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家店文化的下层文化
当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也已开始使用青铜器。由于建国前在内蒙古地区只零星地发现的一些青铜器,使得人们误认为内蒙古地区不可能出土青铜器,而内蒙古地区青铜文化的“北来说”、“西来说”,更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内蒙古地区存在青铜时代文化,从而否定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存在。50年代以后,在中国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遗迹,如:辽宁省左县马厂沟发现的一组有郾侯铭文的青铜器;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辽宁省朝阳十二台营子以及辽宁锦西县乌金塘等地发现的春秋时铜戈式墓葬。60年代以来,又发现和分辨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青铜文化,从而使人们确定了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存在。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北来说”和“西来说”。
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轮制、模制三种,前一种是本地区制陶的传统工艺,后两种可能是由外边借鉴而来。陶器中一筒形鬲为典型器物,富有特色,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陶器以灰色陶为主。陶质油砂质陶、夹砂陶、泥质陶。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也占有相当比重,有的尊、豆、筒形鬲等拟制陶器普遍施一层褐色或黄色陶衣。也有一些彩绘陶。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驯养的动物是较多的。
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还发现有卜骨,特点是用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较厚的长骨做成长条形,钻好圆穴的钻,然后在钻内灼炙,这与同地区时代较早的富河文化及时代较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卜骨都不同,它们的卜骨都是有灼而无钻、凿。
许多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形制与商代的一样,但出土的铜耳环则不见于商文化,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器。从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而从不断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来看,更能够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英金河两岸石城堡群反映了当时已建立起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的方国,标志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杰出历史贡献。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侧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制、石制或以土坯垒砌而成。墓内都有随葬品,从随葬品来看: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以斧、箭等随葬。墓葬中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贫富差别。赤峰大甸子墓地贵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都反映出当时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都分布着这种文化遗址、墓葬和遗物。内蒙古地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通辽市南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地区独立发展和延续下来的早期青铜文化,它同中原文化相比,不仅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先进,这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不仅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还与其它文化有很好的交流,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发展的更为迅速。
2. 夏家店遗址的地理位置
这处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一座被村民称为“ 大灰包”的土山上,距赤峰市区约15公里。这是一座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 。
3. 煤精的鉴别
有一些仿品 如:玻璃、塑料、硫化橡胶、煤等等,煤精有几个非常简单的检测方法:
首先非常轻,拿起来就可以感觉到密度很小,然后有一点,拿它在纸上或者瓷板上划,会留下深巧克力色的条痕。如果是其他仿品,则只会留下黑色或者白色的条痕。条痕测试对于煤精来说是有鉴定意义的。
另外可以在煤精上看到类似于木头的原始构造,强烈摩擦后会带有静电。
高古煤精由于入土时间和坑口不同,大部分会形成沁色及过渡色,显现出黑灰、灰白、橄榄色等生坑色泽。有孔道的高古煤精饰品,经高倍放大镜观察可见孔道内细密螺旋纹或使用痕。
煤精的特点是质地细密、没有纹路、质轻坚韧、黝黑发亮、光泽极强,其工艺价值极高。
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文物很多采用这种材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距今4000-30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
在夏家店文化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煤精饰品:其中有以管珠、片珠、竹节、算盘子、双孔等形制的项饰品为最多。以动植物、图腾、随型等雕刻装饰品。
煤精在世界上十分罕见,煤精雕刻的工艺品更具有收藏价值和增值价值,更是赠送亲朋好友的好礼物。
4. 夏商留下了什么印迹
两百多万年前的第四季冰川运动,给赤峰地区留下了目前已发现的全世界海拔最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古冰石林和冰臼群。冰川运动过后,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温和而纯净。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以赤峰为中心的西辽河流域很早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迹。在位于西拉沐沦河流域的百岔河岩壁上,有两百余幅岩画,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
远古时代赤峰地区的林草覆盖率高达97%,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胡桃楸等可作为史前人类食物的植被遍地生长,一些在气候湿润、土质肥沃的环境中生长的落叶、阔叶乔木也随处可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沿着这样的山川河谷,人类的先民不断迁徙,扩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据文献记载,商的先民是从赤峰地区南迁到中原的。《荀子·成相篇》中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这里所说的砥石就是今天克旗南部的大光顶子山。这就意味着商的先民是从今天的西拉沐沦河上游,一步一步移居到中原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留下了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的历史印痕。既然商的先民是从这里南迁到中原的,那么南迁之前,他们在赤峰地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1960年,在赤峰市王家店乡三家村发现的夏家店文化遗址给了我们答案。
夏家店文化,恰如老子所说,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典型。夏家店先民们的房屋,已经由简陋的半地穴式逐渐改进为夯筑地面式建筑,房子的外边还有围墙,并且最早产生了城乡对立意义的城郭。
夏家店文化就是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中下层文化出现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上层文化出现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300年。而夏家店下层文化出现时间正好处于夏商时期,这是北方地区人类脱离玉器时代进入的第一个金属时代,也是北方草原文明继红山文化以后的第二个高峰期。在离夏家店遗址不远处,有一个古铜矿,围绕着这个古铜矿,还有四十余个古采矿坑。四千三百多年前,在中国北方,赤峰地区的先民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也说明早在商朝青铜器大量出现以前,赤峰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透过那些斑驳的短剑、马具和头盔,我们似乎可以遥想当年的武士盘马弯弓、驰骋疆场的勃勃英姿。
与夏家店文化相呼应,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越绝书》也说:“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里的铜就是指青铜。夏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早期阶段,但因当时铜很珍贵,所以没有用于农业生产,夏朝人用木制的工具翻土种地,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到了商代以后,中国的青铜时代已进入繁荣时期。此时,青铜器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之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因此青铜器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5. 兴隆洼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
兴隆洼遗址有一处圆形围壕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小型聚落,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距今约4000-3500年。2003年发掘区位于聚落的中部,揭露面积25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座、灰坑18座、围沟一段。出土有大量的陶片、石器和骨器。房址平面呈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紧靠东北侧穴壁发现一道完整的火墙,还有石块垒砌的火门,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系首次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进入早期国家阶段,从大型的城址到小型的村落均有明显的防御功能,第三地点围壕灰土层内出有20余枚磨制精良的骨镞,进一步印证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社会战事频繁。
6.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简介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7. 夏家店文化的二道井子遗址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目前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二道井子聚落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位于赤峰市文钟镇二道井子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目前已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
考古勘探和发掘的结果表明,二道井子遗址除了较多的先民房屋遗址外,还有围绕城址四周的防御设施——环壕和城墙。环壕平面大体呈环状椭圆形,南北长约190米、宽约140米。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城墙顶部至环壕底部落差达12米。
遗址内除2座属半地穴房址外,其余147座房址均属地面式建筑,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余大部分房址均属于具有实用功能的居住建筑。
遗址内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少量为圆角方形,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保存高度为0.5至2米之间,部分墙体上设有了望孔。
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窖穴149座,均位于房址周边,以圆形袋状居多,为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考古人员在一些窖穴内发现大量的碳化黍、谷颗粒和呈穗状的碳化粮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编织物。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只发现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
专家认为,多层叠压的房屋预示这一遗址存在着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聚落,由此可考察同一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最终废弃的过程。
8.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保护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三座店水库工程的建设,这个距今约为4000~3400年的古文化遗址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洞子山——这座位于阴河岸边、承载着中华文明永恒记忆的小山丘,在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没有发掘以前,是默默无名。2005年下半年,为了配合三座店水库工程的建设,考古部门在这里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将这座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神秘古城呈现在世人面前,洞子山这座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小山坡,一下子像4000年前那样热闹起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沿着111国道驱车出赤峰市区向西北约40公里,其间穿过初头朗镇,在三座店村北侧,远远地就能见到一座平缓的小山,山下是正在建设中的三座店水库工程工地和三座店水库管理部门的两座现代化办公楼。站在山下向西北眺望,洞子山南侧山坡上那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石头古城就像一堆杂乱无章的石头,一条新开出的工程道路由山下直通半山腰西侧崖壁,电线杆和电缆铁架爬上了山顶,显得格外醒目。沿着这条工程道路,记者向山上走去,沿途看到,从山腰上修建下来的一条巨大的管道,将洞子山南坡下半部分一分为二。据一位当地村民介绍,三座店水库工程开工以后,就在南坡上开通了这条工程道路,施工车辆每天都要从这里通过,加上管道的挖掘和山顶上大坝的建设,让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石头古城难以承受。 洞子山南坡紧贴着工程道路的是一道将古城遗址围在当中的铁丝网,由于挖掘道路的时候,挖掘机过于接近遗址,有的铁丝网的护桩已经紧贴着挖掘机挖过的深坑边缘。可能是长久没人管理的缘故,铁丝网的许多地方已经露出了大洞,失去了保护的基本功能,成为人们往来山顶工地和山下的通道口。
穿过铁丝网一处大洞,进入神秘的千年古城。沿着山坡,一座座圆形石头建筑基础看似无序的散落在这里,有的房屋遗址呈现出大圈石头基础套着小圈石头基础的样子,就像今天的房屋分里外间;有的是圆圈的石头基础外面半围着一堵石墙,又像今天房屋外面的走廊。在各个散落在山坡上的遗址之间,又通过石头街道连接在一起,相互连接四通八达。有的石头墙体遗址经过几千年的风雨,竟然还有一米多高,让人叹为观止。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整个遗址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的发掘面积约7500平方米,小城面积约1585平方米。有圆圈的65座、窖坑49座、夏家店上层文化积石台16座、不同时期的墓葬10座,还有岩画、石墙和积石台等。考古挖掘的时候,共清理出院落20余处,基本由单、双圈建筑基址及窑坑、石墙等设施构成。
走在大城的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上,由于堆砌墙体的石头是用泥土粘结的,挖掘出来以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坍塌的迹象。在古石城遗址的每个“房屋”和“院落”里都长满了杂草,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遍地都是。越接近山顶,越能感到脚下的颤动和剧烈的轰鸣声,登上山顶才发现,水库的大坝已经建设到了遗址的西侧,由于施工开凿,山顶西侧已经形成了一个断崖,很多遗址建筑用石头堆砌在断崖边。一台巨大的挖掘机正在遗址边上繁忙地施工。站在山顶,向南能够俯瞰到整个遗址的全貌,一圈圈的圆形建筑、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如同众星捧月一样由山下向山顶围拢,也许这里就是古城的中心,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聚集在这里,欢庆丰收,祈求上苍保佑平安。
山顶已经被铁丝网一分为二,有些地方的铁丝网已经倒在了地上,距离遗址大概有十几米的地方有一幢蓝顶白墙的漂亮房子,由于经常有人往来,从那座房子和西侧的工地通往古城遗址已经踩出了几条小路。 2008年5月19日,国家文物局曾经就自治区文物局上报的《关于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石城遗址保护规划立项的请示》做过批复,批复上说,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应加强保护并做好“四有”等基础工作,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建议自治区文物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和专业考古研究机构,在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和开展各项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妥善处理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确保遗址安全。
赤峰市文物管理所的李术学所长表示,他知道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和人手的限制,很难对该遗址实施有效保护。那里的状况有所好转,在建设高峰的时候,遗址的保护形势更加严峻,施工占用遗址土地,施工人员践踏遗址,甚至于使用遗址石头当做工程用料等情况时有发生。不过他们会到遗址实地考察,加强对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
9. 夏家店文化与红山文化
不能,因为这两个文化在考古上有时间上的断层,中间相差了一千多年,这两个文化本质上不是传承关系。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夏家店文化 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夏家店文化
地理位置:中国北方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
历史年代: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
考古案列:
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来分析出土玉器的年代问题
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小到1件遗物,大到一个区系的各种考古学文化。应用的作用也相当明显,如某种器物或某种纹饰的发展演变,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区分,以及判断各种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器物群组合,甚至是对器物的用途、定名等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史前玉器的研究中,是最适合于运用这种方法的。
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原理是较为简单的,是研究某类遗迹或某类遗物相似性差异程度,并排出相关性系列,以达到所要研究的目的。如判断某类遗迹或某类遗物中某种遗迹或某件遗物的相对年代,不同的遗迹或遗物的同阶段的组合情况,等等。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因对这种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或运用不当,形成的研究结果也有很大的区别。如对三星他拉玉龙年代的判定,对金沙十节玉琮年代的分析,都是说明如何准确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的例子。
三星他拉玉龙发现于1971年,对其年代一直不明。1981年有研究者通过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对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形制的研究,提出三星他拉玉龙的文化属性是红山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形成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三星他拉玉龙是由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演变而来的。
这个研究认识涉及到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三星他拉玉龙和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的分析。我亦运用这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但分析结果和形成的认识却和以往的不同。我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三星他拉玉龙的年代应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在公元前2000-前1500年之间,其文化性质可能属夏家店下层文化。
这是我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研究三星他拉玉龙和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以及二里头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等有关遗存得出的认识。
如果将这个认识扩大应用到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那么将形成更为重要的研究认识。因为20多年前将三星他拉玉龙判定为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由此依据三星他拉玉龙提出了龙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中的作用问题。现在我认为三星他拉玉龙的年代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它不是红山文化玉器。所以对龙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中的作用问题,自然需要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