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广州文化有哪些

广州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07 05:26:18

Ⅰ 广州传统文化的文化起源

广东木偶戏 我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传入。新中国成立后,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省木偶剧团,创作出富有南国特色的木偶艺术。木偶造型精雕细刻,神采各异,传神逼真,栩栩如生。剧目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咤闹海》,《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广东木偶剧团的木偶艺术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名,曾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银质奖章,深得各国艺术界的赞赏。
八音班—锣鼓柜 粤曲产生、衍变和发展的150年,大体上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为“八音班时期”。八音班演唱粤曲始于道光初叶。当时的粤剧未能满足广大农村观众要求,便出现了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不多的八音班。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八音班十分盛行。据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达500多人。除为民间的喜庆、迎神等活动演唱外,还常到农村或小城镇演出,有些较小型和业余性质的八音班,将乐器放置在一个如花轿模样的大柜里,演奏时抬着柜“游行”,只奏不唱,人称锣鼓柜。

Ⅱ 广州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有那些

广州还是中国
岭南文化
的中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粤剧,此外岭南派国画也很有特色。俗话说“食在广州”,这也是广州的文化特色。

Ⅲ 广州有什么文化

1.历史沿革

广州镇海楼是一座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闭关锁国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着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谷希云、余德超、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关于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园内既有“五羊雕塑”,此传说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2.文化艺术

岭南文化
广州是一座具有2222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行花街
广州又叫花城,广州人爱花。有钱人家几千上万元一盆的进口花卉也会买上几盆。普通人家也要岁朝清供一盆金橘、几株水仙。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传统,也是广州市民的重头戏。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开始,除夕达高潮便结束。每年市政广州天河花市府都要花大力气予以布置。花市开市后,华灯初上时(实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点钟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行花街嘈杂拥挤,难免磕磕碰碰,但人们全都彬彬有礼,格外谦让与宽容,满脸都是笑意和喜悦。一般前几天多为外省人,因为绝大多数外省人要看央视年欢晚会。年三十逛完花市后常常去叹夜茶,花市鲜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舶来品中有欧洲的薰衣草、泰国的富贵掌、荷兰的郁金香、北欧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时的杜鹃等等;国产品种有江西的金边瑞香、吉林的君子兰、洛阳的牡丹、漳州的水仙等。行花街顾名思义主要是逛和欣赏,买肯定要买一点,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侣们双双穿梭花市最多也就买一两枝玫瑰、银柳、百合;而家庭多选择传统的本地金桔、富贵竹、桃花、发财树、红运当头等。广州人认为外来花虽然很漂亮,但大都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不能满足新年祈望“平安”、“富贵”的意头。行花街是为了沾点花香瑞气,挤掉晦气,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
西关在老广州城的西门以外,东山则在东门以外,两者遥遥相对。历史上,两地形成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市区;而东山地势较高,地广人稀,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选定东山为传教基地。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为官家子弟。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受过良好教育,有的还会些手工,尊敬长辈,拥有中国的传统美德。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
商业“骑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大屋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团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曲艺戏剧
着名编剧唐涤生主条目:粤曲、粤剧、南音和咸水歌
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内战时一批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建国后一度由于文革受到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着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罗品超等.

3.饮食文化

广州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所谓“食在广州”。广州每年都有美食节,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1、粤菜:
粤菜以广州菜作为代表,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2、早茶:
“饮茶粤海未能忘。”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广州人则往往是“饮咗茶未啊?”(喝茶了吗?)。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一盅两件,优哉游哉;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由此可见,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着特质。广州老字号的茶楼有:陶陶居、陆羽居、怕香居、南园、北园、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来居、西华居、美珍居等。
3、岭南佳果:
广州的水果品种有500多种,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此外,还有芒果、杨桃、石榴、龙眼、白榄、乌榄、黄皮、杨梅、菠萝蜜、三华李、西瓜等。 广州地处亚热带,热带亚热带水果品种繁多,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上市,故有"水果之乡"的盛誉。广州果树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史书载,当年汉武帝便向岭南征贡"御橘",三国吴交址太守士燮向孙权进献的"瑞橘",指的都是甜橙,而非今日通常讲的柑橘。 据调查,广州的水果有40个科、77个属、132个种及变种、500多个品种,其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33个。着名品种有增城挂绿荔枝、黄登菠萝、罗岗甜橙、石硖龙眼、芳村花地甜杨桃等。近年培育了细核淮枝、八月熟荔枝、红江橙、大果龙眼、穗中红番木瓜、翠宝西瓜等品种。
4、特色小食
广州名饼“鸡仔饼”,原名“小凤饼”,据说是清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其成为名饼却在半个世纪之后,广州河南成珠茶楼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并大胆地用搓烂的月饼和猪肉、菜心混合为馅料,再调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盐,制作出甜中带咸、甘香酥脆的新品种“成珠小凤饼”来,因其异味香脆而受到顾客青睐。小凤饼形状像雏鸡,故又称鸡仔饼。其后,又进一步改进,务求精制巧作,并改进包装,罐装或盒装,远销东南亚。

Ⅳ 广东有哪些历史文化

1、韶关马坝人遗址: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被发现,“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证明了早在12.9万年以前,广东地区就出现了早期古人。

Ⅳ 广州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有那些

广州还是中国岭南文化的中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粤剧,此外岭南派国画也很有特色。俗话说“食在广州”,这也是广州的文化特色。

Ⅵ 广州特色文化有哪些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

Ⅶ 广州有哪些岭南特色文化

岭南传统建筑、岭南特色食品、岭南特色风俗、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Ⅷ 广州习俗有哪些

1、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阁麒麟舞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属于广东省文化遗产之一。广州南沙区黄阁镇的麒麟传说和麒麟舞始于明代,发源于黄圃横档村。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的。近年来,黄阁镇高度重视传统艺术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把麒麟文化作为该镇的品牌文化来打造,组织力量把一度中断的麒麟舞挖掘整理重光。

Ⅸ 广州文化特点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祖、礼仪、娱乐等。
广州,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俗风情的南粤名城。这里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广州文化艺术概览
粤剧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为首的一个画派。他们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国画更新,反对清末民族画坛的摹仿守旧,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被称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兼工带写,彩墨并重。岭南画派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粤绣
粤绣,又称广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

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着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
广彩
广

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着称,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
广州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干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干隆年间,为了给欧洲各国加工彩绘瓷器,将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器运到广州,仿西洋画彩绘,再售于外商。广州十三行商开办时已设专营广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
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范围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广西的中南部地区,而以广州最具有代

表性。盆景始于明清,形成特有风格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岭南盆景的特点是:因材而就,树胚如九里香、福建茶、水横枝、朴树、榆树、入地金等,多来自山野间。造型独特,截干蓄枝以求形态顺乎自然,枝与干间比例得当;且擅长修剪,讲究用盆,以及题名托意。
岭南盆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喜爱盆景,种盆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家庭天台、阳台都种盆景,以此美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进健康,又可陶冶情操,带来乐趣。
岭南古琴

岭南古琴,至迟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
岭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另外,影响较大的琴人还有:云志高、何洛书、何耀琨、杨锡泉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琴谱和琴学论着方面,有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何斌襄的《琴学汇成》。
粤曲

广东曲艺首推粤曲演唱。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约有150年历史。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喉腔。粤曲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为主要活动基地。凡在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增城榄雕

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此榄核大而仁小,适合雕刻,从而孕育了广州榄雕这门精妙的民间手工艺。它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清干隆时代的广州籍宫廷匠人陈祖章以及清咸丰四年(1854)增城新塘民间艺人湛谷生 。
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
广州灰塑
广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广

州市区以及增城、从化,是广州传统的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广州市志》,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龙船脊。广州灰塑在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广州灰塑的特点鲜明,色彩艳丽,以大红大绿为主。选材上,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湿热气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上,广州灰塑必须到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艺人会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传承方面,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即独立施工。
广州木雕

广州木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广州汉墓》着录,它作为工艺品出现,始见于广州三元里马鹏岗西汉前期汉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骑马俑。唐代,由于外贸发达,东南亚国家的贵重木材经广州入口,刺激了广州木雕业的兴起。
明清两代,广州木雕作为建筑装饰更受重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技艺也日臻完善。清末,由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吸取西式家具的造型结构、装饰纹样的风格,形成了广州木雕的地方特色。
广州砖雕

广州砖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现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现了砖雕的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广州砖雕到了明代运用已非常广泛,形成了岭南水乡民间建筑的独特风格。影响所及,直达东南亚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宫廷的赏识。
清代后期,随着现代建筑的兴盛,砖雕艺术逐渐被现代雕塑工艺装饰所取代。至民国初期,采用砖雕装饰已较为罕见。目前,沙湾砖雕艺人也是寥寥无几,仅有何世良一人仍在执着地追求着。
广州玉雕

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广州飞鹅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已有完整玉环及残玉环各1件,距今约4000多年。汉代广州官办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据皇帝喜爱或宫廷需要进行生产。唐、宋时期的玉雕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神器、宫廷装潢、玩物珍宝佩饰。明、清两代,玉石雕刻业渐趋繁荣。清初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生产蓬勃发展,并出现了行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
粤语讲古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上而言,当是直接承继元明以来的评话、评书,并结合粤语方言而产生。据说明朝末年,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的幕客,在随军南征时把说书艺术传来广东。
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是流传

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
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番

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古时,屈大均《广东新语》里有大洲龙舟水上扮故事的记载;清人檀萃所着《楚庭稗珠录》里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有关市桥凤船表演的情况;清同治版《番禺县志》中叙述有关凤船情况时写道:“船后则彩艇络绎,缀引水色,皆用娈童扮演故事。”这是目前明确有“水色”二字记载的最早文献。
番禺水色是在水上进行的巡游活动,以水上表演为主,体现出岭南水乡的地方性特色。其人物固定在木排上,凌波而立,随波飘动,如幻如真。其表演,与越南水傀儡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番禺水色艺术结合了戏剧、绘画、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这种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广式家具

广式家具工艺是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广式家具出现。清初,广式家具的豪华造型满足了统治者对富贵的追求,成为清廷家具的主要来源。清中期,广式家具受欧洲巴罗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艺术风格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后期战乱使广式家具行业萧条中落,抗战胜利以后,家具行业逐渐复苏。
中华老字号-"陈李济"药业

陈李济由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创建于1600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创始初期一直到清末民初,都处于小规模的前店后厂状态。但其“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的制药传统却一直得以流传。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老铺毁于炮火,暂迁佛山,战火平息后,复厂广州。后陆续开设香港、上海、澳门等分店,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后,经“公私合营”,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1998年易地扩建,新厂落成在广州市海珠区。
中华老字号-"潘高寿"药业

作为岭南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潘高寿以立足传统、大胆革新为主要特征。潘高寿首创了独特的川贝枇杷露制作工艺。同时,名列“中华老字号”的潘高寿,又是岭南商业文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岭南地区最突出的维护知识产权的百年老店.
广州民俗风情概览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广州有春节逛花市的习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的。广州的年宵花市形成于19世纪

清咸丰、同治年间。当时设两个花市,一个在藩署前(今中山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另一个在十八甫。除夕花市,又称迎春花市,在每年农历年的最后三天举行。在这三天里,花市从清晨到午夜向公众开放,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2时结束。花市期间,教育路、多宝路、滨江西路、东川路、芳村陆居路和荔湾路一带,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欢声笑话,热闹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头、盆头和散花三类。枝头以桃花、梅花为主,吊钟花居多;盆头的名目繁多,诸如金桔、四季桔、大红桔、朱砂桔、金蛋果、代代果、茶花、兰花、芍药、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散花则有菊花、鸡冠花、剑花、银柳等。
广州饮茶习俗

广州饮茶习

俗,以早茶为中心,饮茶与广州特色的茶点结合,包括一系列茶礼茶俗、民风民情、民间文化。
东汉时,已经有广州人以茶敬客的文字记载。清代出现的各种茶馆茶居茶楼,特别是由于社会交往、生意洽谈需要,在出口贸易繁盛的十三行地区产生的三元楼、陶陶居等一批茶楼,承担了饮食、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作为饮茶习俗的载体,成为广州人重要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
生菜会
生菜会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

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见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并“在珠江三角洲务实重商的社会气氛中发展,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先生语)。开生菜会的目的变成求财和求子。生菜会的日期定在白衣观音诞——农历正月二十六,地点在观音庙附近,活动除观戏、听曲之外,就是朝拜观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盘古王诞
盘古王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他生于天地浑沌中,后来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低。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

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后,由身体各部分变成。后人为纪念他,于是选风水宝地,大兴土木,请能工巧匠,画栋雕梁,建盘古王庙。
盘古王庙历年香火不绝,远近闻名。每逢农历八月十二日的盘古王诞,南海、番禺、顺德、广州、清远、三水等地民众,成群结队,擂鼓舞狮,前来庆贺,场面十分热闹。朝拜者沿盘古王庙后面的山路拾级而上,庙后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侧有巨石异突,名为干坤石,俗称盘古王卧石。干坤石高约4米,平面三十多平方米,正中有一条裂缝,裂口宽三十多厘米,深一十多。邻近有几块错叠的大石,石底终年涌泉,名龙口泉,人们称此泉水为“圣水”。凡上山朝拜者,皆取水回家,以祈求驱邪消灾,合家平安。
波罗诞

波罗诞始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直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十三为波罗诞时间。二月十三为正诞。这几天,南海神庙的四周,包括水上的,陆上的,邻村的都热腾起来。
舞火狗
相传在

石滩镇麻车建村之初,人们为了祈求平安,消除灾害,家家户户便扎起草人,插上香火,放在门口熏烟,以祈消灾辟邪。此后,有人又用番薯藤,或用“火芡”藤、麻绳等模拟龙、凤、麒麟,插上香火,在村头巷尾舞动,祝福吉祥。并在每年九月都举行,一直沿袭至今。民间童谣道:“火狗到门来,添福又添财。”形成独具特色的火色游行活动。

Ⅹ 广府文化有哪些

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

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1、节俗婚嫁

在节日习俗上,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其地方的特色。在广州,有除夕花市。南汉时就已有之,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

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婚姻习俗上,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娘家,而长住夫家。

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建国后。

2、饮食风俗

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

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广州的气候、物产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肴。

着名的“龙虎斗”、“菊花三蛇羹”、“上汤焖禾花雀”、“红烧果子狸”、“瓦钵炖禾虫”、“开煲狗肉”、“粗盐焗乳鸽”,成为公认的美味佳肴。

鸡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显粤菜的制作功夫。广式饮菜,兴起于19世纪末的广州,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渐而蔚成风习,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镇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镇。

茶楼的点心精美而又丰富,常见的如蛋挞、蛋盏、蛋散、干蒸、烧买以及各类粥品。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许多西点,使食品更为新潮、精美。

3、戏曲音乐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

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20世纪三四十年代,着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和发展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的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

19世纪60年代起,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着名乐曲,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形成。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

4、美术工艺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着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

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等。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

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是南狮的发源地。

(10)广州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历史是一块时间琥珀。透过这块琥珀,照见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照见广州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南越王墓博物馆,封存着南越国的历史;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沧桑;南海神庙,书写了一部中外海上贸易史。

西关大屋,广州传统建筑瑰宝,映射出昔日荣光;广州骑楼,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情怀;广州沙面,记录下广州近代史与租界史……物质文化遗产举不胜举、千姿百态。

食在广州,脍不厌细,体现广府文化融通应变;粤剧艺术,美轮美奂,堪称岭南文化一朵奇葩;广东音乐,自成一格,兼具传统性与开放性;岭南画派,求新求变,重在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精彩广绣,形象传神,追求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广州是一块文化福地,广府文化在这里孕育、岭南文化在这里厚重、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成就广州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州人。

阅读全文

与广州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