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州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
1、徐州是曲艺之乡
徐州为“曲艺之乡”。流行于徐州的剧种有柳琴戏、江苏梆子、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平调、丁丁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
其中,柳琴戏约有200年的历史,江苏梆子戏已有300年的历史。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
2、徐州是民间工艺美术兴盛地之一
徐州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精致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汉代陶塑、深沉雄浑的汉画像石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
3、徐州是武术之乡
徐州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自己独特的武术流派。据不完全统计,徐州的武术拳种有37个。
(1)徐州哪里流行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徐州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徐州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2. 徐州的有趣的风土人情
花鼓 大鼓 渔鼓
徐州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花鼓舞”、“叮响花鼓”、“花鼓小锣”、“打干梆”等,是流行于苏鲁豫皖间的一个曲艺种类(花鼓也曾在一些地区发展为戏曲、舞蹈的艺术形式)。
“花鼓花鼓,打锣敲鼓。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是徐州一代民间流行的歌谣,可见花鼓在徐州的盛行还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呢!徐州铜山黄集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黄集人,两头俏;开口就是花鼓调。”黄集人对花鼓更是有所偏爱。
徐州花鼓在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且名称各异。其活动范围以徐州为中心,流派有东、西、南、北之分。东路称“苏北花鼓”,西路称“河南溜”,南路称“皖北花鼓”、“砀山花鼓”,北路称“徐州无弦梆”。
花鼓的音乐由唱腔与伴奏两个部分组成。先期的花鼓,只用鼓或梆子伴奏,演唱中只能击节,不能节制旋律;后期发展成为戏曲时,才有丝竹乐器的伴奏,同时音乐曲调方面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变化。
花鼓音乐曲调有平调(又称玉调)、平调娃子、平调羊子、寒调、寒调娃子、寒调羊子、常调、花调、会调、苦调、翻调、货郎调等。音乐声腔系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一戏一腔,很有特色。鼓的打法,有文打、武掏。文打多为板眼分明、节拍规整的慢板、中速唱段;武掏多为伴奏动作所用,又分上掏、下掏、左掏、右掏、前掏、后掏、立腿掏、旋转掏、跳跃掏、翻滚掏等。
徐州花鼓的文学部分由韵散两种文体交织而成。韵文入曲歌唱,几首常用词牌各有自身的特定词式。词式受音乐曲调框格的严格限制,在句式、字数、押韵等方面,均须服从曲调。散文即说白,与一般曲艺类别中的散文无多大差异。
在演出形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多变,如一人坐唱式、二人走唱式、歌舞式及戏曲式等。衍变为舞蹈、戏曲等表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在徐州地区流传下来的花鼓曲、剧目有数十种。
徐州大鼓,又称淮海大鼓,是流行于徐州乡间的一种常见的曲艺种类。
说起大鼓在徐州的流传,要追踪到“郝沮”。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与丘处机等同拜重阳王真人为师,修炼于宇海之嵛山。丘处机被渔鼓艺人尊为丘祖,号称“丘祖龙门派”;郝大通被徐州大鼓艺人敬为郝祖,自称为“郝祖华山派”。也有“大鼓自渔鼓发展、变化而来”的说法。一般大鼓艺人都能说唱渔鼓,两者同根相联也未可知。
徐州大鼓的伴奏乐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钢板。大鼓扁圆,两面蒙皮,置于竹竿撑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响,传之遐迩;钢板形如两片半月,于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夹了,指摇手晃,叮吟作响。大鼓以坐唱为主,唱到激昂处,也有站起身来手舞足蹈的。
徐州大鼓的唱胶粗犷、高昂、豪放,颇具地方曲艺持色。其表现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动人场景尤为擅长,足可让观众惊心动魄。
其唱词形式,为上下句的诗赞体,偶句押韵,唱起来琅琅上口。也伴有说白的散文。板式有五鼓三板、垛板等,鼓的套数有“紧急风”、“四击头”、“水底色”、“风穿牡丹”、“凤凰三点头”等。
徐州大鼓的书目有《精忠岳飞》、《三国》、《水浒》、《响马传》等十数种。
渔鼓,又称道情。原为道士宣传教义或歌颂道家思想的乐曲,以后渐用于募化,而流传民间。据说,徐州渔鼓由河南传入。
上文已谈到,渔鼓艺人尊丘处为“丘祖龙门派”。例如着名曲艺家高元钧即为“丘祖龙门派”的第十九世孙。徐州一带较着名的渔鼓艺人还有魏兴歧(绰号魏傻子)、裘本月、娄邦俊、朱元才、郑良怀等。
渔鼓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简,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约成45°斜角),用右手中指和食指扣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十公分左右,短者约二十五公分上下。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一般叙事,以中速较多,每分钟约七十二拍左右。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
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催响渔鼓,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夺词,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
3. 徐州的风俗是什么
徐州为“曲艺之乡”。流行于徐州的剧种有柳琴戏、江苏梆子、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平调、丁丁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其中,柳琴戏约有200年的历史,江苏梆子戏已有300年的历史。
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
武术之都:
徐州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自己独特的武术流派。据不完全统计,徐州的武术拳种有37个。
建国以来,徐州籍运动员有7人13次获得世界武术冠军。
2007年3月,沛县武术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2月,徐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地市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徐州
4. 徐州的汉文化
徐州市文广新局以徐州博物馆为主要单位,申报了徐州创新奖项目“讲徐州故事 谱汉风新韵——汉代文物系列外展”活动。
借助独特的“两汉”文化,以文物展览等方式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借助特有的“两汉”文化资源,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讲徐州故事 谱汉风新韵”的宣传交流活动,是徐州市文广新局申报创新奖项的初衷。
以大量珍贵的“两汉”馆藏文物内容的巡回展览活动逐渐在国内外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徐州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两汉文化是徐州市历史文化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历史文化遗产在服务社会发展上的作用也是日益凸显,利用好两汉文化资源,通过文物展览等方式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为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要做的重要课题。”
(4)徐州哪里流行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作为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汉文化资源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更应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动力。
要使“汉文化看徐州”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就要利用汉文化特色优势,整合资源,在有效保护、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徐州“汉文化”品牌、讲好徐州“汉文化”故事。
1996年,徐州市就专门成立了两汉文化研究会,已吸引100余位专家、学者加入。
多年以来,该会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紧扣两汉文化看徐州这个主线,深入开展两汉文化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编辑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徐州汉画像石》、《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等十余部书籍,集结出版《两汉文化研究》三辑。
不但拓展了徐州两汉文化的内涵,还突显了徐州两汉文化特质,更为徐州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徐州剪纸、徐州琴书、徐州香包、徐州梆子戏、徐州辣汤。
1、徐州剪纸
徐州剪纸广泛分布于邳州、新沂、沛县等地,剪纸技艺在当地世代相传。其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花、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样)、特种剪纸等。
2、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是一种由徐州本地人承认江苏省的戏曲剧种。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弹笙、管、笛、箫、筝,打扬琴、拉胡琴、坠琴,敲碟子,围坐演唱“凤阳歌”、“垛字板”、“满江红”、“银纽丝”、“鲜花调”等牌子曲,并演奏〔八板〕等曲牌。
3、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4、徐州梆子戏
徐州梆子戏是江苏徐州市的汉族传统戏剧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江苏省地方特色代表性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5、徐州辣汤
徐州辣汤是徐州的特色民间食品,在徐州街边的小店随处可见。是徐州特有的一种小吃,其他地方绝对没有,原名雉羹,是由我国第一位着名的职业厨师彭祖创制,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6. 徐州的两汉文化是什么
两汉文化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语、汉字、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
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1、“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2、“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3、“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6)徐州哪里流行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两汉文化又称汉朝文化,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汉朝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汉朝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在中央王朝的疆域内,主体民族汉人和主流文化汉文化,一方面有力地吸引和影响着周边民族和周边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吸纳和融合了周边民族及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了汉人汉文化。
7. 徐州文化的戏曲艺术
徐州为“曲艺之乡”。流行于徐州的剧种有柳琴戏、江苏梆子、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平调、丁丁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其中,柳琴戏约有200年的历史,江苏梆子戏已有300年的历史。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
8. 介绍一下。徐州的两汉文化。谢谢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这些国王的陵墓犹如地下宫殿般的华丽,国王生前喜好的珍玩和国库的积蓄,尽都填充于墓室中。徐州汉墓中的王陵墓葬,构成了徐州两汉文化的“三绝”之一。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被誉为徐州文化三绝之一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性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西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是崖洞墓,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发生了变化,盛行的是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礼堂里的雕刻壁画。汉画像石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徐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除汉墓、汉俑、汉画之外,徐州的两汉文物精品,在中国的两汉文化中也是独领风骚,引人嘱目,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余件彩俑;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铠甲、玉棺、玉豹;小龟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带钓、刘注银、火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戏马台的高台秋风,可使你概见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你对“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所有这些,又为徐州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象徐州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中国的历史名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两汉文化看徐州”名副其实。
9. 徐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就两句吗?大概多少字?如果只两句写出徐州的文化特色还真是太大难度!
提到徐州首先想到的就是两个人
刘邦和彭祖
一个是汉朝皇帝,一个是厨师的祖师爷
所以徐州最出名的文化就是汉文化和饮食文化
一点一点写出来肯定要遗漏和不精确
我给你从网上复制一下相关两个文化的一些介绍,你了解下然后总结出来介绍给他们。
汉文化: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可见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因为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于1987年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这里就成为中国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八百年之久。夏商时期,大彭国很强盛,曾成为五霸之一。至商武丁43年,大彭国被灭,但之后仍以彭祖相称。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为徐国国都、楚国国都和西楚的国都。因彭祖是烹调业和气功的祖师爷,所以彭城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先驱的奠基人之一(道家思想是汉初形成的文化的核心思想),亦被西汉目录学鼻祖刘向称为硕仙。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之久。在历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开国皇帝,但影响最大的就是汉朝,因为它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汉高祖刘邦故里。
(1)古彭徐州是中国汉文化的创始人刘邦的故里
据《史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人”。当时沛为沛郡(秦之前为泗水郡),所辖彭城周围37个县。丰邑即丰县。又据明代《关王庙记》载:“丰邑,古徐州城,汉高祖诞生之乡也。”《高祖本纪》上曾有刘邦自言:“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可见,丰县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其具体地址就是今丰西北12里(华里)金刘寨村,因为至今这里还有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还有汉皇祖陵的遗址遗碑两件:一碑上写“西汉高祖,丰邑西北隅离城12里力村畴(今金刘寨)西王庙碑记。”另一古碑上写“汉之故里”字样。这既说明金刘寨就是刘邦的老家,又说明这里就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不然怎会写“汉之故里”呢?汉皇祖陵不仅有刘邦的先祖墓冢,而且经汉代修建,规模还相当宏大。以刘清墓为中心,东北角建有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名曰“西王庙”(古碑尚存),西北角建有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名曰“东王庙”(尚存石狮、石碑头和碑座),正东边建有蜀汉昭烈帝刘备和关羽、张飞的三义庙(五十年代拆除),正西边建有刘玄(待考)的玄帝庙(1966年拆除),正前方为千米神道,两旁列有石人、石马、石丞相,气势壮观,曾引世代墨客骚人考察参观。
此外,由于刘邦生长在丰县,故在丰县留下许多活动遗址和传说故事。如喝凤凰嗉土刘邦方能降生的凤凰嗉遗址、刘媪歇息龙雾桥有孕生刘邦的桥址和桥碑、刘邦避难出逃的五门和七里铺的遗迹、遗址、刘邦跟马惟先生上学的地方“马公书院”遗址、还有卧牛岗、卢绾道、斩蛇沟、邀帝城、分榆社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刘邦在家乡的活动事迹颇多,亦证明丰邑就是刘邦的老家。由于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并广泛地吸收了百族文化的因子,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汉文化。所以刘邦被史学家称为“汉祖”或“汉之始祖”,因此,历代皇帝就称金刘寨为“汉之故里”。综上所述,徐州丰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2)促成汉文化形成的主要人物多是徐州人
大一统汉王朝的建立,是汉文化产生、形成的先决条件和政治基础。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国策的制定,又是汉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然而,这两件大事的成功,除了刘邦本人的主导作用之外,与谋臣战将、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冲锋陷阵的共同努力是绝然分不开的。然而,这些谋臣战将又多是彭城人或彭城附近的人。如汉初三杰之一的相国萧何和刘邦同里近邻;谋士张良虽属韩国人,但祖籍毫县,曾属古彭所辖。大将军韩信属徐州南淮阴人,亦古属彭城辖地。因刘邦发迹于丰沛,跟随者丰沛人当然很多。除亲属18人封王之外,外姓封侯者不下几十人。如丰人周勃为绛侯、雍齿为什邡侯、卢绾为×侯、沛人有曹参为平阳侯、樊哙为舞阳侯,夏侯婴为汝阳侯,周昌为汾阳侯,周成为高景侯,王陵为安国侯,任敖为广阿侯,周碟为崩城侯,鄂千秋为安平侯,邵欧为广侯,朱轸为都昌侯,严不识为武强侯,奚涓为鲁侯,周止为魏其侯,孙赤为堂阳侯,冷耳为下相侯,秘彭祖为载侯,单父圣为中牟侯,卫母择为乐平侯,杜得臣为棘阳侯。特别是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五人皆至丞相位,对辅刘氏安天下,促使汉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不仅如此,刘邦还把彭城人迁到西方去,很快就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会,从而形成了“汉字”、“汉语”、“汉文化”。据《汉书·高帝记载》:刘邦对诸侯子留在关中者,复之12岁,又“徒齐、楚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性于关中,兴利田宅”。连同丰县人刘邦也在咸阳附近为太上皇建新丰,并“徒诸故人实之”。这样,不管是开创天下,还是巩固天下,对汉文化的形成,古彭徐州人都起到了发启和奠基作用。故可以说,故彭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3)古彭徐州丰富而灿烂的汉文化遗址和文化,亦可证明徐州就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
⒈楚王陵汉墓群及其出土文物
由于徐州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刘邦建汉后不久,便把其四弟刘交封为楚王,都彭城,直至东汉灭亡,一共有18位刘氏诸侯建都彭城,长达400多年之久,所以汉文化在这里就显得极为丰富和典型。现就发掘和出土的文物看,有西汉一代楚王刘交墓,有龟山楚襄王刘注墓,有卧牛山楚王刘纡墓,有东洞山的楚王刘延寿墓等,还有其他贵人的汉墓不可胜数。这些汉墓都是以山为陵,坡凿通道,开石室,凿竖井,建筑地下宫,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宫殿。
就从墓中发掘的文物看,也是典型的汉文化代表。
①汉兵马俑 汉兵马俑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麓,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墓葬陪葬墓。坑内有气势浩大的彩绘兵马俑群。这是中国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第三次大发现,仅次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俑坑5个,骑兵俑坑1个,阵容千军万马,气势威严,从而看出汉代的军事文化和制陶工艺之高明。
②汉画像石馆 此馆建在云龙山西侧,收集了徐州一带墓中出土的汉画像石刻500多块,被文化界公推为江苏文化的“三宝”。其石刻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飨宴会饮,车骑出行,游射田猎,舞乐百戏等;有表现神话和祥瑞的,如羲和举日轮,长羲举月轮,金鸟为日,玉兔为月,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等画面,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还有些为装饰画图案,,如青龙、白虎、玄鸟、麒麟等,其绘画和雕刻艺术都是很高明的。充分反映了当时汉文化的艺术水平。
③金银缕玉衣 制造十分精细,用金、银丝和磨制的玉块2600多枚编缀而成。它是汉代皇室特定的葬服,声誉国内外。曾去日本、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受到高度的评价。至于兵器、玉器、陶器、汉印等,皆多不胜举,实属汉文化所特有。
④大风歌碑 此碑在沛县文化馆内存藏,是刘邦平英布谋反后过沛县与乡亲父老饮酒共欢时所作的楚歌。虽只有三句,但气势磅礴,概括力极强,是一般人难以作出的一首词,故被史学家称为“古今绝唱”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的猛士兮守四方!现有汉代碑刻和元代摹刻碑各一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⒉汉文化遗址处处皆是
除以丰县汉皇祖陵为中心各活动中心外,徐州还有:张良地桥授书处和子房山,项羽的戏马台、范增墓、刘邦的拔剑泉、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和拉犁山的地下宫殿等。
①刘邦的拔剑泉 此泉在徐州西郊的汉王乡丁塘山下。相传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从彭城追赶至城西10多公里处的丁塘山下,突然大风从天而降,天昏地暗飞砂走石,楚兵大乱,刘邦得救。此时,人困马乏,饥渴难忍,刘邦举剑问天,击石相试。果然,岩石如破竹一般从中裂开。为解将士干渴之急,刘邦又握剑怒刺山石,那知刺中泉眼,剑拔水出,清泉涌流,人马欢饮,士气大振。至今,此泉已2000多年至久,清泉长流,四季不绝。汉王庙曾建于此,已成为人们旅游观赏之胜地。
②北洞山地下宫殿 此地宫在北郊茅村乡洞山村,坐北向南,凿山而筑。有立宫室8个,侧宫室11个,耳室5个,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宫室各具特色,形制不尽相同。各室皆富丽堂皇,设计合理,结构严密精巧。有起居室、洗漱室、用膳室、会客厅、游艺室及仓库、伙房、水井、厕所等,仅次于河北满城的刘胜墓。此墓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现已对外开放。其他地下宫殿均大同小异。
③戏马台 位于城南1里许的南山上,是盖世英雄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定都彭城而观赏士兵赛马、检阅的高台子,名曰戏马台。2000多年来,戏马台上寺宇亭台楼阁建筑不断,也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楚汉战争遗迹的场所,一览“霸业五载,雄风千秋”的霸王业绩。现已对外开放。
④张良圯桥授书处和子房山 圯桥授书一事是张良为报国灭之仇,雇用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逃至徐州东睢宁县下邳镇隐居时,一日在圯桥上得到黄石老人授给的奇书《太公兵法》,并说13年后,济水之北,谷城山下再见。此后,果然如说。张良死后,于谷城黄石同葬在徐州沛县东的微山之上,而圯桥仍在下邳。至于子房山,则是张良的洞箫吹奏楚调,四面楚歌之处。山上建有留侯祠,祠内塑有张良像。此山名曰子房山。
至于范增墓、华佗墓、泗水亭、戚姬苑以及秦始皇泗水求鼎处等,古代汉文化遗迹多不胜举。由此可见,只有汉文化发祥地,才有这极为丰富而多采的汉文化遗址遗物。
综上所述,古彭徐州是汉之始祖刘邦故里,是汉文化艺术极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此稿是刘恒心先生为领导人赴台参加楚汉文化研讨会而写
成稿于2000年8月16日
饮食文化:
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徐州古称彭城,缘于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国。 彭祖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相传在尧之时,彭祖因擅烹饪野鸡汤,得到帝尧的赞赏而受封,在徐州一带建立了大彭氏国。 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羊方藏鱼因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文火同炖而得名。 相传,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日,夕丁捕鱼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让其母剖开正在炖着的羊肉,将鱼藏入其中。 彭祖回来吃羊肉,感觉异常鲜美,于是如法炮制,便产生了 羊方藏鱼 这道菜。 据传汉字中的 鲜 字即源于此。 帝尧时期,尧封颛顼的玄孙钱铿于大彭,建立了大彭国。 铿为彭祖。 他曾献雉羹于帝尧,受到了尧的褒奖。 屈原《楚辞;天问》中有 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之句。 汉代王逸注: 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 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称彭祖为 中国第一代职业厨师 。 彭祖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所创的雉羹、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名菜名汤流传至今。 其主要贡献在于把人类饮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将饮食与养生相结合,创出了药膳、食疗等饮食的新天地,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增强民族体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曾烹子事主的易牙来到彭城,求教彭祖的烹饪之道,终成烹调大师。 商殷之际彭祖后裔纷纷迁往山东、河南、四川、浙江等地,将饮食文化推向全国各地。 汉代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将彭城烹饪技艺带到了西部地区。 汉时徐州在烹调技术上已有较大发展,炊具的使用也有了很大进步, 牝鸡抱蛋 、 沛公狗肉 、 鸳鸯鸡 等名菜相继产生,同时面点如烧饼、馓子等也相继出现。
<p> 魏晋之后,彭城人多次南迁,又将彭城烹饪之法传往南方各地。 唐宋时期,韩愈好饮食,曾亲自创制了不少名菜,如 愈炙鱼 ,在徐州广为流传。 随父来徐州的白居易,爱吃一种鸭子,因其字 乐天 故称 乐天鸭子 。 自称 老饕 的苏东坡,创意制作的四道菜被誉为 东坡四珍 流传至今。 由于这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使徐州的饮食日渐丰富,发展得很快。 元朝时期,有僧人开办的素食馆。 释家风味的 天花宴 、 素八珍 等名菜应市,多种风味小吃也布满市面。
清代和民国时期,徐州的饮食更加丰富多彩,冻豆腐、酥鱼、蹄卷、芙蓉肉、糟猪耳、搅瓜等普遍食于民间。 经学大师康有为品尝到细嫩的彭城鱼丸时,高兴地赋诗赞誉彭城鱼丸闻遐迩,声誉久持越南北。 近代徐州烹饪业发展更为迅速,传统技艺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的饮食文化与全国各地扩大了交流,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兼收并畜各地烹饪之长,相继推出了川菜、粤菜、镇扬菜等风味名菜;陕西、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风味食品也遍布街头,加上外来的肯德基、麦当劳,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
今日的徐州城,处处美食风。 人们不仅可以大快朵颐,而且可以领略徐州的饮食风尚
10. 求徐州的历史文化特点
“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是徐州最为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质。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千年帝都”,“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是西汉皇室的桑梓之地,是刘邦的“龙潜”之地。西汉建国后,刘邦将彭城及其附近地区设置为重要封国——楚国,并将他最亲密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毫无疑问,两汉是徐州2600多年建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和文物遗存。
人们常说“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以形容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徐州同样流淌着悠远而华彩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