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17 17:25:11

⑴ 文化根袛,文化根底,文化根抵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对于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经常会引用,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却也有非常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这是对道教的赞扬,有的人认为这是对道教的批评。但在我看来,这既不是赞扬,也不是批评,实际上是对道教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的理解是,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是认为道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汇总。下面,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让大家看看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我们通过儒道相比较来看。我们知道,汉代以前有诸子百家,汉代之后又有儒、释、道三教鼎立,而不管是在汉代之前,或是在汉代之后,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家文化上溯到教内所讲的黄帝创始,或者说追溯到学界所认可的老子,一直到今天,有几千年的传承,一直都没有断绝,而现在正是处在逐渐把道教文化发扬光大的阶段。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离不开道教,中国文化也离不开道教。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非常推崇儒家,非常推崇孔孟,对孔孟我也做了一些研究,对儒家我也有一些专着。我们往往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主流,而道家文化一直被视为儒家文化的辅助,而我的看法恰恰跟以上观点有所不同。儒家文化对整个传统文化和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道家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不亚于儒家。为什么呢?就是我刚刚所说的那句话,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汇总。
我们知道,孔子在儒家文化中是一个改革者,孔子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并不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孔子之前,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对儒家文化的改造是去除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教性内容。“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样一些和宗教性相关的内容,孔子不谈。同时,孔子又讲“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孔子是剔除了儒家文化中的科学性的内容。也就是对宗教与科学这两个方面,儒家文化不是特别强调。儒家文化强调的是道德、人伦,这是它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对诸子百家,或者说是诸子百家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是有所取舍的,有所取则必定有所舍,所以儒家是没有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的。
那么,谁可以囊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呢?道教可以。首先来看,道教的产生是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各家的内容。儒家的思想它吸收了,《太平经》中“孝”的思想体现的很明显。墨家思想中的宗教性、科学性被它吸收了,兵家的内容也被道教吸收了。道教不仅讲“道”,也讲“术”,所有中国的天文、地理、星象、易卜以及术数类的东西全部汇总于道教。这个是儒家不讲的,在儒家那里找不到,但是在道教里,或者说在《道藏》里可以找到。我们可以看到,儒家讲的很多内容,道教里也讲。道教中的《道德经》讲“道”、讲“德”,儒家也要讲“道”、讲“德”,虽然对于“道”和“德”的理解有所差异,但他们都崇尚“道”、“德”,这一点很重要。但是道教很多内容,儒家不是讲的。比如“养生”就是道教的特长,儒家也讲养生,但讲的少。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道教实际上是把两汉之前、甚至是两汉时期的所以有的文化内容全部汇总到一起的一个产物。

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它也有一个开放性的胸襟,从道教崇奉的神灵的来源就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直到今天也还在不断的增加。属于儒家的神灵它吸收了,属于佛教的神灵它吸收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它也吸收了,只要老百姓有需求,道教就吸收,所以道教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神系。这些既能说明道教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说明了道教的开放性,也说明了道教它确实具有汇总、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放长远来看,从先秦诸子之前开始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开始看,从这个源头来将儒家与道教做比较,那么我认为,道教才是真正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总体的。我们今天要讲文化自信,那么道教是我们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而只有建立在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文化自信。当然,我们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含了很多内容。而就道教来讲,在今天文化自信的口号之下,将会大有作为~

⑵ 中国的文化底蕴到底高深在哪里,和西方比如何

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来说,是比较精深的,西方的文化一般都是比较浅化的,但是东方的文化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学者探究,因为中国有众多的传统文化都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的,所以中国文化和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分不开的,所以,中国文化需要更多人去探究、传承,挖掘传统文化对于现今社会的深度影响。

对于那时比较富庶的家庭就不一样了,在大户人家,连女孩都是要上私塾的,可见那时的文化指的就是现代的教育。古代文化包容性非常强,在古人上的私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有语文知识,还有思想政治、艺术美化等等多个学科,所以古代的文化多是以一种培养人的美好品格为基础。

⑶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华夏文明5000年,中华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通过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终的华夏文化,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究竟哪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4,文化自信

我们作为中国人,而中国作为最后的一个大国,历史文化悠久,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多种文化。比如说:儒教,道教等等,这都是我国人类发展中的智慧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现在放眼全球,有谁能比中国的历史更加长远?有谁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深?我们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对中华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时期黄河长江流域不断地发展与繁衍,才形成了如今这个历史厚重的中华文化。在这里也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宣传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文化也能够走向全世界。能够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笔者的观点,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来讨论。

⑷ 中国传统文化根源

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亚洲所以弱于欧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启超的看法尽管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多次出现过人类文明因异族入侵而中断的情况。但综观中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中断过。相反,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后,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其次,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自发性和独立性。半封闭的状态,使中国文化不会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从而使整个民族在坚持、保留自己的文化方面要坚决得多;也正是因为活动范围有限以及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方面的局限,铸造了中国人独具风格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相比较而言,正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人更加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

最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内陆性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对外部的世界知之较少,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可以从中国所绘的地图中得到很好的验证。不可否认,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周围的地区先进,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华夏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误认为天下只有华夏民族及其周围的蛮夷部落,把“天下”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一词,正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富于尊严感的“自我意识”。

二、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因也正在于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看,“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早期农业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越高。这是因为,只有当社会生产出多余的食物,才有可能从人群中分化出一部分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文化人,去进行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因此,“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②|.

中国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农业文明的痕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华东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江汉流域的新时期文化等等,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米文化”和“水稻文化”。正是由于黄河流域比较高水平的农业,从而使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文明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是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但也有很少量的交换。实际上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秦代大一统帝国形成后,由于度量衡、货币、文字等的统一,更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比较繁华的都市。唐宋两代的商业城市更加繁华,并在北宋时期首次出现了工商业的行会组织。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在江南的有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然而,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商品经济始终没有能够占据统治地位,一直作为自然经济的附属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中国文化是从农业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并发育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于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因循守旧、乐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农业经济最显着的特点是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社会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哲学观念,就是中国人依赖自然、被动地适应自然的一种表现。从事农业生产,既要靠人的努力,也要靠天的配合,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发生灾情则生活无着。所以,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养成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在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下,农民生活在一种区域性的小社会,与外部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因此,农民从生到死都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往复循环。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又养成了农民因循守旧、不图进取、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的心理和性格。

⑸ 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

中国文化之根是〈易经〉,其它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所有经典,无不是从《易经》发展而来的,比如〈道德经〉,〈论语〉〈诗经〉等等,老子,孔子,孟子,等等大思想家的 所有着作来源无不是从〈易经〉发展而来。中国的汉字发展,诗的韵味,中国的绘画,古代建筑,我们现在用的阴历,没有一样能跟〈易经〉脱开关系,特别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中医,更是不能脱离开〈易经〉。西方文化的根源是〈圣经〉,从〈圣经〉中发展出的各种经典数不胜数,其影响力不用多说,我们完全生活在西式文化当中。世界上所有大宗教的来源都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包括看似并无关联的佛教。(如有不信的人,可以去看看世界宗教发展史)只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血统,而道教的发展来源就是〈易经〉。所以说〈易经〉才是中国文化之根,是真正的独特的文化之根。
有必要的说一下,有太多人今天不愿意学习《易经》,更是把〈易经〉当成迷信看,当成是算卦的东西,以至于有好多大文豪在提中国文化时,根本不提〈易经〉。这是可悲的。这是不对的。我看过很多的着名的文学家,在解释〈道德经〉时,根本不用〈易经〉,以至于说得自已都似懂非懂的,更不用说下面的学生了。可以这样毫不夸张的说,孔孟时期的所有经典,如果脱离开〈易经〉,那只能是在片面的解释,无论他有多么高深的名誉地位。

⑹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这个说法并不正确。至少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确切的说,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儒家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
道教其实是中国化的佛教。道教文化源于佛教。道教很多经书,都源于佛经。道教很多东西,和佛教是交互杂糅在一起的。
最初,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众生平等”的观念,对儒家的人伦等级制度是一个大挑战。而佛教的出家,又是对儒家文化的“无后为最大不孝”挑战。佛教要求剃发,又是对儒家文化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的重大挑战。所以,中国人就接受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的观念,但坚持不剃发,于是就形成了中国式佛教,即中国道教。

⑺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形成更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冯天瑜教授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人类的生命与水息息相关,决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比如汉族的祖先崇拜文化,这种文化的由来是可以找到地理环境的因素的。汉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促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体(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饭万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对子孙来说已足够应用,家族宗法观念由此得到强化,引出了对祖先的莫大崇拜。”2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在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地理环境良好,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底。从远古时期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化石中,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东亚大陆的广大地域。“长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也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这些广大的区域的总面积有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广阔的,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奠定了地理基础。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地理环境非常狭小,当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文明由此中断了。中国则不同,中国文化在广大的区域内发展,内部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在历史上,当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自己的文化。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而不至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那样在历史上灭绝了。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从早期起源开始,就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4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杂多样。中国的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跨越60个经度,南北温差相差近50度,东西年降水相差几千毫米,山脉和河流都有各种走向的,这种自然特点把中国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国中之国”,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
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是明证。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种区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以后又有关东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文化等等。这些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如中原文化人文渊薮,博大精深;燕赵文化多慷慨悲歌;荆楚文化轻灵精奇;湖湘文化朴质蛮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很不一样,衣食住行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是很不一样的。但中国文化虽然存在巨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统一性,形成了中国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各种文化共存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着特点,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⑻ 中国文化的根底就在道教,这里的道教指的是什么

三教一家,孔圣问礼于太上,传儒家之法,过函谷关,度尹真人,传道家之法,西方化胡,传释家之法。所以三教同源,根底在道教乃其一。其二,道教,乃学道行道,谓之道教。在人而言,有仁义礼智信之学。在天地,有自强不息之行运。人之立足根本,在于学道,若无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则沦入被毛戴角,禽兽不如!

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说是儒家文化,有人说是法家文化,众说纷纭。其实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找出来,我们看看主流文化分别出现于什么时间。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出现于春秋时期,距今2500年前。 释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玄奘、法显、达摩、慧能。出现的时间是汉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其实还有一个代表人物是黄帝,有一个学派“黄老学派”,可以证明黄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脉相承的。黄帝生活的时代为距今5000年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间的2500年时间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导作用的文化。道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2500年。 释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1800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源。

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一颗参天大树一样,它的根在哪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觉得我们的文化的根源和道教文化之间关系很密切,如果没有道教文化,我们的文化可能底蕴就没有那么深厚了。和佛家文化不同,道教是由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和其他的思想不同。


道教并不是在我们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突然出现的,而是在我们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中早有端倪,并在汉代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所以道教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对它传承发展下去。有了道教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加熠熠生辉。

与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