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明清有多少文化人

明清有多少文化人

发布时间:2022-05-12 11:54:35

1. 明清云南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收集

1、赵式铭(公元1873~1942年),字星海,号弢义,大理剑川人,白族,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诗人。2、袁嘉谷(公元1872~1937年),字树五,又字树圃,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袁嘉谷5岁时从父学了《大学》、《千子文》、《三字经》,并能解释字义。每次跟父亲出行游览名胜回来,都能背诵所见的楹联匾对。父亲喜藏书,家藏汲古阁本《汉书》,明本《骆临海集》、《曾南丰集》。此外还有清初本的《唐诗》、《宋诗抄》、《元诗选》、《明诗综》。当然,《国语》、《文选》、《通鉴》、朱子《小学》等书又是家中必备的。古代云南书籍,难得善本。而袁家却家藏“万卷”善本书,长于书香之家的袁嘉谷,从中获益很多。他被誉为“大魁天下”,状元的学问。
3、赵藩(1851年—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di1)老人。白族,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又名水寨)北寨人(白语音为:bechuai-hou),云南省近代历史上着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4、王菘(公元1752~1837年),字伯高,号乐山,大理洱源人,白族。他当官讲学,编纂通志,是着名的经学大师。5、师范(公元1751~1811年),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大理弥渡人。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他重视教育,爱接纳名士,向他求学的人很多,请求校正文字的也很多。师范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着作有:《南诏征信录》三卷、《金华山樵集》二卷、《课余随笔》三卷、《雷音集》十二卷、《荫春书屋诗话》一卷、《小停云馆芝言》十册、《二余堂诗稿》。编辑、整理《历代诗文》六十卷、《国朝百二十余家古文抄》二百卷、《经史涂说》四十卷。6、钱沣(1740~1795)号南园,清干隆年间考中进士后步入官场,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极富传奇性,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 7、孙髯(?─1774年),字髯翁,号颐庵,是康乾之际昆明的一个寒士。幼年目睹科举考试的黑暗,愤然不再参与考试。他没有任一官半职,却关心国计民生,寻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他虽是个诗赋名家,却不局限在艺术天地,还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呼吁减租免税。他生活清苦,晚年不得不靠卖卜生活,有时还得断炊,但他坚毅乐观,傲然不屈,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以佳作大观楼长联传世,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毛泽东赞评“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8、释担当 -- (1593~1673)明清之际诗人、画家、书法家。原名唐泰,字大来,号担当。昆明市晋宁县人。幼承家学,工诗文,13岁至17岁时,曾随父亲北上应选,先后到过南京、北京、临洮等地。拜着名书画家董其昌、陈眉公等为师,听他们谈诗论画,眼界大开,加上他刻苦学习,在诗、书、画艺术上大有长进。回云南后,往来于鸡足山、点苍山之间,与文人名士相酬唱,诗画并茂。着有《?园集》、《橛庵草》、《罔措斋联语》、《拈花颂百咏》、《绍箕堂集》等。其书画在今晋宁县还有遗墨,经整理出版有《担当山水丹青》、《太平有象图》、《三驼图》、《书画合璧册》、《担当禅师诗、书、画册》等。 9、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白族,因世居大理太和苍山十八溪中,故号中溪,是明代云南着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幼时沉默寡言,喜爱苍洱风光,读书甚勤。嘉靖壬午年(1522)25岁时,考中云贵乡试第二名。丙戊(1526)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正直不阿,“以议礼忤权臣”而受排斥,出补江西,后“丁忧”回大理闲居。 10、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11、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生于明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云南安宁人。以“安定边疆驰骋诗坛”为主要功绩。12、兰茂,明初隐士,着有医典韵书,品行高洁。13、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朱元璋养子。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其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卒于任上,军民巷哭,追封黔宁王。后来其子进封黔国公。自沐英始至明亡,沐氏世袭统治云南,计12世16王(公),共264年。
14、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宫为宦官,赐姓郑。后从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27,800余人,分62艘宝船,先后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最远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余万公里。此航海创举,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80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年。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具有伟大的贡献。
15、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为驰名世界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抛弃仕途,情寄祖国名山大川,游历考察了今19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云南是其一生最后也是倾全力热情考察的省份。他1638年入滇,游历考察30余县。其考察情况以日记记录,经友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63万字,其中《滇游记》25万字,占全书40%,居各省之冠。突出的成果有:对岩石地貌分类比欧洲人早130年;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破除了岷江是长江源头的旧说);《盘江考》查明了珠江源等。曲靖寥廓山公园有其雕像。

2. 明清时期文化的特征及主要成就

一、明朝

1、文化特征

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

2、成就

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着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二、清朝

1、文化特征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清初和中期,统治者屡兴文字狱。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2、成就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干隆、嘉庆年间。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着《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2)明清有多少文化人扩展阅读:

1、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2、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总计296年。从改国号为大清开始,总计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在清初的“康乾盛世”里,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相对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实现五族共和,清朝从此结束。

3. 毕业即失业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现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就业,尤其是大环境下,可以不夸张的说,毕业即失业是大多数学子的噩梦。同是受教育的古代读书人,经过层层科举考试后,可以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不同的身份和学历,但如果不考中进士做官,便如同我们大学生面临毕业一样苦恼。生活仍要继续,那么明清时期失意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就业的呢?


真香的古代公务员:万万没想到的师爷


你绝对想不到,明清时期的读书人,除了科举做官,最香的出路竟然是做一名师爷!

师爷虽然无官无职,但是古代官员必不可少的顾问或秘书,替官员处理具体事务,而且年薪丰厚,可谓古代的公务员!做过师爷的读书人数不胜数,有徐渭、李渔、蒲松龄、孔尚任、李鸿章等牛人,那么师爷到底有何魅力呢?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为了工作,可以去担任师爷,那么我们可以去考公务员;他们可以去教书,那么我们可以去支教;他们可以去抄书糊口,我们可以去做斜杠青年,发展文化事业。

无论是古代的读书人,还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不取决于环境,取决于自身。期望未来的时候不好高骛远,找工作的时候不矫情,生活不会因为失败而对你温柔,但路在脚下。

4. 清朝皇室有多少汉族血统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统治的天下,他们在治国方面融入了汉人的文化,或许是因为汉人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他们只能不断打击,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后宫汉人的地位都很低,但即使如此,他们也免不了被汉人同化,清朝皇室的皇帝还有9位拥有汉人血统。

三、即使不是汉族,也不是纯正的满族

我们都知道清朝建立王朝的时候,多亏了蒙古族的帮助,满族为了更好得到蒙古族的帮助,就采用了联姻政策,所以其实从顺治皇帝开始,顺治皇帝应该是满蒙血统,清朝皇帝的血统就不纯正了。

5. 明清时期的株连九族中的九族是指哪几族

指本身上的父、祖、曾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
也有包括异姓亲属在内而言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6. 明清进步儒家思想家有哪些

李贽、王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

  2. 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3.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4.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5.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7. 明清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分别是

明清一共有28位皇帝,分别如下:

一、明朝皇帝:

朱元璋(1368年~1398年)、朱允炆(1398年~1402年)、朱棣(1402年~1424年)、朱高炽(1424年~1425年)、朱瞻基(1425年~1435年)、朱祁镇(1435年~1449年)、朱祁钰(1449年~1457年)、朱祁镇(1457年~­­­1464年)、

朱见深(1464年~1487年)、朱祐樘(1487年~1505年)、朱厚照(1505年~1521年)、朱厚熜(1521年~1567年)、朱载垕(1567年~1572年)、朱翊钧(1572年~1620年)、朱常洛(1620年)、朱由校(1620年~1627年)、朱由检(1627年~1644年)。

二、清朝皇帝:

努尔哈赤(1559-1626)、皇太极(1592—1643)、福临(1638—1661)、玄烨(1654—1722)、胤禛(1678—1735)、弘历(1711—1799)、颙琰(1760—1820)、

旻宁(1782—1850)、奕詝(1830—1861)、载淳(1856—1875)、载湉(1871—1908)、溥仪(1906—1967)。

(7)明清有多少文化人扩展阅读:

明清介绍: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1616年-1912年),是由满族人,在远东建立的国家,它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常被合称为“明清”。

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一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加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思想受严格控制。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清末)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8. 明清进步思想家有哪些

1.李贽:反封建思想先驱

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

3.顾炎武:主张学以致用;反对君主专制

4.王夫之:提倡唯物论

五、明传奇和明清小说

1.明传奇:《牡丹亭》、《清忠谱》、《万民安》

2.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六、类书、丛书的编纂

1.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2.丛书:《四库全书》

七、西学东渐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第一子目至第四子目;

第二课时:完成第五子目至第七子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时的社会历史呈现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回答: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导入:明清两代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明清文化的特点;而明清文化的特点,又是明清两代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学习文化史应当从“史”的角度去看待文化,理解文化,避免将文化史的学习当作文化常识来认识。

【讲授新课】

首先,总体认识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具体表现:①科学技术取得新的成就,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学着作;②理学的发展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③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合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成为文学的主流;④随着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的出现,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⑤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国人开始了解到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

9. 明清时期的文化状况可以用“承古萌新”来概括吗历史题

可以。
明清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在科技领域,集大成的科技着作,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相继问世;在思想领域,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涌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的思想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明清小说蓬勃发展,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出现。
具体特点:
①集大成的科技着作相继问世;
②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③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④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显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⑤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

10. 明清时期有什么经典故事和人物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1、明朝统一战争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势力;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攻广西。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
2、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
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在朱元璋时代,国家黄册用来征收田赋的土地,高达八百万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万要高得多。整个洪武时期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同时还解除了元朝时期工商业对工匠的束缚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3、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为指导,遵循先圣之教诲而实行“德治宽政”,解决“朱元璋后”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藩王拥兵等问题。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剧除了来自于削藩的失败,还来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经验不足有关。
4、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5、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阅读全文

与明清有多少文化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9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4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2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