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龙舟的历史源流
龙舟(或称龙船)是指中国、越南、日本、琉球的龙形舟,也是中国和琉球端午节竞赛活动时使用的人力船只。龙舟上画着龙的形状或把舟做成龙的形状。龙舟不单是传统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其引伸发展出来的龙舟竞赛现已发展为体育活动。由于龙舟竞赛被推广成为体育项目,因此龙舟也成为此体育项目的主要用品。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龙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端午节龙舟赛、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及二月二龙头节是大东亚龙文化区重要的民间活动,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因为东南亚华人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区流行。
提起龙舟的起源,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纪念屈原,
又盛传龙船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多年。
‘贰’ 龙舟的来历是什么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叁’ 龙舟是多少年就有,龙舟的起源地
神州大地,龙的故乡。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龙,以其独特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生活中。不论是宫殿、房屋、庙字,还是衣物。用具或是故事、传说,乃至民间竞技、游戏。节日习俗等,无不留下龙的痕迹。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关于龙舟竟渡的起源,传说纷坛,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泪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以后这种说法越来越多,为各种传说中影响最大者。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浩瀚的世界体育大观园中占有一席地位。
南宋时,广东已有民间的大型龙舟竟渡,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更普遍。解放后,省内各地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龙舟赛事,水平不断提高。
‘肆’ 龙舟歌的历史源流
据《佛山历史文化辞典》记载:珠江三角洲河涌纵横,人们都喜欢扒龙舟、赛龙舟,而且喜欢听龙舟歌,过去,一些被称为'龙舟佬'的卖唱艺人,手持木雕龙舟、胸前挂着小鼓和小锣,边唱边敲,沿门卖唱……唱龙舟最早始于清干隆年间,一原籍顺德龙江乡的破落子弟首创了这种说唱体的龙舟歌。 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作间歇伴奏吟唱,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诙谐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节目内容丰富,从汉族传统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到时事新闻几乎无所不包。但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龙舟歌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影响所及,连粤剧也吸收其唱腔为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龙舟歌】或【龙舟】。
唱龙舟的始祖叫乐,当年祖师爷给唱龙舟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定下了传人的辈分,依次沿袭下来分别是善、可、施、风、韵、优、存、名、天、下,共11代。龙舟歌的唱词基本为7字一句。唱词的韵,可以是8韵,也可变化成16韵,若不够最多可有36韵。最常用的韵为占、则、平、稳、悲、欢、喜、乐等,可加可退。打鼓和锣也有技巧:打的是一长三短鼓,五大一小锣;有单打、双打、短点、长点之分,收放自如。唱腔有虾吼、玉喉、猫喉、豆沙喉等。在唱词的过程当中,艺人则会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创作一些似曲非曲、似调非调的说词。 龙舟歌的曲调与唱词与另一说唱艺术木鱼歌近似。木鱼歌产生于明代晚期,又称作摸鱼歌,或沐浴歌,是上继唐代变文、而后宝卷、弹词,与广东粤语地区的汉族民间文学、民间歌谣相互融合,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第一个粤语说唱曲种,一般为盲人所唱。它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地区,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
木鱼书(木鱼歌的唱本)在清代干隆以前都是长篇的,当时被称为第八才子书的木鱼书《花笺记》,是木鱼歌作品中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一度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流传到了外国。于干隆初期,满族的子弟书传入北京,对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时他们的书都是短篇的,这启发了出版木鱼书的书坊,他们从长篇木鱼书中摘录精华片段,名为摘锦,零散出售。由于价格便宜,人人买得起,摘锦对木鱼书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用。
由于干隆年间是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较为繁荣兴旺的时期,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一和安定社会,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形成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局面,从而刺激了各阶层对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人们已不满足于形式平淡单调的木鱼说唱,这为龙舟歌的面世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龙舟艺人熟悉龙舟歌的腔调,在唱的过程懂得如何选材和铺排,而且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与之共呼吸,共命运,所以演唱时很能打动听众,而且深入民心,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
继吉利龙舟与说唱龙舟后,粤剧、粤曲里的龙舟顺天而生,它跟民间艺人演唱的龙舟大有不同。由于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开展了戏曲改良活动,便加速了粤剧粤语化进程。于是,龙舟歌从此融进了粤剧、粤曲,在形式上也起了一些变化,演唱时既不用锣鼓,也不用其它乐器伴奏,只由演员清唱,人们把这时期的龙舟歌称为舞台龙舟。
新中国成立之后,轻巧灵活的龙舟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流传。当时,人们用这种形式来宣传各个时期的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好人好事。一些乡村或工厂在开大会前还事先安排一两段龙舟歌,以增强会议的效果,许多宣传的骨干都学会了唱。另外,人们在田间劳动,当干累了歇脚的时候,也会唱段龙舟歌解解闷。即使没有木雕龙舟,没有锣鼓,也没相干,随手在地上拿个锄头、镰刀敲击配乐,唱词都是顺手拈来,大家都乐在其中。这时期的龙舟歌不论什么场合都可以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比较方便灵活。各地的文化中心和文艺刊物等,都纷纷组织业余作者编写龙舟唱本,此时的龙舟歌呈现一片空前繁荣景象,作品层出不穷,曲目有《真相大白》、《接生员》、《军属模范刘大娘》、《英雄强登一江山》、《财礼夫妻》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20世纪50年代顺德粮食加工厂李世牛自编自演的《韩大哥捉特务》,此作品参加了全国民歌汇演,获优秀奖。
文革时期,以宣传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为由,所有的演唱活动被遏止了,唱龙船也难逃一劫。许多龙舟艺人被打入黑文艺类,其乐器被全部砸毁,有的甚至手脚被打伤。从此,龙舟歌落入低潮。
‘伍’ 划龙舟是哪里的风俗
划龙舟起源于江浙地区,又称扒龙舟,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各地各种形式的赛龙舟活动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许多色彩。除了比赛之外,关于赛龙舟主要还有以下一些传统习俗:
一,祭龙首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龙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绩,更愿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每条龙舟都要经过这样的祭祀仪式后,把龙首安到龙舟上,才算龙舟正式下水。
二,龙舟点睛
一点天庭,吉星高照,鸿运当头;二点鼻子,和谐幸福,万家平安;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四点龙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点眼睛,愿龙舟为我们带来健康、吉祥、如意。
在全国各地,龙舟比赛开赛前或是龙舟下水时大多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点睛仪式。龙舟点睛来源于“画龙点睛”一说,寓意平安吉祥。
‘陆’ 划龙舟的由来
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春秋战国时期,划龙舟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后来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龙船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目前,划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历史渊源】
划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明代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南宋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目前,划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江浙地区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端午的习俗最初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端午节早期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
湖南沅陵
划龙舟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儿6 女,儿女互相婚配,繁衍为苗、瑶、侗、土、畲、黎6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师不知他魂在何处,就让各族人打造一 条龙船,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 多年。
‘柒’ 赛龙舟是来自哪里
岭南文化、、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干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捌’ 龙舟的由来是什么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干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玖’ 划龙舟的来历是什么啊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午节的由来可追溯为"驱邪避恶",以求身心的平安;中国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更增添了端午节的重要性。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江自尽。人民都纷纷划船去拯救他,这就是端午"划龙舟的起源"。人们又有感于他的忠诚爱国,恐怕他被大鱼吃了,就用竹筒装了糯米,做成粽子,抛入江裏,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后来改用竹叶包粽子。 划龙舟的习俗给端午节增添了许多节日的气氛,在精彩激烈的赛程中,这传统的习俗得以不断延续。
‘拾’ 赛龙舟的来历是什么
赛龙舟是为了祭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祭奠他的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贤哲风范。屈原人格中最动人的部分,是他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维度。
从古至今,老百姓们用龙舟竞赛的形式,在告诉人们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华文化中代代延绵。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
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龙舟竞赛的根深深的扎在老百姓的心中,龙舟赛中,选手们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的精神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在桨与水的搏击中,龙舟竞渡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生存意志与拼搏奋进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次端午龙舟赛精神,更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