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西文化有哪些差异
1.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中国人利用各种烹调技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则简单很多,他们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而更注重“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桌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有整体观念而西方人有个体意识。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他们认为,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因此,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因此中国人注重外形的美感,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2.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差异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学说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智慧的产物。
3.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无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而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是以理智为基础的。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上,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而西方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
4.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在西方,私有观念根深蒂固,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
小结: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② 中外文化差异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有饮食方面、天气方面、生活方面、服饰方面、教育方面等。
1、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中国人则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2、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与人关系分明,习惯AA制;中国人讲仁义,喜欢请客买单。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服饰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虽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也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西方认为不合礼仪的服饰。
5、教育方面:中国教育,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③ 中外文化差异的10个不同点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异的10个不同点有:饮食方面,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消费观,隐私观,竞争观,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外文化差异的渊源
中国文化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但自中国秦汉文化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种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发展下来的。儒家文化强调自我的节制、忠孝和责任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中国人中庸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则是早期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希腊文化带有一种和谐的特点,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
中期的基督教时代,它追求功利,物欲,它导致了世俗的发展帝国的膨胀、繁荣和法律的健全。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现三合一,它既有希腊的那种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的那种对功利的向往,同时又有基督教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主义的向往。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比较重,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
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哪些(请详细说明)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着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着。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参考历史千年)
⑤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体现在饮食、天气、生活、孩子等方面。
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拓展材料: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3、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⑥ 中西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比较委婉的,西方人与人交际表达是比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饪方式不同:
中国因为地广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对食物的烹饪上,中国的烹饪技巧比较多。
西方的烹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饪的,在西方,他们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热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观念差异:
西方人注重个体,而中国注重团体,西方出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中国出现了团结力量大,西方比较强调私有财产,西方比较重视契约精神,中国比较重视人情,中国重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⑦ 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伦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
⑧ 中外文化有何差异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⑨ 中外文化差异的不同点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异的不同点:
1、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色香味俱全,菜色、烹饪手法五花八门;老外注重理性饮食,不论口感,讲究摄取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中国人重视“吃”到了极致,推崇美味的食物,乐于分享烹调,“吃”这件事不仅是维持身体所需,更深入到健康问题,古人就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认识;西方理念中,食物是用来充饥的,只要保证足够营养摄入,吃什么都一样,快餐汉堡文化显而易见。
2、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
中国教育是灌输式的,注重知识巩固和熟练掌握,达到“精深”;外国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灵活应用知识,达到“广博”。中国式的教育首先是灌输式的,汲取前人的无数经验灌输到学生脑海里,用理论指导实践;外国教育多受自由文化的熏陶,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老师充当引导者,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3、中外礼仪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跟朋友打招呼,爱寒暄“吃饭了吗”;老外跟朋友打招呼多数以抬头望望天,“今天天气不错?”,忌讳回答私人问题。虽然都是显而易见的话题,然而外国人常认为,中国式的打招呼是在刺探别人的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这就是礼仪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