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儒释道文化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不同思想对我们什么影响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
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1)儒佛道家文化哪个影响更大扩展阅读:
儒释道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很多人对佛家道家的修行目的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都是属于修行方面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佛家道家在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因为都是阐述的这个宇宙,以及这个世界的人。所以,就觉得,既然都是一样的,那么都可以用作借鉴,甚至于可以一起学。
其实,儒道释三家对于修行的说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人们通常说的三教,也就是儒道释这三教中,儒教是不属于修行范畴的。很多人也知道,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也就是说,儒教的理论,不是让人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而是用各种理论知识,让人走正路,获得人间的幸福。
虽然也讲修身,那也只是对于自身的行为的约束,怎么样去让所有的人都接受。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它讲的这种做人的方法不是修行。因为修行的意义,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让人达到永生不灭的目的。
用一句熟知的话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要让人如何去彻底摆脱情所控制的范围的。
因为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当然了,既然是修行的东西,它对普通人如何做好人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让人如何去修道的。
道家在修行上,始终是讲求的是自身达到长生。因为道家历来讲究清修,世间普通人对于真正的道家如何修行,是不清楚的。虽然到处设立了许多道观,这些道观是落入了小道的境地。多数是给人做做法事,驱驱邪,看看风水之类的。
当然有些道观非常的好,但是里面的真人多数常年在外云游,在世间去磨炼他们自己,从而能够更快的达到得道的目的。
道家修行,偏向于身体锤炼方面的多一些。因为他们是选择徒弟的,所以在择徒弟时,对于徒弟在身体禀赋上面要求就非常的高。特别是这个徒弟的身体周天通没通,有没有自动吸收天地之炁的能力,以及他的脉络对于天地能量的承受能力等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要求。
当然,道家选徒弟,首选就是德。这个德的范围包含得很广。说浅白点就是遇事的豁达程度(心胸),对自己所信奉的事业的执着程度(毅力)以及对天地法则的领悟能力(悟性)。当然还有其他的细分。也就是说,在各个方面都要求非常的高,才具备承传某一门真正的东西的能力。
过去,这个叫做师承。就是由师父一对一的传承。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是一样的。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讲究脱离世间的轮回,以后永远不再入世间受苦。也就是说,佛家和道家一样,是讲究如何让自己达到彻底的开悟。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相同,但是方法不同。佛家不讲究挑选徒弟,只要有人动了想修的念头,或者是能够让自己进入修行之门,就可以去修行。道家讲法不传六耳,佛家讲任何人都可以修。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众生的说法。
同时也因为来学佛的人非常的多,不同的人想要怎么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想修的方法进行修行。
在对宇宙法则的论述上,佛家和道家谈不上哪家更高。因为他们都是指导人如何去真正地认识这个宇宙。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都是所认识到的这个宇宙。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规则,也都是这个宇宙的规则。既然都是说的同一个宇宙,也就没有办法去分它的高低了。
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内去克制自己的各种心念。在修行中,遇到事物时,他们不会去要求别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细思考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从自身遇到的各种细小的事情中,去发现事物的运行规则。也就是宇宙的规则在细小的事物中的体现方式。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放下所有普通人的想法,才能不断的知道一点点这些规则。当自己知道的这些宇宙规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彻底的开悟。然后才能看到宇宙的形成方式。
正因为他们不断的改变着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所以思想才和普通人逐渐的有了区别。甚至于很多的行事方式不被人理解。不管他们如何不被人理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忍世间苦,同时能忍受一般人对他的不公平的对待。
因为他的心不在遇到的那件事情上面,而是他在通过遇到的那件事情,去探寻宇宙的规则。所以对于世间的各种磨难,多数是不在意的。
很多人觉得修行很难,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如果知道了真正的修行方法,或者是有彻悟了的师父带领,就很简单。
通常还在修行的人,是不具备收徒的资格的。特别是佛教中,有些人稍微知道一点理论就自称法师。过去的人是不敢这样做的,现在就变得很普遍了。
佛家和道家都是要人知晓事物的真理,是让人跳出三界。儒家则是让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不讲究跳出三界。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的目的就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② 儒佛道三家的异同,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家和道家比较相似,一个教人看破‘空’,一个让人领悟‘无’,
佛与道家其实都不是宗教,而是一套非常智慧的哲学体系。原始佛教是纯理论教人看破苦集灭道如何万法皆空,明白一切无我,追求寂静涅槃的方法。
而佛教传入中土后发展出大乘佛教,就开始讲究慈悲为怀度己度人,大乘是入世的佛教。
道家与原始佛教非常相似,也是教人要放下执念。这些古代的先贤大哲是非常有水平的。
而儒家的孔子是遭到道家老子唾弃的一个人,三番四次登门拜访而不受李耳待见,都是因为孔子过于功利,出身卑微却周游列国向君主们推销治民理念,广收门徒来充门面,他放不下的是名和利。儒学是一套迎合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伪道德学,比较讲究礼仪注重表象。其实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用来统治中下层民众的好工具,所以推广儒家的都是企图愚民的利益阶级。好比西方追求宫廷礼仪的腐人,惺惺作态下藏着酸气。许多读书人在效仿往往沾沾自喜,可以比喻为古代的小资心态。
③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1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2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3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
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
4第四、修行方法的差异
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有种说法是道家的法门也是从佛家中来的,这个不去追究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视修持心性,就是着重心性的磨练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选择在深山清净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难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你读书用工,方法得当,你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④ 佛道儒三者的本质是什么,有何联系
佛道儒三者的本质皆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信仰,从认识论讲,佛道儒三者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儒释道”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4)儒佛道家文化哪个影响更大扩展阅读:
早在明初,就有一些僧人善于词翰,与士人交往密切,但只是仅见的例子,不成气候。中期以后,以至明季,由于儒、佛、道三教合流渐成气候,士人与僧、道相交更是不争的事实。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
⑤ 为什么说,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为什么说,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这涉及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中国能够在幽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存至今能够长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因为儒释道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才使得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在禅宗的思想还没有出现之前,中国人的思想一直是由儒道两种思想构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就非常明显的包含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为什么说,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这主要是因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是由儒释道三支柱构成的,也就使得身为人类造物的文化的三大支柱就是由儒释道构成的。
⑥ 谈谈佛道儒的区别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干隆的话来概括,干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佛:万法皆空!道:无为而治! 儒:仁礼安邦!
⑦ 佛教道教儒教三家哪家讲的道理高
你好,三家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一样的事物怎么有谁高谁低呢?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希望朋友们能够抛开内心中障碍自己意识的宗教情节、知识框框,能够透过文字去看本质!
⑧ 佛,道,儒的区别大家怎么看,更信奉哪一个
中国佛道儒皆是传统智慧教义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造福众生社会的智慧知识宝库,世界任何学问,受环境地域条件影响,都有长处不足的地方,自己能够博取众家之长,自然可以避免自己偏执见地不足造成的误区。佛陀真理智慧圆满究竟,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智慧品质,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不断融合完善,才有今天中国社会的安宁和谐,造福中国家庭社会,更能给世界大家庭的和谐安宁创造条件,自然更赋予强大生命力。
⑨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有何不同举例!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 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儒家曾在文化历史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历,因此更被人们所称颂。儒家重"生",更重"德",《论语》中孔子关于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看到乐诗与乐对于培育人的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也就是教化的作用,孔子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手段,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现实主义特征。【1】同时也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与重"德"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赞扬精神不朽说。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显示人的本然德性,进而达到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对于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道家则以自然主义思想为传统。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道教以强调自然无为为主旨,以柔克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道家对阴柔的重视,使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柔性特征,这也使中国文学形成一种以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为特点的潮流。同时道教还强调“有生于无”、“唯道集虚”、“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对虚的重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观念,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尤其是诗中“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如“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这使文学作品要求含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奥妙传统意境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相对应的是,儒家对于文艺的现实主义,我们纵览中国古代文学史就不难发现,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贯穿始终,而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潮直接来自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启发。一般认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是庄周的《庄子》,它本身就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着作,鲜明的表明美在神而不在形,对中国重在传神的文艺和美学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我们大多都以儒家孔、孟思想为学习路线,建立人伦道德,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领域。但是,我们可以细心的发现,事实上古今在知识分子的人格道德教育中,不仅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规范,同时也是以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与各种文化形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佛家从"解脱"坐标观照人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解脱主义传统--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自佛学的系统传入便对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先是与魏晋玄学汇合在一起,形成一代学风,并引起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着名的“形神之争”。然后经过中国六百余年的消化,被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心性学说以及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至隋唐终于被改造为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佛教与诗的渊源也很深。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随着佛学的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结交名僧。自许询、王羲之与名僧支遁交游开诗人与名僧交游之先声,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苏轼与佛印禅师等的交游都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佳话。他们的诗平实质朴、自然洒脱,既无华丽精彩的警句,也少艺术描绘,似乎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多指事直说、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省。这种诗风对中国的诗词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儒家重法度,道家重自然,许多重要的文艺思想家,如傲凡脱俗的李白,壮志未酬的柳宗元,“醉吟香山”的白居易,特别是洒脱浩然的苏轼,在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 我们可以在苏轼身上明显的体验到儒、道、佛理论的汇集。在他看来,儒、道、佛没有什么根本的界限。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他写的墓志铭曰:“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政治思想的主体是儒家孔孟之道,又善于融汇儒、释、道三家,圆通以应万物之变,他在政治上饱经挫折。而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与他生活上更多的采取儒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有关系。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精神,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生活上却随缘自娱,随遇而安。而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心胸开阔,无论命运之舟漂流到哪里,他都乐观超脱,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积极的态度。”【2】 苏轼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使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时济世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与名僧佛印亲密往来,并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又如他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描写道中遇雨的一件生活小事,表现的却是人生哲理,词人不以风雨为忧,不以晚晴为慰,大自然的风雨变化,对他来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人生感悟,渊源于作者的禅宗悟道和旷达情怀,有了这种境界,词人就可以超脱,得“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所以说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局限。 "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也,非实也。实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与言三家一道也。"他们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着对中国文学之路做出重大的影响的。
⑩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何影响
这跟一个人的理解有关系。
很难说会是怎么样。
学通了跟没学通的不一样。
学了皮毛的跟学深的又不同。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很多东西都会不一样。
————————————————————————
儒释道是一样的,是相通的。
我们会说孔明是这个家那个家,可孔明有分身吗?他只有一个。
————————————————————————
儒释道等等的出现,或许就是在提醒我们,世间万物一以贯之,可不变中含有变数,他是方方面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