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绍兴的师爷文化是哪个村的

绍兴的师爷文化是哪个村的

发布时间:2022-05-17 08:38:06

❶ 因为哪三个原因,才导致明朝时期的绍兴盛产师爷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浙江绍兴地区盛产师爷”,其实这句话只能说是一半正确,一半错误吧。


绍兴地区盛产师爷的说法,应该只是适用于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伴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便也随之南移,而浙江绍兴,正是南方文化之重地,故盛产文人师爷实有缘由。


清代之前的绍兴被称为越州,直至清代才改为绍兴县。《祁彪佳集》中记载:“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绍兴地区的古来环境闭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士人才子予以影响,他们大都清高自傲,虽地处东南,但他们却从不甘为工、商、农、贾,仕途才是他们内心中最为崇尚的。


但是毕竟古代能够步入仕途、成为高官的文人还是少数,因故剩余的文人只得争相应聘师爷这份文职工作了。

❷ 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何如此出名,“无绍不成衙”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并不是律师这么简单,师爷就相当于现代的官员聘请高级顾问。因为官员需要对刑法当地的文版、读物、事物一些琐碎的事情有了解,能获取这些信息来源的只有“师爷”。清朝的绍兴“师爷”出名是因为地方文化有关!


无绍不成衙,这里面其实是一段完整的话:“无绍不成衙,无湘不成军。”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个衙门里面没有绍兴师爷,没有一个兵营里面没有湖南士兵。

❸ 江苏浙江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文秘师爷

师爷,这绝对是绍兴的名特产品。尽管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但仍留下许多动听的故事和一宗独特的“师爷文化”。

师爷,又称幕宾、幕友、幕客,到清朝才有师爷的称谓。他非官非吏,无品无位,只是受聘于幕主官员的佐治人员。双方是宾主相待,师爷称幕主为“东翁”,幕主则尊称师爷为“老夫子”。表面上很客气,骨子里不过是雇佣关系,充其量也只是官员聘用的私人顾问或私人秘书。幕宾(师爷)肇始于明,兴盛于清,衰落于清末。古代将帅出征打仗,住无常所,设幕为府,通称“幕府”,以后就成为各级军政官署的代称。军政大员常常个人聘请一些文人,帮办各类事务,这些人便称作幕僚、幕宾、幕友。明嘉靖年间,有浙东第一才子之誉的绍兴徐渭(字文长)就应聘为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幕宾,后来被绍兴老乡视作师爷的“老祖宗”。这文长公不仅文才出众而且懂得军事韬略,胡宗宪能在进剿倭寇时取得重大胜利,擒徐海、诱王直,文长公出了许多金点子,是功不可灭的。但是,在当时师爷只能说是应运而生,还未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更未出现师爷群体,只有到了清朝,师爷才“交运”而旺,人多势盛,成了气候。

师爷文化群体里,人数最多,名声最响的是“绍兴师爷”。所谓“无绍不成衙”,绝非偶然。乾嘉时期绍兴名幕龚萼在他所着的《雪鸿轩尺牍》里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这万家是虚夸,但师爷人数多是肯定的。我们对“绍兴”的概念要弄清楚:作为县名,绍兴县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才出现的,当时是把山阴、会稽两个县合并而定的名,因此过去一般都把山阴和会稽两县的人叫做绍兴人,因为两县县治都设在绍兴城内。但当时有个绍兴府,下属8县,即山阴、会稽、萧山、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这绍属八邑都有不少人当师爷,不过最集中的还是在山阴和会稽。那末,为什么绍兴出师爷多呢?这跟绍兴特定的文化、经济条件和历史、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绍兴历来是文化之邦,读书郎特别多,但能当上官的比例毕竟很低。退而求其次,还是当幕友,既与读书相近,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按徐文长的说法是“处于不显不隐之间”,而且还有再当官的希望。所以当师爷对绍兴落第文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趋之若鹜。绍兴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处世精明,办事审慎,善于言辞,工于心计,是智囊人物的理想人选,易得幕主的欢心和信任。绍兴这地方还有个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失调的局限性。清代山阴县2个人只有1亩田,即使是丰年也只有半年口粮。离乡背井,另谋出路,绍兴人是习以为常的。文人走文路,当师爷是一条很好的路。这种客观条件,加上同乡戚谊,相互提携,绍兴师爷多而精,是很自然的事了。一种文化总是依附于一定地域的,师爷文化就是依附于绍兴的,这也正是师爷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大原因。

❹ 试述绍兴师爷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做官靠乡谊,当幕友(师爷)、书吏(胥吏、书办)也少不了乡谊,一些地区的幕友、书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自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门中的幕友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中人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着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数量极多。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做作幕。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着《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着《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❺ “无绍不成衙”:为什么绍兴盛产师爷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师爷”也称幕友、幕宾、幕客,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旧称。当时师爷尽管是政府部门的辅助人员,但基本没有官衔职称,也没有编制的。一般由幕主私下聘请,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源于周官幕人的师爷,到明代开始萌芽成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而活跃于有清一代,上自总督,下至州县,都聘请师爷辅助政府事务。清朝徐珂《清稗类钞》中云:“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钱谷二席均得此称。”

绍兴着名的师爷汪辉祖,自幼父亡,贫困潦倒,《病榻梦痕录》云:“励节食,贫纺织,昼、夜不少休息”,“往往炊烟不继,至单衣御冻。”后来其岳父松江府金山县知县王坦仁,聘请他为师爷。《学治续说》云:“仕而进,经也;不获己而思退,权也。”此后汪辉祖一边作幕一边科考,最终官至七品县令。做着师爷一职,退则无生计之虞,进则仍有科举成功的希望。

总之,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绍兴的士为了生存,选择了入幕。这一选择适应了官僚政治的“置幕佐官”与“增幕制吏”的要求,从而产生清代独特的地缘性行政幕友群体--“绍兴师爷”。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❻ 绍兴师爷的成因分析

绍兴师爷作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作为清代各级官吏处理政务公事、行使管理职能的智囊和代办,横空出世,横行天下,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绍兴古称“荒服”之地。大禹在此治水毕功,地平天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绍兴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秦始皇巡越,祭大禹,立刻石,教化民众。汉时马臻筑湖,使绍兴风调雨顺,山清水秀,“俗始尚文”、“俗始贵士”。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绍兴因以“俗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文风由此焕然,经济益加兴旺,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景象。隋唐时期,越窑越纸名闻天下,丝绸茶叶异军突起,山水风光和美如昔,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俗好吟咏而多风骚之才”,人文由是更加兴盛。两宋时期及至元明,文风更为灿然,形成了“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动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文风,使绍兴成为了名人辈出的“名士乡”。以文武进士为例,今之绍兴市境之内,就多达2238名,其中的文科进士中,唐12名,五代7名,宋618名,元24名,明560名,清744名。绍兴师爷正是在这种炽盛文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无疑是绍兴成千上万“名士”的优秀代表。
二是人地矛盾,生活艰辛。绍兴历史上堪称“鱼米之乡”,但由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期间中原汉民的三次大南迁,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宋时,“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大大地加重了绍兴耕地的承受负担。根据王振忠先生的研究,“早在16世纪末,绍兴府平原的开发就已经达到了极限。”晚明时绍兴人祁彪佳说:“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以二人食一亩之粟,虽甚丰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藉外贩,方可卒岁。”到了清代,绍兴的人口密度竟达每平方公里579.55口,居全国人口密度的第三位,人地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起来,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资耕种者,几无一隙之存”。穷则思变,在这样一种困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计,便将视野转向了耕种之外、地域之外,想起了手工业、商业、借贷救贫等办法,动起了扬己之长、外出谋生、为人作幕等脑筋。
三是科举难就,功名诱人。崇尚读书、追求功名,是绍兴的传统社会风尚;通过读书,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奋斗目标。逮及清代,这一风尚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城中子弟成童就传举业射策。约十家坐一塾师,四隅内外攻制,举业者云集别业,子弟发未蓄,便能开笔成文,辄采芹藻,或再试。童子不利即弃文就武,习韬钤弓矢”,从而出现了“中式虎围者每科多至十余人,少亦不下五六人”的情形。据统计,从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绍兴“中举人者二千三百六十一人次”。“从顺治三年到干隆三十九年(1646-1774),绍兴府的举人数达656人,占全省总数的15.5%”;本籍人本地考取的“进士数也多达505名”,“居全国科甲排行榜的第六位”。这些数字的背后,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竞争激烈,一个绍兴人要考中进士、举人,比起其他地方来,要困难得多。第二,励志效应,如此众多的人中进士、举人,刺激了更多的人们去苦读书。第三,官职有限,不少中进士、举人者不得不做“后备干部”,先为人作幕,再等待机遇。第四,另辟蹊径,更大量的读书人因过不了科举这座“独木桥”,而另辟其他的求生求名之道,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作幕、经商。
四是亲缘认同,形成“声气”。绍兴人特别讲求包括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亲缘关系,它们大量地被记录在师爷们的书牍当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着名师爷许葭村的229篇《秋水轩尺牍》与龚萼的186篇《雪鸿轩尺牍》。乡缘除了老乡之间的互相提携推荐之外,很重要的,是还有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这些会馆不少具有“准师爷之乡”的性质,有的还举办专门培养师爷的幕学训练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儿女联姻等血缘关系,自然是师爷群体中最重要、最亲密、最有用的一种亲缘关系了。这种“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的亲缘关系,是绍兴师爷群体形成、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是时势需要,应运而生。第一,满族在准备入关、入主中原、统一国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依靠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这就为汉族幕僚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国家政策上的可能。第二,清朝实行“科举为利禄之途”,“得之则荣,失之则辱”的政策。但是,僵化的科举制和频发的文字狱,致使整个社会思想保守、万马齐喑。在这种情况下,科举优胜者虽被委以重任,但不善处理各种政事,只能依靠那些没有死读书、了解社情多、处事能力强的幕僚。第三,西方文化的东渐、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清朝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不安当中。为了应付这种复杂局面,客观上促使各级官吏招揽更多的幕僚人才,为己所用。时势需要英雄,时势造就英雄。正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时代背景下,绍兴师爷应时对景、应天顺人,登堂入室、登台亮相了。

❼ 绍兴师爷的含义

绍兴师爷指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后引申为谋士的代称,有时含贬义。“绍兴师爷”称除了指绍兴籍师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相当于现在的顾问或者是律师。

绍兴师爷的含义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佐治或佐幕。

关于“绍兴师爷”这个词里面的“绍兴”,是指清代的绍兴府,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位于杭州湾南岸。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这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活跃了三四百年。

❽ 绍兴师爷的介绍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绍兴师爷”称除了指绍兴籍师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相当于现在的顾问或者是律师。职业而已,不能说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

❾ 绍兴师爷的来历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绍兴师爷 : shào xīnɡ shī yé ,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后引申为谋士的代称,有时含贬义。
背景介绍
关于“绍兴师爷”这个词里面的“绍兴”,是指清代的绍兴府。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 绍兴师爷博物馆
、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位于杭州湾南岸。全地区以会稽山为中心,两翼为浦阳江和曹娥江,山水秀丽,乃古越国腹心之地。自东晋开始,这里即成为全国着名的文化中心之一。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今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官员称幕友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幕友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这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自始至终,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声名扬及国内外,成为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各级地方行政官吏、绅士、商人等群体,共同操纵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诸多层 面,成为封建专制统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实施过程中作用显着。 绍兴具有培养与造就师爷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条件。从此业者,大抵为家道中落、无缘取仕之士。一般师爷至少须攻读3年“幕学”,并须具有研核策略的能力、提供 计谋的机心与撰拟官方文字的功底。师爷虽非幕府职官,但各级军政主官每每受其制约,多 有左右首脑之力。? 师爷,为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古代将帅带兵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以后相沿成习,幕府即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代称,甚至其军政大员本身亦称幕府。同时,军政大员所延揽帮办各类事务的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相应称谓;民间,自清朝起,一概称此类幕僚为“师爷”。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或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或奉命出使,联络官场。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师爷无官衔职称,仅受聘于幕主而并非行政委任。幕主称师爷为“老夫子”、“西宾”,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彼此虽以宾主相待,实系雇佣关系。 绍兴人入幕为僚由来已久,明朝一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并闻名于世。当时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王士性《广志绎》)。“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顾炎武《日知录》)。嘉靖年间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为典型的绍兴师爷。《明史》载:“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 ”为进剿倭寇,徐渭常为胡宗宪出谋献策。《明史》云:“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足见他就幕5年,政绩卓着,堪称绍兴师爷的早期代表人物。 绍兴师爷在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之时,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反映。沈文奎可谓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沈文奎,会稽人,23岁时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1629)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旋即迁徙沈阳,入选文馆,开始为清军入关献谋设策,渐为皇太极看重。六年八月,皇太极召见沈文奎等,赐以肉食,面询对明言和等朝政大计。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多被采纳且付诸实行,绍兴师爷由此崭露头角。 绍兴师爷的崛起,当然并非凭借个别绍籍师爷的功绩名望,而是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层出于政治目的网罗特殊人才的需要,以及从事师爷职业的绍兴人士的整体素质。绍兴向为文化之邦,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具有作为智囊的多方面能力,故清代以师爷为业者多系绍兴人,诚如龚未斋在《雪鸿轩尺牍》中所云:“吾乡之业斯者,不啻万家。” 纵观绍兴师爷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发展轨迹,大致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雍正、干隆时期:这一时期,清朝统治者从巩固封建政权、平定边疆叛乱以及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了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统治的措施,从而为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事、进入各级衙门创造了条件。而绍兴师爷也乘当政者急需大量人才之机,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投身官府,并得到各级行政官吏器重而地位日隆。邬思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 《清代野史》载,邬思道,字王露,绍兴人。他自幼好读,但科举不第,遂“习法家言,人称之为邬先生”。他先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为河南巡抚田文镜“罗而致之幕下”。一日,“邬先生谓文镜曰:‘公欲为名督抚耶,抑仅为寻常督抚耶?’文镜曰:‘必为名督抚。’曰:‘然则任我为之,公无掣我肘可耳。’文镜问将何为?曰:‘吾将为公草一疏上奏,疏中一字不能令公见,此疏上,公事成矣,能相信否?’文镜知其可恃也,许之。则疏稿已夙具,因署文镜名,上之。盖参隆科多之疏也。”隆科多系雍正帝的元舅和功臣,官至大学士,然其“恃功不法,骄恣日盛”,因此雍正继帝位后,极想翦除而苦于“中外大臣无一敢言其罪”。“邬先生固早窥知上意,故敢行之不疑”。结果雍正帝借刀杀人,“隆科多果获罪,而文镜宠遇日隆”。不久,雍正帝获悉邬思道在田文镜幕中,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先生安否”?这就使以邬斯道为代表的绍兴师爷身价百倍,为各地督抚所瞩目。及田文镜卒后,“邬先生去大梁,他督抚闻邬先生名,争以厚币聘之”。并由此引得各地督抚争相聘用绍兴师爷,他们希冀借助绍兴师爷的才能机智,获取仕途上的进展,从而为绍兴师爷的广泛入幕造就良好契机,使绍兴师爷的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外通商,西方文化东渐,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级行政官吏必须广泛辟用幕僚方能适新应变,这就为绍兴师爷的进一步壮大提供新的机遇。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方实权派,为扩充自身势力,以遂一己之图,趁机招兵买马,网罗谋士,如此,便为绍兴师爷投入封疆大吏帐下,创造了又一个机会,从而使绍兴师爷的发展出现第二次高潮。 是时,绍兴师爷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例如,会稽县秋桐豫(又名秋墅,号称“秋青天”)为东三省总督的师爷,会稽县章士杰(字桂岩)为曾国荃的师爷,会稽县马家鼎(字调生、号梅卿)为张之洞的师爷,山阴县程埙(字荫棠、又字伯雅)为左宗棠的师爷。更有山阴县娄春藩(字淑生)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杨士骧、端方、陈夔龙的师爷,一生备受礼遇,任李鸿章师爷时,凡折奏、刑钱、河工、盐务等要公,均非娄不办,足见其权位之高。绍兴师爷擅于深谋远虑,以其聪明才智,效忠幕主,不仅巩固壮大幕主的地位权势,也为削弱中央集权统治、形成地方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绍兴师爷的势力发展至于鼎盛,为中央和各级行政官吏所瞩目与重视。 清末,绍兴师爷逐渐衰微以至没落。 其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也高唱“变法”,推行“新政”,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光绪二十八至三十二年(1902~1906)期间,清朝政府整顿官僚政制,相继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以及湖北、云南、广东等地的巡抚衙门,削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因之弱化。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宣统三年(1911),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生100多万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仅留日学生达8000多人。国内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以及各地留洋学生,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清朝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事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养成所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绍兴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绍兴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而且,由于此类法政学堂、速成班、养成所除专授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兼修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学科,这类毕业生便得以其所学之博而广泛渗入行政机构的各个层面,使绍兴师爷师徒相授的钱谷秘诀逐渐归于淘汰。随着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趋没落。

❿ 徽州朝奉和绍兴师爷都有着什么来历,它们有什么异同

“绍兴师爷”这个称呼就如我们现金对电视中“师爷”一称的理解一样,是指旧时官府的幕僚。而“绍兴师爷”之所以冠以“绍兴”二字,会因为旧时很多学识、机敏过人的师爷都是来自于绍兴,所以后来就有很多人用“绍兴师爷”来称赞学识过人,有能力的师爷。这个称呼也因为古装电视剧而被世人所熟知。

而另一个说法则是明朝朱元璋执政的时候,因为政策的扶持,徽商逐渐崛起。很多徽州商人不仅是富甲一方的富豪,而且还与官府关系紧密,甚至能某个一官半职。所以他们也不满足于老板掌柜的称呼,而要别人称呼他们为“朝奉”。久而久之,大家就开始称呼这些徽州商人为“徽州朝奉”。

阅读全文

与绍兴的师爷文化是哪个村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