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萨应以五明为修学的主要内容以来,佛教已由避世潜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学转而向世间的学术、文艺、理论科学、生产工艺的领域迈进。我们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我们教祖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伟大理想已在东方的广大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化为具体的现实。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长期进行“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崇高事业的同时也使自身成熟起来和严净起来了。
大体说来佛教与汉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即佛教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
(一)学术化 佛教传入中国时面临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从一开始这个社会的知识阶层就把佛教作为一种思想学说来接受,钻研讲习,不遗余力。由于书写工具的便利,每一新译经论不久即可传遍全国,讲、录、注、述,蔚然成风。因此,在教理、教义的研究方面很快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赢得当时国外佛教学者的赞美和崇敬。
(二)艺术化 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大乘佛教传入后,吸收了汉文化这一方面的长处,引起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
(三)社会化 中国大乘佛教继承和发展了龙树的“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和弥勒的成佛必须修学五明的思想,在僧俗信徒中产生许多着名的学者,如一行、道宣、王维、孙思邈等人就是天文学家、医师、史学家、文学家。
以上是我帮你搜集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了,这个网址告诉你:http://hi..com/o%D2%BB%D0%A6%D2%BB%B3%BE%D4%B5o/blog/item/2661712ca342633d349bf7cf.html
上面有很详细的介绍,楼主可以参考~~~~
2. 简述佛教在世界和中国是如何传播及中国化的
西元四世纪,佛教从中国向东传入韩国,时当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足而立的时期。到了七世纪中叶,新罗联合唐朝,灭了高、百两国,建立统一王朝,佛教逐渐脱离中国的传承,树立韩国佛教独特的教学。十四世纪末叶,新罗王朝被高丽王朝(九一八至一三九二年)所取代□;佛教在王室护持之下,四百多年期间,由发展走向兴盛,由融摄的转变过程形成富有韩国特色的宗教。
一、高句丽佛教
据《三国史记》所载,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三七二),中国前秦王苻坚遣顺道法师及使者赍来经书、佛像;四年,秦僧阿道亦前来传教;翌年,王为二僧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这是韩国佛寺创建的开始,佛教乃正式传入韩国。至枕流王元年(三八四),佛教由东晋的梵僧摩罗难陀传入百济□;而新罗则迟至西元四一七年以后,才由高句丽僧传入□。佛教传入前,朝鲜半岛人民崇拜鬼神,信奉巫教,因此佛教初传时期亦被视同民间信仰一般,以王室贵族为中心,进而形成护国祈福的国家信仰。
高句丽因国土和中国北方相接,又时值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此,佛教的发展受北朝影响较大。帝王多信佛,更有不少高僧渡海至日本传教,其中惠慈□被日本圣德太子礼请为师;尔后慧灌则任僧正之职,并为日本三论宗始祖□,佛教因此广为传扬。直到荣留王七年(六二五),王遣使入唐传回道教后,佛教才受到迫害。当时道教虽兴,高句丽却也走上灭国之途(六七五)□。
二、百济佛教
百济佛教受中国南朝影响较大□,诸王亦崇信佛教,阿莘王、圣王(又称圣明王)、威德王、法王、武王等,都是有名的护法仁王。至六世纪初,高僧辈出,其中以谦益盛弘律宗,推为百济律宗之祖,最为有名□。百济佛教对隔海的日本也有深远影响,圣王二十四年(五四六)致赠佛像、经书等予日本,是为佛教传入日本之始□;此后至日本弘法的百济僧侣遽增,主要以弘传三论和成实二宗为主。
三、新罗佛教
朝鲜半岛三国中,佛教虽最晚传入新罗,但发展却最为兴盛。到了真兴王时代(五四○至五七五在位),佛教的发展,如丽日中天□。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前,高僧圆光和慈藏都曾前来中国参学,回国后不仅大弘佛法,且受朝廷重视,辅佐国政□。新罗统一王朝后,佛教受中国唐朝的影响,大乘各宗传入,元晓、义湘大师弘传华严□;圆测、太贤大师宣扬法相□,因此,华严、法相两宗最为盛行。另外净、律、密等宗派也日渐弘传,禅宗在新罗后期至高丽初期已发展为九派之多□。概言之,新罗佛教因受到王室的支持,寺院遍布,硕德辈出,着作丰富,确为后继的高丽佛教奠定发展的基础。 。。。。。
参考资料: http://www.qjqw.com/art/a130.html (1)以教义划分: 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为主)、密乘佛教(为主);
(2)以传播路线划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3)以经典语言划分: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
(4)传播国家或地区:A、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传播;B、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传播;C、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主要在中国(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传播;
3. 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不是南北朝,有记录的是秦朝,如秦律说,废不得寺,然而一般公认的是说汉元帝公元前95年传入中国。
到南北朝,佛教的传入少说600来年的历史的,对于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从思想上来说,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这种思想使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的君权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高欢这样的走卒也可以高呼,富贵无相忘,中国固然古有这种思想,但是佛教的传入使这种思想更加的逻辑化,具体化了。其次使战乱中涂炭的众生得到心灵的安慰,再次禅宗引领思想的变革,导致陶渊明,岱康这样的远离世俗的人出现。这种思想当然是不讨统治者喜的,所以汉传以来四次最大的法难两次发生在这个时代。
从政治上说,因为平民的欢喜也有统治阶级的个人的喜好,使佛教的某些僧人甚至能够引导政治,比如佛图澄,志公禅师等等,他们的出现使君主在政治上对于平民或多或少的有其改观,梁武帝曾经三次大的布施,小的布施无数,江南安定局面五十年,对于平民这不能不说是个好事。
从经济上,因为大量的人信仰,大量的人布施田地等,产生了所谓寺庙经济,寺庙经济在北周导致了灭佛行动。
从文化上,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词汇,比如菩提,涅槃,佛性,如来藏,圆满...等等,从南北朝之后,儒释道三家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定局。
4.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据说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中国北方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 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 第一个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依据历史记载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佛教传入时间看,在那个时候,儒教、道教以及许多传统的宗教和文化体系都已经很完备了,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而这两点总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的。但是,佛教坚持万事都要忍耐、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忍耐可以下世得福是非常具有诱惑的;对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坚持忠君思想,但有时候也坚持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以民为尊的思想。统治阶级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从而开始认可佛教的,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开始宣传佛教的皇帝是汉明帝,史载汉明帝于永平七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就是因为当时佛教理论在汉朝境内是不完备的,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维护封建统治,已经开始主动向佛教伸出了友谊之手。 第二个阶段,佛教开始与传统的文化相容。从汉明帝到北魏之前,佛教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其许多观点始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的,这些差异长期为人们争论不休。到了北魏时期,统治阶级为了使佛教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开始鼓励佛教首脑人物对佛教的相关正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观点进行改进,以使两者达到统一,例如,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解决了与儒教相冲突的忠君、行孝的观点。在以后的历代统治阶级中,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不断地适时地对相关的佛教观点进行了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改动,而且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戒条戒律。到了唐朝,并从唐朝开始,佛教的对外交流增多了,大量的优秀僧人把从外面传译进来的金文与佛教文化本土话,使得佛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地融合了。后来到了梁武帝时期,虽然道教,儒教,佛教之间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脚步。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增进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阶段,佛教与传统文化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待续)
麻烦采纳,谢谢!
5. 1.通过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你怎样理解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佛教古代在中国与道教,儒教结合,成为佛道儒合一的宗教。在云南的一些寺庙里,还有佛教和道教合一的佛像,还有两个教派的佛像在同一个寺庙里。比如玉皇大帝,比如西山龙门观音穿着道袍变成送子观音的形象。盘龙寺万松古刹殿内供奉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创始圣人的塑像,摒弃了三教对立的成见,体现了三教共融的和谐。
6. 佛教怎么和中国文化相融合
只是被邪人扭曲了,并没有融合,也没有人掌握,变成口头禅
7. 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并成为主流文化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至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后来尊称悉达多·乔达摩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到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下,佛教开始广为传播。其后不久,西域诸国就有不少皈依佛教的。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正是经过西域这条路线,而时间则要晚一些。
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见到过关于佛教的活动。西汉末年哀帝时,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到汉朝来通音问,他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浮屠,或译浮屠、佛陀,都是“佛”的音译)这是佛教思想开始传入我国的正式记录。但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刘英(刘秀的儿子)曾为“浮屠”斋戒祭祀,供养“伊蒲塞”(佛教信徒)和“桑门”(一译“沙门”即和尚)。受到汉明帝的褒奖。这是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
永平十年,汉朝派使臣蔡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门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现在洛阳东郊的白马寺,已经被列为国务院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之一。这些都说明东汉初年佛教已正式传入中国。东汉时期,人们对佛教还没有多少认识,当时只是当作神仙方术家宣传的一种道术来信奉,而且信奉的人不多,影响甚小。到了魏晋,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天竺的各种佛教流派,大都已传入中土。佛教典籍,也被大量翻译过来。仅魏晋时期即后译经702部,1493卷。南北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人数大增。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人。北朝的北魏末年,全境所建寺庙,竟达3万多所,南北朝佛教的空前兴旺景象,于此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确实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分不开。如北朝前秦的苻坚,后秦的婉兴,北魏的文成帝,南朝的宋明帝、梁武帝、陈后主等。莫不崇敬佛法,尊礼髙僧,对于佛教,从政治上保护,从经济上支持。南齐宰相竟陵王萧子良,为僧众设斋,亲自给他们端水送饭。梁武帝时定佛教为国教。他本人几次到同泰寺舍身去做“寺奴”。然后每次又由群臣筹集一万万钱或两万万钱的巨款把他赎回来。他们这些行动,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封建统治者的扶植下,佛教的影响空前扩大,其政治势力和经济力量也就随着增长起来。寺院力量的壮大,既是佛教空前发展的产物,也反过来为佛教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8. 佛教如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
佛教进入中国后接纳了很多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动向、以至今己形成佛教中国化!
9. 佛教如何与传统文化互动并成为国学的重要成分
1、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下面引几段赵朴初先生的文章以证明上述观点。赵老在1986年《法音》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中说:“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到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着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的态度,但到了晚年他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作粗俗的宗教迷信。”“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老最后说:“因此,今天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以上主要是从汉传佛教和汉族文化的关系方面讲的。
10. 佛教与中国文化如何结合的
以前中国是儒墨道三家,西汉年间中国文化的发展遇到瓶颈期,当时盛行老庄思想,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发展成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佛教艺术主要形式包括雕塑、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