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蟋蟀的家在哪里
蟋蟀(学名:Gryllidae),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 其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
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于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方僧人食用。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是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将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北京市大约有近十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1000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B. 济南市内卖黄铃的鸣虫市场在啥地方
你好,建议周末的时候去英雄山文化市场看看吧,在市场外面,山下的鸟市。
C. 《末代皇帝》中最后溥仪拿出蝈蝈后哪去了
《末代皇帝》中最后溥仪拿出蝈蝈送给小朋友后就回家了。
电影《末代皇帝》接近尾声之时有这样一个画面:老态龙钟、身着中山装、已经成为平民的末代皇帝溥仪再次回到紫禁城,追寻逝去的回忆。他步履蹒跚地爬上 辉煌 的御座,在当年熟悉的龙椅下居然找到了那只雕刻精美的、幼时装蝈蝈用的笼子。他深情地凝视着,顺手打开笼子,一只肥硕的蝈蝈居然从里面爬了出来。一个正好路过的、带红领巾的男孩,在背后好奇地注视着他。那只半个世纪不死的蝈蝈自然是导演的虚构,但这组镜头却形象地从侧面表现出了我国鸣虫文化的渊源流传。那只在夏末秋初之时振翅鸣叫的蝈蝈,竟然成为了导演表达末代皇帝追忆往事、伤感沧桑巨变、寄托孤独失意的小生灵。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氏。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末代皇帝》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主演的一部传记电影。影片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
该片获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九项大奖。
D. 北京哪个花鸟鱼虫市场卖鸣虫多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着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着有《二
E. 求与昆虫有关的民俗文化
鸣虫文化
蟋蟀,金铃子,纺织娘,蝈蝈,古人对于鸣虫的饲养,寄与的情感,玩乐,包括丰富的有趣的精致的饲养器具,以及大众化的普及度。
关于斗蟋蟀,以前只作为贵族玩意,后好像有一位皇帝热衷,随大众化。
古人也养蝉,还有用好看的甲虫做装饰。
另外,说到文化,很多成语古诗都有虫。
看了这个问题,我网络搜了一下,发现有很多讲的很全面的网站,我自己也了解到不少。楼主自己网络吧,比我零星回忆准确多了。
http://www.taiming.com.cn/whkw/
http://www.yang.com/news/200710/2007_10_17_89522.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7e87e01009lcu.html
F. 博物馆的资料
上海昆虫博物馆总面积2000平方米,各类展教设备近2万件,设计新颖、创意独到、内容丰富,以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贯穿展馆。展示手段包括丰富的标本、生动的图片和精彩的文字说明,展厅结构包括序厅、昆虫生命、昆虫世界、昆虫与人类关系、昆虫文化等展厅,以及多媒体播放室、触摸屏知识问答游戏区和互动实验室等特色功能区。
上海昆虫博物馆系统地介绍了昆虫的起源、演化、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昆虫家族、中国昆虫区系以及昆虫种类的多样性,展示了昆虫文化,包括昆虫邮票、火花、书签、风筝、蝶翅画、各种昆虫典故等。许多市民无法见到的珍贵昆虫在博物馆中亮相,平时无法看见的小昆虫,在展馆中凭借专用工具,人们得以识其真容。漫步在昆虫文化厅的鸣虫文化区域,你会体验到我国二千年来鸣虫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还能看到各种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的各类鸣虫饲养器具。
昆虫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类生物,为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但对如何捕捉、制作、观察标本等专业知识,多数人不太熟悉。为提高青少年的兴趣,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上海昆虫博物馆特别设置了互动实验室,配有40台体视显微镜和一批人工气候箱,并定期举办昆虫专题讲座,让青少年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上海昆虫博物馆坐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枫林科学园区内,其前身是建于1868年的上海震旦博物院, 1953年归属中国科学院。目前,该馆收藏昆虫标本100余万号,保藏着一大批濒危珍稀及检疫性昆虫标本,是我国大型专业的昆虫博物馆之一,并成为“上海市科学教育普及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十项科普实事工程之一。
G. 蟋蟀的蟋蟀文化
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于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方僧人食用。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是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将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北京市大约有近十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1000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2010年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
产自山东宁津的蟋蟀。
宁津蟋蟀种类繁多。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宁津蟋蟀英勇善战,美誉九洲,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客商云集至此。这也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在柴胡店镇就流传着“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头牛”的佳话。每年立秋之后,田野、树林、沟壑、村头空地、村内宅院,甚至农家屋内,到处有蟋蟀出没。日以继夜,鸣声不断。
据传,明朝时贾大岭、耿老夫(身份不明)为给皇宫寻找“斗蟀”,走访民间来到宁津县,住在原尤集乡赵铁锅村,亲自采定陈庄一带的土地所产的“斗蟀”为贡品。
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蟀,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行的行李散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盆,里头蹦出一只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禁黯然神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正好800年后,在宁津举办了第一届蟋蟀文化节。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深厚。
宁津虫以其体魄魁伟、牙齿坚利、斗性厉害,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而着称于世。由于蟋蟀使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宁津县政府从1991年起,年年办蟋蟀节,招揽天下“虫迷”。宁津县的各个乡,几乎都设有蟋蟀市场,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的“虫迷”川流不息,可乐坏了宁津的父老乡亲。蟋蟀文化已成为一道诱人风景线。山东省宁津县蟋蟀,以体健力足、剽悍好斗、刚柔相济而闻名全国。近几年来,每逢夏末起,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西安等十几个大城市都有爱好者到宁津县大量选购蟋蟀。
斗蟋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项很普遍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几年,中国部分城市及东南亚地区逐步形成了蟋蟀热。在一些省市,蟋蟀协会、蟋蟀市场也应运而生。
现宁津县城、龙集乡、孟集乡、柴胡店镇等都形成全国性的蟋蟀市场。每年在“立秋”前蟋蟀即开始上市。大量集中上市是8、9月份,一般接待外地选购人员,每月1000至2000多人次。一只蟋蟀,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500-600元,最高可达一两千元,商场上日成交额能超万元。据专家介绍,宁津县有适宜蟋蟀生长繁殖的气候、水质、土壤。在以往的全国及国际大赛中,宁津县蟋蟀多次力挫群雄,夺得冠军。
近几年,宁津县把开发蟋蟀资源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中科院联合成立了“宁津县蟋蟀研究会”,聘请中科院吴继传教授为名誉理事长兼技术总顾问,同时编写出版了《中国宁津蟋蟀志》一书,组织了中国宁津蟋蟀节。
蟋蟀随着日期的推进,上市蟋蟀越来越多。县城、龙集乡、孟集乡等处,售蟋蟀的人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每人面前少则有三四十,多则有六七十罐,更多的有一二百罐。他们在南东墙根下、树荫下等凉爽的地方,一溜一溜的,分开等级,摆摊出售。
外地的蟋蟀爱好者,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也有些六十多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行家里手,拿着蟋蟀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绺像胡须似的纤维),用它拨斗蟋蟀,然后观察其反应,进行挑选,最后成交。
而今在蟋蟀市场旁,每天有多次班车和出租车辆往返于柴胡店、龙集乡、孟集乡之间,还有包车,约定时间接送,十分方便。
2010年8月15日,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蟋蟀文化节在宁津开幕。这一时隔16年后重新举办的节日,把古老的蟋蟀文化重新推向大众的视野。
宁津是全国第一个举办蟋蟀文化节的县,1991~1993年连续举办过三届蟋蟀节。该县蟋蟀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大发展,每年来宁津捉虫、贩虫的达10万人次。捉蟋蟀、贩蟋蟀、养蟋蟀及蟋蟀用具、蟋蟀旅游、蟋蟀工艺品等,每年带来3亿元以上的收入,全县有3.7万人从事与蟋蟀有关的产业。
蟋蟀文化节开幕式上,着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着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海政文工团国际一级演员、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卞小贞等也前来助兴演出。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6大类260多个品种,载入古谱的名贵品种有大黑青牙、蟹壳青、青麻头、铁头青背、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记载。古代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泗店镇的蟋蟀以曾向皇帝进贡、在打斗中不断得冠而闻名国内外。宁阳蟋蟀的特点一是品种多、质量好;二是性情刚烈、搏斗凶狠、强悍而善斗。
斗蟋名着《功虫录》中曾有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斗蟋随笔》:自光绪21年至1940年,全国蟋蟀悍将26个,山东占17个,其中宁阳就有9 个。 蛐蛐儿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儿,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说“逮”,说“拿”。
过去拿蛐蛐儿,要到北京郊区。据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说,过去北京专有人从事逮蛐蛐儿、卖蛐蛐儿的。立秋之前带上干粮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儿,一走就十来天,回来后拿到庙会上去卖。玩蛐蛐儿的主儿到庙会上去拿就行了,当然不是白拿,得给钱。有名气、有地位的玩家儿,到时候有人把蛐蛐儿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儿拿蛐蛐儿,一拿就是一筐。一筐里装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里装一条。这140条蛐蛐儿就够玩一个秋天了。当然140条不是全部养起来,还要挑选一番。挑选的标准是:“头圆、牙大、腿须长,颈粗、毛糙、势要强。”符合这些标准的留下,其余的就处理掉了。
玩家儿们也有自己到郊区去拿蛐蛐儿的。北京郊区有几个地方出蛐蛐儿。说什么地方出蛐蛐儿,大概源于两条:一是那地方蛐蛐儿多,好拿;一是那个地方的蛐蛐儿善斗。先是到西山八大处,后来到永定河西边的云岗。小时候曾听说:云岗盆底坑儿的蛐蛐儿善斗,号称铁嘴钢牙。昌平十三陵一带的山区也是出蛐蛐儿的地方。到后来北京附近没蛐蛐儿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买了。如今蛐蛐儿的产地,讲究是河北易县的,号称“小易州”。山东泰安宁阳的也不错,最好的数宁津尤集的蛐蛐儿。 养蛐蛐儿的器具,讲究的是蛐蛐罐儿。蛐蛐罐儿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浆泥烧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径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儿大、膛儿深、壁厚,上面有盖。如今谁手里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浆泥蛐蛐儿罐,那可是值钱的宝贝了。这种罐儿的优点不在它的外观,而是保温保湿性能好、适合蛐蛐儿在里面生存。新罐儿不是拿来就用,得先打底儿:用黄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垫在蛐蛐儿罐里。为什么要加白灰呢,因为没有白灰粘不住。白灰不是有碱性么,打完底儿等三合土干了,还要放在水里泡,把碱性彻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儿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儿了还不行,还得有两样东西:水槽儿和过笼儿。
先说水槽儿:瓷的,半圆形,直径约3厘米,高0.7厘米,槽内深0.3厘米。这东西做得精致、小巧,挂着釉儿,描着花儿,图案有金鱼、水草、蛐蛐儿什么的,还写着字:勇战三秋,觉得这应该是体积最小、建造最精细的瓷器。它的用处不必细说:喂蛐蛐儿水喝的。
再说过笼儿:澄浆泥烧的,质地细腻,颜色浅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盖,盖上有提手,可揭开。过笼儿两端有洞门,蛐蛐儿可穿过去。里面的空间可容纳两条蛐蛐儿。这过笼儿有什么用呢?一是蛐蛐儿喜欢在暗处呆着,过笼儿就是蛐蛐儿的窝;二是养蛐蛐儿不能光养雄的(二尾儿),还得有雌的(三尾儿)做伴儿才行。如果雄蛐蛐儿不和雌蛐蛐儿交配——行话叫“过铃儿”,它是不会和同性斗的。过笼儿,就是供蛐蛐儿过铃儿的洞房。
养蛐蛐儿,必须给蛐蛐儿提供一个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条件。这其中的学问很多,此处难以尽述。过去有钱的玩家儿,一到秋天专门雇把式给他养蛐蛐儿。蛐蛐儿把式,就是伺候蛐蛐儿的专家。 要等到秋分,天气渐凉时才开始。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蛐蛐儿也讲究重量等级。斗蛐蛐儿之前,要把蛐蛐儿放在专门的“舀子”里,用专门的“秤(读平声)儿”称出蛐蛐儿的体重。可能有专门的电子秤了,这种“秤儿”,比老中药辅里称中药的戥子还小巧,“秤儿杆”是象牙的,比筷子还细,固定在一个一尺左右见方的红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儿的体重精确到一两的万分之一(两、钱、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儿的体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儿了。称体重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因为蛐蛐儿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养护的“爱将”有一次战败的记录。一条好蛐蛐儿只要战败一次,便从此丧失了斗志,对它的主人来说也就没有价值了。因而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就是赢了,也要自身受损,要是输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儿斗蛐蛐儿是很正规的。事先要备好“战场”,要下请帖。玩家儿们带着自己的蛐蛐儿赴约,没有带一两条的,一般还要带上一两个人,帮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儿。正式比赛有专门的“斗盆”作为战场,有专人担任裁判,还有专人负责核准参赛蛐蛐儿的体重。比赛开始以后,赛场上鸦雀无声,多少只眼睛都盯着赛盆里的蛐蛐儿,蛐蛐儿的主人心里甭提多紧张了,手心里能攥出汗来!因为蛐蛐儿之间的争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观赏性的。蛐蛐儿和人一样,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来我往,有进有退,有时两虫纠缠撕咬在一起,犹如摔跤场上的两名勇士!斗胜了的蛐蛐儿带给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斗败了,主人自然沮丧。但玩家儿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气气、礼尚往来。玩家儿斗蛐蛐儿,图的是好玩,非为获利。有时虽也“挂点儿彩”,不过是一两盒香烟而已。当然,用此种方式赌博的也不是没有,但也应以“玩物不丧志”为度。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宋代有两个亡国宰相。其一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彦,号称“浪子宰相”。其二是南宋末年的贾似道,不妨称为“蟋蟀宰相”。他生平斗鸡走马、饮酒宿娼、无所不至;任相后,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总结养、斗蟋蟀的经验,写成《促织经》一部传世。他专权跋扈、蒙蔽朝廷,终于把半壁河山断送给元军,时人骂他为“权奸” 。
H. 北方冬天养的鸣虫有哪些品种
老话说“蝈蝈、蛐蛐、油葫芦、金钟(马蛉)”号称京城四大鸣虫,这是在以往交通不便、南方鸣虫还没有被北方玩家普遍认识的情况下的传统说法。如今南北 交流早已蔚然成风,南方鸣虫也深入北方玩家生活,获得的喜爱程度并不比传统北方鸣虫少。同样北方传统的身大力不亏的铁蝈蝈,北京、天津油葫芦也是很多南方 玩家的必备。综合各类鸣虫流行程度,音色之美,虫器之精,赏玩时节,不分南北,不分地域,我认为以下四种最具代表性的鸣虫可以称为新时代的中国“新四大鸣 虫”——蝈蝈、油葫芦、大黄蛉、竹蛉。当然我仅仅是抛砖引玉供虫友们讨论,对我国虫文化的讨论,不当之处望海涵。
(借用虫友们的图片)
蝈蝈——毋庸置疑人气最高的鸣虫,不光是鸣虫爱好者喜欢,许多非鸣虫爱好者也喜欢,甚至是绝大多数人对鸣虫的第一意象。许多人认识鸣虫并走上爱好鸣虫 之路也是从小时候家里的蝈蝈开始的。如今蝈蝈的人气不减,各种蝈蝈虫具更是愈制愈精,经久不衰。蝈蝈好养,耐养,不怕人,爱叫,可听声,可观色,可显摆, 绝对是我国四大鸣虫当之无愧其中之一,甚至老外玩我们的鸣虫第一眼看的还是蝈蝈。
油葫芦——老话里说“油葫芦是四大鸣虫之首”,这种低调而且最常见的普通昆虫确实有着其他昆虫没有的婉转多变的叫声,只是因为太常见而被很多人忽略了 它的美。说实话其他所有鸣虫音色再美,但总少不了“单调”这一个缺点,唯有油葫芦的声音变化有致,而且还能从中听出这种小虫的情绪——喜怒哀乐的叫声都不 同,和小小生灵的心灵相通,这是玩虫的最妙之处吧。而且油葫芦葫芦同蝈蝈葫芦并驾齐驱,历久弥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油葫芦繁殖极其简单,很多手痒的虫友都 能过一把“份虫”的瘾。
大黄蛉——大黄蛉绝对是造物主送给虫友最好的礼物,也只有江南、徽州这样的钟灵毓秀才能孕育出这么精巧的生灵。当之无愧的南方鸣虫之首,蛉虫之首,集 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是体色、音色都堪称完美。和它的光彩一比,其余的小型蛉虫都那么平凡。而且由大黄蛉衍生出来的南方虫具更是一绝,精、巧、绝、妙,让 见惯了粗枝大叶北方葫芦的虫友们初次见到惊叹不已,把玩不已,爱不释手。大黄蛉在很多南方虫友的心中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鸣虫吧,如今更是传遍大江南北,深 受所有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