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丹霞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还有
龙舞 、狮舞、英歌、潮剧、正字戏、粤剧、西秦戏、白字戏、花朝戏、皮影戏等。
‘贰’ 沙井蚝是什么时候列入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井蚝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叁’ 深圳南山有家做颈椎的店电视台有报道叫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的
深圳南山有家做鸡椎店的电视台报道委员会,遗产的这个肯定是有的,就是深圳南站的客家电视台就是了。
‘肆’ 深圳的石岩客家山歌为什么就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圳的石岩客家山歌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山歌的内容中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用客家话来演绎出来的山歌,除了在韵律追求一定的韵脚之外,这种山歌的形式也比较的有特色。有时会呈现出打擂台的形式,用山歌这种方式来衡量唱山歌的水平。而且在一些重大节日中,客家人也会用唱山歌的这种形式来庆祝。可以说,客家人的生活当中已经将这种山歌形式融入到了生活,而山歌所唱的内容也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客家人的山歌内容非常的丰富,从表现形式以及山歌的种类来说可以说是山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代表,这也是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原因。
‘伍’ 深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圳已发掘出2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39个入选市级保护名录,12个入选省级保护名录,2个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
市级以上保护名录(共8页)
1、沙头角鱼灯舞
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
2、平乐郭氏正骨医术
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
‘陆’ 深圳文博会里有“非遗”作品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也是民族文脉的精华。作为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一大主角,众多独具特色、饱含中华文化精髓的“非遗”亮相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此外,在“一带一路·国际馆”、综合馆等也有非遗文化精品亮相。一位非遗传承人表示,“使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博会等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使非遗“活”在当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来源:经济日报
‘柒’ 深圳盐田渔灯舞的历史
渔灯舞是古代沙头角沙栏吓村渔民为拜祖祭神,祈求妈祖女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模仿鱼的习性编成的情节性民间广场舞蹈。市文化局的有关申报材料介绍,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沙头角、盐田、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渔灯舞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200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了90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民间艺术之乡”,沙头角就因沙栏吓的渔灯舞而上榜。
流传三百年渔灯舞重返舞台放异彩
很多深圳人也许还不知道,就在毗邻中英街的沙头角沙栏吓村,还有一项民间艺术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为沙栏吓人所骄傲的渔灯舞!继去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这项曾经中断50 年又重返舞台的民间艺术,又迎来了新的艺术价值的肯定。
渔灯艺术是什么?在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再度浓墨重彩地登台背后,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在沙栏吓,记者收获了无数的感慨、惊喜与感动。
惋惜!流传了300年的渔灯舞曾沉寂50年
渔灯艺术是流传于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间气息。而据史料考证,沙头角的渔灯艺术就起源于今天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沙栏吓村。
据一项1986年展开的研究考证,沙头角沙栏吓村渔灯艺术始于明末清初, 活跃在今天的沙头角、盐田和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那个时候的沙栏吓渔民都过着半渔半农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很恶劣, 民不聊生的渔民们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以自己最熟悉的各种鱼类的形象创造出了渔灯舞这种艺术形式,以此拜祖祭神,祈求妈祖女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一提起渔灯舞,为了抢救这项民间艺术而倾注了20 年心血的盐田区街道办的邓小伟如数家珍。
邓小伟介绍说,沙头角渔灯舞是由古代沙栏吓人模仿鱼的习性编成情节、由20 多位男演员手举着渔灯表演的民间广场群舞,反映的是海底世界中,群鱼集体反抗欺凌弱小的黄鳢鱼的故事。在演出过程中,伴随着锣鼓齐鸣、唢呐声声,演员们藏在渔灯下面,以低马步曲背半蹲手举渔灯穿插行进,通过模仿鱼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情节。
沙栏吓村渔灯舞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成为当时村民们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时的必备节目,可谓盛极一时。早前,大鹏湾一带的村庄每逢重大节庆都要邀请他们去表演,这一习
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 年代。
抢救! 古老民间艺术“咸鱼翻身”重放异彩
66 岁的吴观球是如今沙栏吓渔灯舞队的领队。作为“总教头”,吴观球走到哪里都极受沙栏吓村民的尊重,大家都尊称他一声“球叔”。沉寂了50年的渔灯舞能够在今日重返艺术舞台,让沙栏吓村民欢欣鼓舞、深深自豪,也让吴观球等老艺人倍感安慰。然而说到这项艺术的“咸鱼翻身”,吴观球和沙栏吓当地人都说:有一个人一定要提。用当地人的话来说: “没有她, 就没有渔灯舞的今天。”她就是邓小伟。
1986年,邓小伟从湛江调到深圳市沙头角文化站工作。在走街串巷、和当地居民聊天的过程中,一个居民经常提到的词不断地撞击着她的神经:渔灯舞。从事文化工作的她敏感地意识到,这项民间艺术价值珍贵,绝不能就这样失传!时值盐田区文化局委托市有关部门帮助创排《沙头角渔灯舞》,她立即开始了渔灯舞的资料采集工作。
她努力地收集渔灯舞的资料,请老艺人“饮早茶”、“侃大山”,参观文化站。其实,这些老艺人也有着让渔灯舞重现于世的强烈愿望,在邓小伟诚意的感动之下,向她透露了一些渔灯舞的制作方法、表演招式或是锣鼓点。邓小伟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只要听到哪怕是渔灯舞的一丁点细节,她就会立刻掏出小本子,一五一十地记下。就这样,10 多年之后,邓小伟从当年的姑娘迈入中年,又先后当上了沙头角文化站的副站长、站长,收集渔灯舞资料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放弃。
2003年, 沙头角街道办拨款" 万元,作为恢复“沙头角渔灯舞”的专项经费。消息传来,沙栏吓村民们奔走相告,赶忙制作渔灯,把已迁居香港和国外的老艺人都请回来参加排练。沉寂了50年的渔灯舞在当年的中秋节再现神韵了。2006 年, 在邓小伟以及沙头角文化站、盐田区文化局和市文化局的关怀下,沙头角渔灯舞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接着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个沙栏吓村都为此沸腾了
‘捌’ 深圳文博宫的主要景点
文博宫开设有:
“非遗”精品专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文化一条街。
三圣文化艺术广场:诸子百家雕像、浮雕,并且奇石荟萃,每尊奇石均有名家书法雕刻。
七圣娘娘圣水台:与凤仪山七圣娘娘庙遥相呼应。
超大玉雕:由新疆开挖出重达38吨的顶级玉石雕刻而成。
唐宋元明清跨朝代风格建筑:文博宫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跨越秦汉唐宋元明清多个历史朝代的建筑融合体。
徽派建筑风格茶艺馆。
三百六十行民生百态图:由知名画师特意画制的民生百态图文化墙。
‘玖’ 被载入了吉尼斯纪录的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摘要 您好!很高兴你选择使用网络问一问咨询项目!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对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已经看到啦,接下来的5分钟内,我会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解答,因为目前咨询人数较多,请您耐心等待一下。你可以查看一下你的问题,补全资料,或者对你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