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简答
第一个问题:
就我的认识和经验而言,若要细分的话,确实有些差别:
问“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主要指三者相互关系,属三元关系,可以两两分别论述;
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主要指文化与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属二元关系,从两个方面论述。“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同理,关键词在“与”字,根据“与”的位置判定同级对象。
一般而言,经济基础决定后两者,但“文化”所反映的除了经济形态、表象,还包括政治形态和表现,同时,文化也会影响到政治形态和表现形式。比如,英国和美国选择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除了经济因素决定“走向抿主”这个实质外,选择抿主的表现形式时,却是由社会心理(文化心理)决定的:英国有君主传统,君主在人民心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选择君主立宪制;而美国没有任何帝&制传统,因而选择三&权分立共和制。因此,论述他们相互作用时,必须历史的、具体的看。
第二个问题:
在必要的时候,通常要“重复”写: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像这种时候,看似重复写,其实两句话要表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倾向物质存在层面,没有经济做基础,政治是无法存在的;后再倾向发展层面,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性质决定政治性质和表现形式。意思是说,即便你经济发展,政权稳固,但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发生变化,政治也必然跟随变化。英国变革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推动政治的改革,
第三个问题:
反映和反作用不等同。比如下雨、发洪水,意识反映出来是水灾、淹没田地交通,这叫反映,还有发生“反作用”;疏导水流或开渠筑堤等,是根据水的特性和地形特点(也是一种反映)而采取的行动,对客观事物水产生了影响,这叫反作用。
Ⅱ 我国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的重要变革是什么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Ⅲ 公务员申论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五大领域各自的有哪些子领域麻烦大家帮帮忙
1.作文题目聚焦“习惯的是是非非”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很多“习惯”发生了改变。2015年425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以“习惯”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阐述这一主题,最后聚焦主旨“习惯的是是非非”。
具体分析材料可知,整篇材料从旧习惯和新挑战两方面进行谋篇布局。旧习惯体现在政治领域,在反腐倡廉、四风的背景下,我国部分官员延续以往的旧习惯,对新政策有诸多不适;在生态背景下,民众的生活中不注重垃圾分类、生产中仍旧延续秸秆燃烧,旧的习惯不适应新社会的要求,需要破除。在新挑战方面,列举创客、互联网普及对人们生活的改变的案例,这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对旧习惯带来新挑战,从而最终得出结论,要抛弃旧习惯,迎接新挑战,一切从零开始。
2.作文题目体现思辨性色彩
之所以说2015年425公务员申论考试作文极具思辨性,单从题目本身来看,“习惯的是是非非”既有是,也有非,即体现了是与非二者之间的辩证色彩。结合整篇材料来看,材料从旧习惯和新挑战正反两方面谋篇布局,既有负面案例,也有正面案例,那么考生在做答此题时,就要紧紧围绕材料,分析出旧习惯和新挑战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要分析两者的关系,这样的答题方式才符合主题要求,作文不至于偏题。
作文的辩证性色彩在之前的公务员考试中也有出现过,比如2014年412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拿来与输出”、2012年421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人与动物”都体现了辩证色彩。对于辩证性的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的分析,如果只是从一方面分析,而不是注重两者的关系,那么答题就面临“跑偏”的危险。
Ⅳ 为什么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是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是基础,发展好经济,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它还是人民生活的基础,评价该国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搞好,一个国家才能在这基础上发展军力!文化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底蕴,一个国家的文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不可分割,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至于政治,则是体现一个国家强制力的标志,领导全国的体现,对外关系的体现。它和经济也一样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在一方面,经济可以促进政治力量的发展。政治上的外交,对内协调,也能帮助经济发展!!
Ⅳ 政治经济文化属于什么范畴
政治经济文化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社会生活是指人类社会的生活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
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基本要素分为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和生活活动形式三部分。
在物质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内容,是动物从事其他生活活动的基础;同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是物质生活资料(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活动,这种消费活动同样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动物自身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然,消费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为人类所特有。社会的精神生活以物质生活为根基,内容包括科学、哲学、伦理、政治、法律、制度、语言、民俗、教育、艺术、宗教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文娱、社交、旅游、学习、书画、体育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
Ⅵ 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新变化及原因 变化: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③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马克思主义吸引了众多的进步青年,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 原因: ①一战的爆发和战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②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 ④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无产阶级斗争水平的提高。
Ⅶ 简述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
怎样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小辞典: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盖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阐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如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Ⅷ 怎么样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科技艺术音乐美术宗教等各个领域对社会有重大积极影响和巨大贡献呢怎么样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16
Ⅸ 政治经济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 军事 社会 经济 政治等还有什么
政治包括:民族问题,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当前时代背景。领导集体,政府的政策措施,宗教信仰,人口,国土面积等等。
经济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国际经济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CPI指数。资源数量,资源利用率。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民族,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哲学,地理文化。
军事包括:国防能力。
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组织教育。其实说到底教育属于文化里的。
其实在我看来主要就分为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科技可以作为文化的分支也可以单列出来。
还有就是自然:包括:资源(可再生、不可再生)、地质构造、水文、空气、大气成分、地理区域吧。供参考。
Ⅹ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0)政治经济文化选择哪个领域扩展阅读: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