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周礼》都讲什么,孔子对《周礼》为何这么推崇
一、社会风气之下对“礼”的推崇《周礼》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它对社会各个阶层、统治的各个阶级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设置,以此了符合当时的统治需求。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将“礼”放置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之中,认为“礼”是规范社会运行、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因素。而孔子之所以对《周礼》如此推崇: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是社会风气之下对“礼”的推崇;其二是出身陶冶之下对“礼”的推崇。
当时的社会依然是贵族社会,贵族也就是“士”凌驾于其他阶层之上,而“礼”就成为了他们维持自身地位,控制其他阶层的重要工具。在实质上,“礼”其实是一种封建制度的维护,是一种保持社会平衡的纽带和桥梁。
孔子从小生活在鲁国,并在鲁国度过了大半个人生,接触到这种传统周礼的机会十分的多,对于礼的推崇也自然更为注重。
⑵ 周礼文化该怎么概括
一、周礼的精髓
1,完善的国家典制;2,人法天的思想实为万世立法准则;
二、礼是各种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典章制度的总和;
三、辩证复兴的道德背景。
⑶ 周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周文化的核心是周礼。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记录周代礼制最为详备的着作是《周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着 。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中的“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官”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史、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
《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管理府库财物的措施,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体现了高超的运筹智慧。⑷ 周礼是什么意思
周礼一是指周代礼制。一个是指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周礼》。
1、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2、《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着,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4)周礼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周代礼制形成的经济背景:
礼乐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世代定居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是礼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这种经济社会基础与西方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游牧经济和城邦社会基础根本不同,因而造就了中华礼乐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根本区别:前者强调孝道尊祖与和谐合作;后者则强调信奉神与自由竞争。
⑸ 周礼的概念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他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数量也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相传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周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继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
自周公以后,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子的,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
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到春秋战国时代暴露了它的弱点,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但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无疑形成了一种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的政权机构,一种远较殷人的统治为进步的机构。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S6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周公的制礼作乐,一方面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
⑹ 周礼的内容都有哪些,对后世的王朝有哪些影响
周礼的内容有礼和乐。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对后世的影响有:
1、教育方面
礼法教化、德行教化、职业教化。
2、思想方法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3、文化方面
周礼是先秦时期文化领域的标准思想。文学创作方面。这体现在文体的规范和写作手法的归纳总结上。音乐艺术方面。先秦时期有一套逻辑自洽的标准。
4、审美方面
周代礼乐文化中的青铜艺术和乐舞艺术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的艺术精神就是一种象征性艺术精神,而青铜艺术和乐舞艺术又是周代礼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因此可以说,象征性艺术精神是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体现出的最典型的艺术精神,也是中国早期的典型的艺术精神之一。这种象征性艺术精神对后世的中国艺术精神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周礼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西周王朝的国都是丰京和镐京,在历史上一起并称为“丰镐”,周公制礼作乐由丰镐开始。
记录周代礼制最为详备的着作是《周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是儒家经典。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周代的礼制。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
⑺ 周礼文化是什么
《周礼》共4万字,分为: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管朝政;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管民教;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管宗族;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管军事;
周礼·秋官司寇第五,管刑罚;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管经济;
《周礼》详细列数了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所有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说明。之所以要做如此全面的岗位设置是因为:
(一)礼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社会次序。
(二)根据定制好的社会次序,各自按照各自所处位置应有的规范去做,这才是中国“礼”的含义。
例如:首先确认,两人是父子关系。
其次,父子关系应遵循父慈子孝之礼。
按照应有位置规范的礼去做,才是为人的基本规范。
所以,礼者,履也;仪者,度也;度者,法度也。
所以,古代中国全部的礼作为一个系统即是一种政治系统,也是一个产业和管理系统,而礼仪则是这个系统的外部可以观瞻和体会的表达。
⑻ 什么是周礼
周礼[ zhōu l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zhōu lǐ ]
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⑼ 周礼的基本内容
《周礼》主要分为六篇官职内容,分别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
1、天官冢宰,大宰及以下共有63种职官,负责宫廷事务。
2、地官司徒,大司徒及以下共78种职官,负责民政事务。
3、春官宗伯,大宗伯及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宗族事务。
4、夏官司马,大司马及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军事事务。
5、秋官司寇,大司寇及以下共66种职官,负责刑罚事务。
6、冬官百工,涉及制作方面共30种职官,负责营造事务。
(9)周礼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产生背景
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各种典礼所用的音乐主要是“雅乐”——宗周丰镐京畿之乐,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