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文化内容
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源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的创新运用,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例如,日本松下公司“讲求经济效益,重视生存的意志,事事谋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它的战略决策哲学。
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只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只顾眼前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失去后劲,导致灭亡。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于哲理,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如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就是用大楼人的光和热去照亮、温暖每一颗心,其实质就是奉献服务;西单商场的“求实、奋进”精神,体现了以求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真诚守信、开拓奋进的经营作风。
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中国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长盛不衰,在于它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即“济世养身、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
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流通企业由于主要是经营商品和提供服务,与顾客接触较多,所以表层形象显得格外重要,但这决不是说深层形象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北京西单商场以“诚实待人、诚心感人、诚信送人、诚恳让人”来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企业形象,而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优美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实实在在的价格基础上的,即以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营实力作为优质服务的保证,达到表层形象和深层形象的结合,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任。
企业形象还包括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比如VIS系统,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视觉标识,是社会对这个企业的视觉认知的导入渠道之一,也是标志着该企业是否进入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内容。
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文化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即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形态。
企业使命
所谓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使命要说明企业在全社会经济领域中所经营的活动范围和层次,具体的表述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内容为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的宗旨和企业的形象。
㈡ 企业文化认知怎么写
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就是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熟悉程度。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1、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 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治理理论的最高层次。特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企业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3、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的群体对外界普遍的认知和态度。--全景式管理
4、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5、(1)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
(2)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3)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
(4)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6)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7)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8)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
(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10)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参考资料:
1、
㈢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本质内涵是一种精神力量。
㈣ 系统文化包括哪些部分
文化区分为哪三大系统?为什么分成这三种系统?
我们文化至少应该分成三大系统,
一是认知系统,
近代以来可以说是叫科学认知系统。
二
是价值信仰系统,
三是审美系统。
为什么会分成这三种系统?是由于我们人类跟世界打交道
就各种不同角色的转换,
我们精神上存在四重的世界。
一重世界是感觉与经验的世界,
我们
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这么多的理论,没有这么多谈信仰,没有这么多谈审美。我们迈左脚,
迈右脚都是根据经验来的,
都是自发的,
有一个这样的精神世界。
第二是直觉与科学的世界,
我们通过逻辑的力量,通过科学的力量,
向我们的环境索取我们的生存的资源,资料,
这是
一个世界,
大致等于科学的世界。还有审美的关系,和我们环境有一种审美的关系,它表现
为精神世界是一个什么世界?是直觉与艺术的世界,
是一种审美的关系和你的环境。
最后还
有一重精神的世界,
我们人类有一种统觉和操练的世界,
用西方的话来说是每一个个体都有
另外一种直觉的关系,和我们的世界,和神的关系。
㈤ 内观文化的内观文化系统八大体系
一、内 观 哲学;
二、内观心理学;
三、内观治疗学;
四、内观减压学;
五、内观禅修学;
六、内观教育学;
七、内观礼规学;
八、内观实业学;
内观哲学是内观文化的宇宙生命观和方法论,它继承、整理和吸收了人类认识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悟道,抽出了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真理观、道德观、伦理观、历史规、人性观等。内观哲学体现了内观文化的精髓及理论的基点,是内观文化赖以创制和发展的内核。内观文化的其余体系正是内观哲学体系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 (一) 唯识根本律
(二) 八识能变律
(三) 五蕴缘起律
(四) 唯识中道律
(五) 八不中道律
(六)补注:老子七律
(一)唯识根本律
1、唯识的物质观
2、唯识的物质起源论
(1).物质非心外实有
(2).物质由第八识变现
3、唯识的物质结构论
(1).物质并非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2).第八识只变现实法,由实法形成假法
4、唯识与量子力学物质观比较
5、唯识认识论
(1)、主体性
(2)、主体间性
6、唯识方法论
(1).五位分析理论:
第一层“色法”,
第二层“心所法”,
第三层心色不相应行法”
第四层“心法”,
第五层“无为法”
(2).五蕴观察理论:
1、色蕴系统
2、受蕴系统
3、想蕴系统
4、行蕴系统
5、识蕴系统
(3).四处观察理论:
1、身念处
2 、受念处
3 、心念处
4 、法念处
(4).七处观察理论
1 、计心在身内
2 、计心在身外
3 、计心潜伏根里
4 、计心内外两在
5 、计心在随所合处
6 、计心在根尘中间
7 、计一切无着为心
(5).心理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意象符号理论
3、理解层次理论
4、米尔顿催眠理论
(二) 八识能变律
1、初能变——阿赖耶识
2、第二能变——末那识
3、第三能变——前六识
4、正辩唯识
(三) 五蕴缘起律
1、色蕴系统
2、受蕴系统
3、想蕴系统
4、行蕴系统
5、识蕴系统
6、六界系统
(四) 唯识中道律
1、三性
2、三无性
3、真识性
(五) 八不中道律
1、不生
2、不灭
3、不常
4、不断
5、不一
6、不异
7、不来
8、不出
(六)补注:老子七律
1、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2、第二律,玄之有玄律
3、第三律,巨树毫末律
4、第四律,反者道动律
5、第五律,有无相生律
6、第六律,二 生 三律
7、第七律,不 道 律 “内观心理学”“内观治疗学”与“内观减压学”“内观禅修学”是内观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内观教育学” “内观礼规学”和“ 内观实业学”是内观文化价值观的具体表达。
(一)人格结构与转化理论:
1、五蕴格局
2、根性差异
3、个性层次
4、能力差异
5、格局转化
(二) 意识层次理论:
1、现 识
2、分别意识
3、自我意识
4、自性意识
5、精神意识
6、觉性意识 内观心理学的建构与发展、将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科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改变健康环境,可以用新的条件进行新的尝试和新的变革。内观心理学在群众广泛实践基础上应用于心理咨询事业便形成神奇的“心医”。
(一) 三识五蕴系统层次辩证论治理论
1、心理病因
2、病理类型
3、病症分类
4、缘起过程
5、辩证论治
(二) 粉碎阿那陀识
1、清理空间
2、粉碎概念
3、重新体认
4、建立共识
5、觉知空间 (一) 压力的本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与时代发展有关的心理病也在不断增多,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病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和相应对策,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对大多数中国白领而言,压力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那并不必然是件坏事。压力并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你要如何应付压力。这有赖于你如何看待压力,你如何看待压力又部分有赖于你是否有看到它。很多人并没感受到压力,就像在水中游的鱼看不到水一样。我们既然不觉得生活里有很多压力,我们就会活得很机械,跟自动导航器一样。心智经常这样受困扰,但是他们不是沉湎于过去的回忆,就是遥想未来的事,很少人活在当下。
我们在这里用了很多次压力这个字眼,但还没给它一个定义。我蛮喜欢这个字眼,因为它的意思很广,可以包含所有的苦痛。从科学观点来看,压力这个字眼很蠢,因为它同时指让问题出现的刺激和问题本身的反应。因此,压力有个定义是:有机体对适应整个压迫和命令范围的反应。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压力的,但情况却并没必要演变成如此。它有赖于那里是否有变革的压力。当然,变革自身是有压力的,因为你要去适应环境的变动。
(二)正念的训练
内观意味着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注意: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带有任何批判的看。觉知到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想法不是事实。减轻压力和松弛的计划我们采用一整套的内观减压课程方案。我们认为教导患者最好方式就是开这门课程,正念的训练就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并能统一所有的练习。不管你对传统的静心与瑜伽的方法或心理分析的技巧有多专精,并培养出多少的镇静、寂静和松弛境界,但如果没有让正念满溢出来,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就不会有智慧。如果你其余时间跟公牛一般失控,那俨然如佛尊般端坐一小时是没有用的。对你工作上或家庭中的严重问题同样毫无察觉。因此,我们相信生活日用的正念对内观训练的精髓极端重要。
(三)减轻压力和松弛的计划方案
这个课程的内容是如何好好照顾你自己,如何有技巧和完整的生活,有可能的话,还包含了如何迈向更优异的健康和幸福。这不是要取代医学治疗,而是去补足它的遗漏面。当人们有压力问题时,医生常常检查不出任何生理差错,只好转介给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医师。这表示问题是在心智上。我们的治疗取向不同于医院和精神心理科的模式,在这个以禅修为基础的减轻压力中心里,我们设定了一个关于一般和特定医疗干预的非常不同的模式。我们是一群人一起做普通的训练,但是焦点不在他们的个人问题,而是在于他们共有的稳当事物上。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疾病,也各自有不一样的家庭烦恼、性别和工作情境,还有医生负责他们的特别治疗。我们只教他们一件事:如何注意事物,亦即如何保持正念,如何微调心境。我们给患者一些个人关照,并且依他们个人需要和环境,来修正指示。我们会对每个病人,进行一对一的评价性面谈,以评估他们受训前后的表现,还有长期练习后的状况。配合心理测量(SAS,SDS,SCL90,EPQ)开展量性实证研究报告。考察内观对症候群体与人格转变的作用和影响。在面谈中,我们要听病人说自己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疾病和身体有何真正感受。我们试着真心倾听病人的话,并以慈悲心肠来体验他们的情况。这个课程长达8周,病人每星期来一次,约要两个半钟头。一班大概有10人,围成一个圈圈来坐。他们也有家庭作业,一星期6天,每天练习内观45分钟。他们也要做一些工作手册上的觉察练习,并写下思绪和感受。最重要的是不费力追求、放下即是,发现入道者的初心。 (一)内观禅修的法流
(1).南传佛教:
佛陀入灭以后,到了公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国家弘扬佛法,因而内观法门也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区,也利益了当地的群众。此中,传往锡兰、缅甸以及寮国、泰国等地区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传佛教”。南传法师简绍(略)
至于印度本土,经过长期的变动,佛教内部也形成许多不同的部派,到了公元三五○年左右,无着菩萨编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内观法门的许多重要资料。从这一时期开始,唯识宗的观修法门也开始兴起,到了公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门在印度传播开来,相形之下,能指导原始的内观法门的人就愈来愈少了。到了公元一二○○年,受到回教军队的侵入,整个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2).北传佛教:
约公元一五○年起,佛教开始传到中国,初期的译师们也将内观法门传了进来,所修的以“观呼吸”为主要的入门方便,由于被误解为是“小乘”,因而在汉地难以盛行。到了公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师将《瑜伽师地论》从梵文翻译成汉文,此中的〈声闻地〉详细叙述禅修者(瑜伽师)如何准备修行的资粮、如何安住所缘、如何达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义、事、相、品、时、理)来修内观(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碍(五盖等),这些都有完整而详细的解说,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内观法门来指导的禅师毕竟不可得。因此,虽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长久以来都被束之高阁,到了民国初年,此论又被重视,但也只限于学术上的义理探讨而已[4]。
(3).日传佛教:
公元538年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内观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50年前的日本禅僧白稳(1685-1768)。现在所说的内观法是指由吉本伊信(1916-1988)于1940年在他的导师驹谷谛信指导下创立的,个人通过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基本人际关系的回忆,回答内观三个项目的提问,从而对自己的历史进行验证,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彻底地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主义意识的一种心理疗法。吉本伊信努力发展内观法,并逐渐成为内观疗法。
(二)内观文化的禅修学结构
“我们禅观的目的何在?我们如何培育内观?这是很重要的问题。答案是:我们以观照五蕴来培育内观。众生的精神与物质特质为诸取蕴。对它们可能由于贪欲而乐于执取,这样的话,它被称为“执取六根的对象”或可能因邪见而错误的执取,这被称为“以邪见执取”,你需观照它们看清它们的实相,否则,你将因贪欲和邪见而执取它们。一旦观到它们的实相。你便不再执取。你如是培育内观”——马哈希尊者
内观文化的禅修学的整体架构以觉察五蕴为经,以寂止禅与内观禅为纬,以证悟唯识见为轴心。通过万法证明没有“我”。“五蕴”是心理(人格)的结构,有五种(色,受,想,行,识)不同特质的心理功能聚合,心理功能系统的五蕴结构性,主要通过内观修行所引发的心理突破的规律中发现的,也能从我们日常心理现象进行归纳和验证。“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进入开放性之前对泥水的滤清。“观”是觉察和一如,具有开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经验对象之间没有分离,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内观禅修的目标是通过内观的觉察过程发展正念。内观通过观照事物的生起和消失而亲自了解,如实的经验任何观想目标的正真性质。正念就是把我们完全专注在当下,对无常,苦,无我的正知不断升起。
(三)内观文化的禅修学所依经典及传承
内观文化的禅修学义理学来源北传《瑜伽师地论》法于唯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是佛典中《楞伽经》最重要的论着之一,通说为弥勒(Maitreya)编着.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相应、主体间性、一致性、背景场所互为神入之义。通过闻、思、修次第修行,达到所观境、所修行、所证果善巧相应而成就佛道,并以成就之道调化众生。内观文化的禅修学“方法学来源南传《清净道论》,《清净道论》是南传最重要的《阿含经》论点,它的地位,大约相当于瑜伽行派系统的《瑜伽师地论》。依照次第论述戒、定、慧三学要义。《清净道论》的核心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详细阐明关于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缘起等佛教的基本理论。内观文化的禅修学吸取纯观者的“不用入出息念”“不经过禅相”而当下了悟,不走“专注式”的禅修方法,而走“觉知式”的方法。内观文化的禅修学传承马哈希尊者的教导。实践阿姜·念禅师的身念住内观法与马哈希三段式(基本进阶,禅修进阶,内观进阶)内观法,修通16观智。 海明先生非常重视文化的全方位研究和动态视察,任何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增值,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使人实现第二人性现实.内观教育方式的文化传播是人们快速共享内观文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树立人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也是现代社会价值观念.随着内观教育的发展.内观文化将愈来愈引起了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未来学家的注意和重视。内观教育也是内观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重要方面。
从教育传播观点看,内观文化的出现特别是又将她回归于人性,是人性文化的发展与延伸。通过《内观文化》杂志、《内观文化哲学导读》,《内观文化心理治疗学》等转播方式和途径教育传播;内观文化的内涵特点的深入人心,内观文化所具有的特质效应也正在改变着社会结构.生存的文化环境及整个文化世界。人们现在理解认识内观文化可以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促膝谈心而达到.而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课程培训而形成卖家市场的价值联盟,实施一套新型教育传播方法.而达到目的。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内观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其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概念,使人们日日夜夜被正念心理场包围着,负载着新文化价值信息.网络着社会生活,从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新文化世界。构成了一个与传统生活环境不同、高于传统生活环境的清心氛围,也构成一个人们认知新文化的新的社会文化系统.内观教育传播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方式:
其一、内观文化传播的价值意识建立在把重心放在对人类生命中潜藏的智能力量的开发上.通过人的参与而获得,通过人的参与过程获得对人性的理解,了悟和认知,从而获得觉性智能的文化价值意识。不仅是跨越时间和空间,而且又是跨越社会群体。
其二,内观文化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开发受教育者的智能,以教育者的觉性功能引发,启动受教育者的智能.
其三,教育传播不仅改变了价值建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价值建构内容。内观教育是觉性教育,内观文化的觉性教育是对人类潜在智能的专门开发,以开发智能为直接目的,以培养内观智能人才为目标,以研究和推广内观文化觉性智能理论为宗旨,进而改变人的经验知识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一类礼俗文化观念和时空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礼仪是华夏民族之魂,为世人所景仰.一部伦理史就是一部道德史。伦理思想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交织在一起。通过伦理道德观可以表述哲学思想的宇宙观.也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说明伦理道德问题。伦理思想体系也是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观礼规的普世道德“四无量心”是内观文化的伦理观、道德现的具体体现。慈心禅,生活行禅是内观礼规的本质表达。
(1)、普世道德:四无量心
从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所有众生和对待所有事物的立场定义:
慈:给予自己及众生快乐;能对治内心的嗔恚。
悲:拔除自己及众生痛苦;能对治内心的暴力倾向。
喜:随喜自己及众生的成就;能对治内心的嫉妒。
舍:不受事物动摇摆布的影响;能对治内心的爱染执着和喜好厌恶情绪。
因此内观礼规以慈悲喜舍作为我们的住处和居所。相对我们以“五欲”——色声香味触作为住处和居所,即是以感官享乐作为住处和居所的。所以,当我们的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这四个或其中任何一个“家”时,我们的内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存在,内心充满无量的喜悦和快乐。
慈心禅就是通过禅修将这种情操培育出来。四无量心超越了一般人心中的“慈爱”的范畴,是一种冲破所有界限的善意、怜悯、随喜和平静。能消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隔膜;消除亲疏、敌我之间的隔膜;消除阶级、种族和宗教的隔膜;甚至于消除了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隔膜,把慈心无限量的扩散出去。
1、慈(悲喜舍)散发向自己,使自己整个人的身心都弥漫着慈心。
2、将慈心向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散发出去,使自己的内心持续向内(自己的身心)向外(所有众生以及所有事物)都弥漫着慈心。
(2)、生活行禅:知行合一
慈悲喜舍四种心法可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无我、无常、正念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出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己当下的身心,在行住坐卧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过得安详自在。生活行禅是动态的内观,眼耳自然地开放,内心轻松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以经行为例,经行时轻松地来回行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脚的移动;在行住坐卧中,可以培养出持续不断的正念,进而看清感受和念头,不再卷入烦恼中。生活中必然会有问题的产生,所出现的问题常常是两难的问题。重要的是培养出一颗稳定并有觉醒的心去处理这些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经由不断的内观练习,不但看清了身的动,也看清了这些问题的来源──心的动,也就是来自各种妄念、私心的生起。经由层层的深入,可以看到身心的无常、无我,就不会执着自己的自我,也不会固执自己的意见、想法,生起贪心、瞋恨等负面的心理,因而能够心平气和的处理好两难的问题。生活中的内观很简单,只是常为人所忽略。在行禅进行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身心反应,这是因人而异的,对这些现象都不要理它,要持续不断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的动作,如此智慧自然现前。唯一能使自己解脱痛苦者,只有自己的智慧现前。要想智慧现前,就要培养出强而稳定的内观能力,如此才能从两难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完全体悟生命的意义,并成为真正自在的人。
(3)、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规范
既抽象又具体,既原则又实际的内观礼规已成为内观文化人特殊、新型的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行动指南。以生活实践为开端;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着手处,切己体察 通过了悟所至、从而使人生达到觉知、无我、无常的人生最高准则,对人性的超前意识把握,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道德规范。 内观实业学是内观文化礼规学与内观文化教育学实体性价值的终端实现,通过课程培训而形成卖家市场的价值联盟,实施一套新型教育传播方法.而达到培训载道的终极目的。内观文化礼规学内观文化教育学和内观实业学三位一体构成内观文化性格。
内观文化三大性格:
(1)为了生存就必须解决物质文明的根本问题。为此必须创造实现物质文明的理论和方法.也必须创造为进行物质文化生产及分配的组织形式和财产制度等文化特质,这是文化系统的第一性格,对它的反思就产生了物质生活观念。创业观念、营职观念、财产观念、分配观念、守成观念等,随着经营范围扩大和商品经济的深入,又产生产品观念、成本观念、价格观念、利润观念、市场观念、效益效率观念以及组织领导和管理观念等等。所以,内观实业学中的独一无二的中道管理体制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最佳状态的观念是从物质文明创造中派生出来的。
(2)人还需要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地超越自然,包括人自身,这就要创造满足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的文化,这是内观文化的第二大性格,它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发展和超越而建构出来的。心理要发展.心理要发展.就要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分析的临床实践,及内观治疗的开展,因此又发展出“心医”观念。这个性格属于(心理)中介性格,较之第一性格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心理文明的价值观念。
(3)第三性格就是正念自觉,解脱心灵。世界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事乃是个人的生命——人的心灵解脱生命方成的自觉正念之道,超越“诸有”超越存“在”,活在当下。只有这时伟大的转变才首次发生。内观文化禅修学为人类超越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通天之路和人类了解自己、认识宇宙的方法.这个性格属于精神性格,是人类获得觉性智能的唯一途径,是精神文明属性的终极体现。
㈥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3、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6)文化认知体系包括什么扩展阅读: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要从三个层面来认知:感观的层面,估且把这个层面定为“韵”吧,也许叫做“形”也可以;技法的层面,可简称为“技”或“法”;内在精神的层面,也是道与理的层面,可简称为“道”。以上三个层面,也可以叫做三个层次,基本上是一个层层深入、渐入佳境的过程。
从感观的层面讲,人各不同,欣赏的角度也不一样,各人心中自成己韵。好比欣赏文学作品,篇章布局,用词断句,各有各的认识,各看各的讲究。
技的层面,各行不同,也是各有各法,外行看闹,里手看门道。
古人还有“闻弦歌而知雅意”的说法,这就似乎进入“道”的层面了。道,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一个层次是对前一个层次的升华,即由作品到人性、人生、自然乃至世界观等哲学层面的东西。
㈦ 企业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文化包括内容:
1,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源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的创新运用,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
2,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4,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
5,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6,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企业形象还包括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比如VIS系统,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视觉标识,是社会对这个企业的视觉认知的导入渠道之一,也是标志着该企业是否进入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内容。
7,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8,文化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即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形态。
9,企业使命
所谓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使命要说明企业在全社会经济领域中所经营的活动范围和层次,具体的表述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内容为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的宗旨和企业的形象。
企业文化应用:
企业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
(1)表面层的物质文化,称为企业的“硬文化”。包括厂容、厂貌、机械设备,产品造型、外观、质量等。
(2)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领导体制、人际关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等。
(3)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称为“企业软文化”。包括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的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优良传统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被称为企业精神。
㈧ 如何建立高层次认知体系
事物?最根本的是保持理性的唯物主义,分析它的可能作用与历史构成,然后分析它的社会人文意义,分析它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再调查其他一般文化水平的人对它的认知如何,根据心理学进行判断,然后做出自己的观点,安排自己的行为与认知的合理性可行性与灵活可变性,这就是基本的高层次认知了,如果你想更进一步,请结合你能连续到的所有因素,各种变量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伦理,法律要求与大众认知,等等,综合起来分析,当你全面分析并不断深入时,你会发现你的认知已经极高了,对于非伟人,这已经可以了
㈨ 认知范畴包括哪些
学习设计
Sandy的小屋
简书作者
2015-11-14 13:41打开App
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对传统学校教学与学习的反思使我们发现, 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之间, 即通常所说的“ 知什么”(“kn o w w h a t ” ) 和“ 知怎样” ( “ k n o w h o w " ) 之间是割裂的。
主要体现在概念有其独立的体系,传授中与社会活动和文化之间的关联弱化,难以产生出对概念的洞察以及了解其使用方式;学习和文化环境的脱离,增加运用难度;学校活动是一种从内部规定的,但在外部却归属于另一种文化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的活动限制着学生接近愿意情境的重要结构和支持性的线索。
对学习过程的认知
学习是学习者跟知识以及知识得以产生的活动、背景和文化互动的结果。学习需要社会性的互动和合作; 学习是在知识镶嵌于其中的真实情景中进行的; 在情境学习中学习者无意的、偶然的、边缘性的参与是合法的。认知学徒模式还使学生有可能在某一真实领域的活动中获取、开发和利用认知工具并以此支持某一范围内的学习。
根据布鲁斯分类(195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 · 布鲁姆在芝加哥大学提出布鲁姆分类学(Bloom's Taxonomy),把教育者的教学目标分类,以便更有效地达成各个目标。)知识可以分成以下三个范畴:
认知范畴 (Cognitive Domain)
技巧范畴 (Psychomotor Domain) 及
态度范畴 (Affective Domain)
认知范畴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态度范畴包括: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内化。
【反思】学习是一种社交行为,理论学习,讨论交流,观察实践是一个闭环,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有全局的观念;学习应当是一个从认知范畴、技巧范畴到态度范畴都由自己主导的主动性行为,任何外部的工具以及资源都只是内在学习地图中的组成部分;学习过程应当始终包含自我监控,对自己现有知识以及水平的认知,对目标的具体定位,对提升路径的清晰。
如何更好地学习——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定义分析
以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为己任的认知学徒模式正是试图通过在学校情境中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 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 认知学徒制” 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 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 学徒制” 概念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并突出学习内在固有的依存于背景的、情境的和文化适应的本质。在传统的学徒制中, 完成所学任务的步骤通常易于观察。然而, 在认知学徒制中, 必须使思考过程变得更加明显。当师傅的思维更接近于学徒, 而学徒的思维对师傅则一目了然时, 那么. 学习才有可能逐渐地同时既完善行动又改进潜在的过程。
此处体现两种对比,一种是学徒制和传统学校教育之间的对比,提供真实环境的文化以及参与机会,一种是认知学徒制以及传统学徒制的对比,着重于对思维的观察和学习。
认知学徒制的组成以及操作
由C o l li n 、,Br o w n , a n d N e w m a n 首先提出的认知学徒模式包括四个构件: 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性。应该承认, 认知学徒模式的组成成分并不是新的, 但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则能定义一个适合不同课堂和师生角色的有效学习情境。
反思:个人通过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将认知学徒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内容:学校通常特别关注某门学科的概念、事实和程序。然而、为了能在任何场景中都能有效地运作, 学生还需要另外三种其它的内容类型, 它们是:
专家从经验中精选出的问题解决策略;
认知管理策略: 目标的设定、策略的制定、监控、评价和修正;
学习策略 — 知道如何学, 包括: 新领域的探索、温故知新、原有知识的重组。
序列,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 学习者需不断构建专家在实际操作中所必需的多项技能并发现技能应用的条件。这需要一种逐渐复杂的任务序列和不断变化的间题解决情境的序列, 以及对学习进行分级, 以便让学生在注意细节以前, 发展一种对全局的知觉。
反思:我偏向于把内容和序列放在一起,这两个部分都偏向掌握信息层面。扩大视野,不仅仅是当前而是追究到最后运用的层面以及运用的大环境进行考虑。
方法:教学方法应给予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观察、参与、发明或发现的机会。为此, 在该模式中包括了大量系统地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独立活动的方法。
此部分我理解为实践以及反馈设计,情景-挑战-行动-反馈的链条,把握反馈的频率。
反思:目前我的做法是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设计小模块的反馈链条,两者都处于有意行动阶段并未形成习惯,同时,实践层面的设计不够完善,需要对学习内容运用以及和专业人士多沟通。
社会性:学习环境应该再现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世界的特征, 即技术的、社会的、时间的和动机方面的特征。然而, 只有通过在一定背景中遭遇学科重要知识, 大部分学生才能学习何时、何处和怎样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其它情境。
反思:此部分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以及和社会人士的交流可以获得相应的信息,更加重要的还是在学习和练习的环节当中刻意地为自己创造情境和氛围。在实践以及和专业人士交流方面我做的不够,不过此部分我通过积极参与社群扩大了对外的接口,迈出了第一步。
如何设定目标、评估以及自我监控
反思:设定目标以及评估标准:将最后的评估标准作为学习目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在设定每一个细小的点上注意结果的量化和可衡量。
根据布鲁斯分类,学习程度分为六个维度: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
格洛丽亚·盖瑞在《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提到的熟练程度分级:熟练,领会,有意识的努力,有意识的行动,精通,潜意识的能力
两种方式构建学习程度和熟练程度的二维表进行分析
对差距原因进行分类:
知识差距——缺乏足够正确的信息
技能差距——技能需要时间训练
动机或态度差距——区分不能还是不愿
环境差距——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支持
……
反思:自我监控来源于此刻水平的真实把握,对长远目标的清晰掌控以及对差距原因的分析。
目前我已经养成每日总结的习惯,但是对于整个流程的设计以及评估的质量控制不够到位,我会进一步优化整个体系。
©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点赞赚钻最高日赚数百
赞 (1)
Sandy的小屋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赞赏
㈩ 文化思想的观念体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思想的观念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内容也有所不同。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论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还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都具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
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也可以作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