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第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第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当代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的竞争越来越重要。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植入中国的文化元素,如《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等,他们把中国文化收为己用,用中国的文化挣取中国人民的钱。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很薄弱。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抵制美国的文化侵略。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扬贡献一份力量。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 进来南海问题没有平息,钓鱼岛事件又兴起,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维护钓鱼岛的主权完整。现在社会中出现一些激进分子,打杂日本生产的汽车,以及一些日本的商店,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这些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并不是爱国的表现,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时因为很多很歪曲和误解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正确对待爱国,理性爱国,打杂日本货物只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破坏社会的稳定,反而给国家和政府造成更大的压力。
大学生应该要积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㈡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好传承文化的传承者
(一)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 ,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 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 同种类的礼仪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 学校礼仪课程的 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 气质更加文雅端庄, 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 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 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营 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 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 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 礼的气息, 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 接受礼仪和熏陶。
㈢ 如何培养古筝演奏的“以情带声”
“以情带声”这个词常用在声乐表演中,意为音乐表演有情才能有声,人为情所动,声为情所发的道理。古筝的弹奏同样也需要“以情带声”,如果只注重演奏技巧的单方面运用,而忽视作品的内在感情和韵味,那么演奏出来的音乐必定会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现是非技术性的东西,并非像演奏技法一般是实质的,它没有大致标准,是流动的,发自内心的,随作品变化,甚至同一作品中也是有多重复杂情感,因此许多古筝爱好者和学生都觉得作品情感把握及情感表现很难得心应手。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对音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音乐的审美情感,通过下列方法来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情感表现力。
1充分了解作品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奏中情感表现的根本,否则情感表现无从谈起。只有演奏者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正确、充分地理解,演奏时才能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的完美情感。所以,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应该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作品风格及主题思想。身临其境地用心感受时代背景及特定的环境给作品印上的情感烙印。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翻查有关反映当时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深入程度不同,在音乐表演中演奏的效果大相径庭。
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正确的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激发感官,以情动人。演奏者只有带着对作品内涵与情感的充分理解,然后体现在演奏之中,才能将作品演奏的至臻完美,“演奏者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就是这样来理解的。
例如《渔舟唱晚》这部作品,它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意境深邃的筝曲。美的标题给乐曲穿上了美丽的服装,它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之时,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景象。
首先是结构之精美。乐曲分三个部分,内容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人。
第一部分为抒情的慢板,婉转悠扬,带有优美的歌唱性,加之演奏时配以左手的“揉”、“颤”、“吟”等伴奏装饰技巧,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如同波浪般的清心荡漾,这足以撩人心扉,给人以舒展、恬静的美感。
第二部分速度欢快,旋律变得活泼流畅。演奏时以“揉”、“颤”技法奏出“4”音,并用明快短促的花指弹奏,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一连串模进和变奏手法,且速度逐渐加快,具有水波荡漾之美感。
第三部分是乐曲的最后乐段,旋律起伏多变,如同春风吹拂柳丝飞舞。乐曲力度逐渐加强,演奏运用了各种按滑跌宕的催板奏法,使乐曲表现的场面更加欢快、热烈。
其次是意境的美。因其乐曲赏心悦目,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晚景:夕阳西下的余辉,映洒在湖面上,碧波与晚霞的色彩映照,描绘成的画卷多美啊!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荡桨声、摇橹声、浪花声、渔歌声、欢笑声等这一切,组成了一曲多么迷人的交响乐啊!当演奏者体会到这般意境时,自身情感得到大大地升华,成就了更加完美的演奏效果。
2巧妙结合技与艺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弹奏时纯粹的演奏技巧无法将音乐的灵魂完整地表现出来,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也就是说,只有纯熟的演奏技巧没有艺术表现是不行的,只有将演奏技巧完全融入到深刻的情感意境中,巧妙地结合技与艺,才能使乐曲表现得更完美动人,真正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我们在演奏时会发现乐谱上标有一些感情记号:例如渐强、渐弱、渐快、渐慢记号等等,作曲家想通过这些标记来表达他的某种情感。所以,在弹琴之前要仔细读乐谱,构思好每一段怎么处理,整个曲子的高潮在哪里,以怎样的形式和情绪收尾,强弱记号如何溶入到乐曲中,如何做到真切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比如在不同的乐曲中,相同的记号所要表现的强弱、力度等要求也是不同的。不能单纯地去给以解释,都要透过整体详细分析,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独自的见解与感受,不一定要完全照搬作曲家的思路,只有符合乐义和了解作曲家的思路,我们才有可能另辟蹊径地弹奏出拥有自己风格的曲目。简言之,所有的演奏技巧、音乐术语、音乐记号等都是有机的为音乐服务的。
3丰富联想力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古筝艺术是离不开联想力的。联想力是进行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联想才可能从音乐中获得美感。演奏者的联想力越丰富,对曲调的体验就越清晰,对乐曲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就能更深刻的领会。
例如乐曲《临安遗恨》,如果演奏者能结合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将自己想象成为民族英雄岳飞,肩扛枷锁、脚戴铁镣。仍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及古代战场上万马奔腾,岳飞率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卫江山的壮烈场面。那么他的情感就能爆发,乐曲中蕴含的“情”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通过我们的联想力加强我们所要表现的内容,使之较全面较细致的掌握音乐的风格韵律,以达到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艺术感受来,这样,在演奏中才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4提高学识修养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除了具备前面的条件外,还应该通过提高个人音乐素养、文化修养来更好的表达作品。
(1)多看文学书籍。文学反映的是生活,文学是借助艺术来表达作者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决定了作品中暗示和象征手法的存在。多读关于音乐史的书籍,了解作品的时代以及特点,了解作曲家生平、背景。通过多读中外的文学作品开拓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2)多看绘画作品。艺术是相通的,通过多看绘画,可以提高想象力,透过作品(绘画)感受到内涵和意境,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音乐的内涵和意境,展现给听众一幅画面。
(3)多听赏音乐会。为了增强自身音乐素养,开拓音乐视野,有机会多欣赏一些音乐会、多听讲座以及观摩等各种近距离接触音乐的机会,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从而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作品。
总而言之,古筝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存在于人的内心情感中,情感是使艺术生生不息、锦上添花的源泉。无论何种艺术的演绎,只有将情感加入其中,在对自己所接触的艺术作品中,加入最真实的情感理解,才能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理解出作品的意,表现出作品的情。所以,好的古筝演奏是通过各种演奏技巧的自如运用,“以情带声”表达出与作品内涵相呼应的情感。
㈣ 作为大学生,如何保护传承传统音乐
我国各少数民族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这些民族音乐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动人的旋律与多姿多彩的演奏方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商业文化的巨大冲击.如何加大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力度,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现状入手,阐述了保存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并着重从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创造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表现空间、积极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产业等三方面探讨了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新思路.
㈤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传统文化,先要全面了解一下传统文化,从了解到喜欢,再到学习,再传承。比如有很多年轻人在一些着名景点,穿汉服,表演民族舞蹈和乐器,都是弘扬传统文化。
㈥ 你了解古筝传统文化吗 如何进行对古筝的认识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㈦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中国文化
其实就两个词来表达:继承,更新。
继承是要把传统中国文化承载下来,然后筛选出三类:精华,过时,糟粕。
大学生要继承其中精华的部分,摒弃糟粕的部分,而将过时的部分作为历史记录下来,或许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曾经过时的东西也能给予我们启迪。
下来就是更新了,大学生要将继承下来的精华部分与当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分析当代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好与坏。发展,壮大,升华我们的传统中国文化,创造出适合于当代的中国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中必须要有普遍性,和世界性。要结合人民生活实际,又有包容性,有世界眼光!
大概就是这么个思路。
㈧ 论如何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国音乐文化
1、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断改善音乐事业中的文化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不断提高音乐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2、站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音乐事业。要改变音乐事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鼓励和支持流行音乐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音乐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音乐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力度。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民族音乐创作和发行队伍,增强音乐事业发展的资源和制度保障,引导我国音乐事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同时,要切实缩短群众与音乐的距离,着力增强音乐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不断扩大音乐的群众基础,增加观众市场,夯实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充分利用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音乐事业。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音乐创作和发展的宝贵财富。要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音乐创作的内容来源,建立我国音乐事业发展持续不断的思想和文化动力宝库。
要充分借鉴传统文化中音乐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古代乐器中的笛、箫、古筝、二胡等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使得传统文化资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内容。
5、切实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承。要及时修订音乐教育教材,充实和丰富音乐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滋养,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水平。
要合理安排音乐教育课程的时间,改变音乐课是副课的错误认识,将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个人人格成长等紧密联系起来,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学生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中小学音乐老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提高音乐老师的文化素养,使得中小学音乐老师可以胜任通过音乐教育传承文化的重任。
(8)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古筝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重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
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
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