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庆有什么风俗特色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B. 重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1、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与红岩村13 号、曾家岩50 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毗邻,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因业绩卓着,故设馆加以纪念。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红岩革命纪念馆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政策。
C. 巴渝人文的民俗文化
包括十朝宴、月米酒、抓周、报喜、定生、拉干爹、拜保保、栓胎、送灯等生养习俗;开庚定庚、相亲择期、请媒下聘、点额开脸、哭嫁坐斗、花轿迎娶、拜堂闹房等婚嫁习俗;
濮人悬棺葬、巴人船棺葬、石棺葬、做道场、买路引、烧纸钱、送河灯、打绕棺、跳丧等丧葬习俗;
文昌会、观音会、老君会、三月会、城隍会、丰都香会、关帝会、中元会、祭灶神、土地神、山神等祭祀习俗;
重庆火锅、重庆渝菜、重庆麻辣烫、白市驿板鸭、江北熊鸭子、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永川豆豉、皮蛋、沙田柚、梁平柚、涪陵榨菜、忠县豆腐乳、奉节脐橙等饮食文化,构成了综合性的巴渝民俗历史。
D. 最能体现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巴蜀文化哦,越多越好。
铜梁龙舞,黔江摆手舞,小河锣鼓,川江号子,巴渝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秀山花灯,九龙楹联,广场故事,梁平三绝(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年画)
E. 重庆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哪些
1、农民版画
重庆的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区,这里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就是綦江农民版画这种版画是綦江农民将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画之中,这种版画非常的幽默和生动。
F. 巴渝文化的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顾名思义,就是重庆境内的十二处景色亮点啦。至于为什么取了十二这个数,个人认为这些事情都是当时定这个的人心血来潮所致吧。真正有外地朋友要我推荐到重庆玩得去处时,很难首先想到说这些。一是因为我自己似乎也没刻意去观赏过它们,二是因为这里面绝大多数只剩下遗址而已。其中有的景点,感觉更注重的是某种意境,像我这种缺乏艺术修养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了。例如黄葛晚渡,谁会推荐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没事干跑河边码头去看渡船呢?
随着时代变迁,“巴渝”的地域概念也在变迁,“巴渝十二景”迄今为止共有两个官方版本,并即将产生第三个版本。以示区别,分别称为老巴渝十二景,新巴渝十二景和直辖巴渝十二景。
老巴渝十二景,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便是清干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正是这位非本地人士,以其独到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价值,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流芳百世的十二景,而他本人也因致力打造重庆几百年来沿用至今的这一名片而载入地方史册。据说,当年巴渝十二景的选定标准是:“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飘渺,在有象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别具幽趣,空灵不着色相……”因而,他所选取的巴渝十二景,都说得上空灵,美的地方恰巧是难以说清楚的那一部分。
当然,巴渝十二景并非完全王尔鉴个人原创,事实上,在明代的地方志上就有“渝城八景”(金碧香风、洪岩滴翠、龙门浩月、黄葛晚渡、佛图夜雨、孔殿秋香、觉林晓钟、北镇金沙)的记载,而王尔鉴的巴渝十二景,是在此基础上“汰三增七”产生的。其中,最后三景,由于没有他所追求的那种“空灵感”,以歌乐灵音、字水宵灯和缙岭云霞来取代。“字水宵灯,指每夜灯火齐明,层见叠出,高下不相掩,隔江遥望,光辉灿烂,水天一色。缙岭云霞,指缙云山苍松古柏,与丹岩翠壁相郁蒸,望之若云霞。歌乐灵音,指歌乐山俯视群山,登其巅,松杉蔽日,遇风雨万籁齐鸣,乃山灵清响,有如上方仙乐。”
金碧流香(渝中区人民公园)
系老巴渝十二景之首,如今不复存在。金碧山是当时眺望重庆繁华地段的最佳处,站在此处清风徐来,暗香扑面,然而四处寻找,却无草木花开。
桶井峡猿(渝北统景)
统景峡原名桶井峡,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峡内泉暖、峡幽、洞奇、石怪、山柔、谷秀、竹雅、瀑丽,集鹰群、猴群、天池、古寨等景观为一体。
云篆风清(巴南云篆山)
山形如鱼脊,山势曲折,蜿蜒如云篆。上有云篆寺,登山入寺,仿佛云扶足下。
海棠烟雨(南岸海棠溪)
溪北从南坪山坞出,沿壑带涧,曲折入江。溪边曾多植海棠,润比温玉。历代墨客骚人常于此曲水流觞,吟那淡烟细雨中的幽姿淑态,吟那朝晖暮霭中的红妆素裹。
华蓥雪霁(四川华蓥山)
山麓四面环拱,正峰孤峭插天,直出云表。最妙在冬雪初霁,碎琼乱玉,或无或有,掩映丛林翠霭。至若雪山万叠,日色破寒,琼楼玉宇,霁色斑斓,仿佛牟尼珠光,普现白茫茫一个干净世界。
龙门皓月(南岸龙门浩)
与望龙门隔江对峙。水中有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二字。二石壁立,狭仅容舟,若千帆竞来,惟勇胜者可入,故有游鱼化龙之龙门神功。
黄葛晚渡(南坪涂山之麓)
黄葛渡因候渡者有黄葛浓荫庇遮得名,越江心珊瑚坝与南纪门隔江相望。
歌乐灵音(沙坪坝歌乐山)
歌乐山因“歌乐灵音”而得名。一说“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一说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宫仙乐队表彰,乐作如闻钧天之音,仙乐风飘,响彻山林。
洪崖滴翠(渝中区沧白路)
近年刚刚修复。洞内可容数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并有北宋文豪苏轼、黄庭坚题刻诗章数篇。昔日,此处时而涓涓滴翠,时而晴雪飞布。
字水宵灯
山城夜景自古雅号“字水宵灯”,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
缙岭云霞(北碚缙云山)
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其山高耸,植被丰富,上多嘉木秀竹,下有温泉溶洞。
佛图夜雨(渝中区佛图关)
如今不复存在。千年前的佛图关壁立万仞,磴曲千层,为古重庆陆路咽喉要隘,成渝古道必经之处。驻足可纵观全城,俯瞰两江,虹束如白练。每到凌晨,整个佛图关烟雨蒙蒙,地面湿润,这就是着名的“佛图夜雨”。
写到这里,才发现也并不是毫无了解,只是以前去的时候从未想过还有这样的文化故事在其中而已。重庆夜景,自然是我家不可避免的话题,因为我爸的工作,哈哈。南岸区的几个,每次去爬山都会路过吧,几个山区景色,太远的没去过,不过歌乐山作为革命纪念地,每个重庆人都会有深刻印象的。佛图关虽已不在,佛图关公园却健在,革命年代好像也有什么英雄事迹发生呢。至于洪崖洞,寒假刚刚去了,修复以后非常热闹,只是,通风和消防设计好像有点儿不好。
新巴渝十二景,是由《重庆晚报》于1989年发起,广大重庆市民评选出来的,1990年4月27日重庆市第十一届人大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命名并公布。此次评选共选出前22个景色,其中前12名称为“巴渝十二景”(缙岭云霞、北泉温泳、独钓中原、大足石刻、四面飞瀑、南山醉花、统景峡猿、南塘溪趣、歌乐灵音、山城灯海、长湖浪屿、朝天汇流),后10名称为“重庆小十景”(冠鹅抚天、华岩洞天、佛图遗隘、巴渝榕荫、金佛潮吟、巴岳游龙、五布竖屏、鼓坪石阵、古剑鸡鸣、涞滩古韵)。
G. 重庆文化有哪些
重庆属巴渝文化,其中主要包括:
方言文化,重庆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四川话成渝片,是川东官话的代表,也是四川话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方言之一。
节日文化,如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
嫁娶文化,最有特点的就是拜堂。
饮食文化,就有名的就是火锅文化。
H. 重庆的特色是什么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起源于巴文化,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上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低于文化,这里的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川、大山之间,有一种顽强、彪悍的性格。
巴渝文化代表有龙门阵、渝菜、川剧、重庆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等等。
2、民俗
重庆人除了传统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等习俗,还有赶庙会、放风筝、坐花轿等等文化特色。
巴渝人在衣食住行上面都独具特色,有着自己的色彩。
(8)巴渝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重庆是我国省级行政区、西部唯一直辖市,有火锅之都、温泉之都的美誉。重庆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汇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这里是金融、科创、航运、经济、物流中心。
重庆的别名佳叫做山城、巴渝、渝州、雾都、桥都、江城,具体位置在西南部、我国长江上游地区,西边是四川,北边是陕西,东边是湖南湖北,南边是贵州,土地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I. 巴渝文化的基本简介
重庆的简称“渝”和“巴”,别称巴渝、山城、渝都、雾都、桥都。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期,生活在长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强悍和歌舞着称,就是在参战时,也“歌舞以凌殷人”。近年来的三峡库区考古发现,更雄辩地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巴渝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暂且不说闻名中外的三峡一带的古迹胜地,也不说抗战时期陪都文人工荟萃将巴渝文化推到一个高峰,仅以解放后尤其近几年的文化为例,足以证明这一点。大足石刻在巴渝文化上耸起一座丰碑,从它每一刀、每一凿的痕迹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视到巴渝文化在千百年来发展的脉络? 那铜梁龙舞,那黔江摆手舞,那小河锣鼓,那川江号子,那巴渝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那秀山花灯,那九龙楹联,那广场故事,那梁平三绝(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年画),又似乎在大足石刻里找到其踪影?
民间艺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民间艺人。1999年,重庆评选出了当今活跃于世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家”,他们又是从大足石刻中领悟到些什么?
大足石刻的影响,最直接的也许算雕塑吧!雕石狮的遍布全市,巴渝简直成了石狮的生产王国。虽然,我们不能断言巴渝的文学、艺术都渊源于大足石刻,但可以说,今天文学艺术的丰收能没有随大足石刻根须的滋养吗?有了大足石刻的巴渝大地,历史发展至今,当有了小说《红岩》、油画《父亲》、摄影《主人》、话剧《40年的愿望》、《沙洲坪》、川剧《乔老爷上轿》、《金子》,歌剧《火把节》、《巫山神女》,舞剧《三峡情祭》、《小萝卜头》,电视剧《山城棒棒军》、杂技《水流星》等,才与大足石刻交相辉映,形成巴渝文艺的辉煌。
J. 重庆古称巴洲 渝洲 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什么是巴渝文化
话说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应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宋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由于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
民间将其归纳为“重庆十八怪” (泛指数),所谓:七十岁叫“女娃儿”不为怪,八十岁喊(称)“崽儿”很自在,男人染发装“老外”,女人的肚脐眼在衣服外,说话着急像比赛,“言子儿”(地方俗语)又多又古怪,“麻辣烫” (火锅)越热越要卖,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当小菜,坐车没得走路快(堵车),路边打望(东张西望)好愉快,棒棒(力夫)满街找买卖。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