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与中国文化的介绍
本书是“中国文化新论丛书”的一种。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尤其与人文精神绾结在一起的是人品与花格的渗透,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本书的主旨即是从人与花的交感来谈论花文化,对花与人生、与民族传统文化作一番提要钩玄的表述。全书三部分内容都环绕着花的人格化,人花交感这一题目着手:第一章是总叙,谈人格与花格的互相授受;第二、三章依时序和花种分述人花相融的心物相融境界;第四章写人从花的习染所兴发的感应。书末并附“中国的省(区)花和市花”及“中国历代花卉名着”等。
② 花给予了中国人哪些文化内涵
实际上花的内涵都是人赋予的,梅的不畏严寒,牡丹的华贵,菊花的灿烂等,经过努力才能绽放出美丽的人生,讲的不是花是人,以花自比,陶冶情操,坚定信念。
③ 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花代表的含义
白丁香――纯洁;
水仙花――清纯、自尊;
郁金香――幸福、博爱;
紫罗兰――青春永驻;
柏树――永葆青春;
含羞草――知廉耻;
银杏――古老文明;
紫荆――兄弟和睦;
红豆――相思;
玫瑰――爱情;
勿忘我――永恒的爱;
杨柳――依依不舍;
并蒂莲――夫妻恩爱;
百合――百年好合;
马蹄莲――永结同心;
文竹――永恒;
菊花、竹、兰花――高洁;
山茶――质朴;
蔷薇花――美德;
牡丹――华贵;
向日葵――仰慕;
腊梅――坚贞不屈;
木棉花――英雄之花;
黄月季、棕榈――胜利;
葡萄――宽容、博爱;
桂花――友好、吉祥;
铁树――庄严;
金橘――招财进宝;
茉莉――和蔼可亲;
红枫――热忱;
石榴――子孙满堂;
富贵竹――吉祥、富贵;
万年春――友谊长存;
秋海棠――诚挚的友谊;
龟背竹――健康长寿;
大丽花――大吉大利;
一品红――共祝新生;
杉木――正直;
昙花――美好的事物不长远。
④ 在古代,宋代文化中,花的各种妙用都有哪些呢
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以其文人审美品位的独具匠心而颇具佳话。宋代社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发展壮大,他们也自觉追求艺术文化的发展,由此推动了平民阶层艺术修养的提升。
花是古代社会优雅生活的象征,宋代文人雅士围绕着"花"进行了各类优雅、日常的行为活动和文化交流,极大促进了宋代艺术审美的提升。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花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因此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史上颇为常见,也展现着各类风貌,体现着历朝历代的审美风趣。
宋代花卉品种的多样性以及饮食烹饪手法的南北融合,使得花卉作为食物进入宋代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花卉作为食物虽然吃起来相对较为清淡,但是却饶有生活情趣,这也进一步促使宋代花作为一种文化与宋代世人之间产生关系。同时宋代世人注重养生保健,花与健康功效之间的联系也在宋代得到了极大发展。
宋人爱种花、簪花、赏花、食花、赠花,通过宋代世人这些与"花"相关的活动,我们在观察宋代世人日常生活富有情趣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宋代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由开放性。宋代"花"文化,也因为其独特性和极致性,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具特色。
宋代文人凭借着"花"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而世人也通过花传递着感情理想,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花"作为流行物品之下,他们充分发挥"花"的作用,深入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念。通过"花卉",使得宋代世人的生活更加异彩纷呈,也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⑤ 花儿是什么文化
玫瑰花玫瑰长久以来就象征着美丽和爱情。古希腊和古罗马民族用玫瑰象征他们的爱神阿芙罗狄蒂(en:AphroditeAphrodite)、维纳斯(en:VenusVenus)。玫瑰在希腊神话中是宙斯所创造的杰作,用来向诸神夸耀自己的能力。英国有名的Lancaster与York的玫瑰战争(1455-1485),也是各以红、白玫瑰各为象征。最后以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通婚收场,为了纪念英格兰以玫瑰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玫瑰。美国、英国、西班牙、卢森堡、保加利亚的国花。保加利亚是誉满天下的“玫瑰之国”,每年六月初的第一个星期日为传统民族节日玫瑰节,人们到玫瑰谷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认为绚丽、芬芳、雅洁的玫瑰花象征着保加利亚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酷爱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芒刺是保加利亚人民在奥斯曼帝国、德国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与坚韧不拔的化身。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在希腊神话中,玫瑰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进了爱神的鲜血,它集爱与美于一身,这在花的国度里,可是相当幸运的了。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
⑥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哪些用花的习俗
用花的习俗可以从颜色方面和数量方面来看,不同的情况要用到的习俗是不同的,而且某些场所是绝对不能用错的。
三、选择花朵数量也是有习俗的,9常被用作天长地久的象征,所以求婚时的鲜花数与9往往分不开;10是完美的象征,庆祝时候往往会用到;8和6都是顺利的象征,在开业庆祝或祝愿顺利时常被使用,其他数字的使用则比较少。
⑦ 关于花的民俗文化
很着名的,很感人的一个典故:昙花一现,只为韦驮。
昙花又叫韦驮花。韦驮花很特别,总是选在黎明时分朝露初凝的那一刻才绽放,
相传昙花和佛祖座下的韦驮尊者有一段哀怨缠绵的故事,所以昙花又叫韦驮花。
传说昙花是一个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很灿烂,她爱上了一个每天为她锄
草的小伙子,后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把花神
贬为一生只能开一瞬间的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个小伙子送去灵柩山
出家,赐名韦驮,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可是花神却忘不了那个年轻的小伙子,
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驼尊者都会上山采春露,为佛祖煎茶,就选在那个时候
开花!希望能见韦驮尊者一面,就一次,一次就够了!遗憾的是,春去春来,
花开花谢,韦驮还是不认得她
⑧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以花为食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谢邀: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以花为食”的饮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在人与自然的接触中,用自己的味蕾在探索哪些食物既有着宜人的味道又可以食用的同时,带着芬芳味道的鲜花无意间触发了他们的味蕾,由此以花为食逐渐进入了先民的视野并成为他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择。
以花为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生活意趣与养生哲理的凝练,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漫主义情怀的体现。
⑨ 为什么中国有传承千年的花文化传
我国人民自古就喜爱花,对花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已培植荷花、金粟兰及香蒲作为观赏植物。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描绘花、赞美花、歌颂花伴随着人们牛活当中的一切喜怒哀乐,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并且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在世界文化殿堂占有独特一席的中国花文化。
“蒹蕸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胎炙人口的篇章。白茫茫的芦苇花是作者眼前的景象,也是盼望与心上人相会的地方,美丽的景象与美好的感情水乳交融。《诗经》中像这样描写花的诗歌占很大比重。内于《诗经》的绝大部分篇章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边劳动边吟唱的歌谣,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把在劳动中对花的感受吟唱出来。颂花唱花,是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幸福的向往。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高峰的到来。春秋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不朽的《离骚》中,以他饱蘸情感的笔触和起伏跌宕的胸怀,倾述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人民艰难困苦的无限同情。诗人用“饮木兰之坠露”和“餐秋菊之落英”来比喻和形容白己纯洁的灵魂和刚直的秉性。在这里,木兰和秋菊是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不仅如此、诗人在《离骚》中运用了—系列花卉、芳草来比喻高洁的情操,可以说是将花卉与文学的结合推向了—个空前的高度,这种影响在几千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影迹,如一些着名人物的姓名或笔名即取自《离骚》;周信芳(我国已故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绳(我国着名理论家)分别取自《离骚》中的“信芳”、“胡绳”,均是鲜花和香草的称谓,并且在诗中都是美好情操和品性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许多文人雅士、骚人墨客也纷纷起而效仿、开始借花咏物,赞花抒怀,这种风尚直至秦汉。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末时期,是及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较,社会安定相对维持较长,科技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空前的大融合,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其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更是达到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颠峰时期,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唐文化。正是在这个时期,花卉全面地登上了文化舞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为人们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白居易在他缠绵悱侧的《长恨坡》中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准确地表达了一代风流天子唐明皇,在经历了马嵬坡一场生离死别之后,面对宫中依旧的池苑和柳树荷花,对杨贵妃无限的迫思。桃李不是花.梧桐不是树,因为“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人面桃花,伤情不尽。
花卉,不仅仅是美妙女子的象征,还可以表达更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怀,诗圣杜甫以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深深道出了诗人对时势战乱的忧虑。面对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黎民,鲜花也会感伤得落泪。此时的花,巳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感情,足待人思想的精灵。
唐诗如此,宋词也如此。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但无论哪一个“花”,我们都不能说清楚那是梅花,桃花还是什么别的,因为那本不是花.而是流动的思想,是飞逝的年华。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
元明以后,在诗词之外,绘画艺术逐浙成熟,从一种工匠式的装饰风格转而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自文人画风开创之后,风气遗留直至明清。近代文人、书法家更是没有几个不会画上几笔梅、兰、竹、菊的,似乎这四君子已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准,诗书画篆无不涉及。然而,是自命清高,或是附庸风雅,还是托物言志,反映社会现实,只要看看对花的不同描绘就一目了然了。元朝着名画家王冕,自幼牧牛,绘画师法造化,他笔下的《墨悔图》没有任何附会.也没有造作,有的只是一种真实的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而画家留下的却正是满干坤的清新正气。
⑩ 什么是花文化
中国是诗的王国,更是花的国度。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不仅观赏花的秀韵多姿,而且更在赞美之余,还要品尝花的美味,领略大自然的精灵,在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当然也写下了不少流芳千古的佳句。这足以说明国人对花有着剪不断情,解不开的节!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有的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把一种或几种花画好。画好一种花是不容易的。中国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国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1、花的认识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中国人民也天生爱美,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然而,中国人对花的认识和情感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情感。在中国人看来,花是有灵之物。人们赏花,除了常识它那静态的外部形态美之外,还善于观察欣赏它那动态的生命变化之趣。另外,中国人还认为花是有情之物,不仅娱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中国人对花的这种看法和情感是观花之后由悟性而得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中国人世世代代爱花赏花就是认为花能使人赏心悦目.花能畅神达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蕴含看文化,花中凝聚看中华民族的品德和节气。
2、花的文化内容
花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困此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随看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兴衰而起落。中国花文化从一出现起,就深受中国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并随之而发展,所以中国花文化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看密切的关系,与历史上儒、道、佛、诸家思想密不可分。
从考古遗迹中证实,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远古祖先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引入生活中来,在粗制的石器上刻划各种花朵的纹样,甚至染上漂亮的色彩,用来美化生活,这可能就是中国花文化的最早表现形式。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上万年以前〕文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当时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花卉的文字记载,最早始干公元前11世纪商朝甲骨文中。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花卉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花卉赋于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中目花文化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殷。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百了插花艺术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花卉应用的技艺已很高超,对花的鉴赏也十分高雅,开始步入较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和艺术创作境界。至隋,唐和两宋时期,中国花文化的发展已进入昌盛和成熟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大唐盛世的百业兴旺,宋代稳定与繁荣,带来了中国花卉业的空前绝后发达,举国上下种花。卖花,赏花和插花蔚然成风。据传。当时点茶,挂画,燃香和插花合称“四艺”,成为社会上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花卉的科技书籍,花卉的文学作品,花卉工艺品和花卉绘画以及盆景,插花等艺术品层出不穷。成绩辉煌,可称中国史上花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各类花卉着作甚多且内容全面丰富,科学性较强的时期。标志着中国花卉栽培和应用理论的日臻完善和系统化。
清未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统治者的软弱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中目连年战患,国力下降,经济衰退,花卉业停滞,花田几尽荒芜。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目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逐渐受到重视。花卉业得到空前发展,花文化又呈现百花芥放的新局面。花卉成为社会重大节日和社交活动中必有之物,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成为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居家住户美化生活的一部分。5000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花文化,中国花文化成为东方古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根植于中华沃土里,生长于大众生活之中,并深得其他姐妹文化艺术的素陶和影响而茁壮成长起来。中国花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富有民族风味的特色,内容广泛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中国花文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描述历代社会生活中各种花事活动的情景,诸如各朝各地的花市,花展,花节盛况,借以展现繁荣欢乐的社会岁月风貌。
⑵直接表见或描绘各种名花异卉的琼姿仙态之美,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⑶介绍古今名人赏花赞花或育花的种种趣事,以此增加人们的生活知识和乐趣。
⑷以花为题,借花传情,或阐述人生哲理,起以教育作用,或表示祝愿,希望和祈求,或表达个人的种种心态与冥想。
⑸介绍花卉栽培的知识,信息。经验以及科学新方法,新技术等等供人们学习参考中目花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按大类划分有花卉的专业科研与教育,有直接的花卉商品产销,有园林中的各种应用,还有更多是以文学形式,以绘画。雕塑,盆景,插花,歌曲,舞蹈等众多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活泼多样,令人喜闻乐见。具体的有花书,花诗,花画,花歌,花舞,花膳,花饮,花织锦,花工艺品以及花节,花神,花会,花语等等,各具特色。
3、赏花情趣与特点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丢弄了那些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而用充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憧憬美好幸福未来的情感附之于花。借以讴歌社会和人生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审美观。首先,表现在用花,赞花和赏花的着眼点上,中目人既重花卉外形之美,也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更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以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审美情趣说明中国人赞花、赏花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求有装饰美化的实用效果,又要求有畅神达意的精神享受。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其次表现在用花,赞花。赏花的表达方式上,中目人既喜欢有直接客观的描,诉,咏,唱、观等方式表现或欣赏花卉自然之美与装饰效果,但更喜欢借花明志,以花传情的表现主观的感受之情,故而常将花寓以多种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然后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此通过联想而意会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