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异质思维
何谓“异质思维”?
“异质思维”是一个新名词,为人民日报《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2011年4月28日)一文首用。
何谓“异质思维”?顾名思义,异质思维就是与“主流思维”性质不同的思维。
遗憾的是,文章既没有阐明“异质思维”的内涵,也没有罗列“异质思维”的外延。相反,倒是对 “异质思维”的对比面——“主流思维”做了比较深刻的阐述。
文章罗列了“主流思维”的代表人群:
“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
“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前者应当是指某些普通的、或者不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不可能是“执政者”,因为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执政者”和谁“讨论”问题。(没有真正的“议会”,怎么讨论问题呀!)
后者才是指“执政者”,他们只“讲话”不说话、只“听话”不听取,而且还有“权力”不让别人说话。
文章对“主流思维”的两种思维方式的概括也是一针见血的。
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是“意气之争”,下文说得更透彻,叫“语言暴力”。这是没有“雅量”、缺少“素质修养”的表现。
执政者的思维方式是“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下文只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危害——“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没有对其明确定性——笔者以为,这也是一种暴力,应该叫“威权暴力”。
我们不难发现:“主流思维”的性质是“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和威权暴力;“异质思维”的性质是“非暴力”,所以“异质思维”可定义为非暴力思维。
如果把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说得更直白一点,应该换成《“暴力” 当以包容心对待“非暴力”》。这不是幽默,现实就是这样——野蛮总是比较文明强势一些。
B. 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的焦点在于“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冲突”请问什么是“异质文化冲突”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和冲突。
英文里这个词汇其实比较简单,就是Cultural shock。
比如东方文化遇到西方文化,中医文化遇到西医文化等等。
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冲突,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在文学文本中的具体体现而已。
C. 什么叫文化同质化
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是近年来争论很激烈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文化同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日趋一体化,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地球宛如一个村落。
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到处传播,尤其是90年代后美国文化对我国的大量渗入,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对此我们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来考察这种现象。
(3)异质文化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经济关系:
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
当人们认可了美国的快餐文化之后,人们才会接受美国的快餐食品、 所以有些老年人不喜欢国外的快餐,而更喜欢中国的传统饮食。
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
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我们可能只知道某个国家的一个品牌一种习惯。
D. 如何认知异质文化
这本《为什么是犹太人》,曾获2006年第六届小林秀雄奖,而作者内田树,也因《日本边境论》而在大陆报得大名。
然而,满心期待地翻看这本大学讲义改写而成的小书时,我却有着不少失望之处:
第一,謷牙诘屈、故弄玄虚,作者长篇累牍、翻来覆去地引用萨特等哲学家的话,其实不过是一个后现代哲学老生常谈的观点:【犹太人的身份认同,是一种被塑造的观念】。
第二,作者没有多谈犹太人这一群体的发展史,也回避了以色列问题,进而使得读者把握不住犹太人的特质,“犹太人为何被认为智商高”?、“犹太复国主义来龙去脉是什么?”,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直接回答,到头来不免有读了白读之感。
然而,读罢全书,公允地说,该书还是有不少可读之处的。
内田树毕竟是内田树。这位屡获大奖、争议不断的知识分子,在谋篇布局中罗列了大量的历史细节,使得本书暗藏了不少闪光点。当然,哲学的部分真的很水,不过呢,涉及欧洲排犹与“日犹同祖论”的历史部分很值得一读!
人类对异质文化的认知,在起初,总是抱有一点莫名其妙之情。在西方,这种莫名其妙衍生出了浓烈的反犹主义,从希腊罗马时期的异端观念,过渡到马丁路德的爆裂鄙视,再到法国大革命乱局引发的阴谋论,及至《犹太贤士议定书》与纳粹暴行,反犹主义从情绪深入到体制,仿佛成了当代西方人深入骨髓的“原罪”之一。
而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这种莫名其妙之情却并没有发酵成一种伦理上的“恶”。
据史载,犹太人早在汉代已经进入中国,但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既没有被迫害,也没有被重视。直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才开始对犹太人有了一些概念,也诞生了不少评论。尽管这些评论大多局限在小范围内,且基本没有啥干货,但内理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一些“崇拜”、“反感”的情绪,算是“莫名其妙”之感的进化吧。这种进化的背后,固然有智识上对犹太人更深入的了解,但恐怕更多是一种或浪漫化、或妖魔化的想象。
同样,犹太人在日本的接受史也是值得玩味的。在《为什么是犹太人》一书中,身为日本大学教授的内田树,特地讲述了日本人接受犹太人的观念史。他敏锐地捕捉了明治维新以来若干思想家的论述,就“日犹同祖论”这一怪异学说的形成与变异过程,进行了思想史维度的考察,最后得出了令人心悦诚服的结论:“日犹同祖论”所反映的,居然是【夹杂军国主义野心的救世主义】!
--拯救被西方冷落的犹太人,也即拯救被西方排斥的黄种人!
--1905年日俄战争,犹太人给过日本巨额资金,犹太人是日本人民的老朋友!
--犹太教的一些教义、发音与日本流行的宗教、发音有雷同,犹日冥冥之中有缘分!
--据说犹太人控制了世界,日本也要称霸世界,必须拉拢犹太人!
凡此种种,如今看来荒诞不羁的可笑之处,皆来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心态,各位看官,你说,历史有趣不?其中,也必然暴露出了很多人性的弱点——思维逻辑的片面、情感的冲动。
是的,无论是西方人对犹太人的迫害,还是日本人对犹太人的好感,亦或是你我身边人对犹太人的崇拜或反感,背后大体皆来自自身的无知、恐惧与贪嗔痴。韩愈有言:“内不足者,急于人知。”在发表对陌生人、陌生事物、陌生文化的观点时,我们也应该多做做调查,三思而后言吧,你说对不对呢?
E. 论述翻译在传递异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从翻译标准来看,对翻译的内容特征和文化特征了解越深刻,就越能探明翻译标准的正确与否。我们常见的语言表述的形象意义的差异和隐含意义的差异都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应,这些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这就是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所提出的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meaning),即是在交际特定场合下的隐含意义,这就是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例如,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差距很大,因此,很多元素都不能从一个文化体系直接移植到另一个文化体系里去,译者必须运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挖掘自身的文化储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难题。
国外翻译理论家兰博特(Lambert)和罗宾斯(Robyns)承袭了亨伯特?艾科(UmbertoEco)的观点,认为翻译等同于文化(Gentzler,1993.186),意即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就是转换活动。在异质文化交流中,翻译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观照,比较和领悟。人们在接触异质文化时,往往很难摆脱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又加上文化空省、空缺等因素的制约,便产生文化误读,传释文本,即误译。所以,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把文化研究切入翻译理论研究中来(Gentzler,1993:188)这才是抓住了翻译的实质。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根据中西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近些年来,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中的文化转向(culturalshift),文化空省(culturaldefault)现象或文化空缺(culturalvacancy),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异化、归化或融合,翻译中的文化共享和文化亏损,以及跨文化“内化”与“外化”一直是翻译研究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就翻译过程而言,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同时影响着翻译活动(王东风,1998),这就形成了翻译中的比较文化现象,也就是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要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化这一新学科结合起来。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无论语言障碍还是文化障碍,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所制造的障碍,翻译的实质就是跨文化信息传递,当这种传递出现“休克”和“短路”时,翻译就出现尴尬现象。
F. 异质文化, 价值廓清, 人类和谐,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国际理解教育,用英语怎么说,谢谢
异质文化 Heterogeneous Culture
价值廓清: Value Expurgation
人类和谐: Human harmony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International Ecation Development Committee
国际理解教育: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Ecation
G. 文化是异质演化的是什么意思
不同的文化,它们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之中和社会基础之上,具有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性质,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立足的空间.
两种异质性的文化不能相互取代,但能够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并通过融合实现双重再生、转化和升级。
H. 什么是文学异质和感受力
先说异质,首先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术名词。比如,矩形截面异质柱体在半无限弹性体内的热应力问题.等腰三角形截面异质柱体在实用中实非罕见,本文就再扩展来讨论这个例子,以期能找出这一改变会引起应力分布和位移的哪些改变特征.2.含有等腰三角形截面异质柱体在无限弹性体内所引起的应力和位移如图1所示,在无限弹性体里镶进一个不同材料的等腰三角形截面柱体,柱轴平行于z 坐标轴,并设c0;异质柱体的热胀系数α_i 大于无限弹性体材料的热胀系数α_(?),但两种材料有相同的弹性数据.为了照顾计算的便利而作此设想,当常温度等于零时,这个组合体里无应力存在,当其温度T_0大于零时,试求解这个组合体的热应力问题.他对异质空间形态所作的种种探索与努力。可以说,异质空间是反映柯利亚创作思想的一面镜子。通过解读柯利亚作品中的异质空间,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原则对于设计的意义。正 乒乓球板的结构对称,近乎一条铁律。如新款蒋澎龙碳纤维日式直板,虽然背面并不贴胶皮,仍加入了与正面相同的纤维层。这绝非因为设计者如中国传统文化般笃信对称美学,实在是因为对称易,不对称难。了解球板的人就会知道,板中的木层是有内在应力的,如果结构不对称,两面应力不同,日久天长球板很容易变形。自然,绝大多数设计所谓的文学的异质,就是文学创作者之间的不同经历,不同感受表现的风格,就是本质区别。
I. 面对当下异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或策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J. 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异质性、多样性和培育、呵护性是文化基本属性。
第一异质性:异质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存在的基础,是一种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文化,被称为特定的文化而不是另一种文化的根基。失去异质性也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具体到中国文化,因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异质性),是中国称之为中国,不是美国、日本、英、法等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不间断发展的最古老的文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极具向心力、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历练中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在其传递过程中不断加强的异质性,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异质性,则失去了中华文化,失去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最后中国人消失在别的文化之中——中华龙消失了(弃龙的人愿意看到的一幕出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西方人的文化,建立起了西方人的国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即为龙的子孙,那么龙就是中华儿女的母亲,而所谓的专家、学者中华龙都可以抛弃,母亲都可以不要,还有什么不可以抛弃的呢?必须警惕:有居心的人的恶意中伤、诋毁、攻击我们的母亲,就算是母亲性格暴戾、丑陋不堪,我依然爱我的母亲!况且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勤劳、温柔和善良。总之,抛弃了文化的异质性就等于抛弃了文化本身,就等于抛弃了国家。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第二多样性:多样性是文化的另一个属性,是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世界的物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适应与物质形式多样性的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异质性的发展,没有文化多样性的碰撞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与文化的异质性,没有异质性作保证的文化的发展,就迷失了发展的正确的方向,必将导致文化的衰退,甚至消失。只有建立在文化异质性基础上的,由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的文化的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和健康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化融合,在多样性的碰撞中,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根基和博大的胸怀吸收、融合了外来文化,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达到了提升、丰富自己的目的。实践证明外来文化并不可怕,它们不但威胁不了中华文化,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添加剂和助推器,有助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第三,文化的培育性和呵护性: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异质性的发展,但文化不会也不可能自己发展自己,而是需要人的培育和呵护,没有培育和呵护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历代学者努力培养的结果,不努力或不进行艰苦的努力都将导致文化的衰退。在当前的中外文化的碰撞中有些顶不住外来文化的压力,抛出了弃龙、弃中医等的言论。这是一种畏惧困难,不愿承担责任,不敢竞争的自暴自弃的表现,他们既不愿在国内坐冷板凳精心的培育自己的文化,又不想作苦行僧去外国宣传、弘扬自己的文化,而是试图通过简单化的抛弃,来达到文化融合的目的。欲速则不达。这种做法非但无助与文化融合反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中华文化——使当前的文化虚无状态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