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广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 同城话题:如何传承岭南文化传统的精髓
“灰雕、满洲窗、趟拢门……”看到有这些建筑元素的建筑,自然就会想起了岭南建筑。岭南建筑是将现代建筑与本地湿热气候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的现代建筑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它反对以单纯的形式审美主导建筑设计,而加入了技术(建筑物理)和本地文化传统的因素。 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珠海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建筑,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和结合民族特色,均有自身的优点: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它还有强大的凝聚力,反映了民间智慧,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和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复、复制旧有建筑,我们应看到岭南建筑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应该思索旧建筑中的精髓和规律,挑出其合理的元素,运用到新建筑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岭南文化传统的精髓得以在新建筑中不断延续下去。 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 董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日本神奈川大学访问学者,199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研究方向带头人) 十几年前,我听说广东有一个城市的领导要求,所有建筑屋顶都必须加上琉璃瓦,后来才知道这个城市就是珠海。虽然当时质疑的人很多,但我本人认为挺好,十几年下来,这样的设计的确体现出珠海所处的区域特色。但是,这一次我来到珠海,却发现这里的很多公交站变成用钢管、玻璃等现代化元素建成,前后两种风格迥异。其实,珠海濒临澳门,而澳门的建筑大多是中西合璧,且更偏向西式建筑特点,因此,珠海若刻意营造西方建筑风格,可能并不见得会是一种优势。 珠海千万不要像广州那样到处高楼林立,也不要将情侣路变成上海的外滩,不要刻意去模仿其他城市的风格,幽静、恬淡就是珠海的气质,中国只有一个珠海,世界也只有一个珠海,千篇一律就是败笔。 陆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绿色住区认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现在很多小区一走进去满眼苍绿、细水长流,但是定睛一看,草坪边或溪流边肯定有这样的牌子“请勿践踏”、“请勿趟水”等,这样的做法都是过分地强调园林的景观作用,而忽略其实用性。“只能看、不能动”的园林景观,这是现在大多数开发商犯下的毛病,也是生搬硬套的最终结果。 很多人会反问,以前岭南地区的许多园林景观不都只是摆设吗?这不一样,以前的园林都属于私家园林,一个大家庭就十几、二十个人,但现在一个小区几百户人家,小区的园林是公共场所,老人、小孩、年轻人都要在这个场所活动,因此,开发商应该考虑景观的公共性,不要让园林景观变了味,让住户觉得自己与自然表面上很近,其实很遥远。 钟志荣(笔名钟葵,研究易学和堪舆学20多年,目前为广州日报《和谐人居》版版主) 大到王宫世家的规划,小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布局,细到空间的分割、方位的确定、陪衬物的设施等方面都透露着岭南古代建筑园林与自然相通、与人居相溶的精华内核,体现了岭南和谐人居智慧中的“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禅居理念。 古人往往会选择“得水为上”、“藏风聚气”的地方建造住宅,因为这些地方从磁场学、美学和心理学角度看,都是理想的选择。但是,现在在闹市中,“山环水抱”之地毕竟很少,所以,我们现在大多只能从“藏风聚气”角度来考虑。 现在,选房子必须考虑“前后左右”,也就是说,前不能被挡,后必须有靠,前后左右要基本齐整;其次,户型一定要正,另外,通风、采光一定要好,良好的采光不仅有益健康,从心理上也会给人明快舒适的感觉。“阳光不上门,医生便上门”,阴暗潮湿的环境令人沮丧,不利健康;最后,一定要考虑“外围”环境,“外围”指的是住宅周围事物情况,住宅外围事物也是有能量的,良性能量对房主事业、身体各方面都有助益,恶性能量则相反,所谓恶性能量有电线杆、建筑的棱、角等怪异形状。所以,选房子一定要避开这些不利因素。品味岭南从景观开始 上官进(中京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珠海瀚思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作为一个从北方来到珠海的“移民”,我想说的是,珠海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城市。丰富的城市山海资源,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岭南世家”则是在这座美丽城市中,点缀了珠海的岭南文化气息。 “岭南世家”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中心奢侈地建造了这样一个与自然相亲的小天地,每天下班回家,出了电梯,打开家门 ,迎候你的是阳光、花儿和绿草,再推开超阔落地玻璃门,让清新的花香、灿烂的阳光、快乐的心情洒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建筑对于文化的传承,是“岭南世家”追求的内涵。而细致的景观工艺,更是岭南建筑之于岭南文化的体现。在岭南世家的小区里,带有岭南建筑标志的“锅耳墙”会告诉你岭南文化的传奇故事;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设计,则可以让人们真切地亲近草地、鲜花。 最适合当地的,才是最好的,尊重地域的地理人文特点,国际化与本土相结合,才能够建设出最适合当地居民需要的住宅。 岭南建筑演变反映岭南人生活变更 吴能(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珠海分院院长): 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碰撞融汇的交点。大量背井离乡的华人华侨,把西洋文化带入岭南,为岭南文化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内容。岭南人多年经商,与外商打交道,因而形成了务实的作风。岭南建筑风格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现代的岭南建筑则更趋向于对意境的追求,力臻神似,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情景交融,群体布局,合理空间。岭南世家作为珠海大型岭南人文居住社区,其建筑就带有鲜明的岭南风格:自由灵活、明快开朗,建筑人性化地考虑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 建筑设计上,“岭南世家”吸收借鉴了岭南民居的精髓,岭南建筑中最常见的骑楼长廊贯穿社区,为了适应广东地区雨水多的特点,整个社区采用斜坡顶等建筑手法,配以现代风格的低凸窗、空花栏、超大阳台、落地窗和屋顶花园等。 岭南世家的建筑,遵循岭南建筑“因借环境,情景交融”的原则,在遵循自然环境为先导的基础上,打破了现代建筑刻意追求轴线对称的僵化思维,依照当地东西走向自身间存在高度差,依托地形地势的自然变化,采用错落有致的自由式布局,不仅使当地的原始地形地貌得以完整保存,而且在“岭南世家”创造出多个无拘无束、活泼多样的社区小空间,使得这样一个超大型社区随处充满自然活力和变化,其建筑主体简约、工程细致,白墙灰瓦,是岭南建筑现代形式与传统构建的碰撞。
③ 岭南文化是什么
岭南文化指的是岭南地区发展的文化。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尤其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构成了岭南汉文化的主体。
(3)岭南文化如何进小学扩展阅读
岭南文化的特点是:
1、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戏曲中形成了更独特的特点。
2、岭南文化,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
3、实利重商
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 岭南文化的传播路径
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打造岭南文化品牌,传播岭南文化,使岭南文化把广东侨居海外华人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路径一:通过海外侨乡联谊会传播。通过以广东华侨华人为主的联谊会、同乡会这些联系海外华人的纽带,把岭南文化的概念渗透进去,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建筑、园林、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
路径二:通过驻外大使馆传播。印制岭南文化体系相关的建筑、园林、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图册,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乡情投资洽谈会等机会,通过驻外大使馆在海外华侨华人聚集的地方散发、赠送。
路径三:借助孔子学?传播。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达500多个,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可以说,在广东华人华侨聚集的地方,孔子学院也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可以借助孔子学院传播岭南文化体系相关的建筑、园林、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的知识,使当地与最早接触华人的外国人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岭南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深远的影响。
路径四:举办岭南文化节。每年分别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轮流举办岭南文化节。通过这个节日让岭南文化走进这些国家的主要城市及社区,展示岭南文化的魅力。
路径五:进入主流媒体。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四国试点进入这些国家的主流媒体,在主流媒体播放宣传岭南文化的专题片或专题节目或插播广告,待积累经验后再推广。专题片或广告内容一定要创新,形式要新颖,能让年轻人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类节目可以申请国家文化输出基金予以补贴。
路径六:邀请年轻人来华学习。以奖学金或暑期短期培训形式邀请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国的青年来广东学习或培训岭南文化,让这些青年成为岭南文化的传播者。
⑤ 介绍一下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史称“五岭以南,自李唐以前,声名文物远不逮夫中原”〔3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梗阻不便。自唐张九龄奉开大庆岭体p大梅关)新道后,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自此,大庚岭道成为广东北上主要交通线。另外,唐代广州崛起为世界性贸易巨港,也是“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而自隋开京杭大运河,改善了五岭南北交通,广州港腹地更扩大了,促进了物资和人口流动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岭南文化被滋润和吸收了新养分,在前代积累基础上持续但又不平衡地发展起来,改变了过去的文化格局和景观。
一、汉俚文化融合深化
文化形成与民族融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六朝移民高潮的结果,是汉人在岭南的人口比重显着提高。加上上述经过洗夫人的努力,汉俚文化融合过程在隋唐强大封建政治经济力量推动下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程度也更加深刻。例如移居海南的汉人,唐代以前为 2万人,唐代增加到 7万,分布地区也从岛北部沿海逐步向比较偏远、开发迟而瘴病较严重的南部和东南部扩展。以往是汉在北,俚在南。环岛建置的完成,形成汉在外、俚在内的分布格局,表明有一部分俚人被汉化。在汉俚杂居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有显着提高,岛上不但有不少土特产作为“贡品”输入中原,而且生产的商品也很精美。琼山郡守韦公干驱使俚人家奴“织花练文纱”,制角器,熔锻金银,用珍木造家具和大船,舶运到广州出卖。这说明汉文化已为越来越多俚人所掌握,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工艺制作。俚人另一居地雷州,唐代还从闽南移入一批居民,壮大汉人队伍,进一步开发雷州半岛。类似这样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事例,实质上反映汉文化越来越处于优势地位,汉俚文化界限在这里逐渐消失了。俚人中还出现一批掌握汉文化的知识分子,如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在汉未央宫大宴群臣,曾“命突厥颔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戴咏诗。既而笑日‘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35〕。这。雅事历被传为俚人汉化的佳话。
二、开疆文化的贡献
汉文化在岭南的传播除以大量移民为载体以外,个人历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唐代岭南在中原人心目中,仍是一个瘴病之地、化外之区,因而成为朝廷处置政敌和罪犯的场所。许多在党争中败北者,都被一贬再贬,最后流落岭南。他们中不乏有见识的政治家或文化人,来到岭南后,多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推动当地文化发展。这种以开发落后地区为目的,在边睡地区传播的汉文化被称为“开疆文化”。秦汉进军岭南所产生的文化后果,当然可以说是开疆文化在岭南之始。唐代开疆文化在岭南进入一个重要阶段,流寓人物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人物着名的有杜审言、宋之间。李德裕、韩愈、刘禹锡、李宗阂、杨嗣复、王义芳、韩援、韦方质、李孝逸、韦执谊、敬晖等,他们都各有建树。例如韩愈贬潮州,在那里驱鳄鱼,放免奴婢,办学兴教,正乡音等,促进潮州风气改变。为纪念韩愈而命名的韩江、韩山、韩文公词、思韩亭、思公帕等,皆为中原文化在潮州扎根的见证。唐代贬惠州的有同平章事张锡、兵部尚书牛僧孺、着名诗人李尚德等,他们对惠州文化建设也起过一定作用。唐代贬海南的高级官吏更多,李德裕是他们的代表人物。李贬潮州再贬崖州(今琼山县境),在逆境中不忘着述,在崖州城修建望闭亭,民间还有其子孙化为黎人的传说,作为一代名相,千百年来一直为海南人所纪念和赞扬,这与其滴居时对海南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海外文化移入
我国与海外交通要地,首在广东。秦汉以来,从徐闻、合浦港发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很兴旺,所以海外文化假道前来,流布岭南也势在必然。唐代以前,岭南文化正处在形成阶段,尚未成熟,故更容易接受外来异质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也是岭南文化多元性的一个原因。 秦汉时,集散香禹的一些土特产采自南海周边地区和民族,包括香药、琉璃、玛瑞、水晶等,《史记•货殖列传》和椒书•地理志》记载了番昌与海外交通的盛况,可以说,这是有文字可稽的海外文化进入岭南之始。据考证,汉初在我国栽培最早的海南岛棉花,是从印度经越南传人的〔36〕。至于中国官员、商人、使者外出交流,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向我国进贡珍奇宝货之事史不绝书。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发掘多座汉墓,除了出土大量上述物品,还有不少托灯男女 陶涌,他们的人种学特征和服饰异于汉人,也不同于当地越人,而很有可能来自东南亚、西亚或东非〔37”。这类陶涌在徐闻、合浦、贵县、梧州一带亦有发现。从文化主要依靠移民传播而言,不管这些陶涌真正身份如何,这都可视为海外文化传入的佐证。但只到了唐代,随着海上交通发展,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民族文化才更多地移入岭南,极大地丰富了岭南文化内涵。这主要包括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作物品种、特殊材料、器皿等。例如唐代岭南生产各款陶瓷制品,如瓦当、板瓦、筒瓦、砖石等建材,多有贴附坐佛或莲花瓣纹。佛教寺院、塔、雕刻等建筑大量兴起,与佛教传入有关的菩提树、蒲桃也在岭南安家落户。伊斯兰教清真寺、塔,伊斯兰教徒聚居善坊等在广州出现。伊斯兰教着名补品补骨脂也随同其他舶来品一起传进来。还有许多身穿奇装异服,“镍耳贯胸之类,殊深绝限之人”卜别也往来于各交通大道,歇息于哪店驿站之中。只有在岭南,才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外来文化景观。
四、文化发展反差
隋唐岭南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开发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并存,个别先进经济据点被大片蛮荒地区包围。这种区域发展的核心性也表现在文化上,形成较大的区域反差,成为这一时期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大庚岭道开通,“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遇则之风俗日变矣”〔39〕。这是中原文化南下在交通沿线产生的结果。主要包括粤北、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某些地区,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褥面积在这些地区还有所减少。9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考尔大贝列举当时中国四大商港,内有“广府”(广州)一地。这些地区生产水果。蔬菜、稻米、大小麦和甘蔗等,渐渐跟上中原农业发展步伐;所产陶瓷,釉色纷呈;所产葛、麻、蕉、竹、棉等纤维织品,别具一格,为中原人所珍视,多以购得自炫;所酿酒类众多,其中荔枝酒为其中珍品,受到诗人白居易赞美;城镇在这些地区也很兴旺。广州过去被称为‘茅草都市”,唐宋憬任广州都督,《新唐书•宋憬传》称,宋原“教之陶瓦筑堵,列哪肆”,取代茅草修茸房屋,将中原建筑文化引入岭南。珠江三角洲兴起金利、龙江、容奇、桂洲、黄连、北水、马齐、香山、青歧等圩镇。圩市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也在它们中形成。佛教文化在惠能传教韶州时十分隆盛,唐天宝年间“韶州生齿登皇籍者三万一千户,削发隶寺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刹为精舍者四百余区”〔40),即不到 10户有僧舍 1区。从中可以窥见,这类地区文化色调很浓重,这当然是文化内外交流的结果。反观沿海低地和东江、韩江流域及海南五指山地区,不是多种野生动物渊豪,野象出没、鳄鱼为患,就是“皆雕蹄凿齿、绣面鼻饮”卜川俚人所居。不少志书都说,“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上地下湿,皆多瘴病,人尤夭折……推结箕踞,乃其旧风”〔42”,土着文化仍占一定优势。这种地区反差,恰好说明岭南文化各个组成部分这时仍处在激烈的碰撞和整合之中。
一、 岭南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
二、岭南文化
什么是岭南文化?首先,岭南文化是作为地理和政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文化为主体,岭南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岭南文化形成于明清之际,以岭南三家文化形成为代表,由此开始,岭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
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时期。
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兴起提供了条件,各地文化开始复兴,在这一潮流中,岭南文化发展得最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岭南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手工业上,在清中期,岭南丝织业迅速崛起,广州和佛山有数万名纺织工,在质量上更是超出了江南,“金陵、苏、杭皆不及”,被誉为“广纱甲天下”。广州的红木家具与“京作”、“苏作”并立为三大家具流派之一。清代“广州钟”是清宫中最重要的工艺佳作。
在工艺美术方面,岭南文化从明代开始酝酿成长,到清朝晚期,岭南工艺美术开始完善,形成独立的风格和体系。源于明代广州民间绘彩的“广彩”, 盛于清代的石湾微雕,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佳作。广州牙雕、广绣、金银工艺皆都名扬中外。
岭南文化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主要领导者,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主要动力和主要领导者。因而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正是由于岭南文化的先进性、革新性,才先后自创一体,如特色鲜明的岭南画派、岭南园艺、岭南戏剧、岭南建筑等。
三、岭南建筑及装饰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1、岭南建筑装饰的形成
岭南建筑装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及文化素养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空气潮湿多雨、植物繁茂常青,花卉四季常开,环境清新秀丽;由于气候原因,人们喜爱室外环境及活动;这里接近海外,受外来文化、思想影响较快;这里物产丰富,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风格,充分展示了这里的气候、习惯、材料、环境、经济、文化的风貌。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2、岭南建筑装饰的特点
岭南建筑与装饰空间组织比较自由,没有特殊的程式,不追求严谨的纵轴对称,以地形和景物为依托,以连廊为手段进行室内外空间的组织,有机地将不同标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曲径回廊相联、喷泉水池相通,假山叠石相衬,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大小空间组织有序的建筑群体。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四、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园景构图根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国的园林艺术兼收并蓄,灵活吸收,使园景布局显得挥洒自如,不拘一格。
岭南园林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玲珑剔透的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形式规整的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中尤以广州话方言区即粤文言区的广府文化,特别是近代前后以来的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广州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从岭南文明史开始,几千年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代表。
广州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书画、民间工艺、园林建筑艺术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工艺等,是岭南文化风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是北方一些剧种,主要是戈阳腔、昆腔、徽班、湘班等与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如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融合而成的。腔调以梆子、二黄、西皮为主。兼容并蓄、通俗易懂、音乐优美是粤剧的主要特点。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它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广东音乐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吸纳了中原古乐、江南小调和昆曲等的精华,与本地民歌、民谣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同粤剧一样也具有明显的融合特点。广东音乐由于曲调悠扬、婉转动听,不单广东人喜爱,全国人民甚至外国人也都十分喜爱,故历来就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的说法。其中《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广东音乐名曲,已成为乐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而经常被各类音乐会演奏。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始创于利“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之后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画法,而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岭南风物,色彩鲜丽,面目一新,学之者甚众,被称之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勃兴而诞生的,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画的改革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当代画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继承和发展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出大批人才。
广雕、广彩、广绣是驰名中外的岭南民间工艺品。
⑥ 如何弘扬岭南文化
一是理顺广州千年历史发展脉络,重建广州博物馆,把广州人文历史,特别是岭南文化的产生、发展、升华,以及弘扬理出一个历史脉络来,打响岭南文化牌,提升岭南人文精神,全面打造岭南人文CBD,让岭南文化植根世人心间,以此一方面全面广州人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让世人全面认识岭南文化,了解广州人文。
二是全面整合、包装岭南文化。其一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为核心包装古代广州;其二以十香园为核心全面整合、包装岭南书画艺术;其三是以黄埔古港和十三行为核心,打造以对外贸易为特征的粤商文化;其四是以广彩、广锈、彩扎、岭南盆景等岭南民间工艺,以及以醒狮、乞巧文化等岭南民俗文化为核心,全面包装、整合岭南民间、民俗文化;其五是以邓世昌的故居、大元帅府旧址、黄埔军校、中共三大旧址、劳动一大旧址等革命遗迹打造中国革命文化;其六是电视观光塔、星海音乐厅等为核心打造现代化文化中心。
三是以岭南人文精神特征提升广州文化精神,编辑岭南文化汇编,并把其中精神编成教材作为大中小学校的乡土教材。
四是以岭南为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标签进行包装、整合,羊城、穗城作为广州的别称未尝不可,但从文化精神上应该把“岭南”作为标签更为恰当。
⑦ 如何传承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广府音乐文化
传承岭南文化,青少年是关键。老师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关键,“教师是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岭南文化,如何传承?
广府民系人口众多,幅员广大,整个珠江三角洲并西江、北江、东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乃至广西的钦州、梧州、南宁等地区,多是操粤方言的,其人口占广东人群结构的70%以上。下面我也是列了三点。
第一,历史传承地位。广府民俗根在中原,它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甚至是中原文化的直接再现,比如说吃饺子,还有人群结构,大部分是从珠玑巷过来的,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假的,我姓叶,我发现珠玑巷有三家叶氏宗祠,我问哪一家是真的,随便找一个屋子挂一个牌,希望你捐一点钱,所以要考究一下,看哪一个是真的。很多风俗跟中原是相同的,然而由于地缘、人群结构的关系,加上语言、经济发展等因素,使得广府民俗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形态。它善于吸收外来民俗的影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出企图超越传统的导向。
过去广东人务实不讲究穿,穿的很随便,过去人们说广东人是“顾食不顾穿”,现在变成了“要靓不要命”,不断引进千姿百态的时装,应该说广东的时装在全国也是有引领地位的。广东人选择比较多,而且追随时尚的心态跟内地人有一些不同,比如说刚刚改革开放时,喇叭裤穿进来,广东人也有穿的,但是过几个月没有人穿了,我到北方看,喇叭裤正在北方流行,并且在那里流行的时间比较长。半导体收音机刚刚传进来,广州也有,后来很快也就过了,到内地一看,很多人为了显示他的富有,拿着一个双声道的收音机,在街上晃来晃去。前几年报道温州是全国最富的城市,富的流油,我是93年去温州的时候,温州姑娘戴着很大的金牌在路上走,都是真的,要追一个女孩子,要送一个真金的金牌,显示一下,挂着。但是广东人不这样,即使有,也不会挂在外面,挂在衣服里面。这是不一样的。八大菜系粤菜是后起的,但是博取中西饮食之所长之后,今天的粤菜是比较闻名的,潮州菜也是比较闻名的。到北京去千万不要吃白斩鸡,酱油是不咸不甜的,我去北京他们请我吃白斩鸡,说你们不是喜欢吃白斩鸡吗,我说我们广东人吃的跟你们不一样,是要吃那些没有结过婚的小母鸡。这些方面都是有自己的特点,还有广东地区四大名镇、四大名园,广东政治、经济的优势,还有便利的交通,向外辐射,波及整个岭南地区。
第二,交融辐射地位。广府文化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民俗也不例外,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不是对等的、兼收并蓄的,因此辐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岭南画派、摄影、音乐等等,对岭南地区都是有很重大的影响。西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方面的许多风俗,经过广府地区传入内地,如饮食方面,广州是最先开设西餐厅、咖啡馆,引进西式美点的商业城市,什么荷兰水(汽水)、冰淇淋等一概引入,在娱乐方面,歌舞厅、夜总会次递而来。衣着方面,西装、领呔、燕尾服、荷兰帽,“是的棍”(手杖),也逐渐推开。还有比如说“打波”(打球)、“士多”(商店)。我孙女的网络语言比我多的多,今年小学毕业,11岁了,很多网络语言都是她给我翻译,还有打电脑,也是她给我打。
第三是表率典范地位。由于广府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文素质较高,广州又为历代郡治、州治、省会所在,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是吸收中原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第一站,又是向岭南各地辐射的源发点,广府地区的器物、艺文以及风俗习尚,均为整个岭南地区所效仿和追求。许多地方都以“广州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为自豪,广府民俗成为岭南民俗的表率和典范。如中山的小榄、封开的江口,甚至广西的梧州、云南的河口,都以“小广州”自称。广州“饮早茶”的风俗,早已普及整个珠江三角洲,由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始创的中山装,也早已成为我们的“国服”。广州的年晚花市,中山小榄、佛山、江门、湛江、梧州都有举办,还有广州人的运吉风范。还有上门的话,不要空手而来,因为广东话“空”同“凶”,不太吉利。关公的刀不应该竖着拿,而应该是拖着,而且放关公的地方不要面向东,这是一个忌讳来的,向东就打败仗了。这些东西不管好坏,只要广州人一做,那么在全省各地就会很快推开,可见它在岭南的民俗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春喜庆民俗的内容,虽然随着社会的演进不断变化,但其深沉的内涵没有变,祈年、庆丰、祝颂、娱乐,不少事象传承千年,历久弥新。拜年风俗年年不同,年晚花街趋时变奏,龙狮技艺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样翻新,但都不离一根红线,在欢乐祥和中透出一种礼仪仁爱的光芒,这就是传统的根脉,必须守住,让其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最多姿多彩的、多元一体的民间节目——中国年。每逢春节,都有几千万人从各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这种年的情结,是亲情、乡情、民族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隆重的节日。现在我们国家也是准备把春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相关工作的办公室。就象韩国申请端午祭准备了三十年,有大量的资料,我想我们要做这项工作的话,也是需要做大量的准备。
戏曲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主要有粤剧、粤曲和咸水歌等。广府文化戏曲音乐需要我们去关注她、了解她和保护她,让我们携手共创广府文化美好未来!
⑧ 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作为广东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深入学习岭南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将其运用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热爱广东,保护文化遗产;
3、热爱并宣传岭南文化,做岭南文化的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
⑨ 学习了岭南文化,对你了解广东、广州的历史、人文有哪些帮助学习后有哪些收获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广州作为现阶段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虽然从岭南文明史开始,粤北的韶关,粤东的潮州得益于江西学派南下闽学西进在唐宋曾为广东的文化中心,而粤西的高州一带隋唐冼夫人期间曾为政治中心,但从明朝开始广州作为广东的省城,与其他省份一样开始确立了其他府无法撼动省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 岭南文化
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着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 岭南文化
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州、佛山两大商端口外,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着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⑩ 我们老师要我们写“岭南文化谈”的作文,请问各位大哥哥大姐姐可不可以帮帮我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弘扬岭南文化”专家座谈会,可谓群雄汇聚。专家们论说岭南文化,纵横捭阖,如何弘扬岭南文化,新招频出———乡土教育能否入学校课堂?粤菜的“吃相”谁来研究?粤剧人才高校能否培养?……思维火花迸射,令人大开眼界……
梁国标,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不断地出新作品、新人、新的艺术,形成新的高度……
“断代”用“高度”解决
刚才新荔枝湾专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让我们眼前一亮?这就有个感觉。过去说“食在广州”这种说法大体是不错的,最近几年大量的外端口菜,比如川菜、湖南菜、淮扬菜纷纷抢滩广州,对粤菜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是个强烈冲击。外来菜系渐次挤进主流地位,反而粤菜有点淡化。
为什么会有淡化?为什么会有不继性?这是因为历史上粤菜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而现在在外来菜系的强烈冲击的背景下,粤菜又没有新的提升,没有形成超越,再加上去年非典因素,对粤菜也是一个影响,因此才会有淡化的迹象。其实,岭南文化在很多领域,也类似粤菜这种情况。
要防止出现断代危机,防止淡化,就必须在各个领域加大建设,无论是作家、作品、产业或是技艺等等,都必须形成新的高度,以期不断涌现新人新作。
其实广东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应该以新的角度去总结,比如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等广东都已在全国达到了新的境界,我觉得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解决淡化和断代的问题。
李子彪,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研究员:粤语是一种文化,不研究粤语怎么有岭南文化呢……
粤菜北伐要讲文化
岭南有很多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都很好。比如粤语文化,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从事电影创作最有名的是广东人。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电视剧打遍全世界,他们也是粤语地区,它的电视剧和电影能风行全世界,为什么?一个是体制问题,一个是语言问题。粤语是一种文化;文化的符号是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不研究粤语怎么有岭南文化呢?第二是粤菜,前段是贬多过褒,把一些问题扩大了。粤菜北伐,就要讲文化,不讲就被人瞧不起。香港优秀演员辈出,就是他们用他们的方言很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表现了艺术。粤菜、粤语,不仅在中国有特殊位置,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也有自己的位置。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
王经伦,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目前对待岭南文化存在“三多三少”……
岭南文化研究要统筹
目前对待岭南文化存在“三多三少”。一是研究具体内容的多,而从宏观看未来发展趋势的少;从个人角度谈历史人物的多,而从岭南文化的角度谈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作用的少;从一般角度谈建设文化大省的多,而从岭南文化的角度谈文化大省的少。
今后怎么办?要有专门人才从宏观上来研究岭南文化。湖南有楚文化研究所、四川有巴蜀文化研究所,我们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来协调和统筹岭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钟晓毅,广东省社科院哲学文化所所长:广东移民多了,彼此间语言交流的区域性就淡了……
掌话语权做“大平台”
“新客家”的大量涌入,他们带来的东西必然会冲击和淡化原区域文化的东西,广东的移民多了,彼此间语言交流的区域性就淡了。所以一定要提升自信心。
张德江书记在今年的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广东冼太夫人,以前人们就知道甚少。包公的形象是在开封府里显示出来的,他在广东的历史,一般人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推介、展示、宣传,要掌握话语权。这就涉及到人才问题。用什么样的机构把人才凝聚起来,做成一个大的平台。
姚学正,新荔枝湾酒楼、粤菜专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习俗和礼仪……
粤菜吃相要研究
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习俗和礼仪,“食在广州”不仅仅是一种食品的特色,它是一种习俗,是一真真正正的地方吃相,如一天四市的经营:早茶、午茶、下午茶、宵夜,又如生猛海鲜开刀的卖法,还有“埋单”、“打包”、“菜单”等,对这些俗文化,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还有餐饮业态在现代的演变,如正餐类、自动类、休闲类、主题类、娱乐类等,也缺乏研究。
在四川,政府出面专门组织专家对川菜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包装,推向外地。
陈永锵,广州市文联、画家:包容、务实、平民化是岭南文化的优点……
做岭南派平民画家
岭南画派秉承了岭南文化的优点:包容、务实、平民化。谈及务实和平民化,有人说:如果没有伟大的抱负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大师都是疯疯癫癫的,但我并没有做大师的梦想,只想老老实实做人,按自己的理解,老老实实把画画好。相比大师,我更喜欢做平民。广州很多画家都是这样。
具体的岭南文化看似海纳百川,吸收了很多外面的东西;广东人也看似很聪明,敢为天下先。但如果把一个问题往很深的方向发展,广东人往往有所不足。
黄彦生(雷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古今、南北、中外、雅俗,岭南文化本质上是多元文化……
探源求新实践岭南文化
文化定义至少应当包含教育、教化、风俗文化以及精英文化两个层次。对广东的岭南文化既要实践,也要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岭南文化本质上是多元文化。借用中医理论的“四诊八纲”理论,用四对辨正关系来梳理岭南文化的特色。一是“古今”,即岭南文化的演革与传承。二是“南北”岭南文化虽在岭南之南,但其母本乃越文化;而父本则是中原人口南迁带来的北方文化。二者交融而成今天的广东岭南文化。三是“中外”,广东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使之具有融合中外,海纳百川的宽容风格。四是“雅俗”,没有俗文化的深厚土壤,也就没有具有深刻内涵的精英文化。正所谓“文而化之”、“风而化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其重要性必须加强。否则,“化”了叶子不“化”根。
王晓葵,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博士:在这个地方长大的孩子,应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让“乡土教育”入学堂
日本将乡土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小学课中有“地域社会”,在这个地方长大的孩子应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其实各个区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能否纳入乡土教育的岭南文化?
发掘宣传展示岭南人文荟萃
图片说明:座谈会现场。
图片说明:羊城晚报社长梁国标(左)、总编辑潘伟文(右)参加座谈会。
专家说危机
粤剧正面临着严重的群众缺失危机,因而在提高粤剧质量的同时也要普及粤剧。首先要把范围从农村市场扩大到城市市场,送戏到校园,争取大中学生、年轻观众。
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应是文学,但广东的文学现状并不乐观,甚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应积极充实岭南文化,打破目前广东文化屈居第三的局面。
近年主张传统音乐要走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之声不绝于耳,导致广东三大乐种当前出现危机,是对岭南音乐原生状态的严重破坏。
广东粤剧院编剧潘邦榛:粤剧送到校园争取年轻观众
粤剧是可塑性、兼容性很强的一个戏曲品种,因而要加强对它的艺术改革实践的探讨研究,开创粤剧新局面。在吸收粤剧传统精华、保持粤剧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鼓励大胆创新。同时,加强剧团间的切磋交流。
粤剧正面临着严重的群众缺失危机,因而在提高粤剧质量的同时也要普及粤剧。首先要把范围从农村市场扩大到城市市场,送戏到校园,争取大中学生、年轻观众。其次,要重视和充分发挥业余力量,挖掘广大民间粤剧曲艺社团中的人才。最后,要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种手段,特别是传媒和网络,进行更具体、更有声势的宣传推广。
广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红线女艺术中心”顾问谢彬筹:展示岭南文化方式不拘一格
岭南文化不是圣殿中的神器、少数人把玩的珍宝。举凡岭南文化中包含的优秀成果,文学艺术中的粤剧、粤乐、岭南画派、岭南工艺等等都应该通过有规模、上档次、影响深、辐射广的方式予以宣传展示。具体的展示方式可不拘一格,政府部门举办有鲜明的导向性;社会团体举办可体现广泛性;热心个人承办说明岭南文化深入人心。
岭南文化是岭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创造,不同历史阶段的记载,对岭南文化,首先要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性的整理集结;其次要充分运用各种出版手段;还要调动各种传媒途径进行推广。建立有学养、有作为、有权威的统筹机构,协调安排岭南文化的研究工作,对实践成果进行鉴别推广。
原香港《文汇报》总编、文史专家曾敏之:整理革命历史打出人文品牌
人称江南乃人文荟萃之邦,江南能享有此誉,有它深厚的文化内藏和表现。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的壮举固然令人兴奋,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首先要“引进来”,岭南也要打出人文荟萃的品牌。
广东的革命文化历史就是很重要的品牌。近百年来,没有哪个地区像广东一样,对中国的命运付出如此大的关怀和牺牲。广东还有一大批大家、烈士、历史名人的文化。这些都有待我们整理、发掘。但我们缺少这种意识。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文史专家李育中:提倡“眼睛向下”发掘民间文化
我很赞同目前提倡的“眼睛向下”、注重大众化、通俗化文化的做法。民间文化具有广大的受众影响力,应加强发掘。
岭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首先是文化与武化。南拳前有黄飞鸿后有李小龙,就是上海起家的霍元甲,也是由广东人发扬光大的。还有传统的说书、舞狮,要继承和发扬。
广东还有规模不小的美术、雕塑、书法队伍都面临队伍扩充的问题。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应是文学,但广东的文学现状并不乐观,甚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应积极充实岭南文化,打破目前广东文化屈居第三的局面。
广东人民出版社编审、《岭南文库》编辑部主任辛朝毅:推出三套丛书灌输岭南文化
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准备推出三套丛书:广东省情干部读本、岭南民俗小说新读、岭南文化书系。旨在对基层干部、中小学生和一般市民加强对岭南文化的了解,灌输岭南文化的底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翼心:视野走出岭南研究角度更高
岭南文化研究不限于广东,应与台港澳地区联系起来,与现在提的泛珠三角地区联系起来,扩大岭南文化的视野,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岭南文化。同时,加强岭南文化的普查。
星海音乐学院高胡演奏家余其伟:三大乐种之困三招予以解决
近年主张传统音乐要走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之声不绝于耳,导致广东三大乐种当前出现危机,是对岭南音乐原生状态的严重破坏。
我省有三大民间乐种:广东音乐(粤乐)、潮州音乐(潮乐)、客家汉乐(汉乐)。三大乐种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乐还未有独立的专业演奏团体,生存环境堪忧。潮乐生存状态尚可,前年、去年两次晋京汇演,获得好评。三大乐种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诸如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编制不全、创作力量单薄、缺乏专门的演出场地、生源和观众日渐流失等等。
如何从实际出发,弘扬广东音乐?我建议:分别以广州地区、潮汕地区,梅州地区作为三大乐种的生存基地,如有条件,创建岭南音乐博物馆;培养和发展岭南音乐的生态环境;尊重乐种自身的发展规律,然后在继承的基础上审慎创新,使之与时俱进。
广东诗评家、花城出版社编审杨光治:鼓励诗歌创作不愧“大省”称号
谈文化,不能回避诗歌。岭南有很悠久的诗歌历史。据古籍记载:汉初,粤人张买陪侍孝惠帝(刘盈)游苑池时,唱粤曲来讥讽时政;唐代曲江张九龄被唐玄宗誉为“文场元帅”,是当时诗坛的领军人物,我国流传最广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以他的《感遇》来开篇,决非偶然。以后诗人辈出。因而广东被视为“诗歌大省”。
但是“大省”不等于“强省”,因此我建议:加强对民间诗歌组织的扶持;省、市级党报的副刊恢复过去的传统,重视发表诗歌作品,以鼓励创作积极性;加强诗歌理论的研究和作品的评论工作,以提高创作水平;经常组织与诗歌有关的文艺活动,以激发公众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