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丧文化怎么看待
其实我感觉现在把丧当做一种文化是一种很不好的体现。因为在我们的汉字的意义来说,丧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它代表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处在一种低迷的状态。而且现在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化。其实也是无可避免的。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的一些不满。种种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文化现在比较流行。
这种文化也能起到一种警戒作用。因为。既然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且作为一种不好的体现。它在提醒着人们。要去积极的活着,要去乐观的活着。其实我感觉他现在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去消失吧。虽然说这种结果不太可能。但是我们要积极的去向这方面发展。争取每个人都活的积极健康,阳光向上。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决定了一个人活得是否快乐,其实有些东西是跟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关系的,就算是很有钱的人,他过得不一定快乐。可能一贫如洗的人,他过得可能也并不是那么的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快乐的可能就看你如何去做,如何去想。
其实我感觉我也属于丧文化的贡献者的一份子,我是我也是一个日常比较丧的人。对什么都兴致缺缺,每天都感觉自己活的不太如意,我也意识到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但是真的很难去改变,但是某些东西就是因为有挑战性才值得去做,我已经试着让自己去变得乐观积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让自己过的开心。毕竟开心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话。丧文化终究会实现他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化为乌有。
㈡ 如何看待丧文化现象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陈昌凯的精品课《陈昌凯的心理学课》
编辑丨金条
最近,丧文化很流行。被定义为“丧”的一种人生态度,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变得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地活下去。
尽管这些语言听上去很消极,但“丧”作为一种人生观,确实在一些青年人当中颇为流行。在当下的社会里,青年人努力追求成功,却总是难以实现,长期的挫败感让他们开始变得消极被动,甚至从根本上丧失了追求的欲望。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这种绝望的感觉,就是“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的行为,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所谓的“习得性”,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面不断的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这样的反复失败中慢慢学习到一个事实。原来你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根本不会改变什么。这就叫“习得性”的无助!
回过头来看“丧”这个人生态度,假如你无论如何努力,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可一个颜值比你高的人,或是一个比你有钱的人,很轻松就做成了。
这时你发现,原来能不能成功,与你的努力基本没什么关系。只是和你的颜值,或者是可以投入资本的多少有关,那你怎么可能还愿望去发奋努力呢?反正颜值和爹,两样都拚不过别人,还那么认真干嘛?这也是习得性的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三个基本表现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概括一下,习得性无助的三个基本的表现。
相信个人的行为和最终的结果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第二,倾向于相信“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而“不希望的结果必然会发生”;
第三,面对外界的困难或挑战时,态度消极,不愿意做出可能改变现状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风格
习得性的无助的归因风格通常有三个重要特征:内在性、普遍性、和永久性。
第一,内在性(personal),就是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比如因为自己长得不够好看,所以才成功不了。或者因为自己比上司年轻、漂亮,才得不到上司赏识之类。
第二,普遍性(pervasive),就是指并不认为只是某一个具体事件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扩大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比如只是英语六级考试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但却将这个问题推论到所有考试上。
第三,所谓“永久性”(permanent),就是指习得性无助的人,倾向于认为问题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比如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英语的料,或者长相一般,所以永远不会被人注意,也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此,习得性无助本质上就是一种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在化的悲观归因方式。当遭遇到消极或失败经验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改变的能力,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悲观的认知模式。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
既然习得性无助是我们生活的“丧”气之源,那么我们如何摆脱悲观、绝望的情绪,逃出习得性无助的怪圈呢?
第一,一定要有信心,要坚定信念。既然悲观绝望的无助是习得而来的,那么积极乐观,自然也是可以习得的。
第二,要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学会用不同的归因解释对抗原有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其实就是把习得性无助惯用的内在、普遍和永久性的归因,转变为外在、具体和可变的归因。
第三,让你无助的往往是无助本身,是那一种抽象的悲观感觉。当你陷入“我完蛋了”、“我真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的绝望情绪中时,不妨将问题具体化,想想“我究竟遇到的是什么困难”,然后再冷静地想一想,“怎么样能解决?”
第四,从小事做起,哪怕只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关注和强化。一切大变都是从小变开始的。当你把问题缩小到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时,小小的成功不仅会给你带来惊喜,还能由此激发你继续努力的动力。
当然,如今青年们的“丧”文化,并不是真的只有消极颓废,其中也包含了很积极的抗争元素。但如果你不希望自己丧气太重,怨气太浓的话,不妨开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自己真实地行动起来哦!
关于主播:
社会心理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男神陈昌凯老师,将多年来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用最生动的语言讲给你听,为你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用心理学实验解释很多我们司空见惯,而又迷惑不解的现象,听起来妙趣横生!
关于喜马拉雅:
中国第一音频平台。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㈢ 如何看待丧文化
消极丧是一种沉浸在消极、绝望、焦虑、阴郁等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状态。丧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它能够帮助年轻人对抗焦虑、完成自我的接纳。
年轻人通过表达丧,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借由丧的状态,让自己暂停高压节奏,从而能够休养生息、自我复原。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当的负面情绪也有其作用,比如低落能让人节约能量、自我关照;悲伤能让人深沉思考、收获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丧其实是年轻人自我调节的方式。
丧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它能够帮助年轻人对抗焦虑、完成自我的接纳。为了消解成功学价值观对自尊的威胁,年轻人用丧文化来自我调侃、抵御焦虑。
年轻人会成为“丧一代”的原因:
首先是现实原因。很多年轻人表示,丧是因为如今生活压力大。诸多现实问题,让一些年轻人感到就算再努力,好像也很难改变什么,于是心态从“鸡血奋斗”变成了“就地躺平”,由此获得内心的平和。
其次是心理原因。年轻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是:充满希望与幻想,内心有许多抱负,相信年轻一切皆有可能,而残酷的现实却让这种全能自恋感一点点幻灭。经过现实捶打,年轻人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有些梦想注定是不能实现的。这种幻灭感,让年轻人感到很沮丧。
㈣ 如何看待现在流行的丧文化
其实我感觉现在把丧当做一种文化是一种很不好的体现。因为在我们的汉字的意义来说,丧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它代表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处在一种低迷的状态。而且现在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化。其实也是无可避免的。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的一些不满。种种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文化现在比较流行。
其实我感觉我也属于丧文化的贡献者的一份子,我是我也是一个日常比较丧的人。对什么都兴致缺缺,每天都感觉自己活的不太如意,我也意识到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但是真的很难去改变,但是某些东西就是因为有挑战性才值得去做,我已经试着让自己去变得乐观积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让自己过的开心。毕竟开心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话。丧文化终究会实现他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化为乌有。
㈤ 什么是“丧文化”,它又为何流行
情绪管理咨询机构:丧文化
定义丧文化
重庆心理医生寸草心理解释丧文化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对其种种属性进行描述。
①属于一种亚文化现象。它与主流文化息息相关,却又区别于其他文化,该文化覆盖的群体较为庞大,是一种独特的情绪情感文化。
②常常以网络社交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m。
③常以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音乐的形式进行文化呈现。其中在网易云音乐中我们能够看到文字、音乐形式的丧表达。
④丧表达的内容可以是: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颓废绝望的生存认知状态,个体所处在的悲伤、抑郁的情绪或心境,宣泄负面情绪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
-丧文化何以存在.
①情绪的产生——重庆寸草心心理医生提示每个人的生活并非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许多艰苦和伤害很难避免,它们会引发人们内心的不满、悲伤甚至是绝望。同时,即使面对中性甚至积极的事件,拥有消极认知的人们也会体验到负性的情绪。
②情绪的表达——个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单元,拥有表达与传播的自由和权利,也是人们调节情绪的途径之一,因此人们表达与丧有关的负性情绪和思想属于正常现象。
③情绪的传播——在过去几十年前,有关丧的情绪与思想只能通过书籍、书信、人际沟通等方式来传播,如今得益于电子产品与社交软件的发展,有关丧的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渐渐地丧文化成为了一种潮流。
天若有情天亦老,心有寸草心忧少!
㈥ 如何看待丧文化观点
丧文化是中国礼教文化的一种分支。丧文化的历史几乎伴随人类历史一起成长。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就同时有了丧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丧文化是指丧礼文化,它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人死后,通告亲朋好友的悼别仪式和简单的安葬,更不是现代青年认识的仓桑感的低沉文化"。
说到"丧礼""安葬",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不就埋个人吗?我见的多了,有什么文化内含?值得来探讨吗?其实不然!
说丧文化,先不得不说到孝道,在国家来说,福利院,敬老院,它的作用是安定社会和谐,使无人善养的老人,儿童,能安度晚年或顺利成长。在家里,孝敬老人,绝不是单指报答父母恩情,它还是做给自己的后孙看的,在自己成为老人后也能得到后孙的敬养,也是做给外人看的,它能带动社会人群"敬老爱幼"。
孔子,被我们称为"孔圣人",他的很多思想学说都被称为"经典名言,据说,孔子死前,叫他的弟子说,自己死后,把双手放在棺椁的外面,不准放随葬品,他要让后人看到,自己光滑滑的来到这个世界,光滑滑的离开这个世界。财宝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古代丧文化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吴将吕蒙杀害关羽后,割其人头,经特殊处理后送给了曹操,曹操感其忠义,给关羽配以木身后厚葬。东吴的目的是嫁祸曹操,意思是关羽之死是受曹操的命令,而曹操呢,又利用厚葬敌将来收买人心,同时也是告诉刘备,关羽的死不是我曹操所为,我对关羽是很好的。
在岳飞故事中,我们知道,岳飞被秦桧所害于“风波庭"。一代英雄含恨而死,宋朝灭后,明朝的皇帝为岳飞修墓立碑,并立奸臣跪像于墓前,让后人唾骂,教育后人要忠义,爱国。
丧文化包括丧葬仪式,培葬礼品,选地,造墓,守孝,立碑,立传。本文对仪式,葬品,选地,等作省略,只争对立碑立传等具有文化教育意义部分作简单介绍。
民谣说,"万里长城今尚在,世间不见秦始皇",在没有发现"兵马俑的岁月里,中国人只要见到了万里长城,就知道它是秦始皇所建。当秦俑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振惊世人眼球,思想道德,侈华残酷的封建统治,使我们了解历史真象的见证的正是始皇丧文化的造墓。民间唱了无数代的《孟姜女》相比秦陵来说不值一提,这就是造墓文化的魁力,造墓文化,即建筑文化。
如果说古代的男性帝王之墓还不足以说明具有建筑文化基础,那么,对于名家女性的丧礼"贞洁牌坊"建筑构造,也足以证明丧文明的高文化内函。凡女性,在世孝训父母,相夫教子,忠夫不再嫁,其子成名后,感其母教子有方,促以成为世人的女性代表,官府鼓励为其立牌建坊。贞洁牌是家族贞女标志,是地方贞女性标志,也是本王朝贞女性标志。
立碑,撰刻碑文是对死者功德的总结,从碑款处,会看到其后人的兴衰发达,从中更能发现其家族传承,家族史指家谱,功德碑是做给别的家族看的,是炫耀的标志。
丧文化中的立传,主要指帝王之家的个人功德历史,社会贤达名人的个人成就贡献,它是丧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现在的民间故事多出之之丧文化的立传。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为纪念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人民英雄纪念碑,提前建成,英雄们走了,英雄的功德永垂下不朽。丧葬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万里长城今尚在,世间不见秦始皇"。
赞同56
1条评论
㈦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㈧ 该怎么面对丧文化呢
丧文化不是丧葬文化,也就是目前年轻人多讲的躺平:躺平,网络流行词。
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是一种无奈之举,偶尔表现为比较“丧”。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应抱有宽容的态度,但不能一直颓废下去。人生于天地间,不能建功立业,也要努力求发展,无愧于心。
生命一半苦痛一半幸福,如果你一直丧下去,又怎么能感受到它的美好呢。来此一遭,不能尽兴,何苦来哉?
㈨ 什么是丧文化 丧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 学者杜骏飞认为, 丧文化是青年人的一种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反讽;另有研究者提出, 对丧文化的非主流标签化, 激发了青年群体集体意识从无到有的再次转变。此外, 还有从语言模因论和市场营销等角度对丧文化进行的分析。然而, 作为一种网络文化传播现象,“丧”文化有独特的呈现方式和载体, 从文化生产的媒介技术角度分析丧文化生成与传播应成为重点。鉴于此,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还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2017(11):45-51.)
目前有关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产生原因的分析, 学者们主要侧重于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青年亚文化等角度, 具体情况如下:
基于语言学对“丧文化”的流行原因进行解读的学者主要包括周培树 (2017) 、戚毅 (2018) 等。其中, 周培树 (2017) 认为可以使用语言模因论对“葛优躺”等“丧文化”的流行加以解释, 她强调当网络流行语一旦被模仿、复制并得以广泛传播之时就可以被称为模因, 她通过对有关“丧文化”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后认为, 由于“葛优躺”具有便于记忆、朗朗上口等特点, 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而且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动态搭配, 进而促使“葛优躺”等“丧文化”名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样一些新词语也符合网络青年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 因此, 得到了大量网络青年的追捧。戚毅 (2018) 认为, 作为流行语的“丧文化”中的“丧”一词, 在语法和用法上都有所创新, 并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 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义色彩, 具体而言, 流行语中的“丧”, 与现代汉语中“失去、丢掉”的意义逐渐分离, 仅沿袭了“情绪低落、失意”的语义。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丧文化”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解读的作者主要有萧子扬 (2017) 、杜骏飞 (2017) 、董扣艳 (2017) 、冯铭钰 (2018) 等人。萧子扬 (2017) 认为, “丧文化”是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 它的产生和流行是由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状态所致, 因此, “丧文化”反映了新时期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提出了“丧文化”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现实的“拟构”;二是青年的“自我污名”;三是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四是互联网时代的情绪感染效应。杜骏飞 (2017) 主要借用习得性无助和回音室效应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对“丧文化”现象加以了解读, 他认为“丧文化”是在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由于回音室效应的存在, 导致“丧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的互动过程当中不断重复出现, 使得人们存在某种幻觉 (错觉) ——“丧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董扣艳 (2017) 认为, “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我国90后青年群体在高速转型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也呈现出了该群体复杂多样的社会心态。因此, 她运用社会焦虑、相对剥夺感、发展效能感等视角对“丧文化”背景下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了探讨, 并认为是由风险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过度消费等原因导致的。
基于新闻传播学视角对“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者主要包括于风 (2016) 、魏韬 (2017) 、董子铭 (2017) 、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于风 (2016) 利用网络指数等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丧文化”的形成过程和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进一步提出, 新媒体是导致“丧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由于新媒体具有高效、便捷等特点, 促使带有颓废色彩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可以快速传播, 并获得网络青年群体的认可, 从而导致部分青年价值观发生了重要嬗变。[17]魏韬 (2017) 认为, 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导致青年亚文化研究更加复杂。一方面, 他强调互联网技术对于“丧文化”的发展、演变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他认为由于网络空间中青年的行为具有表演成分, 因此仅仅通过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线上流行是很难说清楚该群体的线下状态的, 即需要从线上、线下两个视角对“丧文化”进行一个比较研究。[18]董子铭 (2017) 比较了社会心理学视角和传播学视角在分析“丧文化”时的差异, 他认为, 对于“丧文化”的产生主要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视角, 而对于“丧文化”的流行和广泛传播重点需要运用传播学视角加以剖析。而且, 从现代传播技术视角来看, “丧文化”得以长期流行和快速传播的原因有四点:第一, 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特征;第二, 表情包的批量化和文化狂欢的来临;第三, 技术与资本的联姻导致“丧文化”营销加剧;第四, 社交媒体的“部落化”倾向, 导致“丧文化”形成特定文化圈。[9]此外, 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均认为, 新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是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背景, 可以认为, “丧文化”是新媒体背景下外来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交融与本土化发展的产物。
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对“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者主要包括施蕾 (2017) 、蒋建国 (2018) 、刘雅静 (2018) 、李佳昕 (2018) 、朱思良 (2018) 等人。其中, 施蕾 (2017) 认为, 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代表, “丧文化”是社会心理、现实背景、媒介传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蒋建国、李颖欣 (2018) 认为网络亚文化侧重于强调“我们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一观点, 认为网络青年亚文化流行的原因在于获取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表达个人价值观, 而且这样一种诉求并非是个人主义的结果, 而是集体性的共同追求。因此, 当前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流行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指向。比如, 阶层固化、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孤独感和无助感的加剧等。[22]刘雅静 (2018) 提到, 和以往的青年亚文化进行比较, 尽管当前的网络青年“丧文化”呈现出新的特质, 如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等不同, 但是究其本质仍然没有脱离青年亚文化的核心范畴, 并没有因此对青年亚文化赋予新的文化意涵。因此, 她强调分析“丧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去理解和研究青年亚文化的过程。同时, 她进一步认为, 相对于传统青年亚文化在表达方式方面的“遮遮掩掩”, 新时期的“丧文化”的呈现更多是一种主动的过程。[23]李佳昕 (2018) 通过对伯明翰学派理论的阐述认为, 可以尝试以“结构模式”和“世代模式”为主要研究视角, 借鉴和使用“拼贴”、“同构”、“表意实践”等概念, 以此来分析和介绍以“丧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特点。同时, 她强调, 阶层固化和上升渠道的紧缩、对主流文化的温和抵抗等是促使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24]
当然, 除了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青年亚文化等视角外, 还有部分学者尝试从身体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视角对“丧文化”进行讨论。其中, 马文漪 (2018) 认为“丧文化”的流行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挑战, 存在诸多负面影响。覃春 (2017)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中存在的“丧文化”现象, 并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之上,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刘政、唐珍 (2018) 结合身体认同视角认为, “自我降格”概念可以用来解释当前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形成, 二者认为人们之所以热衷于“丧文化”目的在于人为地降低所要表述的事物的精神层次, “变崇高为低俗, 变庄严为幽默, 从而达到释放自我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因此, 二者进一步强调“丧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减压渠道。(萧子扬,叶锦涛,马恩泽.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