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浙江有什么文化特色

浙江有什么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22-05-14 20:41:09

㈠ 浙江省的特色

浙江,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省会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界于东经118°01'-123°10',北纬27°02'-31°11'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

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浙江省总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中国第一,蚕茧产量占中国第二,绸缎出口量为中国30%,柑桔产量中国第三,毛竹产量中国第一。

浙江是中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海鲜和竹制产品等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沿海的宁波、上海与舟山群岛之间每天都有多班客轮往返,形成了中国最为繁忙的海上客运“金三角”。京杭大运河的杭州—苏州、杭州—无锡区段每天尚存一班夕发朝至的游船对开。

(1)浙江有什么文化特色扩展阅读:

风景名胜

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中国东南文化区”,其主体构成是吴越文化。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省级321处,市县级1674处,共有文物保护点近4万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3个。

浙江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1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

浙江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7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5处,是森林公园最多的省,有丝绸、茶叶、服装、南宋官窑等博物馆。

㈡ 浙江有哪些传统文化,你知道吗

浙江文化 传统是浙江人民见过漫长的历史打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浙江当地民风特点。源自于浙江百姓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是我们要了解浙江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最便捷的方式。

浙江传统文化
浙江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而又内涵丰富的,它是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人民的巨大财富。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浙江人民的心血。无论是从文化,饮食,建筑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作为温州的名品特产,鸭舌早已闻名于全国。温州话中,舌的发音居然同亏,这么说,吃鸭舌就是吃鸭亏,每一个汗孔里都布满商业细胞的温州人,便不乐意“吃鸭亏”,索性就改了,叫“鸭赚”,请客也就成了“吃鸭赚”了。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是个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乌镇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横店影视城位于中国浙江中部东阳市的横店镇境内。现已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已成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

龙游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走进石窟,宛若时光倒流到远古。而它的“开采年代”、“开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谜。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仅次于京剧,是“全国第二大局种”。在海外亦有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绣,又称画帘,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帮称瓯绣,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瓯绣构图精巧,针法严谨,富有地方特色。

孔庙是祭祀孔子庙,全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庙素称南宗,具有700多年的历史。

㈢ 浙江有多少处世界文化遗产

一、民间表演艺术类(36个) (一)民间戏曲:新昌调腔(新昌县)、松阳高腔(松阳县)、西安高腔(衢州市金华市)、宁海平调(宁海县)、永嘉昆剧(永嘉县)、浦江乱弹(金华市)、海宁皮影戏(海宁市)、台州乱弹(台州市)、淳安三脚戏(淳安县)、杭剧(杭州市); (二)民间曲艺:四明南词(宁波市)、宁波走书(宁波市)、杭州小热昏(杭州市)、温州鼓词(瑞安市)、绍兴莲花落(绍兴县)、绍兴平湖调(绍兴市)、金华道情(金华市)、平湖钹子书(平湖市)、兰溪摊簧(兰溪市)、临海词调(临海市); (三)民间舞蹈:奉化布龙(奉化市)、长兴百叶龙(长兴县)、青田鱼灯(青田县)、十八蝴蝶(永康市)、海盐滚灯(海盐县)、淳安竹马(淳安县)、浦江板凳龙(浦江县)、浦江迎会(浦江县)、跳蚤会(定海区); (四)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杭州市)、畲族民歌(景宁县)、嘉善田歌(嘉善县)、舟山渔民号子(舟山市)、舟山锣鼓(舟山市)、嵊州吹打(嵊州市)、奉化吹打(奉化市)。 二、民间造型艺术类(23个) 乐清黄杨木雕(乐清市)、东阳木雕(东阳市)、青田石雕(青田县)、龙泉青瓷(龙泉市)、越窑青瓷(慈溪市杭州市)、龙泉宝剑(龙泉市)、宁波朱金木雕(宁波市)、宁波骨木镶嵌(宁波市)、都锦生织锦(杭州市)、西湖绸伞(杭州市)、硖石灯彩(海宁市)、王星记扇(杭州市绍兴县)、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浦江剪纸(浦江县)、萧山花边(萧山区)、苍南夹缬(苍南县)、桐乡蓝印花布(桐乡市)、瓯塑(温州市)、瓯绣(温州市)、黄岩翻簧竹雕(黄岩区)、东阳竹编(东阳市)、嵊州竹编(嵊州市)、浦江麦杆贴(浦江县)。 三、民俗风情类(5个)南宗祭孔(衢州市)、景宁畲族祭祀仪式(景宁县)、海盐骚子(海盐县)、炼火(磐安县)、扫蚕花地(德清县)。

㈣ 浙江的人文特征

勇于创新,注重功利。

创新冒险精神是浙江文化最显着的特征,巨大的生机和创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性观构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观基础。

明朝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曾论及浙江的风俗,他根据不同自然环境,将浙江人文分为三类:

“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揖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

㈤ 浙江的本土文化有哪些

越文化,美人计,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宋都临安,昏君奸臣文化;绍兴师爷,文人批发;越剧文化,缠绵悱恻;圣鲁迅,民族魂。

㈥ 浙江有哪些传统文化,一种的简介!

一、戏曲:浙江的婺剧、绍剧包括乱弹、高腔在内的多数戏曲文化为浙江独有或辐射至周边省份地区;
二、艺术:浙派绘画、浙派筝艺、浙派琴艺、浙派书法都曾经是中国艺术的巅峰代表。
暂时就想到这两条~以后想到了再补充~至于简介,网络一大堆~

㈦ 浙江的地方特色是什么

浙江地方特色
地区:浙江省

文化之邦

浙江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吴越文化,浙江大地上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杭州的六和塔、岳飞墓、飞来峰造像和宁波天一阁、溪口蒋氏故居等28处文物古迹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人杰地灵,曾涌现出苏东坡、白居易、王羲之、吴昌硕、蔡元培、金庸等文化名人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先驱鲁迅等。如今,遍布全省各处的许许多多富有影响的博物馆和纪念馆,无疑是这些大师们留给这片故土的丰富文化遗产。

丝茶之府

浙江全省盛产绿茶,有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全省的绿茶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二分之一。

浙北杭嘉湖地区,至今一直是丝绸的主要产地,有关种桑养蚕的风俗活动丰富多采,许多习俗仍保留至今,有轧蚕花、吃蚕花饭、进香、踏青、祀蚕神等。

这里湖泊众多,水网密布。大运河纵贯南北,古镇风貌至今犹存。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六大水乡古镇中,浙江就占有其中的三席(西塘、南浔、乌镇),徜徉于小桥、流水、人家,怀古、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古风民韵

浙江各地星罗棋布的水乡村落中,至今仍保存有许多明清时代,甚至更早期的古建筑、古民居。

那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朴实憨厚、聚居而居的民风民俗,使得龙门、诸葛、芙蓉、苍坡、郭洞、俞源、大昌、前童、廿八都等一大批原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小村镇,正越来越多的为都市人所神往。

㈧ 浙江文化

浙江传统文化与“浙江模式”的形成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3日电 (《浙江经济》杂志/张佑林) 现代社会,区域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一般来说,传统的小农经济要求的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只要做到循规蹈矩就行;而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家,没有创新意识要想在市场竞争社会立足简直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经验也表明,现代经济增长或工业化,首先离不开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或人的现代化。经济学家英格尔曾经尖锐地指出:“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个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传统文化对工业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观念进而实现的。传统文化通过其长期积习而成的观念,对生活在本区域内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禀赋的人群。而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禀赋的人群,适应现代经济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各区域的经济选择是不一样的,进而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浙江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与现代经济的兼容性分析

按照笔者的观点,从人文地理学出发,可将中国文化划分为"中原传统农业文化区"和"东南功利文化区"两大部分。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其辐射范围遍及中西部广大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地区,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观念保守。这种传统文化所以抵制现代化,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僵化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式,制约着人们思想什么,怎样思想,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制约着人们去做什么,怎样去做。在它的长期熏陶和习惯作用下,一切与之不符的说法和做法、倡导和实践,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可疑的,甚至都是邪恶的,要么受到温柔的冷遇,要么受到严厉的封杀。这种思维机制使人们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不思进取,害怕创新。

"东南功利文化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主体构成是吴越文化,其范围包括江浙及其附近地区。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河姆渡文化和良诸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独具异彩。自唐宋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转向江南,文化中心也随之移向吴越,其间经过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以来,东部沿海一带一直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熏陶,形成了本地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广泛交流,吴越文化终于从传统的农业文化,转化为商业气息浓厚的商业文化,并在我国各文化副区中冠领群雄,水平最高。

吴越文化从纵向上看,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反复碰撞中发展的;从横向上看,吴越处在我国传统的大陆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两大板块的交锋地带,这就使得其文化具有海陆两种成分,并进而发展成传统的伦理本位主义与现实功利主义两种性质的交流和融合。

作为吴越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浙江文化除了拥有"东南功利文化区"的基本因素外,还有自己的独特性。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素称"文物之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永嘉文化"为主体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浙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第一,具有鲜明的"善进取,急图利"的功利主义色彩。第二,具有"富于冒险、开拓进取"的海派文化传统。这主要是因为傍海而居、出海而航的生活生产环境,培育出了浙江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开拓冒险的精神。第三,具有浓厚的工商文化传统。浙江文化自春秋战国范蠡大夫弃政从商以来,就形成了蓬勃的尚利文化,"工商皆本"的思想几乎是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第四,具有"崇尚柔慧,厚于滋味"的人文情怀。江浙文化尊重人欲,重视家庭和家族的血缘亲情关系,这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儒家文化导向很不一样。由此可见,浙江文化与我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区别的。

浙江文化具有内生的创新冒险精神,其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勇于创新,注重功利”。创新冒险精神是浙江文化最显着的特征,巨大的生机和创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性观构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观基础。浙江人讲究实际、注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浙江人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思维品格,构成了浙江人在经济改革中致力于制度创新,实现体制外增长的精神动力;善于经营、富于机变的文化性格,赋予浙江人在适应市场机制中胜人一筹的素质和优势。

浙江文化蕴涵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具有内在的兼容性,它对浙江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正是这些潜藏在浙江人意识深处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苏,造就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使浙江大地在改革开放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农民企业家,从而为民营工业的发展做好了人力资本方面的准备。以浙江温州为例,温州市总人口为600多万,其中有200多万人在办企业或从事市场交易活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以至形成了“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的说法,“温州模式”的形成,正是温州上百万民间企业家勇于创新的杰作。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大批企业家的主导下,形成了浙江“制度创新”的浪潮,从而推动了浙江工业化的进程。

二、浙江工业化道路的演进路径:企业家主导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

从制度变迁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并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否产生的关键是,必须有一个新制度安排的“创造者”自发组织实施。从总体上看,一个社会的制度变迁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参与制度创新主体对制度创新成本—收益或损益的主观评价,而且取决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适应效率,也即一个社会只有存在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时,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会发生并不断持续下去。

从浙江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来看,其制度创新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内生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即这种制度创新不是外部力量的强制作用,而主要是以企业家为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愿选择,然后政府加以引导与规范的结果。笔者把这种内生于民间、通过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最终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制度创新增长模式概括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这种模式的动力来源于传统文化和民间力量,其本质是一种自发的和内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运行原理是:在市场竞争社会,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途径,不断地模仿和创新,实现创造性的毁灭,最终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具体来说,这种自下而上的"浙江工业化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从工业化发动的主体看,这是由浙江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主导的。经过传统商业文化长期熏陶的农民们,在改革开放后,不甘贫穷,勇于创新,勇于冒险,突破传统农业的桎梏,依靠发展民间乡村工业和相关产业,在其他人尚未觉悟的时候捷足先登,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和先驱者。其次,从浙江工业化模式的演进路径看,这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创新过程。诱致性制度创新的一个前提,就是从事制度创新的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而这恰恰是浙江企业家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后,浙江成为制度创新的"多发地区",在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新的内容,接连不断,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浙江的制度创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乡村工业,专业市场,股份合作制、农民城、块状经济等均为全国首创,这些形式现在已经成为其它地区仿效和学习的对象。再次,从浙江工业化道路的类型看,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民间发动的工业化。浙江的工业化从地域看,是民间工业发展壮大并逐渐包围城市工业的过程;从所有制结构看,是民营经济、个体经济逐渐成长并冲击国有大工业的过程;从市场发展看,是农村的大批专业市场逐渐挤压城市商品市场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看,是农村工业率先进入市场系统参与竞争,结果是农村地区反而先于发达的城市实现了体制转型。

由此可见,浙江传统文化通过对本区域人们长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在民间沉淀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开放意识的高素质人群。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他们挣脱了政治束缚,迅速转化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了经济活动中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浪潮,并最终推进了浙江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

㈨ 浙江特色有哪些

1、西湖龙井

绍兴黄酒又称绍兴老酒,主要呈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使人赏心悦目。这种透明琥珀色主要来自原料米和小麦本身的自然色素和加入了适量糖色。绍兴黄酒具有诱人的馥郁芳香,这种芳香不是指某一种特别重的香气,而是一种复合香。

阅读全文

与浙江有什么文化特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8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3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