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欧美和大洋洲国家有哪些相同的文化习俗
他们都信奉同一个宗教,有共同的祖先。过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平安夜。
㈡ 外来文化包括哪些举例说明哦,比如有圣诞节等节日还有麦当劳什么的,谢谢咯
西洋乐器的引进,钢琴,小提琴等等
日本动漫
太多了,你所能看见的事物,60%都是外来文化的产物。
㈢ 关于洋文化的议论文
这些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结论一:
传统节日获胜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沉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桂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猛机智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遗产!
结论二:
西方洋节夺魁
当人情越来越冷,人心越来越远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节日,抑或是说一个借口,来重温昨日的温情?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负荷越来越大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理由来为自己放假呢?
当愚人节到来时,朋友的一个玩笑,可能会让你露出已失去好久的笑容;平安夜的时候,桌子上的那只苹果可能会让你重亲体验被人关怀的滋味;当圣诞节的早晨,你醒来时,发现床前悄悄摆放的圣诞老人,墙上袜子里的小礼物时,你是否想到了那充满天真烂漫的遥远童年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洋节弥补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面对社会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平日里我们的步伐太快了,快到照顾不到了家人、朋友,而与之同时,我们得到的关爱也太少.所以我们希望找一天,找一天,慢下步伐,对朋友或家人进行一下感情上的弥补.洋节的到来为我们了确了心愿.
PK大战结局:
我们应守卫传统节日,不仅是一味的将其灵魂——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延续,还要紧跟时代,有所创新,适当的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元素,让更多的人懂得过节,想过节,理性过节.
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学.要了解外国的文化,我们可以去接触,去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洋节每年都要过一过,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努力宏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得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让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外来民族文化这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㈣ 世界三大文化 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西方文化的价值已经发挥殆尽,未来社会的导向需要从伊斯兰里提取。我说的伊斯兰,它的内涵里仅包含了儒家文化和印度文化中信仰独一上天的思想。并非我跟人太极端,但你也要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意见!
㈤ 作文怎么对待洋文化的300子字
我们失去了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词。似乎洋东西总是先进的。于是,“王老五”变成了“迈克尔·王”,“明珠花园”变成了“东方曼哈顿”;咖啡代替了香茗,可乐汉堡代替了豆浆油条。甚至连孔子,也要被唤作“中国的亚里士多德”……
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气氛甚至压过了元旦与中秋。这让我非常不满和不解,难道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宗教比亲人的团聚还重要?有些人连耶稣是个人还是种吃的都没搞清楚,圣什么诞?
更加悲哀的是端午节,居然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了民族文化遗产。正当我们纷纷抗议的时候,一个韩国民众的一句话让国人无言以对:“你说端午节是你们的,可你们在端午节那天做了些什么?”是啊,我们在愤怒和不满之余,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节日,还有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骄傲。更有甚者——
前阵子上海有个吃饱了撑的教授做了个研究,说“龙”这个东西,在英文里是“充满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之意,做我们有着君子风度的中华民族图腾不太合适,要改。改成什么呢?按照这位先生的观点,改成温顺的哈巴狗再合适不过了。那好,从今天开始,他可以把自己称作狗的传人,看看会不会让外国人觉得舒服一些。
这就是当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气。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当年那个傲视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个霸气十足的国家哪去了?为了外国人的眼光就要改变自己民族的符号,我们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今即将褪色,我们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边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这真的是有着一身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吗?
想想曾经的辉煌与耻辱,想想今天的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永远不要忘了脚下这片肥沃的热土,不要忘了诞生于其上的,我们的根。
㈥ 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有哪些
外来文化是指非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第一次只是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对社会经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㈦ 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已经祸害到下一代了,随着日本的文化侵略而国人确已慢慢地被潜默化了.远的不说就说韩国吧,随着人们的无知,那情节老套,语气发爹的肥皂剧竟会得到热捧.
㈧ 500字的新闻作文关于洋文化
我们失去了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词。似乎洋东西总是先进的。于是,“王老五”变成了“迈克尔·王”,“明珠花园”变成了“东方曼哈顿”;咖啡代替了香茗,可乐汉堡代替了豆浆油条。甚至连孔子,也要被唤作“中国的亚里士多德”……
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气氛甚至压过了元旦与中秋。这让我非常不满和不解,难道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宗教比亲人的团聚还重要?有些人连耶稣是个人还是种吃的都没搞清楚,圣什么诞?
更加悲哀的是端午节,居然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了民族文化遗产。正当我们纷纷抗议的时候,一个韩国民众的一句话让国人无言以对:“你说端午节是你们的,可你们在端午节那天做了些什么?”是啊,我们在愤怒和不满之余,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节日,还有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骄傲。更有甚者——
前阵子上海有个吃饱了撑的教授做了个研究,说“龙”这个东西,在英文里是“充满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之意,做我们有着君子风度的中华民族图腾不太合适,要改。改成什么呢?按照这位先生的观点,改成温顺的哈巴狗再合适不过了。那好,从今天开始,他可以把自己称作狗的传人,看看会不会让外国人觉得舒服一些。
这就是当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气。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当年那个傲视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个霸气十足的国家哪去了?为了外国人的眼光就要改变自己民族的符号,我们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今即将褪色,我们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边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这真的是有着一身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吗?
想想曾经的辉煌与耻辱,想想今天的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永远不要忘了脚下这片肥沃的热土,不要忘了诞生于其上的,我们的根。
㈨ 怎样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少有团圆气氛的节日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各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融合与碰撞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纳百川之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外来的东西。但是,洋节蜂拥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势,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为何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但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有人认为这是洋文化入侵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但却少有人想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做出过什么贡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在正式制度层面上承认过中秋、端午、重阳是国家法定假日,可以说除了农历春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中国人被来自我们自己政府的强大力量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隔离开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在这场中西方文化的正面交锋和对阵当中,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与继承中国特有传统的“度”?在这次碰撞中,我们如何站稳脚跟,坚守住自己的经典,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价值更加开放,更易被人接受。我们要考虑的是充分提升这种潜在的文化内驱力。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找到一个新方案打开出路,合理地构建良性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心态与内涵,从而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节日作为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古今内外多种社会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当然,这种变化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是社会生活一点点继续积累的结果。
㈩ 西方节日及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传统节圣诞节是西方基督徒世界里最盛大 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华大地上,圣诞节同样被庆祝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在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中,过平安夜,在教堂祈祷,还有彻夜狂欢,已经被很多的青少年所普遍接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西方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和渗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年轻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再回看身边,麦当劳、肯德基、鳄鱼皮鞋、欧莱雅化妆品、皮尔卡丹西服、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还有圣诞节都被我们身边的年轻人所普遍接受,他们庆祝上述节日的热情与日俱增。反观传统文化,从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乃至春节,关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在这些节日里除了吃饭,聚会外,很难有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很多人心中的想法已经成为了过不过无所谓。一大部分年轻人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长意味和厚重含义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不断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