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说说日照有什么有趣特别的文化习俗
日照靠海,渔民很多,每年渔民都要敬海神,祈求风平浪静,人人平安。
❷ 山东日照的历史故事,历史名人以及历史古迹
一、历史故事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
相传,古时没有日照城,现今日照城石臼所以东广大海面,原来是一大片陆地,石河县就设在那里。石河县所处的地域,渔有阔水,耕有沃土,是个美丽富庶的地方。可是石河县的人却为富不仁,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偷盗劫掠随处可见,拐骗杀戮俯拾皆是。
陆上不安,殃及水族。近海龙王深感不安,便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并提议:淹了石河县,另立新城。玉皇大帝一听,不假思索就准奏了,令东海龙王执行。
东海龙王奉旨来到石河县城。这一天,时逢石河县大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东海龙王便化作一个卖油的老头,设摊叫卖:“卖油啦,一葫芦头半斤,二葫芦头四两。”他这么一喊,马上围上一大群人。
这时一个小孩走过来说:“老爷爷,你这样卖不折本了吗?”东海龙王心想:石河县还是有好人的。龙王此时收了摊子,把那个小孩叫到身边说:“孩子,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告诉你一件事,三日内,这里将是一片汪洋大海,你若是看见县衙门口的石狮子眼红了,立即往西北方向跑。记住了,千万不要回头。”孩子听了,很吃惊,他把龙王的话记住了,天天到县衙前看那石狮子。
再说东海龙王把到石河县考察的情况向玉皇大帝做了汇报,玉帝听说石河县好人坏人都有,不知如何处置。还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建议玉帝降旨,让石河县的土地神,火速把石河县善良的人家查访清楚,然后托梦给他们,让这些好人避开水祸,把坏人都淹死。
这天夜里,石河县善良诚实的人家同时做了一个梦,让他们三天之后跟着一个小孩跑。大家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各自做了准备。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那小孩又到县衙门前,见那对石狮子眼睛红了,便按照卖油老头说的,拔腿就往西北方向跑。就听后面狂风呼啸,海浪咆哮,电闪雷鸣,就像在屁股后面追赶他一样,他也不敢回头拼命地往西北跑。
当跑到一个山岭上时候,风停了,浪静了,他回头一看,偌大的个石河县不见了,成了一片汪洋。大家聚拢在山顶,往东望去,只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大地。大家对着红日欢呼雀跃,庆幸躲过了一场劫难。从此,这些人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变迁兴废,建立了一个新城。因为大难以后,时逢红日东升,人们就把这个新城叫做“日照城”。
二、历史名人
1、姜太公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2、吕母
吕母(?—18年),女,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作为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点燃反抗王莽反动统治的火炬,率领大军打破县城,杀死贪官。天凤五年(公元18年),因病去世,起义军归附“赤眉军”。
三、历史古迹
1、孙膑书院
孙膑书院亦称九仙书院,靴谷书院,坐落在九仙山游览区内,仓敖岭西麓抱犊峰下,始建年代无考,相传此为齐国军事家孙膑聚徒讲学之处。
2、定林寺
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约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现已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❸ 日照的习俗
1、拜岁
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太岁神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2、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3、烧门纸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
4、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5、人胜节
《岁占》收录的古俗中认为初七是人日,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❹ 日照的民风民俗
1、过年习俗
海边和西部山区有区别,基本上还是一个家族的从长到幼的次序挨个拜年,到24点的时候,全家族的男性从家族里最长的长辈挨次放鞭炮烧芝麻杆,发完芝麻后各自回家下饺子,全家在一起吃新年饺子。
2、买年货
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统名之曰“年货”。
3、观灯
元宵放灯的传统民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4、偷菜节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5、舞狮
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❺ 日照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姜子牙 姜尚,即春秋、东周时期的太公望吕尚(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避纣乱,曾隐居“东吕乡”(今日照丝山、石臼一带)。
姜姓,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
出生地: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门中:名门,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伯夷36世孙
出生年代:B.C.1211年,殷朝殷王庚丁八年己酉年八月初三日
岁寿:139岁,卒B.C.1072年戊辰年,周代初康王六年,周首都镐京死亡,陵冢位置,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文王陵1km ;衣冠冢,山东省淄博市临淄。
官职:周代天子国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
刘勰 《文心雕龙》的作者
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永嘉之乱,其先人避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入梁出仕后,兼任东宫通事舍人的时间较久,后世因称他为刘舍人
王尽美 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创始人。
丁肇中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祖籍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人;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亲是王隽英。
许翰 日照县清代举人,着名书法家、朴学者。
许瀚,字印林,日照县虎山大河坞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中举。
尹相杰:歌手。祖籍在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前马庄一村。他于1969年2月15日出生在天津宝坻县。他的父辈兄弟六人,父亲尹德政是老大。
宋平: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日照市莒县大罗庄人。
还有很多,我觉得这些名气还比较大。
❻ 山东日照过年习俗有那些
日照拜年有讲究。初一初二是本家族拜年,到初三才开始走亲访友,俗语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之说。
过年要准备一些特殊食品,如蒸豆包(寓意都饱),做豆腐(寓意都有福),蒸年糕(寓意年高长寿),买鱼(寓意年年有余)等。
日照饮食习俗
日照主食:主食类型分为两种:淮河以南米为主,每日早晚为稀食,中年为干米饭;淮河以北面食占一半(其中又以麦面为多,杂粮面极少),早晚为面粥或红薯、玉米等杂粮粥;午时除米饭外,有时以馍为主,亦有捞面、蒸面等。稀饭用米,或在米中掺以红薯、红豆、豇豆之类熬煮而成。面食除馍外,有面条、包子、面饼、水饺、油条、麻花等,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面条吃法除常见的用菜下面外,还有清水面条、捞面条、热干面条、蒸面条等。包子的馅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烧饼、馅饼等,多是贴锅烙制,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还有一些节日食品,如腊八粥、汤圆、粽子、糍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日照菜肴:豫南人“会吃”,对菜肴甚为讲究,家庭主妇大都是熟饭能手,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焖为主,其次是炖、煮。待客时,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菜肴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商城、新县由于山高水寡,水质偏酸、缺碘,熟制菜肴用猪油,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一日不吃猪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块肥肉才能把庄稼种”之说。植物油被视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们还偏爱用有异臭味的腊猪油调菜。带有臭味的筒鲜鱼和风干熏制的羊肉、鸭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视为佳味。过年的腊肉一直可吃到次年农历七月十五以后。
鱼头酒的来历: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全德考证,流行全国的鱼头酒就起源于日照一带。日照人摆宴最讲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说,若不喝醉几个客人就觉得不尽人意,为此想方设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旧时的文人士绅常行雅令,现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辈份低的要给客人、长辈敬酒。为让客人多喝酒,上整鱼时将鱼头对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须喝鱼头酒,鱼尾所指的人则要陪喝鱼尾酒。鱼头酒不下肚,喝鱼头酒者不在鱼身上动筷,他人不得先行动筷吃鱼。鱼头酒一般为2一3杯,鱼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头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说,意在劝客人多喝几杯。�
商城饮食:过去,光山南五县(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在民间都曾以自己的一个社会人文特色而冠名流传,如“吃家”、“打家”、“穿家”、“说家”等。商城以饮食上吃的精美、吃得考究而得“吃家”之名。传说,英法联军进京时,慈禧曾安排南北两条出逃路线,时任大学士的商城籍京官周祖培,将御厨10多人提前安排到自己老家等待南辙。但后来慈禧与咸丰北逃热河,这些御厨便留在了商城,同时将御菜的做法及吃法和北方菜系的风格也带到了商城,与商城的饮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尤以做鱼最有特色,一条鲜鱼可有鱼丸、鱼糕、鱼片等50多种变化。客人光临,厅内桌上铺着桌布,摆十个凉盘,酒杯、餐盘下面放着红绿纸垫(供擦筷、盘、勺之用)。客人分左右座次而坐,坐席的左下方留下空隙,谓之“席口”。酒过一巡,席二爷(席间的服务人员)捧上一道热菜,盛菜的器皿上罩着盖子,盖上贴有条谱(菜谱)。片刻后,席爷二揭开盖子,先让客人观其色,闻其味,再由主人引筷尝其味。上菜时,一般上3个煎炒菜后,第4个必上汤,或吊炉点心,或甜食,3个档次不断的更换,一直吃到首席客人告退,陪客方退席,若首席客人不告退,酒宴要饮至日落或午夜。最后压桌菜是四大碗,两道点心,客人一般不吃,不吃的点心,由席二爷用纸分装成包,席散后,客人每人一包,叫“带包”。�
新县饮食习惯:新县人对吃菜比较讲究,每日三餐无菜不食。且多以熟菜为主,偶有凉拌菜,也很进究,须加拌各种佐料、调料,使之色、香、味俱佳,方可入食。待客之餐,往往是菜肴满桌。即使是贫寒之家,也要借钱拉债殷勤待客,待客除三餐之外,还要过“晌午”和过“晚上”,有汤类,有甜食。�许多家庭主妇均是烹饪能手,能做出煎、炒、烩、烧、焖、炖、炸各种拿手好菜。平时亲朋往来,必酒菜相待,至少有八、九个菜上桌。如遇红、白、喜、丧则大设宴席,一桌正饭要布20至30多道菜。隆重时待客酒席名曰“双抬席”,即每样菜肴均是双份,也叫“吃一席看一席”,菜肴往往达50个之多,近年来,城镇待客趋向“冷盘”化,“热钵”化,即:首先通用各样冷盘凉菜,饮酒后上“热钵”(火锅及各种热菜),吃、喝两便。
❼ 日照市山东西路的文化由来
摘要 您好,金朝时期,山东分两部分:山东西路,山东东路。在日照山东西路地区,有很兴盛的茶文化,这主要是一代代的商家,政府不断举行民俗活动,将茶旅文化与特色民俗文化相融合,对“日照绿茶”地域标志进行包装打造,将茶旅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日照市特色文化小镇。
❽ 求 日照简介,旅游景点,人文风俗什么的 越详细越好。。。谢谢
【日照之名】: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东南部,黄海之滨。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日照文化】:日照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历来有太阳崇拜的习俗。日照有一个民俗节日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据说,后来这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1992年,日照人自己作词谱曲,由着名歌唱家范淋淋演唱的《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获得全国新歌比赛大奖,被中央电视台入选《每周一歌》。
【着名景点】: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九仙山、万平口海滨旅游区。
【自然地理】:日照地处海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物产经济】:日照市物产丰富,农业资源特色鲜明,是山东省粮食、花生、茶叶、水产品、蚕茧、烤烟、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的重要产地。
【日照特产】:乌鱼蛋、银杏、日照绿茶、黑陶、西施舌.
【气象资源】:日照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7℃,年均湿度72%,无霜期223天,年平均日照2533小时,年均降水量870毫米。空气质量为国家一级标准。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
【日照名人】:姜太公,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 “姜太公”,汉族(华夏族),“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今山东日照)人。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❾ 日照有哪些民间艺术快点!!!!!!!!!!!!!!!!!!!!!!!!!!!!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也叫日照农民画,它是一种由农民表现自我生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并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乡土绘画,也可说它是古朴的民间绘画注入了当代农民的现代意识而形成的独特绘画形式。它既保持着民族、民间的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农民画家有着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用质朴、新颖的手法描绘心中的画图。日照现代民间绘画有着鲜明的特点:在色彩上,吸收了木版年画和民间刺绣的用色特点,厚重而不混浊,对比强烈而不刺眼,色彩单纯而不显单调,给人以色彩丰富、明快、艳丽的感觉,在表现形式上吸取了剪纸和汉画石刻的特点,使构图饱满、丰富,画面满而不塞、多而不乱,不讲透视、不重比例,以意造形,以形抒情,使画面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如傅承峰的《大篷歌》,画面用湖兰色大海衬托出朱红色的船帆,又用白色的浪花、海鸥和黑色的船身做调和,使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明快,充分表现了渔民满载而归、扬帆高歌的热闹场面;又如黄奎军的《斗鸡》,作者观察生活细微,心中有鸡,大胆挥毫,随情夸张,把两鸡相斗的场面表面的淋漓尽致;付承玉的《养鸽》,则巧妙地运用黑白灰的配搭和点线面的组合,把鸽子在林间悠然自得状态表现的恰到好处,给人以对美好、和平的向往;吕相林的《日照·日照》以民间玻璃画的画法,表现了正在腾飞的日照市貌,手法别致,让人耳目一新;姚廷柱的《放风筝》一类的作品,采取民间福棚顶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还有热烈的《喜鹊闹梅》、《花席》中翻跟头的村姥,《歇晌》中悠然自得听戏的老农等表现民风民俗的作品。再是随着港口城市的建设,引起农民画家的思变。他们走出了多年耕耘的园篱,用画笔描绘出日照的巨变,如《建设中的石臼港》、《日照石臼港》、《日照新貌》,气势宏伟,形式新颖。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自1972年开始形成,通过农民画家和辅导人员的艰苦实践和探索,成绩斐然,1988年2月,文化部首批命名日照市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称号,现已形成了西有陕西户县、南有上海金山、北有山东日照的格局。现在全市已有专、业余作者500多人。近几年来,日照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美术》杂志等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和介绍文章500多件次;有200余件作品先后在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墨西哥等国家展出;有11件作品在全国性的展览、大赛中获奖;有33件作品被国家收藏。1987年5月被美术界奉为“沂蒙山花”的日照现代民间绘画登上了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展览,展出作品85件,受到首都的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之后,又有14件作品选人中国首届艺术节;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系列片《美在人间》,将日照现代民间绘画制成专辑,曾在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播放。日照电视台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为日照现代民间整绘画录制了专题片《七彩路》,在山东电视台进行多次播放,在全省专题片评比中荣获第一。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的《百人百米长卷》晋京展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1年为庆祝
建党80周年,绘制了长8米、宽3.5米的巨幅农民匦《向太阳》,气势恢宏。2001年举办的“新世纪——新风采”全国农民画联展,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近30个画乡的500余幅作品参加了展出,原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出席了开幕式,本次画展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加巩固了日照农民画在全国的地位。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虽已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但它的作者们并未满足,而是以更大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在艺术上刻意进取,使日照现代民间绘画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❿ 日照有什么名胜古迹
到日照首先就要去海边,
灯塔和万平口都不错
其次还有竹洞天,是日照新开发的竹林
然后可以到日照郊县玩一下,有莒县的浮来山,五连的九仙山等等
日照莒县的浮来山 那里有一个5000年的银杏树 有天下第一银杏树之称
还有要到海边吃海鲜哦 嘎啦 煎饼 黑陶... 这些都是我们日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