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
关于文明我们先看看网络的解释: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智慧生物为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团结协作,就构成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
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学——人类思想的荟萃;宗教——人类心灵的寄托;艺术——人类对万物之美的诠释。“
这个基本释义的价值在于指出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至于文明的三要素,不论出处在哪里,都一点也禁不起推敲。
文化或文明的定义,无法从历史的词语演变中追寻,无法从现世的纷纷万象中找到,它是抽象的概念,只能由抽象的概念来定义。
不同时代或许会有不同的定义,而当今时代,对于文明或文化的定义,存在着相对的最终定义。
文明来源于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文明。
所以,文明只依赖于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并在社会上彰显出来。
文明只依赖于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并在社会上彰显出来。
说彰显出来来,是因为所有个人智慧都是在人类群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晶,是个人成就,更是人类社会群体智慧的努力表达。没有人类社会群体智慧的根基和滋润,不会存在个人智慧的突破。
什么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就是有一个或一批彻底的觉悟的人,这些人通过行动或文字彻底的彰显了智慧的这一高度并巨大的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在较早的文明中,现代人易于看到的东方中国有老子、庄子、孔子、墨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智慧,印度有佛陀及其它僧团为代表的佛学智慧,西方有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传承的哲学智慧,这是显而易见可考可证的;另外在其它的古老文明中,可能也有这样的一群人,限于本人知识面,肯定也有,但已经不能列举了。
我举这一时空现象,是因为有很多直接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种智慧的突破都具有群体性和传承性,具有群体性是只有社会上最高的思想认识水平群体性的达到足够的高度,才会有破茧化蝶的第一只蝶出世,而只要有了这第一只蝴蝶,就极大的可能将这种突破性的智慧传递下去。即是传不下去,也会成为这一社会群体的精神指引和后世代其它人突破的种子。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在东西方文明中还有一个早期的爆发,在更早的远古,还有三皇五帝时代的文明,还有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巴比伦文明等,但因为年代久远,所留置存的记录不多,但毫无疑问,这是在近似时空上人类产生以来真正的第一次智慧爆发。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明印记,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在这以前,谈不上文明。
只有这种突破和成熟才能使人类真正与其它生物区别开来,也只有这种突破,才能使人类能够称为人类。只有在这种突破之后,人类社会才能留下足够巨大的文明碎片传承至今天。
所以,文明的版图,最远也不会离这种突破太远。
基于此,对于文明我们可以定义如下:
【什么是文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区别于动物界、植物界等其它非智慧生命体的精神产物,依附于客观世界的雕刻、文字、图画、音像等客观实在上展现出来。因为文明是指向人类的文明,所以是人类所区别于其它物界的产物;因为客观物品只是精神的表达载体,所以是精神的产物。
因此,文明包括文明本身和文明的载体两个大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所有智慧的产物本身的内涵,包括所有物质文明所反映出来的文明信息。
物质文明是指所有承载精神文明的本体,包括所有文明的碎片,无论是一片贝壳还是一块石头。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同时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升华。精神文明源于物质文明而高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是看物质文明的水平,而是看物质文明所代表的精神文明的水平。
第二章 文明的核心是什么?文明的灵魂是什么?
无论在哪个文明的经典中,我们翻来翻去,其实都只有一个字:爱。
真正的爱,无论是爱自已、爱亲人、爱身边的人、爱同族的人、爱一国的人、爱同族的人,爱全部人类,都是真爱。如果所有人类都是我们自己灵魂的一部分,你能用爱来和每一缕灵魂共鸣吗?不是这样吗?
一切智慧,从爱中彰显;一切文明,因爱而存在。
第三章 什么是文化?
如果有年轻学生问我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我的回答是: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ustar Jung,1875—1961)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
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以上引自余秋雨《何谓文化》
余先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鲜明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是文化的使命!并提出了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充满爱和善良的集体人格!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终极使命!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令人尊敬龙应台女士眼中的文化:
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有行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有行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有行为的基因
在同一时空下,我们说起文化,一定还会想对文化的许多符号,比如书籍、字画、音乐;比如各种民风民俗、比如各种地域性的口味、观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类产生过程中和人类产生以后在日常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所有行为态征和内在精神,并通过各种载体表达出来。
【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精神意识创造型态和产品,包括一切人类精神意识形式下的创造物,无论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体系或书本,或者流传于各个村庄、城镇、国家、民族、世界的习俗、群体偏好等等。
这就是各种形式的书本、观念、习俗等相关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狭义的文化指一个人的道德、知识的综合素质水平。
有文化就是说一个人具有伟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脱的境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第四章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在哪里?
当下的文化与当下的文明是一致的,而当下文化如果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下来,就真正从文化变成为文明的一部分。
文化来源过往的传统,却只属于当下;文明透通古今,古代流传下来的是文化的遗迹,今天人们创造的是文明的未来。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文明的未来!
⑵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答:真正的中国文化是《易经》。
为什么这么说呢?1998年一批诺贝尔奖得在巴黎开会,会后他们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2500年前是什么?2500前年是孔子在世,2500年前的东西就是孔子学的东西。我们要学儒家文化,要学习孔子。
孔子给他弟子学的是,自己亲手编写的教材。我们都知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春秋等等,受徒三千,培养圣者4人,贤者72人,后者无人能及。但是,由于乐经没有传下来,所以就变成五经。这五经是中国学术最早的源头,这五经真正是中国人自己的。更重要的是五经中的一些易理,规范可以代表某种文化的永恒性,有些人认为啊,中国的五经是立国和做人根本的准则。五经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国的根本。而五经四部之学,五经里面找到源头。所以的经典当中,易经是经典的源头。《易经》里面有四大功能叫做象、数、理、占。占卜是《易经》里的一个功能,其它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功能。但是,同时具有四大功能的只有《易经》这一本书。
《易经》的重要性可以用四句话来表示:
第一句是“群经之首”也就是它所有经典源头。我现在也有人“群经之始”。
第二句是“文化之源”:我们中国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释道医”。佛教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劝人向善,要“行善积德”,那么“行善积德”的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一起看看, 《易经》里写得明明白白,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里也写了:“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所以我们做君子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话的意思,与佛教劝人向善是不是一模一样,所以很显然,佛教劝人向善的思想,出自《易经》。
道教也有很多观点,我们回头一看,跟《易经》差不多一模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里写的,《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一模一样,是不是?《道德经》讲累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经》里讲:“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经》里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些意思都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行文有所不同而已,可见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经》。
我们很多的古人,这些古圣人,是读什么经典的?如果我们这样问,就可以知道,老子其实也是读《易经》的。儒教就更不用说了,把《易经》尊为群经之首的主要就是儒教。我们认为,儒教的开山祖师是孔子,其实也不是孔子,儒教早就存在,孔子只不过集大成者,他把这些东西做了整理,做了一个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学习孔子,请问孔子学什么?这又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儒教里面讲的五伦关系:“群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易经》里面,我们同样看得到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看到没有,这里不仅是讲五伦,而是讲五伦的来源,儒门重视的五伦关系,显然源出《易经》。
《易经》有一个家人卦,专门讲家庭的关系:“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现在我们很多女同志不知道这个道理:女性是主内的,男性是主外的,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颠倒了,女同志主外,男同志主内。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其中的关系,男女的地位进行调换,正确处理好,也无妨。可能也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毕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天地的大义就是如此。这种天地定位,你不是随便否定它就能否定的,天地就有这么样的定位。“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就像皇帝,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它后面还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所以我在讲教育的时候,我们主张教育孩子要不离家庭。因为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别的地方去,交给别人教,反正有钱嘛,把他送走,以为教育就会成功。其实成功不成功我们另当别论,就算成功了,那个成功的,还是你的孩子吗?自己想一想,十几年都不跟你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你只不过给了他钱而已,你根本没有承担教育的责任。一个家庭里,没有小孩是不成家的;父母没有孩子,家庭不成家;孩子没有父母,孩子各方面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主张要有“家道”。而“家道”在中国文化里面,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在《大学》里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跟家道有非常大的关系。你修身再好,齐不了家,你怎么治国?怎么平天下?家道五伦关系,就是出自《易经》。
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类比,说明它是文化之源,不仅这些,在医道、武术、书法、琴棋各方面,都是如此。我们这里有练太极的同志,太极的思维是不是来自《易经》?还有我们下的象棋、围棋,那个原理,也是出自《易经》,天圆地方,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它都有一定的道理。武术、太极拳就更加如此了。太极就是讲阴阳和谐的,它随时都注意这种和谐。所以说,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领域不是来源于《易经》的。
第三句是“智慧之海”,这里面充满智慧,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
第四句是“生命宝藏”。
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里,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就会发现,中华文明为什么会那么了不起?这个跟我们一直传承《易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易经》的传承,几千年下来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宋代以后就日渐式微(包括对整个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有一句话叫做,读真经一部抵杂书万卷。真经指的就是《易经》。
⑶ 文化的真正含义
思想,伦理,着作,艺术,广而言之包括,文字,出彩,都要往文化上靠。是近几十年社会之怪现状。
文化的真正含义已经含糊不清了,语言,文明,现在很多现象,为例博位。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毒文化,赌文化,piao文化,科技,道德,风俗,等。狭义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语言,都可以与之戴上一顶文化的帽子。然后就可以大肆的招摇过市了。有官部门也就放行了。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
装,文字,书籍等。
现在就更不同了,吃有吃文化,玩有玩文化,浴有浴文化,再俗不可耐的东西文化
⑷ 什么是文化
1、文化不是读了很多的书
有些人读了很多的书,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其实不然。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博士后,他们的差别只是在于知识储备量的多少,至于有没有文化,要看各自的修养。
2、文化不是外表有多斯文
文化不是戴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外表,要看他的内心,外表斯文内心粗俗,那不叫有文化。
3、真正的文化,包含这四个内容: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就是一个人有修养,这个修养要在心里生根,根深蒂固,不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这才叫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修养不代表文化,修养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扶植修改。
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许他主攻的是别人不知道的项目。隔行如隔山,所以别人不能理解他的专业。
不同的文化注重于不同的特长,在某些领域精通,就是某种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对每一行都精通。在这一行有文化,到了别的专业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个医生给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给机器看病就无能为力了。同样道理机械师给机器看病手到病除,给人看病就不行了,因为他们被文字化的专业事物不一样,学习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样。
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文交流也会有这个现象,谁都看不懂谁。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一个聊病理,一个聊机械,他们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没有被对方的专长文字化过,他们都有文化,谁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只是他们对事物用文字化信息表达出来的东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没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应用变化的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个一个相片组合起来的视频。组合起来的文章就是一部电影故事。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够明确表达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传递明确的信息。让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对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装懂还要东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来拼凑,让看的人一头雾水。这是不好的文化。
但这不是关于文化唯一的定义。
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是美国着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共同写的,这本书共收录了关于“文化”的定义,竟达166条之多。
人们不禁要问,关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定义?难道就没有—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文化”定义吗?
没有,我们无法给“文化”下—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这是因为,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一个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概念也如此,概念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也具有整体性。“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它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也具有整体性。
比如有一个纪念碑,它是由A、B、C、D、……等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甲乙丙丁几个人同时观察这个纪念碑,他们观察的是同一个纪念碑,但却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甲观察的是A、乙观察的是B、丙观察的是C、丁观察的是D。由于观察的是纪念碑不同的部分,也就是不同范围的东西,因此,他们关于纪念碑的描述或结论,有可能是不同的。
⑸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包含着八大艺术和第九艺术
其中中国文化烙印着民族与时代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的儒学思想。
⑹ 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在西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到了儒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孟子那里,以民为本的思想达到了顶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上的。
⑺ 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在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其实一直强调文化对于我们的塑造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化的真正内涵也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十分确切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给老师和授课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文化其实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悄无声息的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所以为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其实是离不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只有全社会的人们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就五彩斑斓的社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实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维护的,而且各种文化进行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也是十分宝贵的。
⑻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中国 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⑼ 真正的中国文化是什么
中国文化包括以齐鲁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岭南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和55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字是“和”,即融合。但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即“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秉承着“礼”、“信”、“诚”,即礼尚往来、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而在各自文化圈内又保留着“孝”、“悌”、“智”、“仁”、“恕”、“让”等。在面对强敌入侵时,则是“勇”、“武”、“忠”。但是每个民族、地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呈现出的是性格、思想上的缺陷,即人们常说的“劣根性”。所以中国文化是优秀文化与劣丑文化相糅合的,但总体来说,中国文化是向上的。
真正的中国文化就是“和”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