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9年长江文化有何重点战略
长江文化没有重点战略
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在长江文化这个大整体中,可以根据流域内局部的和地区的多样性将其划分为相当数量的亚文化区(或称次文化区)
长江文化是以一个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江文化。
㈡ 长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生产的电视剧有哪些
《青春须早为》、《微笑妈妈》、《绿水青山红日子》还有最近热播的黄磊海清主演的《小欢喜》等。
㈢ 抢救发掘后一锁了之,长江文化资源为何一直没有文物报告
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之一是三峡工程,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短短的数十年间,我国对于三峡库区的文物开展了抢救性的保护工作。而目前这一保护工程也是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文物性工程。而随着三峡文物不断的被挖掘出来,我们却惊奇的发现其后续的文物报告始终很少。长江文化资源存在着沉睡现象,其创造性和长效化的机制是亟待构建的。
对长江文明文化资源沉睡的这一现象,想要改变其根本需要构建机制来唤醒当地的文化资源,在文物的发掘和后续的内涵特征研究工作中,政府应该组建科学的研究团队来进行研发,在此基础上来统筹推进当地的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率,在三峡库区将文化元素来浸润到当地的游览文化中,强化文旅资源的刚性指标,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文创、旅游的发展,以此来打破现如今的长江文明一锁了之的局面。
㈣ 有关长江的文化
长江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一脉。炎黄文化发育、繁荣于960万平方公里的东亚热土上,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长江文化在共建炎黄文化中,既有作为炎黄文化的共性,又有作为中华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研究和弘扬长江文化,既是挖掘和深化炎黄文化研究;又是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扬长江流域和上海的优势,为上海的“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作文化先导。
一、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 .长江流域水稻的栽培,以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谷为最早,距今大约有9000年,这还不是中国史前时期栽培稻的开始。 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等地区的稻作农业与黄河流域等地区内的粟作农业,是中国史前时期南北的两大农业系统。中国目前水稻种植的总面积达5亿亩,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8%,是世界上生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1/3以上。由此可见,长江流域的史前人们对水稻的栽培种植和发展,直到现在,仍对国计民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蚕丝的起源地,至于起源于何处,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起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在早期的文献中就有种植桑树、饲养蚕的记载。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内发现的半个蚕茧,是这一方面的一个证据,也有人对这个蚕茧的年代提出疑问.
三、苎麻织品的产生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大突破 .在考古资料中现已发现的苎麻织品的实物,是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三块苎麻布和苎麻绳等。苎麻布均为平纹织品,每平方厘米经线为24 31根,纬线为16 20根,可见,纺麻技艺已经是相当的高超,才能织成这样精细的苎麻布。
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的人们利用苎麻纤维纺纱织布,与其他植物纤维的利用,是史前时期的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重大胜利成果,与蚕丝一样是走向文明跨出的重要一步。
四、干栏式建筑与有段石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传世杰作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江南等地的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居住房屋;有段石锛是一种生产工具,两者不仅名称不同,性质、功能各异,怎能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呢?是从这两者对海外关系的影响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起到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以此试作这一方面的探讨。
五、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成就
漆树原产于中国,是一种着名的特产。对漆树的利用,是史前文明一大成就。水稻的种植驯化,是对其稻谷可作为粮食;蚕丝是对昆虫的驯化;苎麻的栽培,是使用它的纤维;漆树是采割它的漆液。能够认识到漆树的液汁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材料,是史前时期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上的一大突破。这个突破以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第3层发现的一件木质漆碗为最早,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河姆渡遗址第3层的木质漆碗,是在碗壁外表涂上薄薄的一层红色漆。在马家浜文化时,其圩墩遗址发现两件喇叭形木质漆器。到崧泽文化时期,把漆用到陶器上,出现漆绘陶器。这种漆绘陶器,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时期,如吴江梅堰、江阴青阳南楼等遗址多发现有漆绘陶器,还在杭州水田畈遗址的3号墓的棺板上发现有红色漆遗迹。由此可见,良渚文化时期对漆的应用已是相当的普遍了。
漆树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业,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在史前时期及其以后流传到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业。
六、玉器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玉这个字都涵有褒意,并且进而道德化、人格化。
中国古代认为玉是祥瑞之物,同时认为青铜礼器也是吉祥之物,最明显的是“汉武得鼎而名其年”。这就是说,汉武帝得到了青铜礼器的鼎,认为是一件大好事。就把他原来“元狩”年号改为“元鼎”。这种思想意识,在当时只是在上层人士中存在,并且以后逐渐地淡薄起来,而玉则不同,直到近代在人民群众中还是普遍存在着爱玉的心理,对它有着特殊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源远流长的。在距今七八千年或稍晚的阜新查海遗址、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等,发现的玉器,不论制作、器形上大多与其他器物有不同之处,显示其有着与众不同的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史前时期的长江文化是灿烂的,生气勃勃地向前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海外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或早或晚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蚕丝、绸帛的贡献,迄今仍为人们所关注,成为研究中西关系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其渊源,不能不联系到长江文化。
㈤ 长江文化除了做机智过人的节目还有别的电视剧吗
有的,最近热播的黄磊海清主演的《小欢喜》也是长江文化做的。
㈥ 我想知道长江文化,有谁能告诉我吗越详细越好
长江,世界上的四大河流之一,中国的第一大河流。
世人论及长江,无不倾慕向往!但应该说,一般还是大观的印象多,深入了解少。因此,一涉及到她的价值问题,往往就表现出认识和评价远远不够。所谓“世界第三大河”就是这种印象性认识的一种表现。殊不知,论长度她虽比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短300和100公里,可前者属从坦桑尼亚到埃及的东非9国共有,后者则分属南美的巴西和秘鲁两国。就属于一国独有,便于开发利用论,长江则实为“天赐”我中华民族举世无双的宝河。我们前30年中,在长江流域缺少应有的投资和“弃水走陆”、“弃水就火”的交通及能源建设,就是对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价值认识不足的表现之一。而长江文化,本是一个上百万年的客观存在,可现在尚处于探讨之中,则又是这方面认识迟慢浮浅的表现。
一、长江与黄河同是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摇篮
一说中华民族和文化,许多人往往只想到黄河,而忽略长江,这是浅薄片面的。黄河诚然是我们民族和文化的摇篮,但应该说她主要是一种炎黄中上古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代表。如果以其概全,那只能算是了解一半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另一半则是其南方文化,即既发端于上古,又在中后古超越了黄河文化的长江文化。
首先,从已发现的古人化石看,长江和黄河流域都是民族先民的诞生地,而且,据现有史料,长江流域还略早。 两流域古人化石比较① 长江流域
名称 距今万年 发现年
元谋人 170 1965
郧县人 早于北京人 1975
郧西人 相当北京人 1976
和县人 30-40 1980
长阳人 晚更新世 1956
丽江人 同上 1956
资阳人 0.7
以上资料表明,古人化石发现的年代北早南晚,黄河流域20年代和30年代的各一处,长江流域的均在50年代之后,这可能是前者影响大,后者影响小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则表明,化石的年代是南早北晚,元谋人比北京人早百万年之久,这就是长江流域作为民族摇篮先于或至少是等于黄河流域的重要证据之一。
其次,从已挖掘的文化遗址看,黄河流域最早的是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主要出土了磨制石器、骨器、细泥或夹砂红陶、彩陶,粟、黍等,属定居农耕遗存。其下还有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800年等。与此相对应,长江流域则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5300-7000年,也出土了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骨器、木矛、刀、稻子等,同属定居农耕遗存。其下也有松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距今约4000-70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约4000-6000年等。由此可见,两流域的文化也大体相当,长江文化甚或略早。
再次,从迈入文明社会门槛的生产工具看,迄今最早的铸铜遗址,一说是河南的殷墟,距今约3000-4000年②;一说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年代与上相同③。而铁器,迄今,虽然出土于黄河三门峡的西周晚期铁剑是最早的,但“铁器的普及始于春秋晚期的楚国。迄今已知年代属于春秋晚期的铁器,除个别国属尚有疑问者外,几乎全数出自楚墓”。这也表明两者文明的发端是大体相当的。
又次,从文明的发展看,则可以说是交替领先的。无疑,秦汉之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文化比较发达,人口和人才也显然较多。因而,夏、商、周、秦、汉基本定都于这一带。但自“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已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④。“自东晋至陈亡的300年间,南方经济上升,文化更远远超过北方”⑤。许多朝代也就定都长江流域,南京就是10朝古都。唐以前黄河流域及以北人口占多数,宋以后则长江流域就上升为多数了。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人少和生产力低的古代尤其重要。这是分别表明了不同时期两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人才的情况类似,西汉的三公九卿基本上都出自黄河流域;唐后期的713名进士,两流域就大体相当了,明代(1371-1643)年的267名进士,就基本来自长江流域了⑥。
二、长江文化的界定及其特点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和文明的摇篮之一,都是无疑的。但由于长江文化问题提出甚晚,过去的探讨甚少,所以人们对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我认为,最扼要地可把她概括为: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进一层则可概括为:沿长江从古至今开展的中国西南至东南的流域文化,再进一层还可概括为:以长江流域优美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道家为主,高度融合了儒、佛、法、墨等家思想,连接藏、蜀、楚、吴4域文明,于今则牧、农、工、商和现代科技并茂的丰富多采的立体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4字。
“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万里长江从西到东贯穿了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10省(市),加上支流则达18省(市),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比黄河长近千公里,广百万平方公里出头。
“久”,就是历史悠久。从自然背景上说,可追溯约2亿年前的沧海桑田山水之变,即现我国西南作为原属地中海的一部分,因历次造山运动,西南变成陆地和滇池、西昌、巴蜀、云梦等湖泽,并向西流入地中海;后西南进一步升高,特别是3、4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水流改为向东的地质史。从人类史上说,按现掌握的元谋猿人算起,是170万年。就文明史而论,则与黄河文明以及整个中华文明同古。
“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从古文化形态上说,包容了道、儒、佛、法、墨等层面;从古地域文化上说,包容了青藏、巴蜀、荆楚、吴越等层面;从近现代说,又包容了分别以畜牧、农业、工业和商贸为主的各层面;从民族上说,则包容了中华56个民族的绝大部分。
“丰”,就是丰富灿烂。如从自然、社会、历史、文艺和现实的结合上,则似可概括为许多个“万”,如万里长江万里画卷、万里长江万首诗篇、万里长江万年史鉴、万里长江万种风情等。
“万里画卷”,主要是指自然风光,即如画的山水田野。大观地说,其源头神秘幻化,源头之下的沱沱河,先是细流漫网,继则江水滔滔,通天河两岸绿草如茵,松柏挺立。金沙江奔腾在落差2.3千米的高山深谷之间,往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巴山蜀水、幽雄三峡、蜿蜒荆江、洞庭江夏、鄱阳庐山、九华黄山、扬子钟山、江海交汇等处都无一不美。
“万里诗篇”,主要一是指其自然和人文美景具有诗韵;二是指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为其自然和人文兼美所动而吟咏的诗词,数以万计。如仅咏三峡自然美和黄鹤楼古迹美的诗,就各在千篇以上。
“万年史鉴”,除地质史外,主要的,一是指古人遗骨和用具等构成的人类史;二是其铜、铁器具和文字资料等构成的中华文明史;三是指道法自然,流变俊逸的思想文艺史;四是指几千年压迫剥削和反剥削压迫的阶级斗争史;五是指近代外敌侵略压迫和我反侵略压迫的民族斗争史;六是指无数英雄的子孙过去流血牺牲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七是指近40多年摸索前进,建设新中国,特别是近10多年改革开放,大踏步迈进的奋斗史等。
“万种风情”,主要是指生活在流域大地上的近4亿炎黄子孙,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生活习惯等都有差别,风俗人情各有异趣。就经济生产而言,自上而下大体有各侧重牧、农、工、商某一两个方面的差别。就饮食文化论,全国最着名的10大菜系中,长江流域的就有川、湘、鄂、徽、浙、苏等6个。
三、长江文化的价值
长江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现在已渐为众所认识。我们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的《长江经济开发》课题时,曾提出和论述了“长江将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脊梁”的观点,并荣幸地为许多朋友所认同。后来,我国又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搞活长江流域这条龙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些都是表明了她极重要的经济价值。
经济与文化历来是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的。长江文化的价值,主要的似可概括为4个“最”。
一是,最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这主要表现在她既有利于对外的介绍,又有利于对内的传扬两个方面。因为长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既丰富多采,又较亮整和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也保存较好;还有以水运为主的较舒适、安全、经济的交通条件。
二是,最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这除上述有利条件外,主要的还有3个“交辉”。一是万里多娇江山的山水美与万年史诗的人文美交辉:世人都说三峡是美丽的山水画卷,其实,不仅如此,它同时也是炎帝及其子孙的发祥繁衍地,并留有历代的众多史迹;二是民族多采的生活与中华统一的文化交辉,其统一性,如三国文化,就是从西南高原直到淞沪出海口贯串全流域的,而唐文成公主进藏,带去种子、绸缎、瓷器、历法、医药、儒经以及工匠等,并沿途传播,则是促进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交流的,至今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塑像和通天河畔玉树县的文成公主庙就是见证;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青藏、巴蜀、荆楚、吴越文化以及三国文化等,均属传统文化,而攀钢、重钢、武钢、鄂钢、马钢和上海钢铁厂等现代化工业,以及武汉、南京、九江、枝江、重庆、沱沱河、通天河等已建和正在建设的十几座跨江大桥,60年代建成的葛洲坝和发电厂,现开工建设的三峡大坝等,则无疑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此外,她也是民族苦难史的深刻教材。各国帝国主义都在长江流域留下了大批罪证,沪、汉等大城市过去的“租界”、“华人与狗禁入”的牌子,“景明大楼强奸案”,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事件”等,都是应永远铭记的国耻。
三是,最有利于发展科学技术。这主要表现在流域人民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上。据武汉市统计局1985年的有关资料表明,沿江除中专教师少于沿海,社科人员和大学略少于内地外,其他都比沿海和内地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江流域能以占全国1/5的土地,养活近1/3的人口,创造1/2的工农业产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第三产业,主要在于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胜。国务院确定的56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重点风景区中,长江流域即各占约2/5,且大都临江和近江。加上交通条件较好,即在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主要运输工具中,以船的活动空间最大,行走最稳,感觉最好、危险最小、娱乐最便。而长江的重庆至上海2495公里航道和洞庭、鄱阳等湖泊均可通行大型江船;宜昌至重庆和支流的3万公里河道也可通航中小型机动船舶。长江及主要支流的旅游,在这些地区,可取船、车、机、步行结合的方式,以船为基地,夜间和雨雪天及需休息时行船。近程的多发展中小旅游车,与旅游船联运。这样,白天参观,傍晚上船后还可介绍有关景物资料和娱乐,是最佳的旅游方式和时间运筹。远程的则可实行火车、飞机和长途汽车联运。如金沙江以上区段,属探险和探奇旅游性质,就需汽车、火车联运,而如能开辟直升机服务,则可满足高层次旅游的需求。
总之,长江流域优良的自然条件,既蕴育了她较发达的经济,也蕴育了她较发达的文化。其较发达的文化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利用、发扬长江文化,使之在把长江流域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的脊梁中发挥应有作用。
㈦ 长江文化是什么
主要从事栏目、电视剧和新媒体节目的研发、制作、投资和发行的公司。
㈧ 中华文明都是有什么关中文化、中原文化还有呢
其实中华文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南一北,其一为黄河文化,其二为长江文化,没有主次之分哈,都很重要。
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㈨ 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有何意义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流域宽广,千百年来,养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的千年文脉从巴山蜀水绵延到江南水乡,造就了璀璨的长江文化,生生不息,流传后世。长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㈩ 黄河与长江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从历史的发展和考古以及研究的成果来看,组成中华文化的核心,实际上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二元耦合的,它表现在文化代表的核心和空间地域的天赋上。从文化代表的核心看,有流域的南江北河(长江、黄河),始祖的南炎白黄(炎帝、黄帝),灵物的南凤北龙(凤凰、大龙),学术的南道北儒(道家、儒家),艺术的南骚北诗(离骚、诗经)等。从空间的地域看,长江流域正好处在世界古代文明摇篮的北纬15度线至45度线之间。因此,这种文化二元布局,它要求我们,一是要抓紧长江文化的研究,争取尽快填补中华文明的空白。二是要抓紧长江文化的开发,以抢占市场的先机,将宝贵的长江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以为我所用。摘自《中华长江文化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