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傩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傩文化又是什么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Ⅱ 傩文化是什么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详细可见 http://ke..com/view/71711.htm?fr=ala0_1_1
Ⅲ 道真是傩文化的发源地吗
傩戏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初是驱邪、逐疫的一种仪式,通过祭神祀鬼而达到祈福、迎祥的目的。道真的仡佬族傩戏,不得不让人惊叹于它文化内涵的博大和精深,一方面,它是各民族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奋斗历程的展现,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迷茫和对“神”的精神寄托。“山王”在道真傩戏是一个就是仡佬族傩文化的代表,今天大家看到的是道真首次展示裸体“山王”,而且是真实生活中的原神态。
Ⅳ 巫傩在哪个流域最盛行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土家、壮、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傩戏属民间傩;地戏、关索戏属军傩;藏族聚居区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属寺院傩。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较齐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美国、日本、法国、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前往考察。
Ⅳ 什么是傩文化
傩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之一。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神起源的传说,保存了洪水后人类余生的古老记忆,记录了古代人类灾后生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繁衍人类的艰辛历程。
其中傩是苗语中鸟的意思。现代汉语拼音苗语是用naox写成的。而诺是鸟之神。苗族是以鸟神为图腾的民族。
(5)傩文化现存在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在傩仪的神坛上,供奉最为普遍、并且来自神话传说的是始祖神,傩公和傩婆,他们是傩俗信仰中至高无上、最具威望的傩神。
相传,傩公、傩婆原系兄妹二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发大水,淹没了人间房屋、庄稼,千千万万的人畜被洪水吞噬,兄妹俩人因逃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才幸免于难。
兄妹二人,眼见田地、房屋、人与牲畜惨遭灭顶之灾,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心中十分焦急。一再商量,为了繁衍子孙后代,重建人间的美好生活,干脆结为夫妻。
可是,世上没有兄妹结为夫妻的规矩,怎么办呢。兄妹二人商量了个办法,每人抱一扇石磨,从东西两边滚下山去,如果二人滚到一起,两扇石磨相合,就结为夫妻。
如果滚不到一起,说明无缘,不能成亲。于是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石磨从山上滚下,滚到山下平地时,恰好两人滚在了一起,石磨也完整相合,说明老天爷赞成他们婚事,兄妹便毅然成亲。
从此,二人耕地种田、纺纱织布、生儿育女,一代又一代的繁养生息,人间大地,又是一派生机。所以,后来人们奉傩公和傩婆为人类始祖。
依照当地习俗,凡婚久未育子女者,便向傩公、傩婆祈求,并许下愿信,以后身怀有孕或生了子女请端公做法事一堂,或演戏酬谢。
Ⅵ “傩'文化
傩文化
傩文化,傩是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曲舞蹈的活化石”,由于傩中最重要的祈福、驱役逐鬼之神是陕西西安户县钟馗故里的钟馗,人们往往直接将傩称为“跳钟馗”,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到后期而应运而生的,当时的人类已进入农耕时代,而此时鸟类是农耕的重要帮手,所以,傩也就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就是鸟。 傩(nuo)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傩舞
者——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便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傩和傩戏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在广泛发掘各地傩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跨文化研究的新学科--傩学。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土家、壮、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傩戏属民间傩;地戏、关索戏属军傩;藏族聚居区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属寺院傩。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较齐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美国、日本、法国、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前往考察。
傩是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傩舞
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到后期而应运而生的,当时的人类已进入农耕时代,而此时鸟类是农耕的重要帮手,所以,傩也就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就是鸟。
江西南丰傩
南丰傩历史悠久,几经演变。南丰古属扬州,商周已有先民开发,春秋战国时先为吴、赵、楚之属地,兼受吴赵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南丰县志》曰"吾乡信鬼而好坐","南方淫祀,自古已然"这样的环境为南丰跳傩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据南丰县紫霄镇余氏重修族谱中的《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汉代吴芮将军,驻兵军山时,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陬,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由此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仪式。 从南丰傩舞的品种上分,既有传统的大傩舞,也有衍生的竹马、和合、八仙等杂傩舞,还有傩戏《孟姜女》和傩舞与狮舞结合的《打大狮》。从傩舞的仪式上看,大致分为起傩(下殿)、演傩(跳傩)、驱傩(解傩、搜傩、搜除),圆傩(上殿)四段仪式,每段仪式有规定的礼仪和套数,傩乐、傩服、傩具、傩歌丰富多彩,神词、赞诗、符咒内容丰富。从傩舞的内容上看,大多取材神话传说及 历史典故,既有驱鬼逐疫的《开山》等节目,也有演义传奇人物的《关公祭刀》等,还有农耕文化情结的《獭捉鲤鱼精》等,现今还保存了近百个优秀传统节目和2000多个傩面具。从表演特点来看,还有文傩与武傩之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之分。 南丰傩仪结构复杂,由跳傩仪式、杂傩仪式等构成。跳傩仪式由起傩、跳傩、驱傩等基本程序构成;杂傩仪式有"跳竹马"、"跳和合"及"跳八仙"仪式三种。南丰傩仪中的舞蹈形态众多,现保留82个,其中包括单人舞《开山》、《钟馗》、《财神》、《哪咤》,多人舞《跳判》、《傩公傩婆》、《对刀》,技巧舞《演罗汉》、《观音坐莲》、《普贤骑象》及舞剧节目《西游记》等。南丰跳傩面具造型各异,千容百态,有180种之多,其中包括驱疫神祗、民间俗神、释道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其所用道具法器名物众多,主要可为五类,兵器军具类包括斧、刀、枪等,法事器具类包括铁链、桃剑、棕叶等,灯烛炮杖类包括火把、蜡烛等,食物供品类包括三牲(肉、鱼、鸡)等,生活用具类包括手巾、镜子、酒杯等。南丰跳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方风味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深受民众的喜爱。 南丰傩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因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1992年8月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 南丰是"中国民间艺术(傩舞艺术)之乡",更是江西的"傩舞之乡"作为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南丰"跳傩"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和遗存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一种艺术复合体,它的傩舞、傩面、傩乐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中国傩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亚洲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文化遗存。中国的傩文化和许多国家类似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南丰跳傩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民俗生态依托渐失,艺人队伍后继乏人,傩班渐减。有鉴于此,急需加以保护扶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南丰跳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贵池傩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
河北武安傩
武安傩由祭祀、演出两大部分组成,两部分有时分别单独进行,有时交叉举行。举办时间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祭祀由请神、迎神、祭神、送神四部分组成,据固义村老年人回忆,旧时要摆60多个神灵牌位。演出主要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舞龙、舞狮、霸王鞭、武术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达600余人,把辅助人员算在内不下千人。 武安傩的重头戏是捉黄鬼。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异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小凌弱等邪恶势力的代表。通过对黄鬼开膛抽肠和一系列仪式,表现了百姓战胜自然灾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呈现鲜明黄河流域文化特征的武安傩戏,其规模之巨大、气势之雄浑、内容之丰富、历史文化意蕴之深厚以及群众参与的狂热程度,为全国罕见。据悉,河北省已将“武安傩”列为全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之一。 据专家考证,武安傩至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文革期间视为迷信活动停止演出,1987年元宵节恢复。一般情况下,傩戏演出须三年连续举办,然后再停三年。如遇重大社会变故或自然灾难,随时应变。
江西萍乡傩
萍乡傩之所以被傩研界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除了它源远流长外,也是因为它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这三大宝中的傩庙数量多、规模大,可称为全国之冠。而古傩面具的遗存可堪称中国之最。在萍乡,记者了解到,萍乡傩阵容庞大,一堂傩最多时竟有126个面具。那么,流传至今的萍乡傩面对数千年的多元历史文化冲击,是否玉瓦俱全呢? 萍乡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千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现民间流传着“大安里的皇帝———轮流做”的歇后语颇有来由。一种说法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后由族长调解,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 萍乡“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庙)”之谚将傩推进鼎盛时期。据考证,其原因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立即派安徽籍人氏杜谷珍接任萍乡知州,因时发大疫,杜谷珍是个傩信奉者,因此借傩驱疫遍及萍乡每个村落。到了清代,萍乡县令胥绳武曾用萍乡方言作过一首咏傩诗:“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里城外人;所幸太平没个事,我随你去跳傩神”。可见傩祭已成为萍乡官民同乐的文化活动之一。 危远辉说,199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傩学研究会顾问薛若林考察萍乡傩文化时,盛赞“萍乡傩文化三宝俱全,全国少有”。 不但如此,中央美术学院梁任生教授也说:“江西萍乡傩文化很精彩,其中有的更具人物色彩,也即是以当地百姓形象为依据着力创造的形象。”想必,震撼梁教授的除了傩舞、傩面具和傩庙之外,傩神每逢“出洞”(出行),扫堂(又称扫荡)所带的兵器、用来放置唐、葛、周三大将军面具的傩轿、古朴而又绚丽的傩服,都让梁教授心潮澎湃。 “活化石”萍乡傩终于迎来了八方赞誉:1991年,萍乡傩参加北京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展,一件3000多年前的石傩兵器和一批古朴豪放的傩舞录像,引得首都观众和各地学者的赞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感叹说:“你们为挖掘抢救古文化做了一件好事”;法国全国艺术委员会主任吉莱姆留言:“看到萍乡的傩文化,好像小孩第一次看到月亮一样新奇”的赞叹……
江西傩文化
傩文化是江西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全赣有南丰的石邮傩、乐安的流坑傩、婺源的长径傩、万载的沙桥傩、萍乡的车湘傩、德安的樟树傩,赣州的客家傩等等多种地方形式。 中国其他地区也有傩戏的演出。但江西傩与众不同的特征是既分文傩又分武傩,文傩以演生活小戏为主,而武傩大多以兴废战事、君臣忠烈、演义志传为内容,以表演武力、斗技为主。 万载沙桥傩以民间流传的各种天上、人间、阴间神性人物为傩,共二十四个。在十七种傩事节目中,大部分是武傩,且不限于简单傩仪,多演有情节的傩戏,其中关羽戏是重点。《古城会》独存于赣剧“十八本”之中,这多因为江西傩偏好以关羽为重点的戏码。 乐安流坑傩已由仪式转向娱人化,多演《西游》、《封神》、《三国》等题材,而且武傩逐渐具有了实用价值。乐安流坑道光十九年(1839年)胤明房谱《乐邑流溪董印明房傩神会略》云: 古者岁终而时傩,吾乡之举此神,犹古之道也。我先祖立庙北垣,就拱宸门上架造敌楼。祭炎储关帝,旁纳诸傩神面。所由来者,吾族地居谷口,实为闽广山寇经途,扰攘之时,屡遭其害。我先世尝修武备,借戏舞以为训练,内以靖其氛,亦外以御其侮也。然而事虽近戏,而周礼部废,似亦未敢厚非,一举而两得。古之人有行之者,吾何以未独不然哉?因以纪其事。每年终月,弟子操习拳棍团牌。新春月之初,结合演戏,装扮古传,成部教演战阵兵法。(《千古一村》,周鸾书,401页) 明·嘉靖时闽广江西经常受山寇滋扰,流坑傩以“操习拳棍团牌”、“成部教演战阵兵法”、抵御流寇为主要目的,因此“武傩”成为首选。 江西悠久的傩事活动与目连大戏的演出传统,对赣剧传统剧码与演出风格具有重要影响,形成此地英雄演义剧作拥有广阔舞台的事实。但随着南戏其他声腔的发展,明代的弋阳腔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些剧码,如《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记》、《十义记》、《洛阳桥记》、《清风亭》、《乌盆记》和《摇钱树》等。这批早期剧码与弋阳腔的结合,虽然影响到民间常演的高腔剧码,成为“十八本”的剧码,但它们的侵入仍然不会消减目连连台本戏的地位。如江西高腔的各种演出仍以演历史戏为主。每年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历史剧占有很大比例。如庙台演剧就有严格的规定:不准“三脚班”进庙演戏;每年请大班演出庙会戏;正月唱“五贤戏”(又称“大神戏”)、五月唱“端阳戏”、六月唱“关爷戏”。
Ⅶ 傩文化是什么
“傩(nuo)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
Ⅷ 傩文化的苗族的傩文化
进入贵州之后,就听说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居住着一些神秘的人物,相传他们精通法术、刀枪不入、沟通神灵还能预知未来,这些被当地人称作“法师”的人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神奇?在黔东南铜仁市江口县梭家苗寨,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神奇的傩技。 傩,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包括傩仪、傩戏和傩技 。
据当地一位通晓苗族文化的老人介绍,苗族最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以“鼓”为单位,这个单位的首领则是“苗王”,而“傩师”的角色相当于首领的参谋和助手。在这个族群迁徙的过程中,“傩师”则用“上刀山”和“下火海”的绝技向族人证明,他们的首领不会畏惧任何困难。 进入梭家苗寨,村民围住了来自各地采风的摄影家。记者注意到,在围观的人群中,除了村民,还有几位身穿红袍特殊装扮的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些人正是本领非凡的“法师”,他们将当众展示一些常人所不能的绝技。正当记者对这些“法师”的服饰感到好奇时,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法师”的装束源自唐僧形象。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成佛,具有捉妖除魔的能力,所以,这些“法师”相信自己与唐僧一样能够捉妖除魔 。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越过一条流经苗寨的小河,再穿过一片小树林,一只近20米高的铁梯矗立在草滩上,而这只铁梯的横杆竟由36把利刃组成,“刀山”这个称谓可谓名副其实。据说,只有能够赤脚登上这座“刀山”而毫发无损,才能够证明“法师”的“法力”。
一名“法师”仰望“刀山”,口中仿佛念念有词,紧接着拿起碗含住一口水喷向“刀山”,并一边念叨着将碗中剩下的水抹在“刀山”以及另一位“法师”赤裸的脚底。赤裸双脚的“法师”向四周拜了拜,最后向“刀山”一拜,握住刀梯,双脚依次登上刀刃,稳稳地向“刀山”的顶端攀去,并不时地在高处伸出双腿向众人展示他那安然无恙的脚底。翻过“刀山”,“法师”到达地面后,再次向众人展示他那仅被刀刃硌出几道印记的脚底,而这是一只并没有厚厚老茧的普通人的脚。
以前曾在电视上见过这种表演,此番观看现场表演当然要排除心中的疑惑。记者带着几分成见,伸手触摸刚才那位“法师”攀爬过的刀刃。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刀刃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又老又钝,虽不像家里的菜刀那么锋利,但倘若稍用气力在刀刃上划过,皮开肉绽应该没有丝毫问题。是什么力量让人登上“刀山”如履平地?记者求教刚才登上“刀山”的那位“法师”,而“法师”却闭口不答,只说绝技源自当地的“傩师”。
赤脚踩上利刃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技巧
既然表演了“上刀山”,当地的几位“法师”当然也要向我们这些外来的宾客展示“下火海”的绝技,以证明他们无所畏惧。“法师”的助手在附近燃烧的篝火中掏出几片犁头,依次排放在草地上,炙热的犁头在接触草地的瞬间冒起阵阵青烟。一名“法师”默念一阵后,赤脚踏着5片炙热的犁头信步走过。也许怕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法师”又将表演重复了三次。
据当地人说,“法师”在表演前首先要念动咒语,这些咒语则可以保证在“上刀山”、“下火海”时平安无事,咒语的大概内容都是“请师父”。只有翻过36把刀组成的“刀山”、下过“火海”,才能成为“法师”。 听归听,但记者当然不会相信什么“咒语”,这些“绝技”一定能够用现代科学来解释。陪同的摄影家罗健曾经在当地做导游,她告诉记者,她认为这些“绝技”是有一定技巧的。就拿“上刀山”来说,手和脚接触刀刃时必须平稳地接触,并且要尽可能地增加接触面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受力。最重要的是,手和脚绝对不能在刀刃上滑动,否则就像我们在家切肉一样,来回拉动刀刃,很容易就会将肉切开。当然,即便了解这些技巧,“上刀山”也并不容易,毕竟刀刃硌脚的感觉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而对于“下火海”的玄机,这位当地曾经的导游也只是猜测,估计是脚掌和犁头接触的时间很短,而不至于被烫伤。但赤脚踩着如此炽热的犁头,即便时间很短,相信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去尝试。几天来,“下火海”的玄机始终是记者心中的一个谜 。
几天后,赴贵州采风活动结束,在从贵阳驶出的列车上,一位网名叫“石界”的“驴”友和记者攀谈。“石界”是贵阳人,“驴”的身份让他成了贵州通,他说自己和几个苗寨的“苗王”很熟,并说起“苗王”在苗寨中如何受人敬重。记者讨教“下火海”一事。“石界”告诉记者,“法师”在“下火海”之前有个必要的程序,就是在河里洗脚。说到这里,曾担任过物理教师的记者恍然大悟,玄机正是简单的“热传递”原理,如同将冰块烧成开水比同样质量的凉水烧开需要吸收更多的热能。在水中泡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双脚的温度,冰凉的双脚短时间接触烧热的犁头会更安全,不会被烫伤。
在过去科学不普及的年代里,“傩师”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正如此,“傩师”被认为是博学、民间草药医生,甚至是人神之间交流的桥梁,他们用传统的方法保护着村寨的平安。时至今日,“傩技”即使仅仅成为一种“绝活”,也依然有必要存在下去,毕竟,这是一个延续了五千年而没有断裂的文明。
Ⅸ 毛南族的傩文化是怎样的毛南族的两大文化瑰宝是指什么
毛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生活在云贵高原东南麓、广西西北部的唯一的一个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县,目前毛南族的人口是5万多人。毛南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产生了两大文化瑰宝,一个是傩文化,被当地人称之为肥套,另一个是毛南族女性通过巧妙的编织手段用当地特有的竹子编成了精美的草帽,当地人称之为顶卡花,又叫花竹帽。
毛南族妇女编织的花竹帽,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每一个当地的女子要出嫁首选的嫁妆便是花竹帽。花竹帽的材料是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制而成,手艺精巧的当地妇女会在花竹帽的顶端编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花纹,再涂以不同的颜色,使得一顶小小的帽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花竹帽最大的实用价值是用来遮挡风雨的。
Ⅹ 古老神秘的傩文化最早发源于哪
古老神秘的傩文化最早发源于商。
即黄河下游的南亳(今河南商丘)。
有上甲微创建禓(傩)五祀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