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州有哪些岭南特色文化
岭南传统建筑、岭南特色食品、岭南特色风俗、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Ⅱ 广东四大文化是哪个哪个文化历史最悠久
《广府文化》、《雷州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历史最悠久…
Ⅲ 广东有什么特色文化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块。及茂名一带的年例是广东地区一个最独特的传统节日,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善堂是中国民间慈善的典范;广东粤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誉满全国,放眼现实便可知,潮粤菜为现今中国最大的菜系!而广东的粤剧、潮剧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雅韵飘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犷豪迈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围屋被认为是中国汉人南迁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广东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60.41亿元(不含基建部分),占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3.58%,居全国首位。8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在全国引人瞩目。全省现有文化事业机构2,427个(不含电影事业,下同),文化队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场等骨干网络;形成以国家办文化为主导、社会办文化为基础的广东文化新格局。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均为全国一流乐团之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已建或在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跃居全国先列,在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全国乃至亚洲首个水下考古基地设在广东。1997、2000、2001年均有项目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音像城2002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对外文化交流进出文化团体的总批次和总人数均为全国之首。但人均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依靠低。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着《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干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Ⅳ 广东文化象征有什么
岭南文明 :千古文明--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同根同源、密切联
岭南文化精神与鲜明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南越国遗址 南海Ⅰ号)
岭南餐饮: 粤菜是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桂菜的总称 。粤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 。
饮茶文化: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 其中还有闻名的 潮州工夫茶
还有着名的地方剧种 :粤剧 是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佛山(我生活的城市噢),用广东话(主要广州话)演唱,主要流行于说粤语的地区。
红线女,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为粤剧文化奉献了一生。
冼星海,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他的作品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 星海音乐学院就是为纪念冼星海而建立的 。
岭南醒狮:提到岭南醒狮,不得不提黄飞鸿,黄飞鸿(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
赛龙舟:多在喜庆节日主要是端午节举行的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广东的赛龙舟形成了独特的操作技法和精神面貌,成为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
岭南建筑 :开平碉楼 客家围屋 佛山祖庙 南海神庙
广东四大名园:清晖园(顺德) 余荫山房(广东番禺南村镇东南角) 东莞可园(东莞市城区博厦)
岭南人文足迹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近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梁启超,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袁崇焕、林则徐是着名的民族英雄,为广东东莞和中华大地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将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广东东莞是富于传奇的土地,虎门炮台遗址揭开中国近代史首页,具历史标志意义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古战场遗址。
黄埔军校: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Ⅳ 广东有什么民俗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块。及茂名一带的年例是广东地区一个最独特的传统节日,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善堂是中国民间慈善的典范;广东粤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誉满全国,放眼现实便可知,潮粤菜为现今中国最大的菜系!而广东的粤剧、潮剧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雅韵飘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犷豪迈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围屋被认为是中国汉人南迁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广东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60.41亿元(不含基建部分),占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3.58%,居全国首位。8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在全国引人瞩目。全省现有文化事业机构2,427个(不含电影事业,下同),文化队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场等骨干网络;形成以国家办文化为主导、社会办文化为基础的广东文化新格局。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均为全国一流乐团之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已建或在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跃居全国先列,在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全国乃至亚洲首个水下考古基地设在广东。1997、2000、2001年均有项目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音像城2002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对外文化交流进出文化团体的总批次和总人数均为全国之首。但人均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依靠低。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着《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干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Ⅵ 广东最值得去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哪里,当地有什么特色
第一座:高州
高州市,是茂名市代管县级市,在古代高州一直是郡(高兴郡、高凉郡、南潘郡)、州(高州、潘州)、府(高州府)、路(高州路)的治所,明清时期的高州府一直是广东下四府之首。
第二座:连州
连州市, 是清远市代管县级市,在古代连州一直是郡(小桂郡、宋安郡、阳山郡、熙平郡、连山郡)、州(连州、桂阳州)、路(连州路)的治所。清朝时期,连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广东布政司;连山则升为绥瑶直隶厅。
第三座:新会
新会区,是江门市辖区,古称冈州。在古代新会一直是郡(新会郡)、州(封州、允州、冈州)、治所。
第四座:平海
现在的平海,只是一个镇——平海镇,隶属惠州市惠东县管辖。历史上的平海其实也不大,明朝时期实行“卫所制度”,在今平海镇地域设置平海所(千户所),清朝时期改设平海司。现存平海古城。
第十三座:英德
英德市,是清远市代管县级市。英德在古代一直是郡(真阳郡)、州(英州)、府(英德府)、路(英德路)的治所。
第十四座:海丰
海丰县,隶属汕尾市管辖。海丰县是潮汕地区中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县,而且海丰县是分了又分。清朝雍正时期,海丰县划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设置陆丰县;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丰县划出沿海7镇为汕尾市城区;2011年2月,划出海丰县的鹅端口、小漠、鲘门、赤石四镇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
第十五座:东莞
东莞市,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一。于东晋时期,东莞始立县,初名宝安。唐朝时期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南宋时期,分东莞香山镇设立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
第十六座:惠州
惠州市,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一。惠州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秦朝时期今惠州地域设置有傅罗县,汉朝时期改称博罗县。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析置祯州,宋朝时期祯州改名惠州。惠州在古代一直是郡(博罗郡)、州(惠州、循州)、府(惠州府)、路(惠州路)的治所。
第十六座:惠州
广东省原来是有1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来惠州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此现在广东有1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Ⅶ 广东本土文化有哪些
广州话、凉茶、烧鹅、牛杂、饮早茶、北京路、莲香楼、陶陶居、古老西关大屋……
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广东人.
还有这个是粘来的,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加分哈!
“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南溪村“滚地金龙”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整个过程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 伴奏,大唢呐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滚地金龙”曾多次参加省及国家级比赛,获得荣誉。
钱鼓舞,俗称踏钱鼓,有钱鼓“迎春”之说。流传于汕尾市,由闽南传入,距今750年历史。
钱鼓舞有“双人舞”、“四人舞”、“群舞”,载歌载舞,有人物、情节,动作优美、音乐典雅。唱腔衬词用“啰哩𪡏”,是一种古老的梵曲。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另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相会等。两套动作糅合一起,天衣无缝。可以说,钱鼓舞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科学价值。
陆丰皮影戏是南宋末年由闽南移民带到海陆丰地区,潮俗民间亦称为“皮猴戏”。中国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仅存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
陆丰皮影是以兽皮(通常为牛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来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皮影的绘画、雕刻精致、色彩鲜艳。表演剧目大多是白字戏,唱白字曲调,唱腔丰富,地方特色浓厚;表演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传统古朴。
陆丰皮影戏作为海陆丰百姓镇鬼、驱邪、敬神、谢土等的民间信仰形式,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海外许多华人对这一古老剧种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加强华人之间的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海陆丰地区的许多文化习俗,可溯源于中原,寻根于浙、闽,有些发源于中原、浙、闽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陆丰地区却盛行不衰。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滚地金龙五个项目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民俗风情,常成为专家学者探讨文化积淀的宝贵资源。
民间戏曲是海陆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明代以来,海陆丰保存着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正音)唱念,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的剧种。明初流入粤东,后扎根海陆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文戏有唱腔,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称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气氛。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婆、丑等十二行当。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咀、虎目等200多种图案。有“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苦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和“四大弓马戏”《义忠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统称十二真本戏。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派宏大,尤其擅演“三国”连台本戏。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又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本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西秦戏剧种(属乱弹系统)。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杂调。正线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管弦乐)、“武畔(打击乐)。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打。西秦戏与台湾北管戏(又称乱弹)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白字戏,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海丰白字戏,潮人为区别潮州白字(潮剧)而称之为“南下白子”。分生、旦、丑、净、公、婆、贴7个行当,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一般在上半夜演正字(讲官话),至下半夜才唱白字(讲方言),俗称“半夜反”。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温柔细腻。
白字戏共有剧目10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多为传奇故事。全连戏(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有固定的脸谱、服饰、道具、曲牌等。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唱曲衬词多用“啊衣嗳”。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特点。
在海陆丰地区,长期以来,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三个稀有剧种,除原有的国营专业剧团外,业余剧团遍布各处,蔚为大观,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几个稀有剧种本都来自外省,流行过许多地方,但最后都根植于斯,活跃于斯,充分说明海陆丰这个地区,善于兼容外来文化,同时也善于把外来文化融会创造为本土文化。
作为研究戏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陆丰的几个稀有剧种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盛赞之辞不绝于耳。独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个古老剧种,被称为是我国艺苑中三朵仍然喷发着浓香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戏曲瑰宝的组成部分。
海陆丰地区流传了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大体有神话、传说、故事、说唱、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及民歌等。民歌分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东南部的渔歌和平原地区的福佬歌。
海陆丰地区民间音乐以管弦乐的“八音”、曲班、吹班最为常见有名,均可以说是从戏曲艺术中衍生出来的,与戏曲艺术一道,营造了极为浓厚的音乐氛围。“八音”以弦索为主,一般有八样乐器,设有馆址,称“八音馆”或“八音班”。所奏弦诗,与白字戏同。
民间舞蹈有狮子舞、钱鼓舞、英歌舞、红色妇女舞等,有不少经典之作,成为表演、参赛的保留节目。狮舞包括独角的麒麟和无角的“师姨”,以及客家地区的木头狮,统称“舞虎狮”。
此外,较着名的还有陆丰大安镇的“滚地金龙”和海丰公平的舞象。“滚地金龙”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夺魁。钱鼓舞上世纪五十年代师承于汕尾镇一位叫李火奕的老人,从小镇跳到县城、省城、北京,赢得了声誉。李火奕因保留、传授钱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享受终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陆丰甲子镇最为有名,取材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108人画眉擦脸,双手执短棍,边舞边敲,互相呼应,配合默契,节奏强烈,十分壮观,最适宜在广场或游行时演出。
Ⅷ 相同的一个职位,在江门和湛江 哪一个好些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对广东那地方不了解
肯定是湛江好啦,在经济上,湛江正在建设钢铁、石化和造纸等几个超大的项目,可以说前途无量,不过江门也有她的好处,离珠三角比较近,可以方便一些交流。在教育上,湛江有海大、湛师和广医三所高校,而江门只有五邑大学。在文化方面,湛江是广东四大文化之一的雷州文化所在地,江门则在侨文化方面比较出名,从文化来看,若要和华侨接触比较多的,则是江门比较好。综合来讲,湛江会好一些。另外,你可以从地图上比较两者的优势。不过由于职位的选择地点会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前途,你最好还是到两地实地考察一下比较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Ⅸ 广东的十大文化名片
1.粤菜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吃在广东既体现了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粤菜是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2.粤剧广东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粤剧名列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广东音乐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种民间器乐曲种,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把广东人的强壮、硬朗和乐观性格,在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广东骑楼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成为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岭南骑楼大部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广东骑楼玲珑浮凸,浑然天成,楼随路转,步随景移,无间无断,宛如一系列流畅的音阶,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5. 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原址设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6.端砚端砚,产自肇庆,肇庆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扬名于唐,兴于宋,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房重宝端砚,进入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7. 开平碉楼开平碉楼错落分布在整个广东省开平市境内,据统计,现存1883座,而在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它们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开创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类型——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它是中国华工史、华侨史和当时的社会、自然状况结合的产物,独具特色。开平碉楼风格多样,有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教等西方建筑特点,融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风格于一体,又带上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可谓中西合璧、土洋结合、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为开平带来一种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2007年8月,“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8. 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是中国目前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广州是中国海上丝路的始发地之一,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广交会是新中国开辟出的一条对外交往通道。广东是商贸文化的一个代表,改革开放后,广交会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它不仅仅是一个做生意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9. 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山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反君主专制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组织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是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
10.六祖慧能南派禅宗的创立者惠能,新兴人,史称六祖,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生于岭南,长于岭南,弘法于岭南,圆寂于岭南。其弟子集其语录编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中国人撰述而被尊称为“经”的着作,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着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Ⅹ 谁能专业的告诉我广东的地方文化特色,重点是文化、艺术、民俗方面的特色另外广东没有什么艺术流派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块。粤菜是全国八大菜系,包括广府菜、客家菜、潮州菜。而广东的粤剧、潮剧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雅韵飘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犷豪迈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东莞百子论文公益活动是中国文化创新品牌,起源于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是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搭建的一个文化交流平台。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围屋被认为是中国汉人南迁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均为全国一流乐团之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东莞玉兰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跃居全国先列,在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全国乃至亚洲首个水下考古基地设在广东。1997、2000、2001年均有项目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音像城2002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对外文化交流进出文化团体的总批次和总人数均为全国之首。但人均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低。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粤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流行于广东、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潮剧
潮剧传统吉祥戏《五福连》之《京城会》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
广东汉剧
英歌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梅州大埔县人钱热储着《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州、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干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广东汉剧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着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广东汉剧是广东省内“三大”大戏之一。然而客家人认为汉剧保留了“中州古韵”,而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而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就是祭典鬼神的“社戏”,因此敬重祖先的客家人怕“怕祖先听不懂” ,所以保持了普通话的汉剧(不实现方言化)。广东汉剧是广东唯一一个尚未本土化的戏剧。所谓本土化,就是语言的本土化。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高州木偶戏具有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单人木偶曾赴法国、德国、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备受欢迎。
广东特色民俗
广东最有名的节日庆典活动。
醒狮,舞狮有南北之分,广东话中称其为醒狮,南方以广东的醒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木鱼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东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稳固基石。东莞木鱼歌在东坑“卖身节”登大雅之堂,开创了东莞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新路子。
英歌,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广东的潮汕有英歌,其中潮汕的普宁、潮阳的英歌最着名。英歌是潮汕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明代中期起源,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者持英歌棰或圆鼓,糅合武术、舞蹈等艺术形式,气势粗犷豪迈。
烧塔是中秋传统节日潮汕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它是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起义信号。
烧龙最有名的就是潮汕揭阳的乔林烧龙。人们会在节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龙场,在炮仗的巨响下观看烧龙表演。先是几十个年轻人举着燃烧的竹缆在场内奔跑,接着,身上装满烟花的巨龙出场,舞龙者举着龙在场内舞龙,最后,龙头开始喷火,龙身烧起来后则烟花齐放,锣声和鞭炮声响彻云霄,绚烂的火龙满场飞舞,景象十分壮观。
使用语言
包括粤语、潮汕话、客家话、海话、黎话、普通话、粤西方言(高州话)、英语,其中除少数民族语言外,其余分别属汉语七大方言中的粤方言、潮汕方言、客家方言,截止2009年这三大方言的母语使用者约占广东本地人的40.1%、39.1%、20.8% 。广州话代表广府方言【粤方言】,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潮汕话代表潮汕方言、雷州半岛方言,梅州话为代表广东地区汉语客家方言。另有较特别的阳江话,仅在阳江地区使用。其中粤语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从属于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汉语(Chinese)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另外,客语(客家话)也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语言代码:ISO 639-1zh、ISO 639-2 chi(B) zho (T) 、ISO 639-3h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