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国学看似风光体面,实则沦落。大家风风火火赶着国学复兴的潮流,可究竟何为国学,却不深知。概念朦胧模糊,操作也不是很严肃。我为国学的现状感到担忧,我不清楚国学的“经世致用”在当下又如何继续?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没有金钱的支持,国学发展也是寸步难行。有些设想和策划在激情过后也便束之高阁。为此,我很困惑,不断寻找着她的发展路径。我知道应该首先得到经济支柱,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讨得一碗学术羹饭,实属不易。
当下国学已非昔日之国学,没有了国家高度的青睐,故而其发展就举步维艰。她只好颠簸流离,在民间哄一哄三岁娃娃。我看到很多孩子读三字经,可这不是真正的国学。还有些人拿出所谓国学读本,任意切割,以为恭维而代言的姿态劝诫国人如何做良民,这不是国学原本的气质。孔子的坚守使他流浪,后人深感夫子的末路穷途,便纷纷用国学的面目强颜欢笑,拍着人家的屁股叫好。国学仅仅是装点吗?难道就不能重拾国学的尊严吗?我也看到很多人为了饭碗和职级埋头书堆,花自己的钱出一些擦屁股的书,这是悲哀的国学。
国学还是缝缝补补的学问,失去她的大雅之堂。我的理想主义的梦忽然遥远,需要改造吗?也许是自己多情或者煽情呢,世界本太平,庸人自扰之。可是,我还是发现了太多的迷失,很多人放弃了本初的天真,也放弃了为人的性情张扬。国学不是用来粉饰泰平的,她应该在内心孜孜追求一种广度的爱和自由,她必须有人格,有思想。她走进每个人,但不是让每个人模式化。我还是在理想世界徘徊着,可是现实中我本一俗物,切切谋生存,卖矛又卖盾。
文章引用自:
㈡ 什么是真正的国学文化
真正的国学文化:
1、国学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国学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捍卫。
2、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3、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2)国学文化多少断层扩展阅读:
国学文化的产生背景:
1、“国学”最初的含义专指中国古代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学问,这个学问以中国儒家经学为基础,兼及其他诸子百家与文史之学。
2、再扩大一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所有关于中国古代的经世致用之学,但是其核心是儒家的经学,这是不易之论。
3、不过,在西方文化没有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国学”之名,那时候的学者只是把中国传统的学问分为“经学”、“史学”、“诸子之学”,或者“汉学”、“宋学”等等。
4、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文化,亦即“西学”的大规模进入,于是就有了“中学”之名,以之与“西学”相区别。后来,才由“中学”逐渐演变成“国学”。
5、“国学”这一名称的流行,当是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之间。当时的倡导者主要是辛亥革命后的一批文化改良主义者。之所以把“中学”改称“国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学
㈢ 我们的文化是否已经断层
你说的很好 现在这个社会中 真正搞得懂中国文化 并且运用起来的人少之又少。从鲁迅先生起 白话文就替代了文言文。而中国古文化的精髓就恰恰是文言文 国学大师们曾经讨论过 古时候的人用几句话就能表达的意思 现在的人却用几张A4纸都表达不了 中国文字到底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了一阵寒意 转眼一想 现在人们沉浸其中的是快餐文化 上课上的是国外名着,我想问他们那些所谓的教育家一下 中国文化哪去了 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哪去了 难道我们要会过头来去学西方的那些思想嘛?我不否认西方文化也有很究竟的东西 莎士比亚 亚里士多德是非常了不起 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 甚至是那些老师 满脑子装的就是他们!这让我这个学生感到很无地自容 他们甚至说了: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化 我们要努力学习英语 来了解这些精髓!我听到这里心里又一阵嘀咕:难道所谓的市属重点中学就这种素质水平 他们不标榜自己那也别贬低自己啊!更可气的是几乎有5分之4的同学还高声应和 老子说的:一曰慈 二曰简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种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出来么 孔子说的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以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看见得见影子么 甚至连易经中的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都烟消云散啦
都说现在国学热国学热 别以为是中国开始的 是人家热完了中国再热的
所以说你现在想到的就非常好 中国以后的教育 思想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依我见解 如果近几年没有很大改变的话中国的下一代将会解体 真正的成为外国人的附庸 你有没有感觉到 现在你一问你大学毕业想干什么?回答一定是 进外企啊 或者是出国啊 他们就不会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交融是必然的 但是如果是成了对流的话那就麻烦了 我们要想尽办法 要古代智慧现代化 西方智慧中国化 中西智慧全球化 这才是佛家所说的大包容啊~~~~~
㈣ 哪些汉文化在清朝发生断层了
剃发易服,清朝深谙摧毁一个民族的精髓,所以服装上是彻底断层了,反抗的都被杀干净了。还有舞蹈等方面,现在所谓的古典舞都是结合古墓里的壁画以及文献记载,再加上一些芭蕾舞的精华编整而成的。真正的古代舞蹈已经无迹可寻,在南宋灭亡后就已遭到严重摧残,即使有剩下的一些也在明朝灭亡后终于消亡。毕竟清宫怎么会允许你跳汉人的舞蹈?
㈤ 目前懂国学、懂传统文化的人占比有多少
一定是极少数,即使在整个文化圈子里也是如此,说句难听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是真懂。
㈥ 国学由民国到现在为何断层
您好:
我们国学繁荣在上世纪前半期曾经出现高峰,但后半期重利益轻文化已经是接近50年的文化断层。
㈦ 国学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文化包括的种类大致如下:
汉语汉字,语言文字,音韵学,语音学,成语,语法等。
文学艺术,文学,散文,诗歌,戏曲,小说,着作,对联,书法,中国画等。
史学,地理,史学考证,年谱,政区,地理学,地志与地图,地方志等。
古典整理,古书,历史文献,版画,雕刻,刻版书籍,古典建筑风格与艺术,园林建造艺术与风格等。
哲学与文化,哲学,经学,儒教,道教,佛教等。
自然科学,医学,医药学,中草药,针灸,物理,旅游,科技,发明与制造等。
基本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国学
㈧ 中国汉文化有断层,因为有元朝和清朝
严格来说汉文化一直没有断层,因为一直有传统文化流传,但是其中确实经历不少打击,元朝清朝都实行民族等级制度,这样打压汉族必然造成汉文化的遗失停滞,元朝还屠杀汉人损失更为严重。
㈨ 中华文化断层了么
我觉得中国文化没有断层。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魏晋南北朝着作。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融合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具有融合性。不管什么外来文化都会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呈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特点。所以现在的文化是对华夏文化的继承,而没有断层。
中华文化的演变
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被灭绝从历史上消失,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华夏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保留中华文化。我们的祖先虽然使用白话文做日常交流,却采用文言文和成语着书立说。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使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套语言体系传世。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文言文这一种语言,经历了几千年,还能保持语义大体不变,现代人也能看懂。而白话文不要说千年后语义已经面目全非,有些甚至几十年后就已经不是原意了。由此可见,我们有多么智慧了不起的祖先。
曾几何时,我也认为中华文化断层了,通过阅读我知道事实并不有。中华文化会源远流长,身为中华儿女我觉得非常的自豪。
㈩ 中国的“文化断层”是指什么.
中国的“文化断层”是指文化断层是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绝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无法学习传统文化。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语的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到西汉,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万古楷模。越到后世,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远。
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后来对国学的忽视,国学开始衰落。以至于现在的绝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现代人在阅读和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时必须借助专业人员的翻译才能了解一些。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断层。
(10)国学文化多少断层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断层的问题,两岸都存在,但也有所不同。大家可能知道,大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过“文革”的“破四旧”,这个“破四旧”指的是所谓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实际上,当年的“文革”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是大革文化的命,造成文物古迹、书画古籍的大破坏,造成中华文化的大浩劫。
可以说,“破四旧”在大陆对中华文化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冲击和影响,导致出现中华文化断层的问题,教训深刻,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陆进行了大力度的“拨乱反正”。比如全民阅读活动。从十多年前,大陆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现在,有四百多个省区和城市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阅读活动,产生了深圳读书月、北京阅读季、苏州阅读节等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全民阅读活动品牌。
再比如,2007年开始实行的农家书屋工程初步解决了8亿农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年来,大陆特别重视对青少年加强中华文化的传统教育,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中小学生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在普及中华文化的活动中还出现了“国学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