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西方文化有哪些

西方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20 16:50:22

Ⅰ 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有哪些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汇,发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这一次的中外文化大交汇,既不同于两汉时期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的吸收,也不同于唐宋时期对与本土文化不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这一次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了自己的欧洲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的震撼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也是巨大的。

当时,罗马教廷为了配合欧洲殖民势力的扩张,在葡萄牙当局的支持下,通过澳门,向中国派出了成批的传教士,以便叩开封闭的“远东的伟大帝国”的大门。为了“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他们决定采取“学术传教”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们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并“使中国学术界坦然接受,而认识基多(基督)圣化的价值”。(以上引文见裴化行《利玛窦司铎与当代中国社会》第一册。“司铎”:sīó,天主教对神父的另一名称)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但他们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得多的欧洲文化,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李约瑟语)

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人才济济。来华初期,他们注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经籍,努力了解并顺应中国社会,以求得天主教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的统一,借以培植天主教植根中国的土壤。明清之际的万历、崇祯、顺治、康熙各朝,对来华的西方人才都很重视,不光容许他们从事正常的教务活动,还注意利用他们的才能,广泛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清朝康熙帝就曾通过南怀仁致信西方耶稣会上士“凡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等物质科学之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1677年,康熙又专命法国传教士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他还特召传教士进宫廷,为其讲授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乐理以及解剖学知识,无一日间断。

尽管传教士们介绍的西方科学有它的局限性,在天文。数学等方面最早介绍到中国的,也并非是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仍有许多新的技术知识,许多科学着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开来。1620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从西欧各国募集来西文着作7000余部;1629年,科学家李之藻编印了天主教第一部丛书《天学初函》,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科学着作。这样,就使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人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当然也包括欧洲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等等。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yì)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火器的使用、望远镜等仪器的介绍和应用也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着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xī,清楚、明白)者”,“藻不敏,愿从君子砥焉。”(砥:dǐ,磨、磨练)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传入中国的物理学与机械工程学西方科学传人中国,机械、物理、测绘、历算,门类繁多。中国是农业国,因此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水利科学首先受到重视。利玛窦生前,把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Sabbathinus de Ursis。公元1575~1620年)介绍给了徐光启。熊三拔1606年来华,在北京随利玛窦学习汉语,成了他的重要助手。熊三拔所着《泰西水法》(6卷),1621年在北京刊印。这是第一部介绍西洋农田水利技术的专着,集中了欧洲水利工程学的精华。徐光启所着《农政全书》(60卷),其中水利部分,全部采自《泰西水法》。《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集大成之作,是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编纂而成的。该书初版于1633年,1742年改为《授时通考》,以78卷行世。

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ean Terrenz,公元1576~1630年)1621年来华,曾在嘉定、杭州一带传教,后被召至北京,同徐光启、李之藻等修订历法。他的机械工程学着作《远西奇器说录最》(3卷,简称《奇器说》),在王征协助下编译成中文,于1627年在北京刊印问世。该书所录奇器,依切、便、精三原则选择收录:切就是切于民生日用、国家工作;便就是便于成器、工费非巨;精就是精于同类器物、非重非繁者。此书康熙时被收人《古今书集成·考工典》卷二四九中。

曾任清朝钦天监监正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曾根据意大利机械学家布朗加(Branea)在其《汽轮机》一书中提出的设想,于1678年进行了蒸汽动力试验,用轻木制成四轮小车,中部设火炉,用煤点燃,井用齿轮把后轮与中轴相接,以推进行走。他还在后轴中装置调向杆,以改变车的行走方向,从而大大改进了布朗加的设计。南怀仁还着有《熙朝定案》三卷,编录各种工程技术,极有实用价值。

明代中叶,随着耶稣会士来华,钟表便作为不可缺少的西洋奇器,在官僚上层流行起来。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Ruggieri)送给广东制台(制台,官名,制军的别称,清代对总督的称呼)陈文峰一台大自鸣钟,且把它改装成合乎中国观念的十二时辰,把阿拉伯数字改为中国字。在利玛窦进贡北京的礼品中,自鸣钟也是十分引入注目的物件。1613年,金尼阁曾返欧洲,其间获得德国巴伐利亚公爵赠送的一架既能表现天体运转、又能指示时刻的仪器。1621年回到北京后,金尼阁把这架仪器进呈宫廷。

徐光启的五世孙徐朝俊,家学渊源,精于钟表,晚年曾完成《高厚蒙求》一书。该书1796年完成,1809年才正式出版,共分四集,天文、地理、仪表无所不包。其第三集详论钟表制造,并附四页。当时,修钟、造钟以广州为最早,不久苏州也能制造,有“广钟”、“苏钟”之称,但发条却是进口的。

历法改革与天文学的传入明代中国使用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等创制的《授时历》,到了明末,误差已经很大。崇祯年间,朝廷命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先后主持修订历法,并聘用耶稣会士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J8cobus Rho)等参与工作,终于1634年着成《崇祯历书》(后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崇祯历书》是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着作,较之《大统历》自然要准确得多。但新历法却因明亡未能推行。1645年,清政府决定颁布用西法推算的《时宪历》。1678年,南怀仁、利类思(1mdovicus Buglio)根据汤若望编译的历书和M百恒年表,编成《康熙永年历法》32卷,又名《御定四余七政万年书》,从此通用西历。

利玛窦、庞迪我等传教士来华时,都带有天文仪器。后来在华教士才加以仿制。利玛窦带来的望远镜,初称千里镜,“玛窦死,其徒某道人挟以游南州,好事者皆得见之。”1622年,汤若望又从欧洲带进新式天文望远镜一架;后来,他还负责监制了中国第一架望远镜,于1634年正式安装使用。

《崇祯历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天文学原理和测量方法,但对天文学中的“西法”,传播的却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1582年提出的以地心说为主要内容的第谷体系。该体系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伽利略(GalileoGalilei)、开普勒(JohannesKepler)的日心说处于对立的地位。直到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历象考成全书》(42卷)编成,前编仍未超出第谷体系。后来,德国耶稣会士戴进贤(Ig~natius Koegler,公元1680~1746年)、葡萄牙耶稣会士徐懋德(Andreas Pereyra,公元1690—1743年)用新的日益完善的数学方法推测日食,并于1742年(干隆七年)编成《历象考成后编》加10卷,引入了法国天文学家噶西尼(D.Cassini)的理论,才使中国数学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计算地球与日月距离也已采用牛顿(Isaac Newton)法。

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是第一个在中国介绍伽利略学说的人。在《五纬历指》卷三中,他明确提出“天汉”(即指现在通称的银河)乃星云的凝集;在该书卷八中,还举出了伽利略关于星体发光的本质的论说。尽管教会反对日心地动说,参与修历的罗雅谷、汤若望在《月离历指》、《交食历指》中,还是大段大段地转录了伽利略在1610年运用望远镜所作的第一批大文观测记录;汤若望更在1640年所作《历法西传》中,从天文学发展的角度肯定了伽利略在天文观测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汤若望是第一个在中国支持伽利略学说的耶稣会士,他对天文望远镜的引进和仿制做出过特殊贡献。

一个世纪之后,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Michael Benois)来华,才对日心说作了明确的介绍。对哥白尼体系,他作了这样的论述:“哥白尼论诸曜,以太阳静地球动为主。人初闻此论,辄(zhó怕,就)惊为异说,盖止持目证之故。”自此之后,哥白尼、枷利略的行星体系才得以在中国正式传播。这期间,18世纪英国制造的演示哥白尼学说的两架太阳系仪——初时称天象仪(orrery)——也运到了北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它们的引进,对蒋友仁日心说的介绍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

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介绍与研究1572年至1577年,利玛窦在罗马神学院读书时曾师从克拉维斯(c.Claviius)学习数学。到中国后,1603年至1607年问,应徐光启之请,他们共同译出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原本》后九卷的翻译,直到1856年才由李善兰和经营墨海书馆的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合译完成)。《原本》的翻译,对于欧洲天文学以及几何学的了解与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开端。1611年,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说:“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Chuiai,推测、猜测),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利玛窦认为这是一本“举世无一人不当学”的专着。清代数学家大都研究过这本书,并有专着探讨,如方中通的《几何约》(1661年)、李子金的《几何易简录》(1679年)、梅文鼎的《几何通解》(1692年)、杜知耕的《几何论约》(1700年)等。

继《原本》之后,由利玛窦口译、李之藻笔录的《同文算指》于公元1613年编成,第二年刊印。这是输人中国的第一部欧洲笔算着作,原书名为《实用算术概论》。李之藻在该书序言中,讲述了他与利玛窦合译此书的缘由和目的,通过比较,他看到了西方数学中同于、异于和优于中国数学的地方。由于《同文算指》介绍的笔算方法简便可行,与现今算法相近,因此经清代数学家改进后在中国普遍推广。

利玛窦、徐光启、李之藻等编着、合译的数学着作还有《圜容较义》、《测量法义》、《干坤体义》(二卷,上卷论天体,下卷论数理)等。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西方数学的基础上写出的数学着作有《测量异同》、《勾股义》、《几何体论》、《泰西算要》和《几何用法》等。

1634年编成的《崇祯历书》中,有对西洋数学的专门介绍。内中有邓玉函着《大测》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罗雅谷《测量全义》十卷。

清初成书的《天学会通》中,也有对西洋数学的介绍。该书由中国学者薛风祥(zub)依据传教土穆尼各(NieolasSmogolenski)所授知识编成,涉及天文、数学、医学、物理等多门学科。数学部分,有《比例对数表》、《比例四线新表》和《三角算法》,较《崇祯历书》中的有关内容更为完备。

康熙皇帝酷爱数学,在他的直接支持下,历时31年(从公元1690~1721年)终于编成《数理精蕴》,凡53卷。这部数学巨着于雍正元年(1723年)刊印,全面总结了此前西方数学在中国传播的成果,鼓励、刺激了中国知识界研究数学的兴趣。其后,中国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出现了较长时期的数学研究热,这与康熙的倡导、《数理精蕴》的编纂,大有关系。

地理学的传入与地测绘利玛窦初到肇庆不久,即应当地长官的要求用西法绘制了一幅世界地,题名《山海舆地全》(亦称灿海舆地》)。后来,他又在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多次编绘世界地,并被中国人多次刊刻印制,流传极广。他借地宣扬的一些天文、地理知识,比如地圆、地球的大小、地心说、五大洲的概念、五带(指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划分、山川和国名等,影响也很大。利氏地上的五大洲名和许多地名、国名,一直沿用至今。

利玛窦的世界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部分绘制得比较精详。从现存的利氏地中,可以推知他在绘制中曾参考过不少中国舆并吸取了这些舆的长处。利玛窦之后,在华耶稣会士如艾儒略、毕方济、南怀仁、蒋友仁等也绘制过世界地。梵蒂冈书馆藏有艾儒略的《万国全》、毕方济的《坤舆全》印本,米兰安布洛歇书馆也有艾儒略地的刻本。南怀仁的《坤舆全》于1674年刊印,分给两半球,巴黎国家书馆、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等处都有藏本。1761年蒋友仁进呈给康熙皇帝的《坤舆全》,曾于1767年正式付印,也是两半球,高6尺,宽14尺,颇有气势。

自艾儒略到中国(1610年)后,中国才有较为系统的地理着作出版。1623年刊印的《职方外纪》,由艾儒略增译、杨廷筠汇记,共5卷。该书介绍五大洲各国风土、民俗、气候、名胜。第一卷亚细亚,第二卷欧逻巴,第三卷利未亚,第四卷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第五卷四海总说,列举海名、海岛、海族、海产、海状、海舶、海道等。卷首有万国舆,南北半球,各卷有分,是中文着作中第一部系统介绍五大洲地理的专书。

S0年后的1674年,南怀仁将《坤舆说》二卷付印,以说明同年刊刻的《坤舆全》。上卷总述自然地理,下卷分说五大洲,最后是四海总说。上卷所依据的主要是利玛窦之说,下卷则大多采自《职方外纪》,最后列七奇,介绍世界七大工程。

艾儒略还着有《西方答问》上、下二卷,1637年刻印出版,分条介绍西方风土。1668年,因康熙皇帝要了解西洋风土国俗,利类思、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eans)、南怀仁等传教士节录《西方答问》,编成《御览西方要纪》,流传频广。

遍于中国各地的西式建筑16至17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了许多西式建筑,这些建筑大都是由基督教会出资兴建的。比如建于澳门的望德堂、圣劳楞佐堂、圣安多尼堂、圣奥斯丁堂和圣多明我堂等。1572年,澳门成立圣保罗学校,附设天主之母教堂,以大理石筑成。1835年大火之后,仅存饰有铜制雕像的大理石牌坊(俗称大三巴),成了今天澳门的标志性建筑。

明万历年问,传教士在南京建大教堂,俗称无梁殿,被认为是中国内地最早的西式教堂。北京宣武门内教堂,亦称“南堂”,是北京城内最古老的一座天主教堂。该教堂原是汤若望在1650年春按中国式样建造的,后由徐日升(Thomas Pereyra)、闵明我改建成西式,但仍悬有“通玄佳境”的顺治御匾(biǎn)。教堂西面则是汤若望宅第。现今的南堂是1900年修复的,堂内有圣母和耶稣圣像及壁画。除了南堂,北京还有北堂、东堂、西堂,其中北堂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大主教堂,坐落在西城区西什库。在1900年义和团反洋教 运动兴起时,西什库教堂一带曾是激烈的战场。

杭州的天主堂,坐落在武林门内天水桥南,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us Martini)从欧洲返回杭州后兴建的新堂,“制作制度,一如大西;规模宏敞,美奂美轮”(《辩学》抄本),成为中国境内最为华丽的教堂。上海的天主堂以安仁里世春堂规模最大,1640年改为敬一堂,是一座中西合壁的教堂和教士寓所。

清代西式建筑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工程,是北京圆明园分园长春园中的欧式宫殿。从1747年(干隆12年)起,长春园开始兴筑欧式宫殿,由意大利人郎世宁(Joseph Cas~tiglione)设计,法国人王致诚(又名巴德尼,J.Dents Attiret)。蒋友仁(Michael Benoist)协助建造。欧式宫苑建在园北狭长的地带内,包括6幢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式建筑、若干水法(喷水池,亦称喷泉)、欧式庭院以及园林小品,人们称之为“西洋楼”。蒋友仁精于喷水池的建筑,园内西洋水法都由他制造并管理。蒋氏去世后,喷水机械失修,喷水池便告废弃。圆明园规模宏大、构思精巧、风格独特,欧式宫苑与典型的中国园林融为一体,堪称世界造园史上划时代的杰作,因此被王致诚推崇为“万园之园”(Jardin des jardins)。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海淀,次日傍晚便攻占了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和破坏。10月18日清晨,联军开始纵火烧园,熊熊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最终使整个圆明园化成了一片废墟。

Ⅱ 西方文化指的是哪些国家的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亚洲或者伊斯兰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曾被对应于前苏联共产主义国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
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天主教、基督新教,这些被统称为犹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凯尔特人的流行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方文化在文学、音乐、哲学、宗教方面,已经有了极为丰富的发展。重要的传统包括:
经院哲学 天主教 新教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
启蒙时代 世俗化 科学方法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陷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Greco-Roman)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艺术、法律、哲学、教育以及政治。罗马基督教成立了许多神学院,现在的许多大学、学院即起源于此,总体而言这些学院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随着十字军东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尔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对西欧产生影响,终于在14世纪,希腊的文化遗产重又被西欧发现,于是文艺复兴诞生了。
16世纪之后,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被探险者、殖民者、商人以及传教士传播到新大陆。随后的启蒙时代,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顶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这些社会构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诸实践。如今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19世纪,美国开始发展自成一体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连同美国时尚、娱乐、技术以及政治,泛滥于其他西方世界。
在世界范围内,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对其他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许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与非西方的,都将"现代化"与"西化"等量齐观,当然也有许多非西方人士,反对将采纳西方理念与价值,作为所有社会的必然。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员,他们将科技进步跟西方的不同价值观相联系,由于西方价值观与他们当地社会的价值理念大相径庭,以此作为理由,来反对大部分的"现代化"。
无可争议的是,组成所谓"现代化"概念的技术、社会模式中的大部分,都发展自西方世界。但这些技术和社会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质部分,这个问题则较难回答。许多人根据实证科学,认为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价值"问题,必须在其价值系统中 (如哲学、宗教、政治理论)才能找到答案。当然,现在人类学中的许多部分,都显示在物理环境与日常活动,跟文化形成(发现自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化"与"现代"技术,就不仅仅指"科学"方面 (即物理上),也可能与某种文化紧密相联,比如西方文化,如果没有这些科技,现在的西方文化就跟古往今来为人熟知的状况有天壤之别。
由于在文化、艺术、文学、历史方面的基石作用,西方文化在欧美学校课程中占据了支配地位。1970年代开始,一种被称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觉醒,开始鼓励在西方学习非洲、亚洲的文化、历史与艺术,这项政策在进入1990年代后进展加快。
除了食品、文学、艺术、音乐、宗教以及政治,西方文化中还有许多方面有别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
自由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引发了其他许多种亚文化;
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坚信进步; 对隐私和民权有很强的意识; 对性、一夫一妻制的态度多少有些随意; 个人的荣辱很少会导致职责自杀、为名自杀; 一致认为政治腐败将导致经济上的效率低下; 专注于核心家庭,而不是大家庭。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于科学与技术,并善于创造新加工、新材料,进而形成新产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机得到了发展,并被应用于工厂,以产生电力。四冲程循环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前期发展也都发生在西方。核电站则发明于芝加哥。 发电机、变压器、马达以及电灯,可以说几乎所有熟悉的电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讯设备与系统,比如电报、电话、传真、海底电缆、无线电以及电视、通讯与导航卫星、因特网、万维网,这些都可以归功于西方。一些司空见惯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铝、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胶、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的发明。钢铁造的轮船、桥梁以及摩天大楼,首先出现在西方。疫苗接种、麻醉、MRI、口服避孕药,以及所有纯的抗生素都来自西方。晶体管、集成电路、存储芯片、计算机、鼠标以及硬盘都在西方问世,还有铅笔、圆珠笔、CRT、LCD、LED、摄影、静电复印、激光打印机、等离子显示器等。轮船的经度仪、引擎带动的螺旋桨、火车头、自行车、汽车以及飞机,都发明自西方。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各种色谱法、蛋白质、DNA排序、CT、核磁共振、X射线,还有白光、紫外线、红外线的光谱研究,都首先在西方的实验室、医院、工厂里开发并应用。生化疾病、糖尿病、细菌病源论也是由西方人发现。根除古代被称为天谴的天花,则是在西方人唐纳德·汉德森领导下展开。
在数学中,微积分、统计、逻辑学、矢量、张量、复分析、群论以及拓扑学都发展自西方。生物学中,进化论、染色体、DNA、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创。物理学中的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热力学、统计力学都由西方人创造。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和质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学元素,包括其组成等,都在西方被发现。固氮和石化产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劳。化学正是在西方发展成为科学的一员。
西方人也以对地球与太空的探险着称。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是西方人,第一次踏足南极、第一次登陆月球的都是西方人。

Ⅲ 西方文明包括哪些文明

西方文明是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觉。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两河文明、波斯、印度,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上古时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但埃及并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发生关系。埃及历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女王克丽奥佩特拉,她和其整个家族统治埃及两三百年,但却都是希腊人。因此,埃及和西方从上古就已经纠缠在一起,这是因为西方文明发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带,埃及、非洲原来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Ⅳ 西方文化有哪些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受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叙利亚文化与爱琴文化之影响而形成的希腊文化;后来罗马精神融摄希腊文化,而形成罗马文化;再后来,希伯来的犹太教、基督教精神与阿拉伯精神侵入罗马世界,而有了中古文化;再加上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日耳曼精神的发挥,乃形成西方近代文化。

希腊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由理性之尊重与对普遍之理性之肯定”。希腊的科学以数学、几何学为主,它们都以永恒性、绝对性之数与形之关系为对象;希腊的文艺以雕刻、建筑、悲剧为主,雕刻、建筑都变现凝固的形式,而悲剧则多表现必然的命运之理念;希腊的哲学,不管是毕达哥拉斯还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以寻求事物普遍永恒的理念或形式为核心。

罗马精神根本上是“普遍纪律之强制的实现与普遍人性之自觉”。罗马人统一当时的世界,依靠的是暴力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罗马的政治法律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的、抽象的因而也是隔离的、凌驾于现实人之上的普遍性原则。不过,罗马时代的斯多葛精神则是自发而非人为地去肯定一客观普遍的自然法则的精神,斯多葛精神是在外在的社会胁迫与限制下,追求依照自然理性而生活,以获得个人内心的自由,因而有真正的人与人平等的理念。


基督教精神

公元前1025年,希伯来一名叫做摩西的英勇的民族领袖,率领他的民族摆脱了埃及的奴役。当到达西奈半岛(位于埃及和迦南之间的一片沙漠地带)时,他说服他们崇拜现在被称为耶和华的神并提出了十条戒律,这就是所谓的“摩西十诫”。

我们先来看看十诫的前三诫: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从“摩西十诫”到查士丁尼的罗马法直到现代法律,什么无罪,什么有罪及其量刑尺度,都事无巨细地用语言做了数学般精确的规定,西方人喜欢完完全全按照明确的规定办事。但它同样存在着缺点,即使一项骇人听闻的罪行只要“法”无明载就可以逍遥“法”外;即便被告坦承罪行,起诉人还是必须不厌其烦地做他的逻辑证明题。但相比之下,我们却常常在法律规章面前用人情、权利或金钱关系破坏法律的尊严。

尽管今天西方信仰的是距离摩西时代3000年的基督教,但我们却是依稀可见希伯来文化之于其中的痕迹。即使今天的西方讲求“人的权利”,但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的权利是需要敬仰神,需要遵守法律制度才能实现的。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精神在于开启了“求发现或实现普遍者于现实时空中之特殊事物”的近代精神。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重视个人良心与自然的实现,与中世纪精神相比而言,更加使人的注意力由面向超越而普遍的公共的神而转向现实的特殊个人与自然,在追求神的宗教动机之外,肯定多方面的人生动机,由此一方面解决了中世纪精神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开启了近代文化的新精神。

近代西方文化精神是“要发现或实现普遍者于现实时空之特殊事物”的精神,主要包括近代科学精神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精神。

近代科学精神,一方面来源于文艺复兴时代的尊重自然的精神,一方面则来源于基督教的相信上帝创造的世界一定是有理有秩序的精神;

而依照科学以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精神,则主要源于基督教渴望在人间建立天国的动机。

与此同时,近代科学哲学家,引申希腊人的理性主义精神,将即物穷理的精神贯彻道极致,使现实世界的法则同时又合乎纯理性所设定的理念;由此,现实世界—方面可以不再对人心显现为生疏而外在的,另一方面,人的纯理性所设定的理念,也似可以实际客观化为现实世界的法则,而显示其规范世界的实效性。而依照所认识的事物的因果关系改造自然,则使人的意志目的、人的精神理想在外在自然上显示其实效性,而同时使被改造的自然成为人的目的意志与精理神想的客观表现。

这种注重精神理想的客观化而形成客观理想,并求客观理想的实现的近代科学精神,一方面发展出近代自然科学,并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改造自然;另一方也发展出关于人类社会的哲学思想、各种社会科学,并以此要求改造社会。这正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重大意义所在。

西方文化精神是希腊理性精神、罗马平等精神、犹太——基督教信仰精神、近代科学精神的相互融摄的综合体,在它们之间,既有后者对先前精神的继承,也有不同精神的矛盾冲突和融合。

Ⅳ 西方文化有那些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着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着.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Ⅵ 西方有哪些经典的文化

西方经典的文化有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叙利亚文化与爱琴文化,希腊文化是指以古希腊为主的地域文化族群,多数历史学家相信希腊独立战争是复兴希腊文化的主因,使得多元的文化得以统一。
古时候,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腊人能够在许多学科有所发展,如生物学、几何学、历史学、哲学、物理学等等,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有系统。希腊人亦引介许多文学格式,如史诗、诗歌、历史、悲剧、喜剧等等。他们追求调理与调和,这种美的概念大大影响了西方的艺术。

Ⅶ 西方文化艺术有哪些

雕塑,建筑,音乐,绘画,舞蹈

Ⅷ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西方文化的内核心是个体实现的物质文化。西方文化是指西欧和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的共同标准、价值观和习俗。

西方文化的运用是多方面的,无论运用是否正确,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甚至西方文明的诠释。

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是致力于科学技术,善于创造新工艺、新材料,进而形成新产品。在西方,蒸汽机已经被开发出来,并用于工厂发电。

(8)西方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西方文化特点:

西方世界的一个特点是致力于科学技术,善于创造新工艺、新材料,进而形成新产品。在西方,蒸汽机已经被开发出来,并用于工厂发电。

新的通信设备和系统,如电报、电话、传真、海底电缆、无线电和电视、通信和导航卫星、因特网、万维网,都是始于西方。

一些常用材料,如混凝土、铝、光亮玻璃、合成橡胶、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都是西方发明。钢铁船、桥梁和摩天大楼最早出现在西方。

疫苗接种、麻醉、核磁共振、口服避孕药和所有纯抗生素都来自西方。晶体管、集成电路、存储芯片、计算机、鼠标和硬盘都在西方出现。

有铅笔、圆珠笔、CRT、LCD、led、摄影、静电照相、激光打印机、等离子显示器等,船舶经纬仪、发动机螺旋桨、机车、自行车、汽车和飞机都是西方发明的。

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各种色谱、蛋白质、DNA测序、CT、NMR、X射线以及白光、紫外线、红外光谱研究,最早在西方实验室、医院、工厂开发应用。

Ⅸ 西方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西方文化的内涵是个人实现的物质文化,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

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其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有的学者在研究西方文化内涵时指出,西方人在内心深处是比较自我的。他们特别关注自己的诉求是否被满足,自己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保护。虽然,这种观念与想法容易与自私相互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是比较关注自我的。

总之,西方的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色。这种特色与其地理、历史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9)西方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西方文明特色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于科学与技术,并善于创造新加工、新材料,进而形成新产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机得到了发展,并被应用于工厂,以产生电力。

四冲程循环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前期发展也都发生在西方。核电站则发明于芝加哥。 发电机、变压器、马达以及电灯,可以说几乎所有熟悉的电器,都源自西方。

新的通讯设备与系统,比如电报、电话、传真、海底电缆、无线电以及电视、通讯与导航卫星、因特网、万维网,这些都可以归功于西方。

一些司空见惯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铝、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胶、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的发明。钢铁造的轮船、桥梁以及摩天大楼,首先出现在西方。

Ⅹ 西方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概述:西方文化精神起源于以征服和利用对象世界为目的的“天人二分”的哲学理念,只要包括批判否定已知讲求探索的科学精神;注重个体差异,讲究人权的民主精神,建立在人权与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制精神以及以约束自我,寻求自我完善为目的地宗教精神。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开拓性的,批判性的,否定性的意识理念。它促使人们去发现,分析,理解,最终利用对象世界。人们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渴望超越,这样的情况下,各学科发展迅速,这样就带来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讲究“分别性”和“公平性”。分别性即人的差异性,公平性则是指天赋人权,人人自由平等。倡导自我是西方民主的核心。法制则是平等自由的保障,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对平等自由的竞争环境要求的体现,注重法制,规范,秩序。宗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人们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寻求自我解脱和安慰的结果,是人们约束自我的价值尺度。各种精神理念共同作用下,西方世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传统。

阅读全文

与西方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