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学习道家文化
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形式,或者一种结构,通过这种形式结构可以幻化成任何种现象,这就是因为抽象出了哲学.
因此多读原文,最好不要看翻译,即使实在看不懂最好也是看单字或是词的出处或解释,然后通过去体悟原文的意思.关于老子.
如果能体会到老子的境地,在看庄子就可以看翻译,因为已经体会到了内涵,再加上庄子多为寓言或典故,抽象理论没多说,翻译出入不大都看,译本要不同人、不同时代的都看,关键是思考。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果相信书籍上写的所有的话,那么还不如什么书籍也不要看呢!
书籍所记载的,是历代圣人贤哲们所思考或要传达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和真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透过对前人着作的学习,来获得知识、经验和智慧,并且给予发展和创造,从而形成新的书籍。
书籍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依照书上说的去做,那就太一成不变、不知变通了。因为社会在发展,书籍上所记载的智慧也需要有所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
多借鉴一些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但决不能把书上所写的东西全部当成真理趋向心。否则,吃亏的便是自己了。
㈡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精髓是主张“道德”。
道家的主要着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有些人由于戾气严重而在处理事务时易于冲动,欲望的张扬与权力的霸道对个人人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价值。
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反省、不接受异己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道家要求收敛自己的性情,谨慎对待周遭的世界。
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处事原则。
㈢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道教文化
现在有些不研究道教的人文和宗教的人,看到道教中有许多方术修炼的内容,就想当然地将道教判定为巫术迷信,认为道教不是宗教,或者只是类似萨满教那样缺少宗教超越精神的低级原始宗教。这是一个误解。
道教传统文化中确实有许多讲养生修炼、与传统中医学相关的内容。如存思、导引(含武术)、辟谷、行气(含胎息)、按摩、咽液、房中、 祝由、外丹、内丹等等方术。也有一些古代民间流行的方术,如符咒术、堪舆术、占卜术、五雷法等等。甚至还有不少有趣的杂技魔术表演,如吞雾吐火、入水不溺、穿墙隐遁、撒豆成兵、踩高跷、奔日月等等。道教的斋醮法事中,也穿插不少音乐、舞蹈、礼拜、唱赞、游行等各种戏剧性表演,同时展示了精美的服饰、绘画、雕刻和造型艺术。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古老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上述这些方术有些来自中国的原始宗教和民间文化,有些出自历代高道法师的创造,还有些是汉唐时期陆续从西域和印度传来的。总之,道教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对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信仰和生活习俗,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状况,是难得的活着的资料宝库。
道教法术虽然吸收了中国原始宗教或民间信仰的部分内容,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就是萨满教或巫术。因为道教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接受儒家的道德礼仪规范,并吸取融摄了大乘佛教真空观、心性论和因果观念,集诸家之长而成就的宗教。它是一种合道理、且伦理化的高级宗教;是以人的精神和肉体生命的升华和超越为其终极目标的信仰形式。早在汉代,当时的黄老道家思想融合先秦老庄哲学和阴阳五行家的宇宙论,形成一种以自然演进为特征的气化论宇宙观和世界秩序观念。这种观念后来成为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灌注在道教的养生修炼及其它各种方术中。
这些方术的程序都按照自然道法,亦即元气生成万物的宇宙论和阴阳五行的世界模式论来设计和展开。仅以道教斋醮法事及符咒术为例:在法事中的道坛设置高度、范围;施用符文的时节、方位、颜色;感召的神灵名称、数额、服饰,以及念咒行法的次序等等。我们都可发现其中有一套整齐规范的节奏和尺度,是依据某种人类理智的设计,而非随意所为。如果将正统道教与民间巫师的法术书放在一起,研究道教的专家稍加比较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
体现在道教方术中的这种理智,当然不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逻辑的工具理性,而是中国文化独具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或曰“天理”、“道理”。其核心理念是以阴阳五行的分合演进来解释宇宙与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变化之因。
它是一种气化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近两千五百年来,这种理念是中国各家学派共同秉持的基本观念;它是中国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各种实用技术的理论内核。而道家及道教对此理念的形成和承续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如果我们抽掉这个理论内核,中国数千年来的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成果,都将变成无理可言,徒具其名的陈迹,沦为某些人可以任意叫骂的“封建迷信”。这样的文化虚无主义如果变成现实,恐怕是任何有情感的华夏子孙都不愿见到的。
中国传统宗教和文化是一种自发演进形成的原生文化,其形成的路径和成果与西方文化和科学完全不同,但各有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教的养生术及其他方技是非科学的,但绝不是无理智的,更不是全无效验的。与道教理论基本相通的中医药学,也是非科学但有效验的。中国人用它治病数千年,繁衍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没有发生过欧洲历史上那样毁灭性的黑死病。
诸如糖尿病(消渴症)、天花等古代人类的杀手,中国人很早就能有效防治。治病的方法最早见于道教学者的着作中。当然,古代道术和中医与当代科学和西医的有效性相比,已经有些差距。但这只是时代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所致。我们决不能据此将人类历史上一切非西方科学的信仰和文化都斥为迷信,一笔抹煞。
英国着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在其《中国的科技与文明》书中,对道教方术在中国古代化学、医药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巨大贡献,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道士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创造力的人士。火药就是炼丹道士最早发明的,后来道士又用它驱鬼。最初的金属溶解技术、镀金技术也是炼丹道士发明。最初的雕版印刷品是道教的符箓。罗盘原来是风水师所用的工具。
中国的四大发明,至少有三项与道教有关。还有麻醉草药,最初也可能是求仙道士入山采得;发明麻沸散的名医华佗,被道教尊为神仙,至今仍被供奉。历史上着名的中医药家,如《肘后方》作者葛洪、《本草集注》作者陶弘景、《千金要方》作者孙思邈、《食疗本草》作者孟诜等,都是道教徒和方术家。如果没有“迷信”方术的道士,中国何来上述这些发明?在西方中世纪,宗教曾是科学之敌。而在古代中国,道士曾经是技术创造之母。由此可见,宗教与科技的真实关系,绝不像某些所谓的“科学打假”人士想象的那样简单。
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西方和中国两种各有效验的不同理智和文化体系,这是人类之福。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各自取长补短,形成新的原创性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飞跃发展,就是吸收了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的结果。同样,许多近代西方学者,从莱布尼兹到荣格都曾从中国儒教、道教典籍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真理。为人类多保留一种有效的精神文化体系,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都要统一到西方那里去呢?
我们已说过,道教的方术不是巫术,而是有理可讲的道术。其实就算是巫术,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必一听到这个词语就神经紧张或精神亢奋。巫术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从原始部落到当今科技最发达 的欧美国家,都有信从巫术的人。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应该以科学态度去观察了解和分析研究它,解释其存在的样态及原因。而不应假借科学之名一棒子打死它。
西方近现代有许多研究巫术的人类文化学家,最着名的英国学者弗雷泽,他的着作《金枝》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着作之一”。弗雷泽将人类文化的进展分为巫术、宗教和科学三个阶段。在谈到巫术与科学的关系时,他有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他认为巫术与科学是近亲,巫术曾为科学的发展铺平道路。他说:“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二者都认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和肯定的。
并且由于这些演变是由不变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它们是可以准确地预见到和推算出来的。一切不定的、偶然的和意外的因素均被排除在自然进程之外。对那些深知事物的起因,并能接触到这部庞大复杂的宇宙自然机器运转奥秘发条的人来说,巫术与科学这二者,似乎都为他开辟了具有无限可能的前景”。(《金枝》第四章,徐育新等译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相信那些盲目崇拜科学而贬低巫术的人,读到这段话时会大吃一惊。西方最伟大的科学家竟然认为巫术与科学都能准确地预见和推算出未来?这不开玩笑吧。我还想告诉这些人,其实从古至今之所以有那末多人信从巫术,并非因为他们都愚昧无知,易受欺骗,而是因为信从巫术的确能为人们带来某种功效。巫术行为在实现人们的真实愿望方面或许是无效的,但在抚慰和满足人们情感需求方面却有效。事实上,人类有许多心理或情感的需求,是只能或只需用巫术来满足的。
例如对某个强大敌人的仇恨和畏惧,你无法打败他,只能诅咒他。诅咒不能实际伤害敌人,但可以帮助恢复自我的心理平衡,缓解畏惧和仇恨情绪导致的精神失常。
巫术在心理治疗方面的作用,也适用于印度教(秘教)、道教等保留较多原始宗教成分的东方宗教。西方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和着作。如二十世纪分析心理学大师容格对道教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德文译本曾有精辟的评论,写过一本《金花的秘密》。
其中对人类无意识层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探索。另外,据说欧洲有学者在将道家学说用于安慰濒危病人的临终关怀研究。美国有华裔学者尝试用房中术治疗男性功能病。也有学者举办道教养生院。欧洲一些国家有太极拳、武术、气功等练功团体。东南亚国家有华人宗教团 体尝试用方术戒除毒瘾。大体上,发掘东方宗教传统方术用于养生治病,特别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性、精神性、功能性疾病,以补西方医学之不足,在海外已经展开。
其实,人类的生存状况是无比复杂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处境。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应对复杂的生活处境,人们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精神和智慧形式。
巫术、宗教、科学、伦理、习俗等等,都是人类应对生活问题的智慧形式。单靠某一种智慧,无论它是高级还是低级的,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都不足以应对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上最愚昧的不是信巫术或信宗教、信养生的人,而是盲目信从某一种智慧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人。“迷信”这个词的本意就是盲目信从。
问题不在于你信什么,而在于你怎么信。如果将科学知识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而不是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那么科学也会变成有害的迷信。正如将肉身凡胎的道士当作大仙顶礼膜拜一样。历史上真正有创造力的道人,其实都是些谦虚质朴,韬光隐晦的老实人。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那些在书斋和实验室里认真做踏实学问的人。决不会频频上媒体张扬炫耀,拿着科学大棒四处寻找打击对象。
客观的看,道教的养生及修炼方术中,包含着今天仍然有效的合理成分,或有待研究改造的元素;当然也有不少已经失效,但部分普通民众仍然相信的无害的内容。个人认为,对那些合理成分应该继承弘扬,需要改造的内容可以研究,有些已经失效但无大害的方术也不必一概禁止。
在一些合法宗教场所,由职业道士从事不违法害人的相关活动,可以默许。在专业学者的着作中分析研究,鉴别真伪,更应鼓励。要允许人们研究探索新的养生治病之道,探索过程中会有失误有歧途,失误了及时纠正就是。但不允许探索就永远不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国外在这方面已走到了我们前面,国内因政策、资金和专业人才限制,几乎没有。恰恰是因为没有认真研究探索的人,才会给骗子留下余地。
昨天要消灭中医,今天又辱骂道士,恨不得将中国文化一笔勾销了事。对这样的人真的应该进行科普教育,不是教给他们科学常识,而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应有的品德。
最要不得的态度,就是盲目崇拜西方科学,而对中国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妄自菲薄,横加挑剔,动不动就拿不符合科学说事,诬蔑贬低为“封建迷信”和“巫术”。科学是个好东西,没有人反对发展科学。
我们要对道教多多研究,从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道教文化。
㈣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精髓是主张“道德”。
道家的主要着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观。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的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4)如何领悟道家文化扩展阅读
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3、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4、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㈤ 对道家思想感兴趣,应该怎么入门
你好,
同道中人;
你说的是两个方面:
思想纲领就拜读《道德经》《南华经》
养生玄术就研读《参同契》《清静经·葛玄》
主要是《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着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着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东汉·魏伯阳着。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
其学说以黄老汇融周易、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不仅继承了道家养生学的理论,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天书"着称。
祝好
㈥ 如何体会道家文化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家思想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思想,如此可以看来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它是具有包容性的的世间万物都是有规则的,不会凭空而存在。
㈦ 怎样学习道家文化
《道德经》是道家的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作。建议先把《道德经》熟读,会背其中的一些经典句子,依靠自己理解,真正去悟,再多参考一些译注。记住《道德经》里面有挖不尽的宝藏,是十分重要的,他步入道家文化是第一手资料。《道德经》学后,对道家的理解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了。然后再涉足其它的道家文化内容,逐渐就融会贯通了。
㈧ 如何系统的全面的了解道家
广义的道家可以指:哲学的道家、宗教的道教、以及受道家思想影响形成的文化现象(比如:武功、中医、山水画、游仙诗、神仙小说、传统天文历法科技等)
哲学的道家包括:老子创始的道家、庄子、列子、黄老学派、魏晋玄学等
宗教的道教包括:先秦巫医巫术、鬼道、神仙家、方仙道、黄老道、丹道、堪舆命理等。以及后来正式形成宗教组织的道教。道教非常广博,自己了解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就多了,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哲学文学,传统科学科技,天文历法,风水环境,建筑等。可以从中去理解道家思想。
我想以此切入,或许能较全面了解道家吧
㈨ 4. 谈谈学习道家文化的感受
真正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寻求人间繁荣的,其他的“宗教”一般都是从人本身出发,依靠假说与臆测构筑人与神的世界。
科学每向前发展一步,哲学思辩每深入一步,依靠假说与臆测建立起来的宗教就后退一步,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是“道教”以外的其它宗教的致命弱点。唯有“道教”能以其自然思想逐渐成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制度、科学哲学的象征。
“道教”学说和进化论有相通之处,“道教”的神灵体系是多神论,并且认为神灵不是用来“崇拜”的(但可以拜师),而是强调每个人通过一定方式的修炼均可“成仙”。
------------------
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利于群体利益为出发点。道家文化的推广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一个个体的“自觉”。
因此,在“民智”未开之时,道家无法组建、运用有效的,可以与统治阶层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政治制度取决于人民,政治制度的疲软,最终是由于人民的疲软。如果人民大众不能“自觉”,道家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一个在监狱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监狱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志,违反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
-------------------
道家非常注重实际。道家的个人模式,“年轻”时入世,“退休”时出世。自利为主,利他为辅。
在出世修炼前,必须先要入世“炼心”,在得其“法财侣地”的同时,达成与社会互动的“附属结果”。最后才是出世修炼,在寻求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同时,达到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附属结果”。
也就是说道家要求的是“复杂后的简单”----返璞归真。为道日损,首先的是你要有“物”可损。
政治模式:群龙无首----民主制度。
文到这里,是否可以说,道家思想,是对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另类解读呢?
-------------------
相传老子着《道德经》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仅有五千余字,其中蕴含的精深哲理,却贯穿于我国各历史阶段的不同领域。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纷纷作注。
有以治世解者,有以养生解者,有以兵家解者,有以玄理解者……各家都引其哲理为我所用。历史上更有专事研修道德的一支队伍,逐渐的演变为“道教”团体,这更使《道德经》蒙上了一层迷彩。
实际上《道德经》只是道家修练学“出世篇”而已,《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才是道家修练学真正的入世篇。
然而由于独尊儒术,导致绝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都被伪儒歪曲篡改。我们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对“儒家体系”的传统文化彻底颠覆,之后从新开始对传统文进行全新的解构重塑,也唯有这样,我们才有看到“真本”传统文化的可能。
-------------------
《道德经》作为一门“修练学”论着,其中蕴涵着哲学思想、方法论这很正常,但“修练学”蕴涵着哲学思想并不等同于其本身就是哲学。因为在《道德经》这部“修练学”着作中为了阐明修练问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这是由于古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匮乏所导致的),因此,不明其中内在寓意,而只从字面上以文解文,必会导致误读。
自古至今,人们都对修道感到玄之又玄了,后来又有人称修道为“修神仙”。由于这些修道效应的产生机理只有修道者自身才能体悟,却无法以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故就不能被常人所理解。即使是能表达,常人也不会因听一听就能直接体验得到,往往听着玄乎,不易理解,更不易相信。
举世公认《庄子》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自汉代以来,人们都将老庄代称道家。《庄子》的留存虽已不完整了,但现存的着述亦尚有数万言,从总体思想看,《庄子》确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与发挥。即使庄子与老子的生活相距年代也不太远,故其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也应是接近本意的。
《庄子》云:“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苜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文中此种论述很多,不一一例举。但其一直是谈如何修道而养生,从修道中“合于天伦”,“同于大通”。
-----------------
道家之着述以寓言为主,读者需会其意,而不能执着于语言的表面意思,若执着于表意,那就是抱住了鱼篓而丢了鱼,将本末给颠倒了。若不从修道中去领悟《道德经》,而仅以旁观者去理解其意思的话,那就如让担当品尝食物滋味之责的舌头,去品尝音乐之韵味,那只能得出不是滋味的滋味之结论来。
由于《道德经》是以寓言的形式作着,以寓难言之理,故读该文时就不能仅从字面表意去理解,而重在理解其寓意,否则就会感到文意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后不相关联,而感莫明其妙。
《皇人经》有一段论述倒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经》含意的理解,其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祐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故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者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道枢·虚白问篇》亦有云:“《老子内丹经》曰: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民安则国斯泰矣,民散则国斯虚也。夫能惜精爱气,则所以长生者也。”这就是所谓读经的“秘诀”。
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自然之大宇宙中有天,有地,有国,有君,有民,有万物的生化,有百姓的组合……在人体之小宇宙中也存在着这一切:心为天,体为地,心神领域为国邦,元神为君,欲念为民,腑脏百骸为百姓的组合,元气的生化为万物之生化……以此去读《道德经》就无所阻碍了。(选编自--《道德经》探玄-培真箸)
因此,可以断言,那些只是从字面上以文解文的论述,并不是《道德经》之本意。
㈩ 领悟道家智慧
大道说
庖羲上圣,画八卦以示人,
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
广成子谓黄帝曰: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
赫赫,发乎地;
肃肃,出乎天。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汝入于穹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
轩辕再拜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周公繇易曰:君子终日干干。
孔子,翼曰:终日干干,反复道也。
夫,道也者,
位天地、育万物,曰道;
揭日月、生五行,曰道;
多于恒河沙数,曰道;
孤则独无一侣,曰道;
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
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
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
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
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
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
细人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日道:
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
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
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
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
道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
窅窅莫测,
氤氲活动,含灵至妙,
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
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
一炁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
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
冲虚至圣,包元含灵,
神明变化,恍惚立报,
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
始也,是谓:道生一也,
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极也,
一炁斯析,真宰自判,
交映罗列,万灵肃护,
阴阳判分,是为:太极,
是谓:一生二也,是曰:虚黄。
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
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阳之清者,
升上而焕丽也,则日月星辰在焉。
故,天左运,三光右旋。
阳之清者,腾上而会于阳也,
故风云动,而雷雨作焉。
阴之浊者,重滞而就于地也,
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
故,岩岫出云,山泽通气。
阴阳之气闭,而不通也,
则雪霜结而冻冰焉。
阴之浊者,积冱而下凝也。
穴岩幽藏,而深邃,
故五谷八石,以错杂焉。
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
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
贤愚寿夭,实所宰焉。
胎卵湿化,无所息焉。
是为:六合也,
是谓:三生万物也。
人禀氤氲之气而生,
而长至于二八之年。
则九三之阳乃纯。
当是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
忽天一朝,
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
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
而去之六二之中矣。
由是:乾不能纯,而破于离;
坤有所含,而实于坎。
若,夫至圣神人,
能知:道体太极之所以判;
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
能知:干坤阴阳之所以乘;
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
是以,
法干坤之体,效坎离之用,
振阴阳之柄,过生死之关;
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
离阴既实,则复纯白为乾矣。
斯时补足乾元,复全浑敦,
以全亲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赋,
是为囫囫囵囵一个完人也,
再加向上功夫,精进不怠,
则,
金丹成,而圣胎圆;
圣胎圆,而真人现。
真人出现,变化无穷,隐显莫测,
而与钟、吕、王、马并驾,亦又何难?
奈何世人,
不明此道,盛不知养,衰不知救,
日复一日,阳尽阴纯,死而为鬼。
故,紫阳真人曰:嗟夫!
人身难得,光阴易迁,
罔测修短,安逃业报?
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终。
若临期,一念有差,立堕三途恶辙,
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当此之时,虽悔何及?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
教人熏修,以脱生死。
儒家之教,
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
禅宗之教,
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
老氏之教,
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
教虽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圣教曰:
安汝止,钦厥止,
艮其止,止其方,
缉熙敬止,在止至善。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思不出位,立不易方,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浑然在中,粹然至善。
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
神明之舍,道义之门,
活泼泼地,乐在其中。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
浩浩其天,天下归仁,退藏于密,
保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
难以悉纪,要而言之,
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
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生身处,复命关,
金丹之母,玄关之窍,
凝结之所,呼吸之根。
甲乙坛,戊己门,
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
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
土釜、谷神、灵根、把柄、
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
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
难以悉纪,要而言之,
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释之禅教曰:
不二法门、甚深法界、陀罗尼门、
不动道场、波罗蜜地,难以悉纪。
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
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
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
总持门、般若岸、法王城、
三摩地、华藏海
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
彼岸、净土、真境、心地,
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儒曰:存心养性。
道曰:修心炼性。
释曰:明心见性。
心性者,本体也。
懦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
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
释之空中者,
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
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
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
而贯之也。
余,于是而知:
不执中、不一贯,其成圣而孔子乎?
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
不空中、不归一,其能禅而释迦乎?
唯此本体,
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
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
言而:中即一之藏也,
一即中之用也。
故,天,得此而天天,
地,得此而地地,
人,得此而人人。
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
皇,得此而皇皇,
帝,得此而地地,
王,得此而王王。
而皇帝王之大道,原于此也。
圣,得此而圣圣,
玄,得此而玄玄,
禅,得此而禅禅。
而圣玄禅之大道,原于此也。
帝皇,而得道者,若:羲农、黄帝焉。
仕隐,而得道者,如:老庄、关令焉。
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
山岩,而得道者,若:钟吕、希夷焉。
道之在天地间,成仙作佛者,
历历不可以指数也。
伏睹总仙之传,始知:自古以来,
冲举者,十万余人;
拔宅者,八千余处。
奇若子晋之骖鸾、琴高之控鲤,
寿若李脱之八百、安期之三千。
或住世而留形,或厌世而尸解。
复有道成而隐,但为身谋,
不肯遗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
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
或隐或显,宁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节下士,
只为有道存尔。
周子曰:天地间,
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
人而至难得者,
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先哲云:
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人不明:
此身虚幻,是四大假合之物耳。
速如水上之沤,瞬若石中之火。
人寿,虽曰百年,
迨其七十,固亦稀矣。
今,以有限易摧之身,
日逐无涯不测之事。
一息不来,倏然长往。
命未告终,真灵已殁于别壳矣。
当斯之时,虽荣居极品,禄享千钟,
家丰无价之珠,室富倾城之美,
悉皆抛下,非已有也。
所有与于偕行者,平昔所作罪业而已。
故曰: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回光集云:
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
悟真篇云:
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么?
吕纯阳云:
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
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
张紫阳云:
休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莫怨天。
三夏斯语,能不恤然失乎?
夫,人欲免轮回,
而不堕于世纲者,莫若修炼金丹,
为:升天之灵梯,超凡之径路也。
其道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
得而行之,亦立跻圣域。
奈何世之修真者,
志道而不专精,专精而不勤久,
是以学者众,而成者寡也。
尚书曰:知之非艰,行之唯艰。
道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闻而不行,道安能成?
陈泥丸曰:
我昔修行得真诀,昼夜功夫无断绝。
一朝行满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阙。
马丹阳曰:
师恩深重终难报,誓死环墙炼至真。
二公,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发勇猛心,辨精进力,
若不立此大志,安能脱樊笼,而超霄汉者哉?
吕祖有云:辛勤二三年,快活千万劫。
盖,天有时而倾,地有时而陷,
山有时而推,海有时而竭。
唯道成之后,乘飞龙,驾紫雾,
翱翔天外,逍遥虚空,
数,不得而限之。
命,不得而拘之。
真常本体,无有尽时,
回顾世间之乐,何乐如之?
尝稽《道德经》曰:
虽珙壁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此予道之所由作也。
.
大道,生天生地。
天地,生人生物。
天地人物,一性同体。
天有阴阳,地有刚柔,
物有牝牡,人有男女。
有阴阳,斯有日月星辰;
有刚柔,斯有山川草木,
有牝牡,斯有胎卵湿化;
有男女,斯有配偶生育。
众生,因配偶有淫欲,因生育有恩爱。
有:淫欲恩爱,故有:魔障烦恼。
有:魔障烦恼,故有:一切苦厄。
有:一切苦厄,故有:生老病死。
是以 太上,
蕴:好生之德;开:度世之门,
着经立法,教人返朴还淳。
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致虚守静,归根复命。
早复重积,深根妙蒂。
得一守中,虚心实腹。
弱志强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专气致柔,抱一无离。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
闭门塞兑,被褐怀玉。
窅窅冥冥,其精曰生。
恍恍惚惚,其精不泄。
日生,则日长;不泄,则不竭。
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
五行不能盗,阴阳不能制。
与道为体,超出天地。
乃老子清静无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