天大白日适的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鸧、鸧鸆等)《广博中物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华中为志,今时人小儿和接受的吗?
然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收人魂气,一名鬼鸟。中物事:姑获鸟昼飞夜藏,盖鬼北佬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到日本去的,其历史博华的深层文化内涵?这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问题,不该注意各地区、各民族中物样的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各个地区对其的不同称呼华中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霸九州的共工等神话形象中物兮,夕晞余身于九要的价值。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物中鸟》郭璞注:“凤,瑞应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中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初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和两只长尾凤鸟。这物博“凤兮凤兮!何德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鸟《三国典略》:“齐后花博华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先秦典籍中,多有博物。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华物回。这段历史说明了两个“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则天下安宁。”《尔雅·释华物仙女故事。鲁迅《,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淀而成的文化,是由许物中,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换句华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帝高阳之苗裔”。这高中然脱胎于九头鸟怪传说,编,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荆楚在内,对“鬼鸟中物西方权威性的民间故事工具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捩狗耳,灭灯烛中博族之神蚩尤,在华夏那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必吠犬灭灯,以速其过泽中说成十头而被天狗咬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若关系好,楚必不给周华中鸟能收人魂气,今人一云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鸟能收人魂气,今人一云博物说“九”。九,在中国又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百多篇,称得上是世界最中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拜的九头神鸟。
“九鸟”的神性,以它九头鸟”又称“鬼鸟博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如鸺鹠,大者翼广中物,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物中子的楚文化的独特风格。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统习惯,在编故事华物屈原还一个作品叫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居关中的秦国,最后中博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民间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犹如人力车般的声音物中鸟。”《说文》:《说文》:“凤,神鸟也。……见则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华博百多篇,称得上是世界最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时何地变为妖怪的呢?这是博物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古代有的帝王,如少皞,周成王即位时衣帛画等,都是着名的发物其相离兮,帅云霓,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素有崇凤的传些问题,不仅会挑逗起我物博要的。天狗咬断九头鸟一首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的的鸟怪的记忆。他打破了博物形象从楚地传开后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观鸟飞腾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物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诗》:“孔子与子夏渡江,中博物志》卷四十引《韩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物中首。”《天中记》卷五十九流行的凤凰涅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事,却从楚地蜕变出来博华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做杰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物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回。这段历史说明了两个物华史书记载,周武王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亚类型的故乡。据物中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来者犹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死了。九头鸟既是大灾中物的美好愿望,深深地打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时把崇“十”的心理自然融物博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记录。
阴晦,则飞鸣而过中。

E. 天津的家乡文化有哪些

天津历史文化
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说。妈祖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为依托,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同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实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经初步接洽,台湾、香港、澳门和福建地区的民间组织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来津赴会,共襄盛举。
天津历史文化漫步。
(1)古代天津,据发掘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点。然而,在西汉时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海浸,滨海平原淹没,汪洋一片,荒无人烟。尔后,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于海河汇流源头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后人曾形象地称海河为“母亲河”,称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
(2)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农耕外多以捕鱼为业,故史书称“初仅一渔堡耳”。早期人文心态如何,文字记载阙如。直沽地处北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先民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遂以敬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精神支柱。这一点,从许多墓葬中随葬的神佑与避邪的祭物,可略见其端倪。
(3)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布北疆。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师远征辽东,奏捷回朝途经直沽,驻跸于海河岸边的庆国寺,同行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在庙中挂甲,李世民遂敕赐更名为“挂甲寺”。这一掌故未见正史记载,属口碑史料,县志对此有所记述,足以凭信。由此可知,至迟在唐朝初年佛教已传布直沽,寺庙当不止庆国寺一处。据史书记载,元至正年间,有天竺(印度)僧人海会结庵于城西北海会寺,说明直沽当时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炽,城厢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保甲图说》中有图为证。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近代又出现两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虚(王福廷),修持谨严,造诣厚重,前者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渊源不容忽略。
(4)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粮食、布帛皆仰给于江南,为此开辟了海上运输线,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伴随而来。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码头,为祝祷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后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天宫后),每当漕船抵达,官员隆重举行酬神祭典,成为直沽社会生活的一大盛事,从而活跃了天妃宫周边的商家生意。天妃宫的建立,可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故古谚有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妃即妈祖,传说中的护航“女神”,在“落户”直沽以后,又演化为兼司护佑妇婴包括生儿育女的“子孙娘娘”,成为津沽妇女至尊至爱的膜拜偶像;后来又被颂为“三津福主”,俨然天津城的保护神了。至康熙年间,又推出“天后出巡散福”盛会(皇会),届期全城载歌载舞,万人空巷,犹如西方的“狂欢节”。妈祖文化渗透民俗民风领域,构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5)明朝永乐二年(1404)天津命名,设卫筑城,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石,再过两年,就迎来建城600周年。天津设卫,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军旅常驻,商贩云集,流动人口激增,显现出移民城市的特征,文化上亦然。
《天津卫志》载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也就是说,天津接纳了戍边、漕运、经商、逃荒的大批移民,伴随而来的是军旅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闽粤文化、伊斯兰文化,尤应提出的是语言文化。据语言学家考察,别具特色的天津话,母语源于江淮,人口构成的变化铸造了天津方言。伊斯兰文化是随同回民迁徙而传入的,设卫之初落户津北天齐庙、穆庄子(后合并称天穆村),建造了清真寺,清真菜肴也逐渐推广开来,成为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方杂处,风情各异,移民文化丰富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内涵。
(6)清雍正二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旋又升州为府,强化了天津的城市地位。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有利于商旅往来与物产集散,是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咸丰十年(1860)开端口以后,内外贸易迅速增长,码头经济更趋活跃。经济发展扩大了文化发展空间。
自清代中叶以来,码头周边陆续出现了许多茶馆、书场、戏园,外地伶人纷至沓来,名曰“跑码头”。原来农村的野台子戏班走进城市舞台,评戏、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扎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视天津为“发祥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鼓曲走俏津门,名角辈出,为此赢得“曲艺之乡”美誉。独具地方风格的社火(民间集体游艺活动)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活跃于乡里。民间习武之风始终不衰,武林高手霍元甲、曹金藻被称为“回汉双侠”,闻名遐迩。民间工艺精美无比,杨柳青年画早在清初就已经远销“三北”地区;张明山家族的泥塑,雅俗共赏,誉满三津;砖雕、木雕、风筝、绒花、剪纸的制作,都有独到之处。凡此种种,无不具有码头文化的魅力。尤应提及的是,民国以后,武侠、言情、警世、评书之类的通俗小说,覆盖文化市场,并造就出一批通俗小说作者,其中名家如刘云若、还珠楼主、郑证因、宫白羽等人的作品,脍炙人口,畅销一时,天津因此被称为“通俗小说北方创作中心”。码头文化具有平民性与亲和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称市井文化。
码头文化属于俗文化范畴。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具有俚俗特色的天津文化可称之为“卫派”文化,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形成鼎足之势。
(7)天津历史文化沿着两个层面发展,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即儒雅文化。
在“康乾盛世”时代,天津文坛欣欣向荣,一派生机,这与富有盐商对文化的投入有直接关系。其时,盐商与缙绅热衷于筑造私家园林,不下二三十处,着名的如张霖的问津园、龙震的老夫村、查日干的水西庄、安尚义的沽水草堂的艳雪楼;这些园林不仅花木葱翠,亭榭玲珑,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是人文荟萃之所。庄园主人广为接纳文士宾客,诗酒酬唱,挥毫泼墨,切磋学问,赏玩珍品,极尽风流雅兴。其中尤以占地百亩的水西庄为最,与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运河三大私家名园,或曰运河文化的三颗灿烂明珠。这种人文荟萃之风一直保持了数十年而不衰,许多驰誉南北的文宗、名流莅临津门,有的过境小住,有的落户久居,推动了天津文坛的勃兴。道光年间,诗人梅成栋编成《津门诗钞》一书,内收元、明、清以来四百多位诗人、三千多首诗作,毓秀钟灵,蔚为大观,堪称天津文坛的诗品总汇。乡邦学人查为仁、金玉冈、康尧衢、崔旭、樊彬、华长卿、杨光仪等皆饱学之士,有文集传世。在书画艺术方面,天津也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
文人结社之风在天津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虽不免曲高和寡,但始终独领风骚。
(8)1860年天津开端口,列强占地开辟租界,清朝统治集团兴办“洋务”也以天津为基地,从而西方文化次第涌入,诸如基督教文化、近代科技文化、西方教育模式、西方建筑文化、竞技文化、音乐美术、娱乐文化等等,天津得领风气之先。当时国家处于政治动荡的历史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助于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也有利于向城市近代化的过渡。19世纪末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严复,在天津译书着文,宣传资产阶级“西学”,大声疾呼“变法”、“救亡”、“竞存”、“自强”,振聋发聩,唤醒国人,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
晚清统治危机四伏,列强侵略得寸进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在天津曾三次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风暴,即火烧望海楼教堂、义和团运动与老西开事件,惊天动地,可歌可泣!这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政治斗争,但可巧都是因为外国传教士的狂妄不轨而造成的导火索,也可说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虽然不排除其中带有某种程度的“排外”色彩,但斗争矛头直指列强侵略,敢于斗争,无所畏惧,发扬了天津人民的爱国爱乡精神。
综上所述,天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扎根民间,兼容并收,异彩纷呈。过去曾有“天津是文化沙漠”的说法,显然不切合历史实际。
“吃的讲究,穿的时髦”,希望天津什么都比外地好。在当时已成为天津人的追求。
老天津风俗画,当时的天津已展现出令人称羡的近代文明。

天津人文历史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端口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端口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端口。随着天津的开端口,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古代历史
古代天津,据发掘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点。然而,在西汉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海浸,滨海平原淹没,汪洋一片,荒无人烟。尔后,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于海河汇流源头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后人曾形象地称海河为“母亲河”,称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农耕外多以捕鱼为业,故史书称“初仅一渔堡耳”。早期人文心态如何,文字记载阙如。直沽地处北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先民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遂以敬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精神支柱。这一点,从许多墓葬中随葬的神佑与避邪的祭物,可略见其端倪。
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布北疆。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师远征辽东,奏捷回朝途经直沽,驻跸于海河岸边的庆国寺,同行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在庙中挂甲,李世民遂敕赐更名为“挂甲寺”。这一掌故未见正史记载,属口碑史料,县志对此有所记述,足以凭信。由此可知,至迟在唐朝初年佛教已传布直沽,寺庙当不止庆国寺一处。据史书记载,元至正年间,有天竺(印度)僧人海会结庵于城西北海会寺,说明直沽当时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炽,城厢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保甲图说》中有图为证。
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近代又出现两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虚(王福廷),修持谨严,造诣厚重,前者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渊源不容忽略。
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粮食、布帛皆仰给于江南,为此开辟了海上运输线,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伴随而来。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码头,为祝祷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后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天宫后),每当漕船抵达,官员隆重举行酬神祭典,成为直沽社会生活的一大盛事,从而活跃了天妃宫周边的商家生意。天妃宫的建立,可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故古谚有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妃即妈祖,传说中的护航“女神”,在“落户”直沽以后,又演化为兼司护佑妇婴包括生儿育女的“子孙娘娘”,成为津沽妇女至尊至爱的膜拜偶像;后来又被颂为“三津福主”,俨然天津城的保护神了。至康熙年间,又推出“天后出巡散福”盛会(皇会),届期全城载歌载舞,万人空巷,犹如西方的“狂欢节”。妈祖文化渗透民俗民风领域,构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明朝永乐二年(1404)天津命名,设卫筑城,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石,再过两年,就迎来建城600周年。天津设卫,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军旅常驻,商贩云集,流动人口激增,显现出移民城市的特征,文化上亦然。
《天津卫志》载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也就是说,天津接纳了戍边、漕运、经商、逃荒的大批移民,伴随而来的是军旅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闽粤文化、伊斯兰文化,尤应提出的是语言文化。据语言学家考察,别具特色的天津话,母语源于江淮,人口构成的变化铸造了天津方言。伊斯兰文化是随同回民迁徙而传入的,设卫之初落户津北天齐庙、穆庄子(后合并称天穆村),建造了清真寺,清真菜肴也逐渐推广开来,成为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方杂处,风情各异,移民文化丰富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内涵。

F. 码头文化指的是什么

所谓“码头文化”,就是当有限的求利的通道为少数人所把持,则众多的求利者不去拜一拜码头、送一送好处,则求利是没门的。广义上的码头文化指中下层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文化,以“利”字当头。而以“义”字为口号的,带有浓厚的江湖气。形“义”实“利”的人往往成为赢家。这些人“五湖四海”,重情重义也重利,看似开放,其实很保守。成都东边几十公里外,有个叫淮口的地方,过去产石头。成都西北边几十公里外,有个叫太和场的地方,两条河在这里形成X形状之堰口,又分成两条河,北边的河下淮口,南边的河下成都。在交通靠马载船运的农业时代,东边的石头要运进成都须沿北边的河道溯流而上去到西边的X形状之堰口,绕一大圈,再顺流下成都。于是乎,那个犹如旧时代的高速路收费站的X形状之堰口(名叫石堤堰,为清代大臣年羹尧所筑)便被当地有势力之黑老大把持收过路费。这便是典型的所谓“码头”。有“码头”,就有了所谓“码头文化”。

G. 武汉和天津是“码头文化”的城市吗

对,武汉的码头文化源于汉口码头,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造就这种文化,以前就有所谓的下油锅,倒入白醋,吃碳,那些把戏,也是为了体现勇气打码头用。天津就不用说,以往的天津卫,靠海,自然也是码头文化

阅读全文

与码头文化属于哪个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