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南过年的风俗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 “小孩子过年”。 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打扬尘”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以前农村是烧的柴,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定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呵呵,卖一下广告)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当正传,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这些禁忌的。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初一了。也是早上起来放鞭炮,然后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说的“NAO(这个字不会打)糟”吧。极其的好吃,甜甜的,有点酒香,喝多了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还真的会醉呢。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好象两种情况都有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为音译)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讳忌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上述就是湖南人过春节的大概一些习俗吧。
Ⅱ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你知道哪些传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文化等等),请介绍出来
茶文化的介绍如下: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可以从中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证明。中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
茶鯠洎头,始樤于神农时代,与中华文化相伴已走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中国茶是对地球人健康的巨大贡献。中国茶茶祖是神农,神农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健康,增进快乐,增进身心和谐,为健康理念和禅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严格的敬茶礼节,奇特的饮茶风俗。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客来敬茶,是中国汉族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
直到21世纪,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汉族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茶文化
Ⅲ 长沙有哪些传统文化,100字左右
【长沙湘剧】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长沙为中心流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地区及赣西的修水、吉安等县。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民间称为“大戏班子”。长沙湘剧的形成与外地声腔的传入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高腔出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又有安徽青阳腔和昆腔传入。最晚传入长沙的是弹腔,又称南北路。湘剧剧目约1200多个,现经常上演约200余个,曲牌300余支。
【长沙花鼓】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演唱时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花鼓戏。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1949年后,整理了传统戏《刘海砍樵》、《小姑贤》以及现代戏《打铜锣》、《补锅》等。
【皮影、木偶戏】皮影戏又叫“影子戏”,始于汉,盛于宋,清代传入长沙。皮影戏班一般为3-4人,一副竹架戏棚、一担戏箱就可走乡串村。艺人一专多能,或举纸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几个角色。唱正戏用湘剧曲调,唱杂戏用花鼓戏曲调。1949年后,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创作了寓言皮影戏《龟与鹤》。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长沙县沙坪,历史悠久。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用“齐针”、“接针”、“打籽针”等针法外,还独创“掺针”法,使表现的形象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更符合于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其所绣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兽无一不生动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绣品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章。1949年后,湘绣经过恢复和发展,成功地绣出了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奇特的技艺、非凡的艺术效果被国内外誉为“超级绣品”。
【望城剪纸】民间艺术。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节日和婚寿喜庆,用红纸或其他彩纸剪成《百鸟朝凤》、《福寿图》以及吉祥如意的图案和人物故事等张贴在门窗、墙壁上,用以增添欢庆气氛和作美的装饰。望城剪纸风格粗犷淳朴、干净洒脱,多以家禽家畜为题材,栩栩如生,极富乡间情趣。
【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制作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雍正元年(1723),浏阳花炮作为贡品进贡皇室,一时朝野轰动,名传海外。1875年开始出口,远销亚非以至欧美。1995年4月,浏阳市被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的称号。中国的重大庆典活动如国庆、五一节,大型运动会所燃放的烟花多为浏阳花炮。
【湘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雏形,南宋时自成体系,至清末,由民间食谱、宗庙祭祀菜和宫廷菜肴综合成众多的传统菜谱。其特点是:烹调讲究,选料认真,配料精细,浓淡分明,色彩丰富,口味适中,辣而别于川菜,甜淡而别于下江菜,鲜嫩而别于粤菜,故备受国内外食客的青睐。湘菜在发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区风格,长沙为其正宗。
【火宫殿风味小吃】长沙火宫殿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一样,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顾的地方。火宫殿地处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宫,专奉火神。清干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丰帝题“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辉煌,殿前空坪上由个体小商贩支起面棚,撑着大伞,经营各种长沙风味小吃是: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东坡馓子、龙脂猪血、神仙果饭等300余种。
Ⅳ 湖南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味闪亮登场的当然是名扬湖南,香飘万里的臭豆腐了
臭豆腐,四四方方的小块,大多数为黑色,也有白色和黄色的
软硬程度随个人喜好可以让老板炸焦或炸嫩
我吃过最硬的是可以在碗边敲得有如石头般响的,不过还是很好吃的配上各式佐料,是来湖南一定不可错过的美食呢
第二味闪亮登场的是糖油粑粑
这也是不可多得的小吃美食哦
炸出来金灿灿的
外酥内软,外面甜酥酥里面香软软,也是我的最爱
喜欢吃甜食的朋友一定不能放过
第三味闪亮登场的是唆螺
主料是河螺,田螺
湖南的河螺都长得细细小小的,个头绝对不大。个头大的全是田螺。
店主会先用钳子把它的屁屁去掉
然后带壳洗净,随着各店秘制的调料一起煮
调料的味道会煮进壳里的肉中去
吃的时候,对着田螺的开口处轻轻一唆
就可以把美味的田螺肉和渗进壳中的调料汁一起吃下
那个美味呀,一个字:赞
由于湖南较能吃辣,味道浓厚,所以请不能吃辣的朋友,慎用,选微辣的口味较为不错
第四味闪亮登场的是口味虾
主料龙虾
有干锅和水煮两种
既然是口味虾,所以味道都重,
很符合湖南人口味的夜宵首选
我同学一次可以吃12斤
很不错的推荐说
第五味闪亮登场的是口味蟹
和口味虾一样,夜宵首选
也是很不错的推荐
第六味闪亮登场的是掸韭菜
韭菜过水一掸
配上各式佐料
据说能瘦身,呵呵吃完以上油重的食物后的不错选择
湖南汉人婚俗,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别有风味。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伙伴陪同相会,男方将带来的大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饮酒盟誓,永结同心。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极富情趣。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仪式。新娘到达夫家时,男方的长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据说,洗了“和气脸”,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处。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http://www.hnmrw.net/llyd/Html/526_15101.html
http://..com/question/48846169.html
http://www.hnmrw.net/llyd/Html/526_15103.html
湘绣:一只老虎绣三年
http://place.ytrip.com/article/p-608/
湖南皮影戏和木偶戏
http://place.ytrip.com/article/p-609/
湖南花鼓戏
http://place.ytrip.com/article/p-610/
Ⅳ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如下:
1.刺绣文化
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主要以丝绸和丝线为织物。秦汉时期,中国的刺绣工艺就达到了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Ⅵ 湖南怀化有哪些风俗习惯和特点
1、清明送麻糍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
2、阳戏
阳戏在重庆、湖南、贵州、湖北等省市宽广的农村大地广泛流传。那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个少数民族,残留着大量巴、楚、湘、黔文化的余绪、末韵。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以踩堂戏、傩堂戏为代表的其他地方剧种都给阳戏以特别的艺术滋养。
3、舞龙
舞龙,又称玩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也舞龙。
4、踩芦笙
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5、打鼓锄茶
打鼓锄茶又叫“锄茶鼓”,是流传于湖南会同林区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生产文化习俗。相传苗族祖先在身居大山丛中时,人们围着打到的猎物,又敲又打,聚众而乐,表达共同的欢欣。
Ⅶ 湖南传统文化有哪些
凤凰古城
Ⅷ 长沙有哪些传统文化,举例说明,说清楚,100字左右,打得好的采纳!!
长沙湘剧
【长沙湘剧】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长沙为中心流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地区及赣西的修水、吉安等县。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民间称为"大戏班子"。长沙湘剧的形成与外地声腔的传入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高腔出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又有安徽青阳腔和昆腔传入。最晚传入长沙的是弹腔,又称南北路。高腔、昆腔、弹腔、低牌子在长沙地区汇合后,与长沙乡土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长沙官话的地方大戏--长沙湘剧。湘剧剧目约1200多个。抗日战争时期经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改革直至1949年以后的发展与革新,现经常上演约200余个,曲牌300余支。此外还整理了《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创作了现代戏《山乡巨变》、《湘潮》、《园丁之歌》、《布衣毛润芝》等。其中《布衣毛润芝》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拜月记》、《园丁之歌》等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长沙花鼓
【长沙花鼓】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演唱时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花鼓戏。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1949年后,整理了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50年代《刘海砍樵》唱遍全国。1989年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重新整理改编的《海哥与九妹》赴日本演出,轰动东瀛。还有《小姑贤》、《讨学钱》、《访友》、《喜脉案》以及现代戏《姑嫂忙》、《打铜锣》、《补锅》、《中秋之夜》等,其中拍成电影艺术片的有《打铜锣》、《补锅》、《喜脉案》等。花鼓戏演员中还涌现了一批歌唱家如李谷一、张也等。【皮影、木偶戏】皮影戏又叫"影子戏",始于汉,盛于宋,清代传入长沙。皮影戏班一般为3~4人,一副竹架戏棚、一担戏箱就可走乡串村。艺人一专多能,或举纸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几个角色。唱正戏用湘剧曲调,唱杂戏用花鼓戏曲调。正戏有《封神榜》、《岳飞传》、《杨家将》等,杂戏有《五更劝夫》、《讨学钱》等。1949年后,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创作了寓言皮影戏《龟与鹤》。该剧1956年参加布加勒斯特第三届木偶皮影节,获最佳演出奖。还应邀赴苏联、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访问演出,获好评。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远在汉代长沙就有木偶戏,至清代更为盛行。长沙木偶戏是"杖头"木偶,擅长于表演传统剧目,尤其是传统喜剧。其表演特点是:操作稳重细腻,水袖和翎子功十分优美,丑角与小生尤有特色。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创作的《金鳞记》在1983年澳大利亚阿雷德市举行的国际木偶艺术节上获国际荣誉奖。
长沙古乐
【长沙古乐】清光绪至民国时,长沙有一"同善雅乐社",为民间古乐演奏社团,备有古乐器约数百件,专事雅乐演奏。1958年,长沙的民间艺人演奏了一支《西宫词》,系全国发现的唐代诸宫调中至今尚存的惟一一种,而浏阳古乐更饮誉中外。浏阳古乐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创始人为古乐家邱之NC13A。它熔歌、舞、礼、乐于一炉,演奏起来场面之大,气势之宏,可与西洋交响乐比美。作为祀孔用乐舞,清咸、同年间曾国藩派人来浏请邱之?之子庆龠去南昌、安庆、南京等地教习浏乐。继后黑龙江、两广及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浏习乐。袁世凯也曾派人到曲阜及浏阳考察。1954年保加利亚的客人访湘时特意要求听了浏乐后极力赞赏。邱之?潜心研究古乐,积数十年经验着《律音汇考》。1930年日本音乐家田边尚雄着《中国音乐史》,将《律音汇考》择要录入,并推此书为音乐界人士必读之作。据说日本祭祀乐歌,大都同于浏乐。
湘绣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长沙县沙坪,历史悠久。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用"齐针"、"接针"、"打籽针"等针法外,还独创"掺针"法,使表现的形象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更符合于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其所绣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兽无一不生动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绣品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章。1949年后,湘绣经过恢复和发展,成功地绣出了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奇特的技艺、非凡的艺术效果被国内外誉为"超级绣品"。
望城剪纸
【望城剪纸】民间艺术。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节日和婚寿喜庆,用红纸或其他彩纸剪成《百鸟朝凤》、《福寿图》以及吉祥如意的图案和人物故事等张贴在门窗、墙壁上,用以增添欢庆气氛和作美的装饰。望城剪纸风格粗犷淳朴、干净洒脱,多以家禽家畜为题材,栩栩如生,极富乡间情趣。
浏阳花炮
【浏阳花炮】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赋予火药以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株瑰丽奇葩的则是中国的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制作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雍正元年(1723),浏阳花炮作为贡品进贡皇室,一时朝野轰动,名传海外。1875年开始出口,远销朝鲜、日本、南洋、印度、伊朗以至欧美,受到称赞。1923年参加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获优等奖;1929年参加"中华国货展览会"获一等奖;1986年代表中国参加在摩洛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焰火大赛荣登魁首;1995年4月,浏阳市被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的称号。中国的重大庆典活动如国庆、五一节,大型运动会所燃放的烟花多为浏阳花炮,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京、港燃放的烟花也是浏阳产品,1999年50周年国庆和澳门回归的焰火晚会也预订了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年产量已达880多万箱,产值12亿多元,其中内销320多万箱,出口560多万箱,年创汇8000多万美元,创税1.8亿多元(不含相关行业),为浏阳市重要出口创汇支柱产业。现浏阳市成立"鞭炮烟花管理局"加强管理,生产厂家成立了集团公司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烟花研究所,加强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和开发。
湘菜
【湘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雏形,南宋时自成体系,至清末,由民间食谱、宗庙祭祀菜和宫廷菜肴综合成众多的传统菜谱。其特点是:烹调讲究,选料认真,配料精细,浓淡分明,色彩丰富,口味适中,辣而别于川菜,甜淡而别于下江菜,鲜嫩而别于粤菜,故备受国内外食客的青睐。湘菜在发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区风格,长沙为其正宗。长沙的"曲园"、"玉楼东"、"潇湘"、"奇峰阁"、"天然居"、"三湘店"、"徐长兴"等老牌菜馆,名闻遐迩。1949年后,"蓉园"、"玉楼东"、"又一村"和开设在北京的"曲园"等店的湘菜先后驰名中外。近年来,国外的中餐馆聘湖南厨师主理湘菜的日益盛行,湘菜正大步走向世界。
火宫殿风味小吃
【火宫殿风味小吃】长沙火宫殿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一样,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顾的地方。火宫殿地处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宫,专奉火神。清干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丰帝题"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辉煌,殿前空坪上由个体小商贩支起面棚,撑着大伞,经营各种长沙风味小吃。到1942年时,空坪上盖起了48间木架棚屋,除理发、说书、卖烟、卖酒各用一间外,其余42间全部为小吃点。主要经营的品种有色青、肉白、松脆、鲜香的"油炸臭豆腐",形似荸荠、色如白玉、外表柔软、内吐芳香的"姊妹团子"以及"东坡馓子"、"龙脂猪血"、"神仙果饭"、"三角豆腐"、"煨牛蹄筋"、"红烧蹄花"、"红烩乌龟"等30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彭德怀等曾到此品尝过,百余个国家的客人也曾到此领略古城长沙的饮食文化
Ⅸ 湖南有哪些风俗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