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西北的文化在哪里

西北的文化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12 16:10:17

Ⅰ 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在哪里

西北五省地区具体包括: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阴山以北,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北五省如今地理与行政区划具体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清代开始“甘肃省”这一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开始在地图上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但其控制范围几经变迁和割让。其面积把今新疆、内蒙古、青海的部分地区及宁夏都囊括在内,当时才算真正的西北,西北首府为凉州。1917 年中华民国时期的“甘肃省图”所示的甘肃,其面积较现在就要大很多。

新中国成立后,对甘肃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数次调整剥离,篇幅所限,这里不能把历次调整变化的地图都展示给读者,只择其2 幅略作展示。一为1954 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后,甘肃的区划图,地图出版时间为1957 年。另一幅则是1966 年的甘肃地图,在1958 年10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后,宁夏就从甘肃中脱离开来,直到今天。西北五省的真正的界定是位于我国400mm区域降水线以西,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3、甘肃省

甘肃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黄河上游,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甘肃省简称甘或陇。辖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省会兰州。古属雍州,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与蒙古接壤,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纵横45.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4、青海省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土、撒拉、维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5、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南北相距约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6、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简称蒙,全称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接邻8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国境线长4200公里。辖9个地级市和3个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

Ⅱ 西部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富有文化的地方;比如说我最喜欢的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遗址、华夏远古文明轩辕黄帝陵、古丝绸之路、古文明城市遗迹、元谋人遗址、藏文化代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以及数不胜数的宗教文化场所等等。

如果你喜欢粗犷的文化一定要去那里,喜马拉雅山、高原圣湖、羌塘野生动物园、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阔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九曲黄河、山水洞林石一体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壮观的长江三峡等等,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2)西北的文化在哪里扩展阅读:

区域简介

和东部相对应的地方。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在这里。 例如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最大,范围最广的,它在世界上排第一。

特指中国西部地区。中国按东西方向可以划分为东部和西部或东、中、西三个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包括中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等少数精华部分外,其余地区人口较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多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 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60%,石油占45%,天然气占53%。

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 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新中国成立60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有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铁路。

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如今也因为这些美丽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部

Ⅲ 中国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

西北一带的饮食风俗显得古朴、粗犷、自然、厚实。它的主食是玉米和小麦,也吃其它杂粮、小米饭香甜,油茶脍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与黄桂柿子馍更独具风情,牛羊肉泡馍名闻全国。

家常食馔多为汤面辅以蒸馍、烙饼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样繁多,农妇们也有“一面百样吃”、“七十二餐饭食天天新”的本领。由于气候和农业习惯的限制,蔬菜很少食用。

农家用膳常是饭碗大而菜碟小,油辣辣椒、细盐、果酱(用老菜叶制成的醋汁)和大蒜瓣全年都足够了。有客人造访或宰羊,或杀鸡,或炸几盘肉丝、鸡蛋、紫花苜蓿、滚细面条、白包子,也很丰富。


(3)西北的文化在哪里扩展阅读:

西北地区经济:

西北地区经济结构以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以煤炭开采、石油开采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农业结构以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灌溉农业中,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麓和宜居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全国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全国重要的糖料作物产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Ⅳ 西部历史文化

1、中国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

2、中国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西部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恢宏气度,展现出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重庆大足石刻、武隆、金佛山、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新疆天山、西藏布达拉宫、宁夏西夏王陵、楼兰古国等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3、中国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拥有久远时代的文化艺术,如川剧、蜀绣、蜀锦、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4)西北的文化在哪里扩展阅读

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

1、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北),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华夏文明之源、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3、西宁

西宁,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

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4、银川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城西有着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

Ⅳ 西北地区的遗存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

陕西--省会西安古称长安,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立政权--陕西地形狭长,分陕北、关中、秦岭以南的陕南,秦岭又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岭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东面与山西以黄河为界。黄帝陵、楼观台、太白山、终南山、壶口瀑布、关山草原、秦始皇陵、法门寺、乾陵、华山、昭陵等名胜景点。
甘肃--省会兰州又称金城--甘肃地形呈西北向东南的狭长形状,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是战略要冲,是中原向西域、中亚的必经要道;金张掖、银武威、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玉门、喜峪关等都是历史盛迹,黄河穿省而过流向宁夏。
宁夏--省会银川,回族聚居区,黄河穿流而过,古时西夏国所在地,宁夏滩羊肉鲜美,滩羊皮袄很暖和。北与内蒙相接。
青海--省会西宁,与西藏一起称青藏高原,境内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是进藏物资主要交通通道,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号称中华水塔,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广人稀,珍稀特种有动物有藏羚羊、藏野驴、雪豹、金雕等,牦牛是当地主要经济畜种。
新疆--古称西域,省会乌鲁木齐,旧称迪化,新疆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地广人稀,人们多聚居在沿山脉、河流的绿洲上;阿尔勒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从北到南东西走向分布中间夹着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公元前六十年就归汉朝政权管辖,古丝绸之路在新疆分天山以北的北路和经过库尔勒喀什的南路,从那时起新疆就是东西文明交融的地区,作为边疆省份,新疆从北到南依次和外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吐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接壤。

Ⅵ 西北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等

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西北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西北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西北地理环境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而地势由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六千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却远远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样不得不使农民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对土地作最精济的利用。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贫穷与死亡。

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Ⅶ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

一、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为陕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炎帝故里”、“东方佛都”、“青铜器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

宝鸡因法门寺、太白山而成为闻名中外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旅游百强城市等殊荣。

宝鸡既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之根。炎帝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启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周公在这里制礼作乐,创制了《周礼》;

《诗经》由此传唱;西周、先秦均从这里崛起;周人以绝顶的聪明才智,在此创造出青铜器文化,为人类留下了数以万件的“国宝”;秦人在此创造了“天下第一文物”的石鼓文化。周公在这里创制了《周礼》。

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诸多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仅《二十四史》中记载的就有39人之多。炎帝、姜尚、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法正、李柏等历史名人均在这里诞生。

“春秋五霸”之一的政治家秦穆公;为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事家白起;天文学家李淳风;着《外台秘要》的医学家王涛;关学北宋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

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道教太极高人张三丰;建立千年地宫大唐秦王陵的李茂祯……他们都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宝鸡,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悲喜剧,为宝鸡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文王访贤”、“武王伐纣”到商鞅变法,乃至李斯、韩非以法家学说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五丈原,到郭子仪率军复唐;从南宋名将吴玠、吴璘“铁马秋风大散关”大败金兀术,到彭德怀元帅运筹帷幄,指挥“扶眉战役”……无数改革家、军事家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举。

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为宝鸡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历史遗迹,这里的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秦雍城遗址、周原遗址、九成宫遗址、戴家湾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已被陆续发掘,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神秘的楼兰古城

汉文帝元平四年,即公元前176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写下书称:“楼兰、乌孙、呼揭以及旁边的三十六国皆称为匈奴。”这是汉民族第一次知道西域有此国名。

汉武帝时派张謇出使西域,考察楼兰等国情形,张謇报告说:“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基本上知道楼兰为一个小国家,附属匈奴,频临咸水湖泊罗布泊。西汉时候,楼兰的人口总共1.4万人。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着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有着整齐的街道,市场热闹,雄伟的佛寺、宝塔。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直至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从历史的书籍上消失。三百年后,玄奘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早已空旷,荒无人烟。

虽然李白诗句中“愿将腰剑下,直为斩楼兰”、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诗句,也并不能说明楼兰还在。

直到1900年的3月它的墟城才再一次被人们发现。这一年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根据线索发现了楼兰的遗迹。而现在,楼兰古城四周的墙垣已经坍塌,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墙垣孤伶伶地站立着。城区呈正方形,面积约十万平方米。

楼兰遗址全景旷古凝重,城内破败的建筑遗迹了无生机,显得格外苍凉、悲壮。

三、丝绸之路

骞是西汉时伟大的探险家。他自请出使西域,历经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

当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其王族被匈奴单于杀死了。于是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

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寂静。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直接云天,驼铃响过,这片大地又复天地开辟时的苍凉。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新疆及与之山水相连的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直到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一带。

然而,要越过西域7000多千米流沙与荒漠,绝非小可,横越西域,既要有外交家的辩舌,又要有探险家的胆魄。宫廷用招贤榜的方式,想全国招募贤能之士。张骞义无返顾地应招了。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肩负出使大月氏的任务。

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导,率领100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冒险西行。张骞一行一路逐水草、簧野火,躲避一切可疑的乱蹄踪迹,提防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明攻暗袭。

可是即便如此小心,他们还是一出甘肃临挑就与一队匈奴马队遭遇。除张骞和堂邑父被俘外,其他人无一幸免。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张骞和堂邑父被迫分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他们还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11个春秋。一个月黑之夜,张骞带上匈奴妻子和向导堂邑父,趁匈奴不备,逃离了匈奴。

大惊初定,张骞依然初衷不改,又继续起“出使西域”的重大使命。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只能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神之手。

四、巴蜀文化

巴人和蜀人,在战国以前,其实是两种概念。巴人主要分布在今重庆、川东及鄂西地区,还涵盖了陕南、黔北和湘西等地,“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所以巴人的图腾为蛇和虎;而蜀人则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区及周边山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人的图腾是鸟。他们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蜀文化”和“巴文化”。

战国以后,人民习惯上把巴和蜀并称为:巴蜀。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巴蜀之地)水旱从人民不知饥馑……谓之天府”。以前的关中之地被称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至此以后,巴蜀大地也被称为“天府之国”。

巴人善战,被称为“东方的斯巴达人”,之前我已经追寻过巴人的起源,今天,我带大家追寻蜀人的起源。

蜀人是最早进入现今中国大陆的一批先民,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东非经过数万年的迁徙,沿着印度洋海岸线来到东南亚,然后一部分从缅甸经过云贵高原、川西高原来到了阿坝州茂县一带,形成了古羌人。在农耕文明未创造之前,靠采集狩猎的古人只有沿着海洋和森林迁徙,他们一路都留下了很多迁徙的遗迹(见后)。古羌人一支继续北迁,到了黄河流域的上游——渭河平原,他们在那里进入了农耕时代,创造了后来的华夏文明。而留下来的这支,也创造了历史悠久的古蜀文明(包括巴文明)。

2003年,在四川阿坝州茂县附近发掘的营盘山遗址,证明了古蜀人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在这里创造了蜀文明的最早起源(迄今为止)——“营盘山文化”(此时,华夏文明发展到三皇五帝时期)。

五、夜郎文化

夜郎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之一,它和消失在沙漠的楼兰古国以及变身着名旅游圣地的大理古国一起丰富绚丽了大中华的民族文化,并成为中国人心里一块当仁不让的历史文化品牌。

因此,不但黔地,曾为夜郎县属地的湖南沅水流域都在探讨这个在历史上存留了两三百多年,然后又神秘消失的蛮夷古国

夜郎古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

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可能还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在考古发掘未提供出可靠证据前,这样的争论必然还将继续下去。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

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当汉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时,边疆也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当汉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时,边疆也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

据负责可乐墓葬考古发掘的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介绍,自1958年在赫章县可乐民族乡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部门先后进行了9次发掘,但再次引起国家和考古界关注的还是2000年的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及历年调查有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可乐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围达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省内考古罕见;三是延续的时代长。

战国、西汉、东汉时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蕴丰厚。

Ⅷ 我国西北地区特色民风民俗

"燎疳",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此习俗遍布于宁夏的银川、灵武、盐池、中宁、中卫和固原,甘肃的平凉、庆阳、白银和陕西的彬县和陕北延安市宜川等市县,还流传于山西的蒲州、吉县,山东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壮乎美哉!我想任何一场篝火晚会都不能和它相媲美,可谓是大西北的篝火节。

正月二十三"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其间也是社火的闭幕时间。元宵是社火表演的高潮,而正月二十三则是社火表演的落幕和结尾。不管是那一种社伙,在这一天里都要到全庄人祭祀的庙里烧香,磕拜,卸装,将所有的社伙道具交回社火头儿封存,自此社火队的成员就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Ⅸ 中国西部有什么文化特点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1、地域性。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

2、民族性。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

3、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

(9)西北的文化在哪里扩展阅读:

地理角度看,中国西部由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从经济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地质复杂,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和开发难度较高等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面临开发和保护相对失衡的局面。

参考资料:西部文化 网络

Ⅹ 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条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丝绸之路,一条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古道。这三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活态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阅读全文

与西北的文化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9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4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2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