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1、热贡艺术: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㈡ 地方方言是文化遗产吗,如果是,那国家为什
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一项,但是当前方言一般并未被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时性和地方性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方言之所以尚未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如下:一方面,大多数方言生存状况良好,当然不会成为“遗产”;一方面,有一些濒危的或已经灭绝的方言,由于自身没有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缺乏诸如戏曲、说唱、文字等表现形式,其价值也难以判定,因此也不会被当作“遗产”。
㈢ “方言”是否可以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它至少是我们的“母语”啊
“方言”
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消息:
1、南京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对象包括方言、口头文字、神话或传说、地方音乐、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游戏... 。
2、福州市将福州话列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加强保护。
3、高淳县成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高淳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㈣ 粤语是国家非遗项目吗
粤语不是任何非遗项目
也不可能成为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而粤语仅仅只是一种土话
全国各类方言多的是
㈤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重要传承工具,为何会这样说
因为方言是历史和文化的表达,它们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说“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语言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的方言通常不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方言的保护
因此,非遗传继承的保护似乎陷入了公众舆论的圈子,即几种形式的干预主义保护措施,但也有一个消散其纯净的过程。纯粹的原始继承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提出了最大限度地继承遗产这一概念的原始遗产,面对这一矛盾的地方,也是强调继承和无形保护的发展,也是遗产和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兼容并协调的积极回应。
㈥ 第一个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中国哪种戏曲
第一个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中国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着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㈦ 温州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温州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话,是一种吴语方言,亦被民间称为瓯语,为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一带汉族本地居民所使用之汉语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吴语-瓯江片,属于南部吴语。温州话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极大差别,和北部吴语也无法沟通。
温州话(瓯语)可以根据其区域粗略地分为纯瓯语区、准瓯语区和半瓯语区三类。纯瓯语区说纯正口音,包括温州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永嘉、及乐清局部,人口230万。
准瓯语区口音略有偏差,涉及泰顺、文成、平阳、苍南、龙港,合计人口320万。半瓯语区涉及乐清95万余人、洞头4万余人,合计人口100万。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㈧ 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的包括
B
只有昆曲是第一批的
㈨ 联合国第一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是:A京剧 B黄梅戏 C昆曲
答案是昆曲,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9)哪个方言第一次被列为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昆山腔的流行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干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㈩ 高淳方言为何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淳古方言延续5000年不变.南京郊县高淳,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在这块东西长、南北短,狭小的7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多万人说着一种让外地人听不懂的方言,这就是被语言学家称为的“高淳话”。我国汉语有北方、吴、湘、赣、粤、闽南和客家七大方言语系。高淳话属吴方言,但苏、锡、常和上海人来到高淳,也难以与当地人进行语言交流,这就难怪别的地方的人更听不懂了。因此有人戏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鬼话”绝非污蔑高淳人之意,只是高淳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其它语言大相径庭,成为一种独独的语言。
高淳话的特点
人类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文字和语言,而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点,高淳话作为吴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也有它的特点。首先是高淳话发音中几乎没有鼻韵母an,凡是以an做韵母的字,在高淳话中都变调了。如丸、完,高淳话却读成“我”;万岁的万、吃饭的饭读成bia;判断的判、叛徒的叛读成“婆”,这也是吴方言的特点之一。另外,声母r在高淳话里几乎没有,有的读成n,如人家读成“宁”家,染坊读成“泥”坊;有的读成s,如人民读成“森”民,儒家读成“俗”家等。这些现象在吴方言中也存在,如苏州话也说“宁”家;锡剧《双推磨》里唱词“叔叔真是热(nie)心人(ning)”。
还有,高淳话中许多姓氏也与吴方言一样,辨音不准,如赵与曹、吴与胡、王与黄、孙与申、张与章等。因此,高淳人报自己的姓,多半要说明字形,如走肖赵、曲头曹、口天吴、古月胡、三横王,草头黄等以示区分。
数字中的三,高淳话是“谢”,不仅没有韵味,连声母也变了,这个读音成了高淳话的特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凭这个“三”的读音,就能分辨出此人是否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
现代古汉语
高淳话中保留的古音很多,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阿房宫的房,高淳话读“旁”,与古汉语读法一样。再如:家(jia),古汉语里声母是g,高淳话就读ga。同样,现代普通话里声母为j的字,高淳话仍读g,如解放读成“该”放,介绍读成盖绍。
许多唐诗如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韵感,而用高淳话读句句押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淳话人读ning,与邻(lin)合韵。再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高淳话斜读(xia),家读ga,听起来就朗朗上口。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高淳话里的回读hai,就更合辙押韵了,用现代普通话来读,就达不到唐诗的意境。
高淳话的难懂,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而且在使用词汇方面也很独特。如《周礼》:“宾客之车则抗皮”的“抗”,是藏的意思,高淳话说把东西藏起来叫“抗起来”,用的就是这个古意。再如“秀”,高淳话喊姓张、姓李的“张秀”、“李秀”,称男性老师也叫“秀秀”,这是对人的尊称,这与古语中称有才华者为“秀”是一脉相传的。
高淳话中一些词语带有文言性质,如人死了叫“过背”,就源于古汉语,西晋李密《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就是明证。
高淳话的许多词语也很特殊,如掣霍(闪电)、格朝(现在)、下落(地方)、落苏(茄子)、努努(鱼)、喜菊菊(蜘蛛)、麻杠杠(蜻蜓)、将差步(台阶)等。也有不少生动比喻,如尖头细爪(爱沾便宜)、落蒙丝花(下毛毛雨)等。某些词还有多种意思,如“宝宝”是对小孩的爱称,“洗宝宝”是洗澡,“宝宝痛”那是指肚子痛。
高淳话的语法在行文上与现代汉语无异,而在口语上却像外语,颠三倒四,如见面时的问候说:“阿吃过了?你。”吃不下饭,高淳话说成“吃不饭下”;提不动箱子叫“提不箱子动”;跑不过他叫“跑他不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