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庆风土文化人情特色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翻开老城重庆的文化,每一页都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更多的还是那些在城市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中诞生出的一个个城市符号,更是记忆,是生活,也可能是向往,是一些岁月的残片。
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曾经,江边停满各种各样的船舶,真是樯桅如林、船篷相连,挤得密密匝匝,甚至里三层外三层的,把江河都塞满了。岸边是各种各样的街市,真是店铺相依、人来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润发亮,日日都是赶场天,天天都是庙会节。
天还未亮,码头上就油灯闪闪,炊烟缭缭,卖早食的就开始呐喊叫卖。到深夜了,那小街上的酒馆、茶馆、烟馆、妓馆还灯影闪烁,招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来。码头就像重庆城的嘴,不停地吞吐着,重庆城也就在这样的吞吐中发展起来。
重庆的茶馆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坐茶馆吃茶,成为土农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旧重庆,大码头,茶馆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喜欢坐茶馆,也不仅仅是为了喝一盏茶解渴提神,茶馆对市民的吸引,还在于它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市井奇闻,官场秘闻,大至皇帝下台,小到寡妇嫁人,在茶馆里都能听到真真假假的消息。
还有买卖人在茶馆里谈生意,袍哥大爷在茶馆里吃讲茶,川剧、评书、金钱板……你方唱罢我登场,茶馆里好不热闹。
重庆人“干燥”,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夹几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儿土气,宽容中有几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热闹。
重庆人出门就上坡,挤公交车犹如冲锋陷阵,夏天持续的高温把桌椅板凳都烤热了,冬天绵绵不尽的大雾使重庆人性格烦躁,他们动手不动口,性格刚烈而火辣。这是重庆人很独特的性格特征。
没有假装的深沉,没有人性的装饰,有的只是真诚和热情,请客说一不二,不会虚情假意,体现出人性的本色、饮食的本味、生活的原生态。这就是重庆人“火辣”性格的来源。
(1)重庆有哪些特色文化扩展阅读
2007年3月20日,在第三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重庆市“中国火锅之都”称号。以“火锅之都”命名一个城市,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考察组认为,重庆火锅以其餐饮规模之大、就餐人数之众、层次之丰富、菜品之齐全、民俗风情之浓烈、文化积淀之深厚,在全国首屈一指。
“中国火锅之都”重庆当之无愧。火锅作为重庆的代表食品,既是是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厚重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记忆,堪称是重庆生活的一种缩影。
重庆地下是空的,因为全市约有110万平方米的防空洞。抗战爆发之初,国民政府还未正式决定迁都重庆前,蒋介石即致电刚成立的重庆市防空司令部,令其负责指导、协助民众挖筑简易的防空壕沟,并明确要求防空壕须深6尺,宽2尺,上盖木板并厚加土层。
国民政府修建公共防空设备,民众也自建防空洞。这张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网,是数以万计的民工、石工、木工、铁匠、泥水匠、砖瓦匠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风餐露宿、肩挑背磨、一锤一撬、一手一脚打出来的、挖出来的、炸出来的。
‘贰’ 重庆文化遗产有哪些
1、合川钓鱼城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至南安区主干道左侧的葫芦形浅谷中,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简约、典雅、别致,建筑一应俱全,平台一应俱全,亭台一应俱全。在水面上放置离子,除了民俗和建筑外,展品还体现了古代文化、民间工艺和生产技术,具有自己的特色。
‘叁’ 重庆特色文化景点推荐
提到重庆,往往最让人想到的就是火锅+美女,但是重庆也是一个风景优美, 景色秀丽的地方,如果你来重庆游玩,一定不要错过
1、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 5A景区 )
2、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
3、重庆大足石刻景区( 世界遗产 5A景区 )
4、重庆磁器口古镇( 4A景区 )
5、重庆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 5A景区 )
6、芙蓉洞
7、重庆奉节天坑地缝景区
8、重庆鹅岭公园
9、金佛山风景名胜区( 5A景区 风景名胜 自然保护 )
10、酉阳桃花源旅游景区( 5A景区 )
11、四面山风景名胜区( 5A景区 风景名胜 )
12、缙云山风景名胜区
13、重庆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
14、大佛寺(重庆市潼南县)
15、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黑山谷景区( 5A景区 )
信福游网就给大家推荐这些,欢迎下载信福游网。旅途就用信福游!
‘肆’ 重庆饮食文化特色
重庆小吃种类繁多,较为出名的有花溪王记牛肉粉、涪陵小吃老麻抄手、小脑壳特色烧烤、担担面、烫面油糕、莲茸层层酥、面包夹沙饼、鱼籽冬瓜排、蔬菜煎饼、糯米藕、椒盐花生、拔丝香蕉、油炸麻花鱼、棒棒鸡、红油抄手、石柱绿豆面、酸辣汤、鸳鸯火锅、酸辣豆花、麻婆豆腐、魔芋烧鸭、珍珠元子、串串香、涪陵油醪糟、香山蜜饼、酉阳麻辣牛肉片、重庆凉糍粑、忠县香山蜜饼、魔芋鸭火锅、山城小汤圆等。在生活中常见的地方特色小吃:
香山蜜饼
产地:中国重庆忠县。
工艺:它的主要原料有面粉、蜂蜜香油。制作方法是,先和成面团并加入蜂密揉搓成胚。然后,锅抹油经烘烤而成。
特点:色泽黄亮,香味四溢,入口外皮酥脆焦香,内里酥软甜美。
麻圆
用糯米面包甜馅,外粘白芝麻炸至棕红色成熟。特色是外酥内软糯,形圆心空,味甜香。
山城小汤圆
汤圆粉面揉匀,包甜馅心,煮熟。特色是白如玉珠,皮薄透明,隐约可见馅心,香甜滋软。
九园包子
用五花肉、冬笋、干贝、金钩、火腿等加调料制成咸馅;或用核桃仁、蜜枣、瓜条、桔饼、玫瑰糖、猪板油等制成甜馅。九园包子的特色是,皮薄馅满,松泡爽口,味鲜美、香甜。
熨斗糕
米粉浆加入鸡蛋、白糖、蜜桂花等,装入专制的烙碗内翻烙至金黄色。特色是酥香甜嫩。
担担面
因过去是小贩挑着面担沿街叫卖故得名。此面以味取胜,各种调味品有十多种,是地道的川味小吃。特色是面条细滑柔软,麻辣味鲜。
鸡丝凉面
面条煮熟,捞出扇凉,保持疏散,味道可按其需要作出调整,适宜各方食客。特色是面条松软,鲜香爽口。
吴抄手
调馅非常考究,肉茸要保持充足的水分,制好后的馅能浮于水面。成品特色是滋润滑软,细嫩咸鲜。
过桥抄手
因其独特的饮食方法而闻名,食用时将碗中抄手夹入味碟中,蘸上碟中调味后食用,犹如过桥,故名。特色是细嫩爽口,因人而宜,味多变化。
鸡汁锅贴
将鲜猪瘦肉剁茸,加调料和鸡汁拌馅,包成饺子在锅中焖烙而成。特色是香脆细嫩,味道鲜美。
油醪糟
用糯米制成醪糟坯,下油锅,加芝麻、桔饼、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枣、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开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腻口,营养十分丰富。当地居民在孕妇生产后,都要做给产妇吃,以尽快恢复身体。
鸡丝豆腐脑
用黄豆磨浆制成,食用时加熟鸡丝和各种调料。特色是麻辣鲜香,入口而化,风味别致。炒米糖开水因用沸开水冲泡炒米糖而故名,过去多由小贩挑担,走街串巷叫卖。特色是米花松散酥脆,开水醇甜清爽。
三大炮
将糯米洗净,浸泡12小时,再淘洗后,倒入蒸笼中,用大火蒸熟,中间洒1-2次水,再蒸后翻出倒在木桶内,掺开水适量,用盖盖上,待水分进入米内后,用木棒舂茸(或用绞拌机绞成茸),即成糍粑坯料。将红糖放入清水300克,熬开成糖汁。分别把芝麻、黄豆炒熟,磨成细粉。.糍粑坯料分成10份,再把每份分成 3坨,即用手分3次,连续甩向木盘,发出三响而弹入装有黄豆面的簸箕内,使每坨都均匀地裹上黄豆面,再淋上糖汁,撒上芝麻面即成。特点:三大炮糯米软糯,香甜可口。
麻辣烫
海带、薯仔、肉片、花菜、莴笋、毛肚、香肠、鱿鱼、冬瓜、黄腊丁、贡菜、海白菜、魔芋、黄花、藕、空心菜、排骨等等无论荤素,朋友家人三三两两围着小桌,各拿一大把自己爱吃的串串煮进锅里,煮菜的空档,还可以嗑嗑瓜子、喝喝冰镇啤酒、摆些龙门阵。
‘伍’ 重庆有什么风俗特色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陆’ 重庆文化有哪些
重庆属巴渝文化,其中火锅文化,美女文化,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巴楚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巴族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陕西汉中一带,与楚、蜀、秦为邻。随着巴国强大,巴楚交恶,数相攻伐。公元前689年,巴、楚激战于那处(今湖北荆门县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
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巴置捍关、阳关、沔关以拒楚。但巴在楚强大攻势之下,三关尽失并节节败退,最终被楚占领了首都枳(今涪陵),巴人只得向阆中一带退却。
张仪筑江州城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张仪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两汉时,江州城扩展到嘉陵江北岸,称北府城。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遗址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史兼重庆知府余始筑钓鱼城。南宋宝六年(1258),蒙古发动大规模灭宋战争。蒙哥大汗自率一路军马进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合川钓鱼城。
蒙哥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
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重庆开端口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端口。次年三月一日,重庆海关成立,英人霍伯森担任重庆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和征收关税的大权并兼管港口事务。
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重庆开端口以后,川江航运逐渐被外人控制。随着川江航运权的丧失,西方列强在重庆开设洋行、公司,建立工厂,开采矿山,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使重庆及其影响的地区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战时首都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并扩大市区范围为164平方公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使重庆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城市。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面临和平组建联合政府或进行全面内战的重大抉择。13天后,应蒋介石3次电请“ 共商国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了长达43天共9次直接谈判。在此期间,毛泽东广泛地接触了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会见了宋庆龄、沈钧儒、张澜、冯玉祥等,还在桂园设宴招待各国援华团体代表和国际朋友。
蒋介石面临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形势,加之在谈判期间调动军队进攻解放军惨遭失败,最后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表示要结束“训政”,承认各党派平等合法地位,释放政治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避免内战,建设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双十协定》并未得到遵守,全面内战很快爆发。
校场口事件
1946年1月,国民党迫于和平民主力量的压力,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决议。
2 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等23个团体联合发起在校场口广场举行“陪都各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参加大会群众近万人。国民党重庆市党部布置特务暴徒捣毁会场,制造了“校场口事件”。大会主席团的郭沫若、马寅初、李公朴、施复亮和新闻记者、劳协会员60余人被暴徒打伤,经到会群众奋力抢救,始得脱险。
事件发生后,中共代表团和政协参加单位代表联名向蒋介石提出抗议,《新华日报》和重庆进步文艺界连续发表评论和文章进行抗议和揭露。学生、工人和各界团体分别组成“二一○血案后援会”,慰问受伤人士,发表声明抗议特务暴行。
重庆直辖
1992年,重庆被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现万州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直辖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 巴中, 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川剧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干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江号子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码头文化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着名画家有:罗中立,庞茂琨,朱宣咸,苏葆桢,叶永青等。
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
独有的山城地貌文化在重庆文化中具体非常鲜明的体现.
‘柒’ 重庆的特色文化有些什么啊
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
‘捌’ 重庆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4个,市级388个,区县级1852个。
‘玖’ 重庆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哪些
1、农民版画
重庆的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区,这里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就是綦江农民版画这种版画是綦江农民将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画之中,这种版画非常的幽默和生动。
‘拾’ 重庆四大特色是什么
1、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是重庆四大特色之一,归属于重庆面食的一类。是一款发源于重庆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属于重庆小吃。重庆小面是重庆面食中最简单的一种。重庆面是作为南方人的重庆市民普遍接受的传统面食,因其独特口感,以辣闻名,近年来全国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