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同人文化是如何推动发展

同人文化是如何推动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16 13:31:57

1. 怎样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传统企业发展中,领导与员工之间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被束缚,无法发挥出自己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为员工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把反腐倡廉融入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岗位廉政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教育形式,立足岗位“找风险、议风险、避风险”,提高教育针对性。要开展协同监督机制建设,进行协同监督机制运行情况监督检查,大胆创新监督形式和内容,提高监督实效。认真受理行风投诉举报,定期开展优质服务明察暗访,充分利用实时监督、在线检查等手段,提升检查覆盖率和时效性,不断提升行风建设工作水平。要全面预防职务犯罪,从严从速查处敏感、重要信访举报,完善信访案件“协办”机制。

2.吸收我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收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企业文化的顺利建设。我国儒家文化提倡勤俭、敬业,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仁”、“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仁”强调企业发展中,应提高员工的归属管,使员工将自己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在业务工作中,要使客户满意,这是对企业的“仁”,只有做到“仁”,才能够更多的吸引消费者,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儒家道德规范中的“义”就是要求人们做自己认为合理的事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违反“义”。

3.提升企业软实力,凝聚公司科学发展正能量。要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示范点创建,通过试点、学习、推广、巩固四阶段模式,打造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特色成果,促进企业文化的深植。要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精心维护“江苏文明单位在线”信息平台,及时展示公司文明创建成果。加强道德讲堂建设,通过道德微故事走进溧阳市道德讲堂、全员学模范等形式,传播先进员工正能量,引导员工投身尚德实践,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全面深化社会责任管理,积极挖掘广大干部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闪光点,激励员工自觉投身到履责行动之中。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沟通,加强对公司正面形象的宣传,完善舆情信息搜集、分析、研判和预警流程,营造宽松外部环境,提升公司履责形象。

4.加强品牌建设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对公用事业企业的基本要求,是应对能源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对实力央企的普遍诉求。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沟通作用,定期开展通讯员写作、摄影技巧培训,每月通过新闻宣传微信群进行新闻重点提示,提升通讯员队伍的新闻信息捕捉能力。例如,溧阳市供电公司在新媒体传播的探索中,自创安全漫画“电小能”系列被《亮报》、省公司、常州教育网、常州网等微信微博公众号大量转发,分时电价创意配音被江苏省电力公司微信头条发布,点击率超10万,“最美供电所”戴端口供电所事迹被中国电力报微信刊登,农电工见义勇为事迹被常州媒体微信大量转发。这些都增强了“国家电网”品牌影响力、感召力,提升了公司软实力。

2. 从女化肖战到黄暴哆啦A梦,同人文化如何合法营业

同人文化之所以能发展出来,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希望自己喜爱的人事物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行动。这个被喜爱的对象可以是一个虚拟的角色,也可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非人类的物种个体。同人化的起因正是因为这部分人没法真正改变自己喜爱事物的客观存在形式,所以用自己的意愿对其进行遐想,将其以动画小说等等形式二次创作。

我们不可能说对这样的东西完全不设限制,但是如何限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起码不应该一刀切。最好是有一个合理的分级画圈处理,按照圈子和等级来管理同人文化的发展。同时同人文化的盈利功能应该削弱,因为同人本是二次创作,如果盈利会和原作品之前产生复杂的版权问题,所以同人文化最好就是作为一个兴趣圈子来存在,根据内容进行分级,并限制年龄层。

3. 什么是同人

“同人”一词的来源
同人一词来自日语的“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作为ACG文化的用词,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它比商业创作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以及“想创作甚么,便创作甚么”的味道。同人志则是这种创作的自制出版物。这个界别则称为“同人界”。

语源
有人认为“同人”一词的语源并非来自日本,在五四运动时鲁迅或《现代文学》已曾使用“同人刊物”一词,来指非商业性的创作刊物。更有人上追至《易经》的同人卦,指出这是“同人”一词的最早起源。然而,现在这个同人文化的兴起,是由日本传入,且以动漫文化为主。本条目所述的,主要亦是这个同人文化部分。
原创与二次创作
由于许多漫画同人作品是以由商业漫画中的人物为基础进行的二次创作(又称再创作),在日常语汇的方便上,“同人”被广泛用于指代爱好者用特定文学、动漫、电影、游戏作品中人物再创作、情节与原作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即同人小说与同人画作的合称。然而,“同人”并不一定是再创作,也可以是原创。

个人参与与同人社团
要参与同人创作,可以以个人身份,也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在一起。如果你选择后者,与一群有相同嗜好的人,组成“同人社团”(Circle,又称“同人组织”或“同人团体”),就可以更方便地与朋友交流创作灵感,分享资讯,或制作同人志、同人游戏等商品贩售。一些着名的商业志作家团体如CLAMP,之前就是由同人社团开始发迹的。

同人创作
同人作品包括了改编的——对正式出版的漫画进行二次创作(再创作,re-creation);也包括原作的。
同人界中的人,时常会创作出不同形式的同人作品,包括同人小说、同人漫画等。出版同人志是把这些同人创作跟同道中人分享的一个途径。许多同人作品都会由同人们制成同人志,自资出版。
但也有些同人作品,不刊在同人志上,而是透过网站发表。一般来说,绘画CG在网站发表会最为方便。而其他媒体的作品,通常都能透过网站发布。
除此以外,还有同人游戏、同人词、同人MV、同人广播剧等创作。而在同人志即卖会的会场内,亦常会见到正在Cosplay的参与者。
原创,指的是,人物设定是作者自己决定的。
同人与原创相对。

ACG界的同人
同人,所指的是,由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等作品甚至现实里已知的人物、设定衍生出来的文章及其他如图片影音游戏等等,比如神话同人,逆水寒同人,网球王子同人,柯南同人,棋魂同人,SD同人,银河英雄传说同人等。

同人、同人界、同人圈、同人志
“同人”(doujin)一词,是日文引入的。翻查日语字典,有两个解释,一是“同一个人、该人”,二是“志同道合的人、同好”。这里是解作后者,然而,在一般使用时,“同人”所指的不一定是指“同好”,也可以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即是一个“自主”的情况、一种“自主文化”。至于有说“同人”一词为孙中山先生所创用的,我们对此说无法证实,但是大概也得有日本的使用,“同人”一词才会流传到本地,作如此的解释和用法。
至于“同人界”或“同人圈”,就是同人这个界别。而“同人志”(doujinshi、fanzine)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所出版的书籍、刊物,但当中以漫画或漫画文化有关的为主,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自资的,有别于商业漫画,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和“想画什么便画什么”的味道。另外,“同人志”的繁体应写作“同人志”而非”“同人志”,因为“志”和“志”在繁体字里,一早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胡乱相混只会令人误会,易于跟其他名词混淆;而同人志的日文写法,也是跟繁体一样,写作“同人志”。
我们将探讨的,也是这种漫画同人文化。虽然说,依据上述的“同人”定义,也包括了自主性质的小说、诗词等创作刊物。然而,在这些自主文学场域中,很少会使用“同人”一词。这就是“同人”一词除基本定义外,还有所使用的场域之分别。此文中的“同人”,都是指漫画文化的同人。

不同种类的“同人志”
在同人志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分类。首先要说的,是“原创”和“改编”之分。“原创同人志”(originaldoujinshi)是指故事人物、内容、情节等,均是自己创出来的。理论上,它们的自创成分是比较高的。至于“改编同人志”,也有人称为“演绎同人志”,就是拿已有的其他故事,进行改编,包括改变故事情节、改换部分人物,以至合并数个故事等。虽然题材是取于现成的故事,但也有作者的创作。在艺术上,re-create也是一种创作。加上就算“原创同人志”,也不表示真的没有其他人的元素。有时也会有别人的漫画人物出现。甚至有部分“原创”是打别人故事的骨干,却披上自己创的角色、改变时间和地点等构成的。这样挂羊头卖狗肉,比摆明是改编的作品,更不原创。这些情况并不多,可是也足证明,有时“原创”和“改编”,并不是有楚河汉界,要两军对垒似的。我们也不应对某一方心存歧见,因为大家不是都在画想画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自己的创作吗?
有人把改编的同人志,再细分作“动漫改编同人志”及“游戏改编同人志”。这个分类,读者都可以察名识义,不必由笔者再解释了。奇怪的是,前者的英文通常叫作“aniparo”,后者则为“gameparo”,当中的“paro”是“parody”的简写。而“改编同人志”也被称为“parody”。然而,“parody”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通常是带有贬义的,要么就指拙劣的模仿,要么就指模仿他人文体的滑稽诗文。即使你要把这词改为中性,但“模仿”与“改编”始终是有分别的。但既然已用开了,笔者也无能力勒回马缰。
另外,坊间亦有所谓“个人志”、“双人志”的东西。其实一般同人志,多数集合了四、五人或以上的作品,但这些称作“个人志”、“双人志”的,整本都是只得一个或两个人的作品。然而,我们并不同意从“同人志”中分化出“个人志”、“双人志”的名称,这样仿佛把自己从“同人”中抽离。“同人”所指的,实际上是这种自创的同人文化,因此即使得一个人,没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群”,也不应抽离自己。我们觉得,称作完全由谁绘画的同人志会比较恰当。同人界中亦有人把“改编同人志”简称作“改编志”台“演绎志”,我们也不认同这种称呼方法。
〖同人〗所谓同人,就是指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作品。
(同人有多种形式,但主要分以下几类):
1、完全原着演绎,即文字版的漫画、电影或者其它。
2、原着原人物情感剖析。
3、原着原人物在原着设定下所发展出的其它剧情。
4、原着原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其它故事。
5、原着童话演绎。
6、其它类型。 由此可见,同人这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根本是依附于原着的,这对于它的内容的表达形式、读者及作者对它的态度都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像一般的同人,比如说基于原着原剧人物性格走向的情感剖析、或者说是一些画作、或者说是一些将人物某一性格用漫画形式夸张表现的作品、又或者说是根据原着原作里暗藏的一些伏线创作出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情节、还有那些对于主角或配角们心理路程进行的分析及一些戏说式的恶搞等等(形式多样不足以一一道来)可有一点,这些同人绝不是所谓的“男男恋爱”的套路!
像有的把两个男主角配上文字互相以夫妻相称的恶搞图,说真的,就是恶搞,如同胡戈那样的恶搞(虽然有的人没有他那个功力汗~)我们也把温总理叫国宝,我们会真的把他当熊猫对待喂他吃竹子吗?
[编辑本段]耽美同人
最后,大部份人可能接受不了的就是:
〖女性向同人〗 主要以女性为目标读者对象的同人作品。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成为【耽美】的代名词。其主要形式为两名男性之间的恋爱。由于其作者及读者群的限制,它与同志小说有着根本的区别。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幻梦的形式,建议无论是只讲感情的清水或是涉及床戏的H,未成年人都不要看(男女间的小说亦然)。

字典中的同人
tóng rén
1.《易》卦名。离下乾上。意为与人和协。
2.引申为归向之民。
3.志同道合的朋友。
4.在同一单位共事者或同一行业中人。 也作“同仁”。

《易》同人卦第十三

【易德经典】天下大同靠同人
相同一样,叫同。世界上,有同必有异,有异必有同。同类相斥、异类相吸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同类相吸、异类相斥。
从与更多人合作奋斗的愿望出发,同人卦通过六爻之变数表达了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同心同德,团结向上的光辉思想。
【本经】
同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天与火相互亲和,象征去聚合志同道合的人,按照人类事物的种类辨别异同。)
初九 同人于门(家门口),无咎。
六二 同人于宗(宗族),吝(憾惜)。
九三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高处)。三岁不兴(出兵)。
九四 乘其墉(yong,城墙)。弗克攻。吉。
九五 同人先号啕(tao,啕)而后笑。大师(军)克(克敌)相遇。
上九 同人于郊,无悔(悔恨)。
在《易》中本意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传入日本后演变为古日本所指“同人”,再逐渐演变到现在的“动漫游戏同人”。

4. 如何从《第五人格》看游戏中的同人文化

一款游戏和玩家之间的粘度,可以从该游戏的同人文化圈子里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玩家们或许并不是很精通这个游戏的操作,但是对于游戏的热爱却可以异常深刻。游戏圈子里面的同人创作者同样也是玩家,因为对游戏,或者说对游戏角色的喜爱,利用着自己的空闲时间去产出,同人作品大多数都是非盈利性质的,单单凭借着玩家的爱意发电。游戏和玩家们之间的粘度也可以依靠着同人作品来维系,《第五人格》这款游戏的同人作品就非常丰富,玩家们在体验游戏的同时,对游戏的同人作品也是一样的喜欢,优质的同人作品也同样可以体现出游戏本身的魅力。

写在最后

游戏的运行全靠玩家们的支持,玩家们和游戏的粘度,得益于同人作品之间的联系,玩家们创作同人作品给游戏带来热度,游戏有了热度就能继续存活下去,在保证游戏质量的同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同人作品的在游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而那些因爱而创作的创作者们同样值得尊敬。

5. 黄蓉的同人文在网上非常火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黄蓉的同人文在网上非常的火爆,其实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文化的推广和再延续,再创造的体现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这人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黄蓉这个角色。而且通过同人文也可以让大家的日常生活有更多的调剂,是非常一举两得的一件事。而且同人文本身就是满足了读者很多的想象,能够在同人文里面感受到这个人物别样的魅力,而且也可以调剂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认为非常的值得。

6. 关于“同人”

来自日语“同人”(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作为动漫文化的用词,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同人志则是这种创作的自制出版物。这个界别则称为“同人界”。
由于许多漫画同人作品是以由商业漫画中人物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同人”被广泛用于指代爱好者用特定文学、动漫、电影、游戏作品中人物再创作、情节与原作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即同人小说(en:fanfiction)与同人画作(en:fanart)的合称。
名词解释:
一、同人。
所谓同人,就是指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作品。
同人有多种形式,但主要分以下几类:
1、完全原着演绎,即文字版的漫画、电影或者其它。
2、原着原人物情感剖析。
3、原着原人物在原着设定下所发展出的其它剧情。
4、原着原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其它故事。
5、原着童话演绎。
6、其它类型。
由此可见,同人这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根本是依附于原着的,这对于它的内容的表达形式、读者及作者对它的态度都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2、女性向同人。
主要以女性为目标读者对象的同人作品。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成为“耽美”的代名词。其主要形式为两名男性之间的恋爱。由于其作者及读者群的限制,它与同志小说有着根本的区别。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幻梦的形式,笑。

7. 询问日本BL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小说的发展和漫画的发展是同步的吗

正如吴博士所言,BL漫画是一种次文化,就算喜欢日本流行文化、喜欢漫画的人,都不一定知道BL漫画是怎样的。自己不是个"专业"的BL漫画读者,谈不上有什么别有见地的东西,只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BL漫画的背景、发展概览。至于深入去阅读、思考、剖析这些文本,这工作请各位读者亲身去做了。

BL漫画的"BL",是"Boy's Love"(或有时忽略文法问题,直接称"Boy Love")的缩写。但这就是否等于"男同性恋"或"男同志"?笼统来说,也许可以接受,但这称法并不准确,较好的译法是"男男漫画"。"BL"这名称并不代表它反映、探讨、呈现真实的男同性恋(Gay)世界。BL漫画是以女性读者为对象,属少女漫画的一支。

BL漫画的冒起过程

要说BL漫画的起源和发展,有不少人会70年代中的同人志展销会开始。这个论述是有根据的。70年代初,日本漫画的少年、少女分工被稳定地确立,像"24年组"(包括萩尾都望、竹宫惠子、山岸凉子、大岛弓子等)的女性漫画家,打破了男性漫画家的主宰体系,画功、人物造型、故事上亦确立了新的风格,创出多以性征未分化的少年作主角的"新浪漫派",种下了"少年爱"漫画的种子。"少年爱"是指青春期或前青春期少男之间的强劲关系,故事特征是不安的、富浪漫想象色彩的、柏拉图式的,今天人们已不再使用"少年爱"这叫法去标榜、称呼一部作品。而少女漫画亦多以较可爱的人物造型、纤细的线条、着重内心戏等特征,与少年漫画分庭抗衡/各攻其地,这时候的少女漫画产量非常巨大。

及至70年代中、后期,同人志即卖会出现。同人志是指有共同兴趣的人自资出版的书籍,以漫画为主。由于同人志脱离商业架构,限制较少,自由度大,因此作者可以绘画许多题材,亦可以把原着进行改编。

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下,爱看少女漫画的读者便抵不住发痒的好奇心,尝试亲自动起笔杆来。受到少女漫画里人物纤嫩造型、角色间细腻关系的洗礼,这种模式已深入少女们的心中。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不少少女所建构出来的关系模式,这个建构工程正是由女性的少女漫画家主力负责。然而,眼看另一边,当时的少年漫画却是刚阳气得很,女性多是放进去充当花瓶、陪跑的位置而已(现在的也是)。

好了,到这里,试想象,假若将少女漫画的人物造型、性格和关系模式,放进少年漫画里,加起来会得出什么?就是一个"BL"的模式了。这个模式的同人志,在80年代初期开始的日本,就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像《圣斗士星矢》、《男儿当入樽》等,自然成为改编成BL同人志的目标了。这些早期的BL同人志,并不着重在色情方面,露骨的描写欠奉,主要是以刻划内心为重,即使剧情上的发展,目的仍是去写出角色的内心情感。

日本的同人界对商业界影响颇大,同人的"大手"可以跃进职业漫画家之列,而职业漫画家亦会受到同人作品的相互影响。1989年,绘画同人志晋身职业界的尾崎南,推出了BL漫画《绝爱1989》。BL漫画正式打进主流市场,少女所建构的男男恋爱世界,正式发展成为少女漫画中的一支,并在90年代初、中期持续蓬勃。

BL漫画以男与男相爱为主线,当中可以有校园、家庭、办公室等背景舞台,亦可以是虚构的时空。人物关系多是从小认识的朋友、同学、师生、同事、上司下属,甚至兄弟或表兄弟等,发展出超友谊关系。故事的叙述多是从内心的矛盾到误会。有些故事里含有不明显的性爱指涉,又或聚焦于性行为(这种是BL-H),这些作品中的性爱亦与异性恋漫画相似,被视为确定两人的永久相恋的关系。亦有些故事只以纯爱,用暧昧、温馨、含蓄的方式表达两个人的关系,感情描述细腻。

传入香港的情况

BL漫画最早于70、80年代相交之际传入香港,然而,当时的BL漫画只属很少数、很边缘的漫画种类。问津的人不多,并以纯爱为主。80年代中开始渐多,悄悄地走上趋向流行的方向。自90年代中至2000年,特别是90年代晚期,最为炽热。曾有修读日本流行文化的同学做过调查,发现在香港里,有看BL漫画的人大部份是由90年代开始看BL漫画。

BL漫画主要由台湾出版社翻译和出版。主要的出版社包括东立、尊龙的玻璃馆系列、典亚的逗心系列(B&B Comics)、一代会聚。此外,大然文化的花音系列和林立都曾出版相当多的BL漫画,不过大然文化和林立已经结业或改组。香港的漫画店一般是透过香港代理商"豪新"订购台版漫画。

在香港流行的BL漫画一般是以单行本为主。以漫画杂志形式出现的BL漫画为数并不太多。早期的BL漫画比较长篇,一套十余集。故事性较强,以纯爱为主,描述男男感情。后期的BL漫画越多越来是以短编一集完的形式出现。描写的情节简单,但题材内容多样化。当中亦有揉合性爱描写和色情场面,有个别的作品甚至加入强暴、乱伦、SM等概念,这个分支可以称为"BL-H"(H就是色情之意),甚至在当中再分出"激H"类别。因为即使爱看BL漫画,也不一定接受"激H"和"H"的,这样分门别类是有需要的。而BL漫画的读者主要以租借的形式取得阅读机会,时常会购买的人相对少得多,漫画铺一般亦不会多入货,除非有客人要求代订。然而BL漫画的货源亦较有限。

在香港,BL漫画的读者几乎清一色是女性,当中以女高中生和预科生为主。然而,BL漫画并不能说十分流行,只是一个有一定支持者的次文化。BL漫画的流行程度,难以与一般少年、少女漫画相比拟。即使爱看漫画的人,亦有许多不会看BL漫画,甚至表示反感。而香港的法例亦规定凡是BL漫画都会被列为18禁,需要包上封套和加上警告字眼。

不是禁忌的心镜

如果问及一个"腐女"——即是爱阅读BL漫画的(女)忠实读者——为何喜欢看BL漫画,通常你都会碰门钉,只会得到"喜欢就是喜欢"、"没有讨厌的女人"、"我觉得好看啰"之类的答案。这是正常的。一个喜欢某事物的人,思潮里正浸着感情的梦幻浴,又如何给你有系统的、理性的分析和解说?

由此可见,用访问等方法去研究BL文化是难以有成效的。换着一些站在道德高地的什么社或传媒,就会得出"荼毒论",加以卫道批判。然而,若我们从BL漫画的发展脉络来看,就会发现腐女喜欢BL并不是这么一回"离经背道"的事。

首先,故事的主线是男与男之间的情爱发展。这种发展与其说是从该角色的剧情发展出来,倒不如视为由女性作者所操控下的产物更适合。《殉情记》一类故事,在不可以相恋的枷锁、诅咒下,超越这些界限相爱,永远都是这么动人。可是今天社会环境已愈来愈开放,男女之恋已不再有这么大的阻力。女孩再像小甜甜般冒出一对泪汪汪的闪亮珍珠大眼,去撒男孩的娇,会被觉得虚假和不坚强,"扮弱柳争取公子的爱慕,无进步",连女性自己都瞧不起。相反,仍然受到歧视的同性恋族群,就成为试炼真爱的场地。

不过,腐女只是一般生活正常的女孩,只要收起私密的BL漫画(都市里绝大多数人总会有私密的一面),就与社会上的"标准人类"无异,因此漫画中所呈现的,亦不见得与现实中的BL有多象真,主要只是抽取了所听闻的刻板印象,再加上自己的幻想。否则的话,腐女们若真的了解男同性恋,就不会用"异性恋中的男方"、"异性恋中的女方"和"像男方的主动"、"像女方的被动"这些异性恋的思维,去理解和建构"攻君"、"受君"系统,而可以直接用较准确的"零号"、"壹号"这同志世界的语言。当"受君"的男生,亦不用变成一个"有阳具的女生",连外貌、性格、心理也女生化。

这是其中一个例子,可以看到女作者所安排的一段爱,确实往往与真实男同性恋有着明显的出入,亦脱离不了异性恋的典型男女模式。女作者安排这个男与男之间的情爱发展的故事,相比歌颂男同性恋,作者更大的目的是歌颂一切禁忌的、破戒的爱情。这种爱情可以超越性别、超越身份、超越躯体......因此即使要从肉体上作浴血的牺牲,或是神性上的烟灭,角色都会一往直前,在所不惜。真实的男同性恋者,也往往有许多附出和牺牲,但BL漫画里的牺牲,往往是经过文艺手法的修饰和悉心安排的。

女作/读者的安全距离

既然是这样不现实,难怪BL漫画曾在日本和香港、台湾等地风行过,却不见得在那段时候有什么女生因为看了BL漫画而变成同性恋者。但对同性恋者投以更大的同情,减低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则是BL漫画正常的"影响"。

少女歌颂"超越一切、牺牲一切"的爱,是拆解她们阅读BL漫画的第一层面。特别是BL的改编同人志,原着中可以克服万难的澎湃友情,变成爱情后其力量应是无可阻止的,合乎女作者们创作出"超越一切"的爱之期望、憧憬。但,为什么要是"男男"?难道"女女"不可以吗?

这方面的解说也许会有些争议,或者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绘画"男男"而不是"女女"的一大主因,是因为这为女性的作者及读者提供了距离感、安全感。不要忘记,不论漫画里的故事怎么发展,真正的观看者是那个不在现场的女生,那个作者或读者。观看着女性的躯体在恋爱、缠绵,倒不如观看"他性别",这比较安全。故事里通常没有重要的女生出现,有的话亦多是担当协助两个"男男"主角的角色。

即使有读者把性幻想投放在其中一个主角中,但因为性别的明显不同(角色拥有阳具,自己则没有),使她们即使如何把幻想投射,也可以保持安全感,也不会使自己的日常生活里,有甚么混淆的危险。

此外,男性观猎女性的胴体就多了,反过来的机会却极少。女性在BL漫画里,可以观赏美型的男性。如果属H系(色情系)的,则更有机会在精神上,作出平日被社会抑压着的性的宣泄。同时,对男性观看女性唱个反调,也是一种小小的反抗,平衡一下吧。当然,这反抗是不完整的,在BL漫画里的世界,仍是"攻受式"的异性恋观为蓝本。

腐女小众文化

理解了BL漫画背后的世界和意识型态,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会有"腐女"这个族群。透过阅读BL漫画,腐女的确可以把被社会紧紧压抑的性欲望舒缓一下,有机会去在充满教条的社会下说性。虽然腐女不一定会在口里说认同这一点,甚至会说:"我觉得与性无关啊!纯粹是好看!"但BL漫画提供到这个宣泄的小小缺口,并造出一个暗自抗衡男性观赏女性霸权的机会,确可从心理学上理解到。

因此,腐女的阅读是这个社会环境下,一个颇正常会应运而生的小众文化或"次"文化。在这社会的重重规限下,当然只可以是小众;但亦正因这社会的规限和性霸权(包括男性霸权、异性恋霸权),才会出现腐女的阅读。

愈是站在道德高地,作出像"明光社"式的指责,便愈是不能看清和解决问题。腐女文化,不一定完全是所谓"健康",不一定对人不会有"负面"影响。但愈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地骂,不了解他们的实际、她们的核心,就只会愈从误解中出发,另腐女们更不满,反弹更大。腐女们甘心自称作"腐"女,但不代表她们希望被进一步歧视和歪曲,被进一步以偏见来打压。

今天,BL漫画的热潮已比全盛期退却了。色情化的问题,并不是BL漫画中独自出现的,要理解它,则是另一个话题,而且应与其它日本流行文化的H化一并处理。然而,对于"激H"、"娈童"的BL漫画,确是有不少腐女都反感的。就算不反感,就算这些也爱看,亦不代表她们是"腐坏",也许只是除上文所述的以外,再加强性方面幻想(而不是真实)的宣泄而已。那么,"激腐女"看了"激H"的BL,当然不应——像《大学线》认为须要的——自责。

最后,也略略一说同性恋者对BL漫画的态度。我对同性恋者的角度认知得比腐女的角度更少,在我看来,同性恋者——特别是男同性恋者——对BL漫画真的不太投入。也许漫画里充满实际上是异性恋的恋爱模式,不合同性恋者的个人经历和口味吧?然而,对于能有正面看待同性恋的作品,他们也是欢迎的。这个社会给同性恋者的空间,实在是太少了。

推荐阅读的BL文本

あべ美幸:《微忧青春日记》

《微忧青春日记》是あべ美幸最着名的作品,属于纯爱BL漫画,当中没有任何的色情、H场面,但能流露细致的感情。故事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描述两个男生的爱情故事,温馨有趣,令人会心微笑。如果读者从来未看过BL漫画,或对轻微的色情也不能接受,那么《微忧青春日记》是你了解BL漫画的最佳选择。

尾崎南:《绝爱》

尾崎南可以说是(商业)BL漫画的始祖。《绝爱》的出现,奠定了BL漫画在少女漫画旗下,占着的一个位。《绝爱》以男男相爱为主题,描述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相爱的故事,"攻君"因误当"受君"是女性而爱上他,但当"攻君"发现真相后,无论甚么限制都挡不住他的猛烈爱火,疯狂追求。故事感人而凄楚。

森本秀:《战栗情人不设防》

森本秀的作品多数是长编的纯爱BL漫画。着名的作品有《战栗情人不设防》(全套共19集)和《仁兽芳烈传》(全套共13集)。其中《战栗战人不设防》甚受欢迎。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的一队舰队中,石川悠和岩赖基寿是上司下属的身份,相爱而不敢言明。漫画里含有性的指涉之场面,但色情成份不多。

罗川真里茂:《纽约纽约》

《纽约纽约》是典型的BL故事。全套四集,以纽约为背景,描述两个男子从邂逅到相爱直到生老病死,仍至死不渝地思念对方。当中的误会、家庭和社会压力、遭遇......与现实逻辑较为吻合。故事性很强。能反映同性恋世界的价值观、爱情观和生活方式等。故事的末段,以男主角安祥逝去,由爱人的灵魂牵着他的手共赴天国告终。当中含有小量性的指涉之场面,但仍以爱情描写为主。

8. 什么是“同人”啊各位哥哥姐姐,拜托解释一下~

来自日语“同人”(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作为动漫文化的用词,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同人志则是这种创作的自制出版物。这个界别则称为“同人界”。

由于许多漫画同人作品是以由商业漫画中人物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同人”被广泛用于指代爱好者用特定文学、动漫、电影、游戏作品中人物再创作、情节与原作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即同人小说(en:fanfiction)与同人画作(en:fanart)的合称。
名词解释:
一、同人。
所谓同人,就是指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作品。
同人有多种形式,但主要分以下几类:
1、完全原着演绎,即文字版的漫画、电影或者其它。
2、原着原人物情感剖析。
3、原着原人物在原着设定下所发展出的其它剧情。
4、原着原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其它故事。
5、原着童话演绎。
6、其它类型。
由此可见,同人这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根本是依附于原着的,这对于它的内容的表达形式、读者及作者对它的态度都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2、女性向同人。
主要以女性为目标读者对象的同人作品。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成为“耽美”的代名词。其主要形式为两名男性之间的恋爱。由于其作者及读者群的限制,它与同志小说有着根本的区别。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幻梦的形式。

9. 同人文化是什么意思

厄,同人小说基本上有3种:动漫&游戏同人,小说&电影同人,历史&真人同人。
常见的是第一种。

只要借用了原作的角色甚至只是世界观设定写出的小说,基本上就可以称为同人小说。如《三国演义》就是三国历史的同人小说。这类比较严肃的题材同人小说并不多见。
如今的同人小说通常是男性向(原作的男女配对或女女配对)&女性向(原作的男男配对或女男配对)居多,其中又以女性向居多。

基本上同人的剧情有三种:借助原作世界观将故事单纯补充完整的,使用原作角色恶搞的,使用原作角色描写之间情感的。常见的是最后一种。

综合起来说,通常最常见的是对某热门动漫(如火影死神网王等)之中的美型人气角色(通常是年轻男性)进行情感配对的恋爱小说(通常具备BL倾向)。

但不符合“对某热门动漫之中的美型人气角色进行情感配对的恋爱小说”的小说并非一定不可以称为同人小说。总的来说,只要你的小说跟某动漫游戏小说电影历史真人有关,就可以称为同人小说了。

阅读全文

与同人文化是如何推动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